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淼/文
徐悲鴻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聲名卓著的畫家。1939年,應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邀請,徐悲鴻前往印度國際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與訪問。在印期間,徐悲鴻不僅舉辦了個人畫展,還創(chuàng)作出了多幅極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通過分析徐悲鴻在印期間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具有促進中印文化交流、鼓舞中印人民反壓迫斗爭以及推動中國畫改良之意義。徐悲鴻的印度之行堪稱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解讀此段行程,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徐悲鴻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啟發(fā)并指導新時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1937年4月,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在中國學者譚云山先生的主持下成立,開啟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印度國際大學位于距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不遠的小鎮(zhèn)圣蒂尼克坦(Santiniketan,意為和平鄉(xiāng)),是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一手創(chuàng)辦的。作為印度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園地,自學校創(chuàng)辦以來,泰戈爾每年都會邀請世界各國著名學者前往印度國際大學進行講學,而中華文化是泰戈爾推介的重要文化之一。自1924年訪華以來,泰戈爾便對中國藝術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當時正值中國文藝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重要時代,泰戈爾和國際大學的師生們都熱切期盼能與中國藝術進行深入交流和學習。
1938年6月,譚云山先生返回國內,同時還帶回了泰戈爾邀請徐悲鴻赴印度國際大學舉辦畫展和講學的邀請函。但徐悲鴻的印度之行于1939年底才正式拉開帷幕。在此之前,由于強烈的愛國之心以及新加坡友人的熱情邀請,徐悲鴻借道先行前往新加坡、吉隆坡等南洋城市舉辦籌賑畫展以支持國內抗戰(zhàn)?!?938年八九月間,徐悲鴻接到詩人泰戈爾的邀請,10月即帶上一批作品自重慶奔香港,1939年1月到新加坡、又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等地舉辦畫展,輾轉達一年之久,約于冬季到達印度,12月在印度國際大學舉辦中國近代畫展?!?/p>
印度東部是徐悲鴻的主要活動區(qū)域。在短短一年時間里,除圣蒂尼克坦之外,徐悲鴻還游歷了大吉嶺和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并進行重要美術創(chuàng)作。1939年11月,徐悲鴻乘坐郵輪從新加坡出發(fā),月底抵達加爾各答海港,在譚云山先生的帶領下馬不停蹄地趕往印度國際大學。12月7日,初至印度國際大學的徐悲鴻難掩興奮之情,在寫給摯友舒新城的信中說道:“十二月六日到國際大學,已見泰戈爾先生,果然如吾想像中之偉人,確是一理想攻學之環(huán)境,不愧地靈人杰?!?2月14日,泰戈爾在國際大學為徐悲鴻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歡迎會結束后,徐悲鴻還參觀了印度美術展覽會,詳細觀賞了阿巴寧德拉納特·泰戈爾(Abanindranath Tagore)、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以及南達拉爾·鮑斯(Nandalal Bose)等作家的作品,了解印度美術的風格特色。12月23日恰逢國際大學建校39周年紀念日,泰戈爾為徐悲鴻隆重舉辦了在印度的第一次畫展。當天“四鄉(xiāng)即來集會,于是此幽僻之鄉(xiāng)頓成鬧市,悲鴻之展覽亦為其中點綴品之一?!毙毂櫟陌儆喾髌氛钩龊?,隨即引起了印度藝術家的濃烈興趣,為沉寂已久的印度畫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歡迎徐悲鴻的致辭中,泰戈爾說:“作為中國偉大文化的使者,我們歡迎你的到來;你在印度為我們帶來了精神上互相同情的禮物,在數(shù)百年前,這份禮物已使我們古老的中印文明團結在了一起。