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輝,侯中偉,李曉雅,吳春花,王夢杰,閆穎潔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北京 100029)
《靈樞·本藏》云:“經脈者,所以行血氣”。作為氣血輸布通道和氣血流注部位,經脈和腧穴在調節(jié)機體生命活動狀態(tài)的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醫(yī)傳統(tǒng)經絡腧穴理論挖掘和現代機理研究緊密結合[1]。紅外熱成像技術利用儀器掃描,把人體紅外熱量輻射轉換為可測量和分析的紅外熱像圖,在經絡研究方面已經廣泛應用。機體在某個部位發(fā)生生理或病理變化時,其新陳代謝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2],可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直觀地觀察經絡能量差異和對應的經絡效應[3]。因此,本研究應用紅外熱成像技術觀察左右手心包經相關穴區(qū)能量差異,以及在侵入類的毫針療法和貼敷類的砭貼療法干預下的經絡效應,為經絡理論探索和療法效應機制及臨床應用提供研究依據。
1.1 納入標準(1)健康受試者,既往體健,無其他相關疾病及家族病史;(2)年齡18~30周歲;(3)向受試者說明本研究的意義、目的、方法和安全性,受試者知情并同意;(4)受試者自愿參與本研究。
1.2 排除標準數據采集部位有瘢痕或其他影響采集的皮膚?。淮嬖诎l(fā)熱癥狀者;依從性差,不能靜坐半小時者;檢查前1天至試驗過程中有飲酒或服用影響試驗結果的藥物者;女性受試者在月經期前后3 d者;妊娠者;伴有心、肝、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者;有精神情志疾病、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特發(fā)性震顫者;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50分者或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50分者。
1.3 研究對象本試驗于2021年3—4月在北京地區(qū)共納入健康受試者45人。本研究為砭貼療法和毫針療法經穴效應的探索性觀察,擬定15人一組,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組的受試者隨機分為砭貼組、毫針組、空白對照組。
1.4 干預方法
1.4.1 取穴與定標 由專門人員參考《經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21》[4]定穴,在雙側手厥陰心包經前臂段的循行路線上標記大陵穴、內關穴、間使穴、郄門穴、郄門上1寸的同經非穴點及其尺側旁開1 cm的非經非穴點。為了精準采集紅外熱成像下穴位的皮膚溫度,骨度分寸標點后,再用標尺將半徑0.3 cm的亞克力水晶貼定參照物,貼在水筆標點穴位的尺側旁開0.5 cm處。(見圖1~2)
1.4.2 針具和砭具 針具選用直徑0.30 mm、針身長40 mm的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蘇州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蘇械注準20162270970)。砭具選用以優(yōu)質泗濱砭石為原材料,采用現代先進的超微粉涂布技術,將砭石粉末與低敏性醫(yī)用壓敏膠混合研制而成的砭貼,由谷世喆領軍開發(fā),生產廠家為北京中科貼針灸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備案號:冀唐械備20150010。砭貼裁剪規(guī)格為0.8 cm×0.8 cm的方貼。(見圖1)
圖1 定標及干預工具展示
1.4.3 操作 毫針組:毫針針刺右側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針前常規(guī)消毒,直刺刺入0.5寸,進針出現得氣后檢測,不實施任何手法操作,留針16 min后起針。施術者為經驗豐富的執(zhí)業(yè)針灸師。
砭貼組:使用砭貼,貼敷右側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貼前常規(guī)消毒,直接貼覆穴位,不作揉按手法,留貼16 min后撕下砭貼。施術者為同一經驗豐富的執(zhí)業(yè)針灸師。
空白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
1.5 采集環(huán)境及過程準備試驗環(huán)境的溫度為25℃左右,相對濕度在35%~68%,檢測室沒有明顯空氣流動,無陽光直射、無紅外線輻射源。囑受試者在試驗前1 h避免任何劇烈運動,禁止喝茶及咖啡,禁止吸煙飲酒,未受到任何強烈刺激,未服用過任何影響體溫及自主神經的藥物。受試者進入實驗室后,填寫信息和定標等候,共靜坐20 min,以適應室內環(huán)境,待呼吸心率平穩(wěn)、無出汗等狀態(tài)后開始檢測。
1.6 紅外熱成像設備:使用Image IR8855型紅外熱像儀(德國InfraTec公司生產,InfraTecImage IR),溫度分辨力為0.01℃,空間分辨角為1.5mrad,采用640×512像素光子型焦平面探測器[5]。
檢測方法:囑受試者前臂采集區(qū)域和紅外熱成像設備鏡頭保持垂直并做上下調整,待需要采集區(qū)域的圖像完全呈現在屏幕中后完成調整。根據受試者自身的體表溫度選擇成像最佳標尺,進行設備聚焦使圖像清晰。圖像采集指令開始,受試者屏住呼吸片刻,保持姿勢穩(wěn)定,記錄員迅速采集圖像,記錄干預前后紅外成像數據,并將圖像編號儲存。(見圖3)
圖3 干預過程紅外熱成像采集展示
