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云,張 潔,宣 樸,尹春蓉,王 穎,肖 俊,郭元林
(1.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1;2.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1)
川輻14是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2007年以G4359為母本,以CD1497-2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2008年以云21523-2為母本,以G4359/CD1497-2的F植株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2009年以云2152-2//G4359/CD1497-2植株為母本,以07-131為父本進行雜交,之后在成都市郫都區(qū)采用系譜法經5年5代定向選育,于2014年育成遺傳穩(wěn)定、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新品系5331。該品種于2021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20210002。
川輻14為春性冬小麥,全生育期191 d左右,幼苗半直立,葉片寬,灌漿前直立,灌漿期逐漸下披,葉色綠。株高85 cm左右,分蘗力中強,株型較緊湊,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粉質,飽滿。成穗數(shù)390萬·hm,穗粒數(shù)42.1粒,千粒重45.4 g,容重763 g·L。
川輻14在長江上游冬麥組區(qū)試中,2018—2019年度平均產量5 629.5 kg·hm,比對照川麥42增產4.7 %,差異極顯著;17個試點中,比CK增產≥2%點次12個,占70.6%。2019—2020年度平均產量6 079.5 kg·hm,比對照川麥42增產7.04%,差異極顯著;18個試點中比CK增產≥2%點次14個,占77.8%。兩年平均產量5 854.5 kg·hm,比對照川麥42增產 5.9%,35個試點中比CK增產≥2%點次26個,占74.3%。2019—2020年度參加長江上游冬麥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6 108.0 kg·hm,比對照增產7.09%;7個試點中6點增產,增產點率85.7%。
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保所2018和2019兩年度鑒定,川輻14對條銹病免疫-近免疫,高感葉銹病,中抗或中感赤霉病,中抗白粉病。
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進行品質分析,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區(qū)試樣品平均結果,容重763 g·L,蛋白質含量(干基)11.6%,濕面筋含量(14%濕基)23.1%,吸水量53.5 mL·100 g,穩(wěn)定時間2.5 min,最大拉伸阻力265 EU,拉伸面積 61 cm,品質分類為弱筋小麥。
該品種適宜在長江上游冬麥區(qū)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陜西漢中和湖北十堰地區(qū)種植。適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公頃適宜基本苗180萬~210萬株。每公頃施純氮180~225 kg,重施底肥,早追肥,看苗施拔節(jié)肥,配合適量磷、鉀肥。注意防治葉銹病,濕害地區(qū)抽穗揚花期及時防治赤霉病。及時防治雜草和麥蚜危害,三葉期化學除草1次,抽穗揚花期注意防治蚜蟲。適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