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溫儒敏的學問之殤

      2022-11-10 20:51:09唐小林
      文學自由談 2022年3期
      關鍵詞:溫儒敏魯迅語文

      □唐小林

      在當代學界,溫儒敏的名頭不可謂不大。他曾經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但提起他寫過什么有影響力的論文、專著,有哪些學術專長,卻未必有多少人能說出個子丑寅卯。

      2021年,溫儒敏的“現代文學研究自選集”《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者安在》出版。在該書的“題記”中,溫儒敏說:“四十年來,我出版了二十多種書,發(fā)表二百多篇文章。說實在的,自己感覺學術上比較殷實、真正‘拿得出手’的不多?,F在要出個自選集,并沒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也就是做一番回顧與檢討——讓后來者看看一個讀書人生活的一些陳跡,還有幾十年文學研究界的某些斑駁光影?!边@番話很像我們習以為常的謙辭;不過,事實也確實如此。溫儒敏說的自己那二十多種書,除了《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文學史的視野》和《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等僅有的幾本學術專著外,其余的就乏善可陳了,多是像《書香五院——北大中文系敘錄》和《溫儒敏談讀書》這樣的“書”。

      我對溫儒敏的失望,來自于對他那些“學術文章”的極大懷疑。這些文章,常常是缺乏理性分析、學術含量稀薄的情緒化表達,實在經不起推敲;而其對文學的鑒賞力和偏狹之見,同樣令人生疑。

      “消費北大”的拼湊之作

      溫儒敏的《書香五院——北大中文系敘錄》在版權頁上明確注明是“回憶錄”,但實際上卻是一本拼湊之書。書中除了僅有的幾篇回憶文章之外,大都是與“回憶錄”風馬牛不相及的講話、發(fā)言、答問、序文,以及學術類文章,如《大學的文學教育與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人文教育——答紐約大學生訪談》《課改和高考的“相生”與“相克”——2007年10月在一次中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國學”盲熱令人憂——與武漢〈楚天都市報〉記者周潔的對話》《關于課改、高考與文學教育》《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tài)”》。至于何以要出版這樣一本莫名其妙的書,溫儒敏在該書的“前記”中說:

      不久前,北大出版社編審高秀芹博士跟我說,北大校慶110周年快到,能否寫點紀念性的文字出版。我有些猶疑,因為寫這類文字需要安靜的心態(tài),而我一直俗務纏身,難得有閑。接著就過春節(jié)了。我在享用幾天清凈的時候,翻閱了近年來我散落在報刊和文集上的一些文字,發(fā)現不少都涉及我在北大中文系學習與工作的經歷,也可看到近二三十年中文系的變遷,多少都和“紀念性”搭得上界。于是一時興起,從中選擇了二十多篇,臨時又寫了幾篇,湊成這本小書。

      既然沒有合適的狀態(tài),又何必硬撐著應付下來,翻箱倒柜地在舊稿里找,甚至濫竽充數地寫幾篇?

      他這樣描述此書的結構:“開頭幾篇是對中文系歷史的回顧,以及七八十年代作者求學生活的描述,其中包括對中文系許多名家的懷念。第二部分是一些講演、訪談、隨筆,涉及中文系的教學、人才培養(yǎng)、學科發(fā)展,以及中小學課程改革等問題,跟作者近十年來主持北大中文系工作相關,可從某些側面看到中文系的學術面相。第三部分是筆者幾種編著的序言,記載了這些年我學術探求的某些思索。本書以隨筆為主,不選學術論著,惟獨《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與現代文學學科的建立》是一篇長文,收在這里,表示對導師王先生特別的尊重?!边@完全不符合事實。說好了“不選學術論著”,怎么又收入了論述王瑤著作的文章,還選了《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tài)”》?此書還有“文不夠,圖來湊”之嫌,添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圖片,比如溫儒敏著作的封面。更有甚者,竟然有整個一頁都是空白,接下來又是整頁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的莫名其妙的圖片。

      或許,在溫儒敏們看來,“北大”就像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商業(yè)品牌,北大人消費北大,利用北大這個名頭來謀點小福利,理所當然。他們就像“啃老族”一樣,挖空心思、心安理得地“啃”北大。溫儒敏的這本書,堪稱典型的“啃”北大的標本。

      “總主編”成了商業(yè)符號?