1.7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左右手紅外熱成像穴區(qū)皮膚溫度比較和穴區(qū)干預前后皮膚溫度比較,服從正態(tài)則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非參數檢驗(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不同組穴位干預前后皮膚溫度比較,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但方差不齊則采用Welch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砭貼組男5例,女10例,年齡19~27(24.27±2.12)歲。毫針組男7例,女8例,年齡21~30(25.40±2.10)歲??瞻讓φ战M男4例,女11例,年齡21~29(25.80±2.08)歲。3組受試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未干預狀態(tài)左右手紅外熱成像穴區(qū)皮膚溫度比較左手大陵、內關、間使、郄門、同經非穴、非經非穴區(qū)的皮膚溫度值均高于右手對應穴區(qū),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圖4)
圖4 受試者干預前心包經前臂段左右手相關穴區(qū)皮膚溫度比較圖
2.3 紅外熱成像圖觀察未干預狀態(tài)3組前臂段手厥陰心包經對比同側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陰心經出現相對低溫帶,且右手心包經溫度相對低于左手,相對低溫帶更明顯。干預后各組情況:16 min后,空白對照組左手心包經區(qū)升溫顯著,相對低溫帶不顯著;砭貼組左右手大陵段上升較其他穴區(qū)明顯,整體雙手前臂段經氣較干預前有所上升,仍能保持雙前臂段顯著的心包經相對低溫帶;毫針組表現為左手的大陵內關段和非經非穴的溫度上升顯著,整體雙手前臂段經氣較干預前上升明顯,仍然保持雙前臂段顯著的心包經相對低溫帶。(見圖5)
圖2 定標過程展示
圖5 紅外熱成像圖前后觀察比較
2.4 不同干預下穴區(qū)皮膚溫度變化
2.4.1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大陵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 砭貼組和毫針組干預后左右手大陵穴區(qū)皮膚溫度較干預前顯著上升(P<0.05);空白對照組左手大陵穴區(qū)皮膚溫度較干預前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干預前后3組間左右手大陵穴區(qū)皮膚溫度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大陵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s,℃)
表1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大陵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s,℃)
右手 左手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空白對照組33.54±1.77 33.90±1.94-1.846 0.065 33.61±1.92 34.18±1.73-3.237 0.001砭貼組 33.27±1.50 33.70±1.49-2.230 0.043 33.72±1.32 34.15±1.26-2.264 0.040毫針組 33.22±1.36 33.67±1.09-2.741 0.016 33.55±1.21 34.04±1.14-2.913 0.011 F 1.576 1.383 0.548 0.606 P 0.455 0.501 0.760 0.739組別
2.4.2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內關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 空白對照組和毫針組干預后左手內關穴皮膚溫度較干預前上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砭貼組左右手內關穴保持干預前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3組間左右手內關穴區(qū)皮膚溫度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內關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s,℃)
表2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內關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s,℃)
右手 左手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空白對照組33.21±1.11 33.46±1.05-1.590 0.112 33.39±1.34 33.66±1.22a-2.244 0.025砭貼組 33.15±1.29 33.26±1.31-0.541 0.597 33.52±1.26 33.65±1.22-0.660 0.520毫針組 32.85±0.94 33.02±0.90-1.178 0.258 33.00±1.03 33.23±1.03a-2.306 0.037 F 0.449 2.151 2.887 2.371 P 0.641 0.341 0.236 0.306組別
2.4.3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間使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 空白對照組干預后左手間使穴區(qū)皮膚溫度較干預前明顯上升(P<0.05);砭貼組和毫針組左右手間使穴區(qū)皮膚溫度保持干預前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3組間左右手間使穴區(qū)皮膚溫度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間使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s,℃)
