陳炳根
我出生在吳江蘆墟鎮(zhèn)夫子浜,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河網(wǎng)交叉,不但有小橋流水的環(huán)繞,更有大江大河的傍依,真是“四面春水圍一蘆”。這里唯一交通工具是船。我去東蘆村小學上學,每天都要乘夫子浜到洋窯的擺渡船。逢刮風下雨,船等不來,同學們不懂事,為泄憤一起喊:“帆子爬泥舵朝天!”后來,我家合伙承包了一艘擺渡船,自己搖船擺渡,方知個中艱辛!
搖船的主要工具是櫓。櫓和船槳撥水作用原理是不同的,槳劃水時推力是間歇性的,效率低。櫓在槳的基礎上改進,水中的櫓板像魚兒擺尾一樣,左右擺動撥著水,效率高了許多。兩船相會時,經(jīng)常聽到“推艄”或“扳艄”的呼叫,意思是叫對方手里“推”或“扳”重一點,船頭改變方向得以避讓,這時櫓起到舵的作用。當年的擺渡船是小型的長方形木船,沒有頂棚,可以容納七八個人。
1958 年,我父親被派到太浦河工地搞水利建設,他挖泥挑泥,夜以繼日,累壞了身體,只好回家養(yǎng)病。我1961 年元旦回家,見父親骨瘦如柴,已奄奄一息,不久就去世了。那年我17 周歲,上高中一年級。家中祖母年邁,弟妹幼小,只有我母親一個勞動力,生活十分困難。有不少人勸我母親,叫炳根回來種田吧。我母親沒有吭聲,從來沒有在我面前說過輟學的事,她默默忍受著。生產(chǎn)隊里知道我家困難,決定把夫子浜渡口讓我家參與承包,那個渡口位于夫子浜西南的四江匯合處,岸上磚窯、石灰窯林立,岸邊運輸船比鄰相接。
我知道這活來之不易,寒暑假里便替母親搖船,為她減輕負擔。搖擺渡船是十分辛苦的,天還沒亮就要出船,迎送早起的第一批乘客。那里有四個渡口,江面十分繁忙,我們的小船穿梭于眾多大型運輸船之間,沒有嫻熟的搖船本領是萬萬不能的。船上進餐只能抽空吃,有時剛吃兩口,乘客來了就得開船。再吃時,飯已涼了。冬天風雪交加,也得按時出船。寒風凜冽裹著雪花,打在臉上刺痛難忍。夏天來了,中午烈日炎炎,在這小船上無處躲藏。我不戴草帽,被太陽曬得黑黑的。天氣變化無常,遇上暴風雨千萬要鎮(zhèn)定,牢牢把住手中的櫓,壓住櫓板,不讓它漂浮起來。趕緊搖!一不小心就有船翻人亡的危險。乘擺渡船的主要是附近的村民和公社窯廠的職工,還有一些小商小販。人們都很友好,臨開船時或靠碼頭時需要有人搭把手用篙子撐一把,我只需要招呼一聲即可。
1980 年代中期,渡口處建起了兩座大橋,結束了出行靠擺渡的歷史。六十多年過去,夢中的我還是青年時的樣子,搖著擺渡船任由它風大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