      在我看來,《溫儒敏談讀書》就是一本老生常談的平庸之作,對讀書人,尤其是中小學生沒有多少幫助??吹窖馍闲涯康膹V告語,不得不讓人將溫儒敏驚為天人:2019年度“中版好書”,“中國教育報2019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TOP10,重點破解語文教學讀書難題……其中,最嚇人的就是作者“教育部統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和“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這樣的頭銜。有了此番的“背書”,你想不“喜愛”都不行——現在的語文教學問題繁多,誰不希望擁有一把破解這種難題的金鑰匙?

      倘若高考命題組組長出書,也在腰封上公然印上“高考命題組組長多年命題的秘笈”“高考狀元的致勝法寶”字樣,這樣的書,不僅學生和家長會瘋搶,恐怕各科老師也會購買——當然,你會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別人不可以假高考之名,溫儒敏這本書為什么就可以打著“語文教科書總主編”的旗號,暢通無阻地出版發(fā)行呢?

      對于讀書,溫儒敏并沒有什么獨到、新鮮的見解,卻總是喋喋不休地到處傳授他所謂的“真經”“秘笈”。他對學生們大談閱讀要“快樂至上”,但這哪里是他的卓見,分明是拾陶淵明的牙慧。近兩千年前,陶淵明就描述了“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快樂讀書法”。要知道,陶淵明是不用參加中考、高考的,連科考是啥都不知道,所以才有這般“快樂至上”的底氣;但對為了升學、求職而不得不瘋狂“內卷”的學生們而言,“快樂閱讀”又有什么現實意義?溫儒敏還說,“培養(yǎng)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閱讀教學除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有更重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高尚的讀書習慣,把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話,愛因斯坦也早就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爆F在的中小學生實實在在的問題,并不是沒有興趣讀書,而是功課太多、作業(yè)太繁重,根本就沒有時間來滿足他們讀書的興趣。

      溫儒敏不考慮中小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和閱讀能力,脫離具體的環(huán)境、條件和對象來談閱讀問題。他說:“課標對于閱讀教學是有方法上的要求的。課標提到從小學高年段開始,要讓學生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五百字?!弊鳛榻逃拷y編本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溫儒敏說出這樣的話,或者說制定出這樣的“課標”,難說不是在扼殺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按照他的要求,一秒鐘最少讀8.33個字才能達標。這樣的速度,別說十一二歲的孩子,就是貴為“總主編”的成年人,溫儒敏辦得到嗎?自己都沒法做到的事,為何還要拿來為難學生?在功課越來越繁重的今天,我真的很擔心那些學生們既搞壞了身體,又搞壞了心理,使得閱讀于他們再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事,而是一種痛苦的折磨。比走馬觀花還浮皮潦草的閱讀,不會比不閱讀好到哪兒去。一面高喊提高中小學生們的閱讀興趣,一面又在扼殺他們的閱讀興趣,我真想不通這究竟是出于一種什么樣的邏輯。更令人擔憂的是,溫儒敏的這段話,竟然已被編入教材的練習填空題,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牢記。

      如果說,《書香五院——北大中文系敘錄》是拼湊之書,《溫儒敏談讀書》則滿是“車轱轆話”,有大量重復且啰嗦的內容。許多文章僅僅是標題不同,內容竟“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事實上,凡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學生,思想一般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他們往往也能在考試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悉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即使考試成績不錯,視野都比較窄,思路也不太開闊,往往高分低能。

      ——《培養(yǎng)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不過,即使從中考或者高考的情況來看,凡是形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這一部分學生思想一般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他們往往也能在考試中名列前茅;而那些只熟悉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即使考試成績不錯,視野也都比較窄,思路也不太開闊,往往高分低能。

      ——《不關注課外閱讀,語文課就是“半截子”的》

      我曾經在北大本科一年級新生中做過一次調查,發(fā)現兩點:一、凡是喜歡語文、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的學生,都是課外閱讀量大、知識面廣、讀過很多“閑書”的,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整體素質也高;二、只熟悉教材和教輔,課外閱讀“閑書”少,沒有閱讀習慣,即使考試成績不錯,進入大學后,往往會感到學習困難,視野窄,思路不夠開展。