表3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間使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s,℃)
右手 左手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空白對照組33.06±0.98 33.15±0.96-0.688 0.502 33.20±1.19 33.42±1.07a-2.187 0.029砭貼組 33.03±1.19 33.09±1.15-0.310 0.761 33.53±1.11 33.56±1.08-0.200 0.844毫針組 32.73±0.85 32.81±0.74-0.617 0.547 32.87±0.94 32.92±0.97-0.529 0.605 F 0.505 0.509 1.366 3.305 P 0.607 0.605 0.266 0.192組別
2.4.4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郄門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 空白對照組干預后左手郄門穴區(qū)皮膚溫度較干預前明顯上升(P<0.05);砭貼組和毫針組左右手郄門穴區(qū)皮膚溫度均保持干預前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3組間左右手郄門穴區(qū)皮膚溫度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郄門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s,℃)
表4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郄門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s,℃)
右手 左手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空白對照組32.92±0.87 32.89±0.95 0.344 0.736 33.01±1.23 33.24±1.06a-2.329 0.020砭貼組 32.91±1.00 32.97±0.94-0.433 0.671 33.40±1.01 33.45±0.95-0.412 0.686毫針組 32.71±0.96 32.58±0.85 1.790 0.095 32.74±0.83 32.70±0.81 0.379 0.710 F 0.229 0.772 3.057 2.520 P 0.796 0.469 0.217 0.093組別
2.4.5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同經非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 各組干預前后左右手同經非穴區(qū)皮膚溫度均無顯著變化,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3組左右手同經非穴區(qū)間皮膚溫度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同經非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s,℃)
表5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同經非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s,℃)
右手 左手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空白對照組33.14±0.96 33.06±1.00 0.936 0.365 33.11±1.05 33.25±1.01-2.116 0.053砭貼組 32.91±0.94 33.08±0.85-0.777 0.450 33.42±1.01 33.45±0.93-0.349 0.732毫針組 32.70±0.92 32.57±0.84 1.606 0.131 32.87±0.92 32.82±0.86 0.624 0.543 F 0.808 1.504 1.135 1.822 P 0.453 0.234 0.331 0.174組別
2.4.6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非經非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 空白對照組和毫針組干預后左手非經非穴區(qū)皮膚溫度均較干預前明顯上升(P<0.05);砭貼組左右手非經非穴區(qū)皮膚溫度保持干預前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3組左右手非經非穴區(qū)間皮膚溫度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非經非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s,℃)
表6 不同干預下左右手非經非穴干預前后皮膚溫度值比較(±s,℃)
注:各組左右手自身干預前后穴位皮膚溫度值比較,aP<0.05,bP<0.01
右手 左手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空白對照組32.86±0.96 32.96±1.05-1.036 0.318 33.23±1.09 33.47±1.07b-3.010 0.009砭貼組 32.90±1.08 33.03±0.96-0.875 0.397 33.44±0.99 33.59±1.00-1.398 0.184毫針組 32.66±0.90 32.69±0.82-0.282 0.782 33.03±1.08 33.23±1.03a-2.359 0.033 F 0.245 0.512 0.563 0.483 P 0.784 0.603 0.574 0.620組別