      ——《要讓學生多讀“閑書”》

      溫儒敏不惜將自己在大學課堂上的講稿,以及他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趕寫的“蹭熱度”的文章,也拿到書中充數。在該書的“后記”中,溫儒敏解釋說:“我常在不同場合和中小學語文教師交流,上課,做講座,接受媒體采訪,日積月累,亦有不少文字發(fā)表。其中一部分已經收入《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一至三集。現有商務印書館希望能結集一本談讀書的,這也是有讀者需求吧,于是就從《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中選文若干,加上一些新的篇目,‘湊’成這本書。對于已經讀過我論語文幾本書的讀者來說,這就有些‘炒冷飯’了,還請見諒?!奔热蛔约褐朗抢滹?,為什么又要固執(zhí)地把它炒給讀者呢?

      照本宣科的魯迅研究

      溫儒敏從早年就開始研究魯迅。數十年間,他雖然發(fā)表過一些研究魯迅的文章,但并無多少創(chuàng)見。他所謂的“研究”,往往是梳理性的工作,是靠時間“堆”出來的。在魯迅研究領域,溫儒敏無法與同是北大教授的錢理群先生相比。導致這種懸殊差距的原因,是二人對魯迅研究采取的態(tài)度不同。

      在錢理群看來,與魯迅相遇,是一種精神的相遇;研究魯迅既是學術研究和教學的需要,更是一種生命的需要。他把魯迅研究看成是自己的“陣地”。錢理群說:“北大有二十一屆學生,幾代北大人聽過我講魯迅,這是我的北大講學史中最大的光榮,最引以為自豪的?!闭蛉绱?,我們從錢理群的文章中,能夠看到一股生命的火焰在燃燒。在他的字里行間,始終充滿著一種生命的激情,常常有著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和發(fā)現,所以好評如潮,令人贊不絕口。

      相比之下,對于溫儒敏來說,研究魯迅僅僅是一份工作,或者說僅僅是因為教學的需要。他給中學生講魯迅,沒能把握魯迅的內心世界,只是把魯迅的作品簡單地概括為獨特的藝術特色和與眾不同的寫作方法。如此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講授方法,怎能引起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在《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的序言《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要讀點魯迅》中,溫儒敏說:“在中學語文課上我們已經讀過魯迅的一些文章,有了一些印象。有一種說法是中學生‘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可見,應試式的相對刻板的語文教學,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我們閱讀魯迅的‘胃口’?!边@種批評,可視為溫儒敏的“夫子自道”或曰自我諷刺。作為魯迅研究專家,且身為“總主編”,語文教學的課標不是由你們制定的嗎?如果你的書如同書商所宣稱的那樣,真的能“破解語文教學讀書難題”,那為什么這樣的問題至今依然存在、無法解決呢?

      至于怎樣才能讀懂魯迅,溫儒敏說:

      一些年輕朋友不喜歡魯迅,也因為語言的隔膜。魯迅寫作的年代剛開始倡導白話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夾雜,是時代的印記,但也是有意為之。魯迅不愿意俯就過于平直的白話,寧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加上那種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語感,所表達的含義往往是復雜而多義的,更能體現其思想的張力。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會覺得魯迅的作品“難讀”。但理解魯迅式語言表達的風格,盡量讀懂讀進去了,就能體味到它的特別有味。

      事實也許并非如此。據我所知,即便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乃至魯迅研究的學者,不少人也并沒覺得魯迅的作品好讀,其原因也并非如溫儒敏所說的,僅僅是因為語言的隔膜。在我看來,魯迅文章的難讀之處,并不在于語言,而是其蘊涵的思想,以及特有的、陌生化的表現方式。比如《秋夜》著名的開頭:“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眱H此一句,即便在當代魯研界就言人人殊。對《秋夜》中“惡鳥”的理解,學者們依然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溫儒敏針對中學生讀不懂魯迅所開的“藥方”,很像是胡亂抓藥,不能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甚至有可能使他們對魯迅的作品越讀越怕。他們即便掃清了文字障礙,也知道魯迅作品“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語感”,但由于缺乏對魯迅內心世界和他所處的時代遭際的了解,照樣會讀不懂,照樣會“怕周樹人”。

      對《朝花夕拾》的分析和理解,溫儒敏的“功力”也顯然比錢理群大為遜色。溫儒敏將該書的風格和藝術特征歸結為:一是雍容,二是充滿幽默的藝術情趣,三是洗練和簡單味。這樣的分析,流于簡單和膚淺的層面上。如果停留于此,讀者是感受不到魯迅的作品究竟有多么深刻、藝術性高在哪里。再看錢理群先生,則始終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閱讀發(fā)現:

      我在讀《朝花夕拾》的時候,有一句話,每讀一次,都會感受到心靈的震撼。這就是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結尾的那一聲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在某種程度上,這正是魯迅心靈深處的呼喚,是他在受到外部的種種傷害以后所發(fā)出的生命的呼喚:他要回到這個“仁厚黑暗的地母”的懷里,永安他的靈魂。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安魂曲”。許多人在《朝花夕拾》里所感受到的在魯迅其他作品中不容易見到的溫馨、慈愛,或者像我曾經說過的,魯迅心靈最柔和的一面的顯示,恐怕都緣于這樣的心理動因。

      錢理群還談到魯迅所特有的“雜文筆法”對他散文的滲透,說:這些“雜文筆法”是在提醒讀者,“魯迅整個的思考,《朝花夕拾》里的回憶,始終有一個‘他者’的存在:正是這些‘紳士’‘名教授’構成了整部作品里的巨大陰影,魯迅在《朝花夕拾》里所要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直接與這些‘紳士’‘名教授’的世界相抗衡的:不僅是兩個外部客觀世界的抗衡,更是主觀精神、心理的抗衡。”這樣的論述,與溫儒敏所謂《朝花夕拾》是“放得開,收得攏”的大氣和魯迅式的高級幽默相比,高下立判。

      天花亂墜的海侃神吹

      溫儒敏的一些學術文章,往往并沒有多少學術性,更多的是情緒性。1993年,賈平凹的《廢都》成為熱門話題。溫儒敏寫出了《剖析現代人的文化困境——評賈平凹的小說〈廢都〉》一文,說:“看來小說取名《廢都》,包括有對傳統文化斷裂的隱憂,有失去人文精神依持的荒涼感……《廢都》的命意和《荒原》何其相似!兩者同樣有著對于傳統文明斷裂后的隱憂與悲劇感,《廢都》也許可以稱為東方式的《荒原》。”看到這樣的評論,我感到非常吃驚。溫儒敏學術的徹底雪崩,就是從這種吹捧開始的。一部剛剛出版、未經讀者驗證和時間檢驗的小說,居然被吹成和T. S.艾略特的《荒原》雙峰并峙的世界文學巨著,這不應是一個視學術如生命、對文字有敬畏之心的學者所為。

      由此我甚至懷疑,溫儒敏是否讀過《荒原》?他很可能只是從文學教科書中了解一點大概,不然的話,怎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荒原》素以晦澀難懂著稱,即便西方許多一流學者都對該詩進行過注釋和解讀,但一個沒有經過詩歌特殊訓練的門外漢,仍有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痘脑返囊饬x,就像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所說:“這篇凄涼而低沉的敘事詩意在描寫現代文明的枯燥和無力,在一系列時而現實時而神話的插曲中,景象相互撞擊,卻又產生了難以形容的整體效果。”這哪是在結構和故事上大量從《金瓶梅》和《紅樓夢》里“山寨”,在內容上一味熱衷于描寫“褲腰帶”的《廢都》所能比擬的?把《廢都》譽為“東方式的《荒原》”,這不僅是對艾略特的褻瀆,更是對文學的不敬,同時也是溫儒敏不懂現代詩、治學浮躁淺薄的最好證明。

      不僅如此,溫儒敏還為賈平凹獻上了一個又一個的“大禮包”。他把賈平凹捧為“大陸文壇巨星”,把《廢都》夸為“外國人或后人如果要了解大陸這一段轉型時期的民情民俗”的《清明上河圖》,恨不得把所有能想到的諛詞一股腦地全部用上。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溫儒敏更是難以抑制內心的興奮,撰文總結了莫言獲獎的“七大原因”,其中最奇葩的原因就是,諾獎評委曾經“惹惱了中國”,而“挪威與中國關系至今陷于僵局”,此次給莫言頒獎,完全是為了修補兩國之間的關系——這樣的高熱譫言,竟然出自著名教授之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溫儒敏連諾貝爾文學獎究竟是哪個國家頒發(fā)的都不知道,對世界地理的這般了解,對國際關系的如此認知,豈不令人匪夷所思?