近年來,紅外熱成像技術廣泛應用于中醫(yī)經絡探索研究,通過提供人體體表溫度分布紅外成像,整體動態(tài)地呈現人體經絡和腧穴能量分布,進而開展腧穴特異性研究和評估療法效應[6-7]。李順月等[8]通過紅外熱成像面部溫度分布,發(fā)現針刺合谷時口鼻區(qū)域溫度變化顯著。也有相關研究[9-10]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證實了“頭項尋列缺”和“腰背委中求”的理論。目前已知針灸及相關療法對人體氣血有良性的調節(jié)作用[11-12]。三焦主持諸氣,總司人體氣機,內關穴作為連通表里、聯絡三焦的心包經絡穴,對氣機也有較好的激發(fā)作用。內關在經穴臟腑相關理論中,溝通內外臟腑和肢節(jié),“內關胃心胸”,且四肢稟氣于胃,刺激內關可較好地激發(fā)四肢氣血能量的變化,更好地觀察不同療法下的經絡效應[13-14]。
3.1 左右經穴溫度差異與中醫(yī)理論由采集數據和熱成像圖均可發(fā)現,正常狀態(tài)下心包經前臂段左手穴區(qū)溫度高于右手穴區(qū),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人體的左右經絡存在動態(tài)的溫度差異的現象。又根據紅外熱成像圖可知,在正常狀態(tài)下人的前臂段紅外成像表現為中間相對低溫,而兩側相對高溫,《標幽賦》中提到的“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與紅外熱成像的現象相類似,手厥陰心包經區(qū)域呈現與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相對的低溫帶。這一現象進一步說明人體的氣是具有生命信息能量且能被設備探測的物質,而氣在體內的傳導速度對應著遠紅外產生的熱效應在體液中的傳遞速度[15-16],遠紅外的不同熱效應體現著不同經絡氣的變化和狀態(tài)。許繼宗等[17]將紅外熱成像應用于冠心病診斷中發(fā)現,健康人的雙側胸部穴位溫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左右側穴位溫度和心臟位置并無直接相關性,而和人體的氣血運行規(guī)律有一定相關性。
《素問·刺禁論篇》中提到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揭開了中醫(yī)學氣機升降中關鍵的左升右降理論。肝氣生于左,肺氣藏于右,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肝氣以升為健,肺氣以降為順,兩者共同對氣血調和起著重要的作用[18]。周煒認為天地人相應,機體的右側陽氣和左側陰氣始終處于相對偏衰的狀態(tài)[19]。紅外熱成像采集數據顯示左手心包經的溫度均高于右手,相對而言左側比右側表現上升的“陽”的狀態(tài),而整體圖像右手的相對低溫帶明顯,右側相對左側表現為“陰”的狀態(tài),這些現象可能和中醫(yī)“左升右降”理論有關。
3.2 砭貼、毫針療法對氣血平衡的影響《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人體陰陽氣血分布會因四時變化而變化[20-21],也會受姿勢等因素影響而變化。近年來通過探索經絡平衡狀態(tài),發(fā)現經絡在精神壓力等多個因素下會出現不平衡的現象[22],且經穴之間的氣血平衡也有差異[23]。根據空白對照組前后變化發(fā)現,人體在正坐前傾雙前臂保持一個姿勢不動的情況下,右手經穴溫度整體無明顯變化(P>0.05),而左手經穴溫度整體較檢測前升高(P<0.05)。固定姿勢保持長時間的狀態(tài)下,左右手溫度變化趨勢的相對平衡性會改變,呈現左升太過趨勢。
3組干預后組間皮膚溫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和檢測過程中不做手法,隨著時間變化,經穴效應減弱有關,但組內自身變化有其規(guī)律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提到“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通過砭貼、毫針療法干預右手內關穴,觀測左右手經穴溫度變化發(fā)現:砭貼組、毫針組與空白對照組同為固定姿勢保持長時間后檢測,因此機體也應會表現右手溫度不變而左手溫度整體上升顯著,出現左升太過的相對失衡狀態(tài)。而實際結果干預后砭貼組右側大陵溫度顯著升高(P<0.05),右側經氣有所激發(fā),而左側只有大陵溫度有顯著升高(P<0.05),其余穴位保持干預前水平,使得左升趨勢穩(wěn)定,相對空白對照組而言,砭貼動態(tài)平衡了左右手的能量,相對激發(fā)右側經氣且抑制左側過升趨勢。干預后毫針組相對砭貼組而言,雖然其左側內關穴和非經非穴溫度與空白對照組一致升高(P<0.05),但其他穴位仍保持干預前水平,說明其可動態(tài)平衡左右手的能量。根據圖像變化,3組干預前后整體前臂段均有升高變化,砭貼組和毫針組的相對低溫帶顯著,仍能保持干預前的左右溫度的相對平衡。無論是砭貼療法和毫針療法都通過激發(fā)單點經穴調整整體氣血的能量平衡,印證中醫(yī)經絡臟腑氣血的整體性[24-25]。
3.3 不足和展望由于本研究為了減少不同手法參數導致交互作用,砭貼、毫針干預不做相關手法,所以刺激量較小,3組干預后組間溫度差異不明顯,而大陵穴作為心包經原穴,干預下的經絡效應能顯著激發(fā)該穴氣血能量。在今后的研究中,將加大研究的樣本量減少誤差,調整肢體擺放姿勢,進一步探索不同療法對原穴激發(fā)的效應研究并探索不同手法對經絡效應的影響,為經絡研究和療法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人體左右溫度平衡性整體保持左升右降的趨勢。古以砭石為針,砭石是毫針療法的起源,而砭貼療法則是砭石療法的延續(xù)和創(chuàng)新[26]。無論是非侵入性的砭貼療法還是侵入性的毫針療法,其干預右手內關穴,均可發(fā)揮激發(fā)局部和以右治左的作用,使得左升右降的趨勢不太過,進而調節(jié)左右溫度以保持相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