      捕風捉影的信口開河

      我簡直不敢相信,溫儒敏作為曾經的北大中文系主任,他的學術研究何以會屢屢發(fā)生“雪崩”?他的學術文章多有經不起推敲之處,甚而會把一些常識性的問題搞錯,令讀者啼笑皆非,如:“據說英國人寧愿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亞。這是極而言之,說明經典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存在物對于民族精神建構的極端重要性?!保ā秾浀涞耐崆C瀆是一種文化病象》)

      英國人說過“寧愿失去英倫三島”這樣的話嗎?所謂“英倫三島”就是他們的祖國——英國的別稱,哪個英國人愿意接受失去祖國的結果?至于“不愿失去莎士比亞”的說法,系出自英國學者托馬斯·卡萊爾的代表作《論英雄和英雄崇拜》(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年5月版)。在該書的第三講《作為詩人的英雄但丁、莎士比亞》中,托馬斯·卡萊爾說:“請大家設想,如果有人問我們,你們英國人是愿意放棄你們的印度帝國呢,還是愿意放棄你們的莎士比亞;永遠失去印度帝國呢,還是永遠失去莎士比亞?……我們不能沒有莎士比亞!印度帝國總有一天會失去,而莎士比亞卻不會消失,他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們決不能舍棄我們的莎士比亞!”

      在托馬斯·卡萊爾看來,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這樣的殖民地,終有一天很可能會失去。而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很多,但莎士比亞對英國人來說,從古到今也只有一個,他體現了英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卓越的地位,一旦失去莎士比亞,英國的人文精神和文學經典就會黯然失色。在托馬斯·卡萊爾看來,莎士比亞是舉世無雙、無與倫比、不可多得的。

      溫儒敏大概沒讀過托馬斯·卡萊爾的這本書,也不知道這段話究竟是從哪里來的。他“據說”的,大概率是一種想當然的猜測。如果稍微有點謹慎的態(tài)度和邏輯判斷,或者說稍微有點英國歷史文化知識,就不會相信英國人會有“寧愿失去英倫三島”的想法。

      但溫儒敏畢竟是“總主編”,千千萬萬的中學師生,或許會把他的話當成千真萬確的知識,甚至當成“金句”牢記在心,廣泛傳播——還真有這樣的事:有人參加一個有關教材的培訓,對溫儒敏的報告大為推崇,并很快將自己的學習心得曬到網上,稱“學習后發(fā)現其中不乏‘金句’,亦不乏‘干貨’,讀之令人沉思”云云。

      為此,我想給溫儒敏先生一點建議: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話是到處都可通用的“全國糧票”;不要成天忙于好為人師,把自己的讀書經驗當作人人都必須掌握的“秘笈”,而向中小學生和大學生們大力推廣。這方面,我覺得錢理群先生的態(tài)度很值得學習。錢先生說:“我從來不試圖將自己的人生之路、治學之路、自己的思想觀點強加給學生,我喜歡對學生說的話,就是‘我姑妄講之,你們姑妄聽之’?!?/p>

      當然,對我的這番建議,貴為“總主編”的溫先生如果聽到了,也大可報以“你姑妄講之,我姑妄聽之且任之”的態(tài)度。

      猜你喜歡
      溫儒敏魯迅語文
      溫儒敏閱讀教育觀的內涵論析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樂語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魯迅《自嘲》句
      淺論溫儒敏的語文教育思想
      魯迅看書
      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到海師大講學
      新教育(2016年7期)2016-03-01 12:16:52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語文知識連連看
      語文妙脆角
      淅川县| 墨竹工卡县| 隆化县| 佛冈县| 英吉沙县| 高青县| 堆龙德庆县| 老河口市| 镇巴县| 读书| 宁河县| 鄂尔多斯市| 连江县| 仙居县| 宜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灵川县| 榆树市| 大关县| 焉耆| 灌南县| 洛川县| 永吉县| 伊宁市| 临颍县| 宜都市| 阳西县| 文登市| 鱼台县| 女性| 白玉县| 晋州市| 鸡西市| 滨州市| 枝江市| 阳谷县| 罗平县| 清河县| 临海市| 永州市|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