你的到訪將增強我們的力量,并使我們的努力更接近實現(xiàn)?!瓥|方歷史文明的力量將使我們所有人免受黑暗的侵襲?!毙毂櫾谄渥允鲋谢貞浀溃骸疤└隊栂壬罗o稱我為溝通文化之使者,歷述中印文化溝通之重要,并論東方文化之精神?!邢壬源松袷ナ聵I(yè)勖勉,并令我參加此項高貴之使命,固為我生平莫大之榮?!蚁胛覀內祟愐蛄献约海鲂┡芡裙ぷ?,也應當?shù)?。中印兩大民族之關系,一向基于非功利及互助精神上,由傳統(tǒng)的方式來說,凡來往的人,應當帶些東西來,還應當帶些東西去。在印度高深博大之文化上,我個人的希望,乃想帶些東西回去的?!庇纱丝梢?,泰戈爾賦予了徐悲鴻中印文化交流使者之使命,并對徐悲鴻印度之行給予充分肯定,高度贊揚中印文化交流之意義,希望中印兩大文明古國能求同存異,繼續(xù)深化交流與合作。徐悲鴻不僅崇敬泰戈爾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還十分贊同泰戈爾的“友愛”“互助”“中印一家親”等大亞洲主義精神,他也希望中國繪畫除了保留其固有特點之外,還應充分吸收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藝術文化,實現(xiàn)融合發(fā)展。徐悲鴻此行不但為了學習博大精深的印度文化,還為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璀璨文化提供一個對話與交流的機會。正因如此,徐悲鴻在印度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創(chuàng)作了多幅意義非凡的美術佳作,其作品也擁有了別具一格的特色。
1940年2月17日,圣雄甘地訪問國際大學,并在泰戈爾的提議下同意為徐悲鴻舉辦畫展,以促進中印友誼。2月21日至29日,印度東方美術學社和中印文化學會在加爾各答為徐悲鴻聯(lián)合舉辦了第二次畫展,共展出兩百余幅作品,在印度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泰戈爾非常重視此次展覽,高度贊賞徐悲鴻的繪畫藝術,親自為此次畫展寫了序言:“……中國藝術大師徐悲鴻在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中,為我們提供一個在記憶中已消失的遠古景象,而無損于他自己經(jīng)驗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我歡迎這次徐悲鴻繪畫展覽,我盡情地欣賞了這些繪畫,我確信我們的藝術愛好者將從這些繪畫中得到豐富的靈感。既然旨趣高奧的形象應由其本身來印證,多言是饒舌的,這樣,我就升起談話的帷幕,來引導觀眾走向一席難逢的盛宴?!?此外,包括南達拉爾·鮑斯在內的幾位印度畫家也為此次畫展提供了幫助與支持,著名孟加拉派畫家阿巴寧德拉納特·泰戈爾還為畫展親自揭幕。
從1月起,徐悲鴻在國際大學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愚公移山》草圖,并利用國際大學的師生作為模特完成了部分小稿。4月徐悲鴻前往大吉嶺和喜馬拉雅山地區(qū)繼續(xù)《愚公移山》的創(chuàng)作,于7月初結束工作,帶著諸多重要成果返回國際大學。在信中,徐悲鴻說:“弟于7月6日返抵國際大學,山居三月寫得大、小中西畫近百幅,《愚公移山》中國畫亦寫就,恨無法裝裱一覽?!痹诖蠹獛X地區(qū)的三個月里,徐悲鴻除了完成他構思已久的大型國畫《愚公移山》的創(chuàng)作外,還游覽了錫金首都甘托克,并眺望觀賞了珠穆朗瑪峰和喬戈里峰。
1940年11月23日,徐悲鴻完成印度之行,啟程離開圣蒂尼克坦。在印度的這些日子里,徐悲鴻還在國際大學師生的陪同下游覽了位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都城拉合爾以及克什米爾等地,并進行了簡短的藝術考察。臨行前,徐悲鴻向泰戈爾辭行,并和國際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南達拉爾·鮑斯一起為泰戈爾整理其所作的兩千余幅畫作,最終挑選出百余幅佳作交由國際大學出版,泰戈爾對此十分滿意。
徐悲鴻的印度之行雖短暫但卻收獲頗豐。徐悲鴻不僅與偉大詩人泰戈爾、圣雄甘地、著名孟加拉派畫家阿巴寧德拉納特和南達拉爾等印度重要人物結下深厚友誼,還與印度美術進行了充分交流,創(chuàng)作出了諸多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杰作。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幾幅進行解讀,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徐悲鴻在印期間的創(chuàng)作成就及其背后所具有的獨特意義。
在印度期間,徐悲鴻與泰戈爾相交頻繁且時間較長,因此為泰戈爾作了素描、速寫、油畫、國畫肖像十余幅,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現(xiàn)存于徐悲鴻紀念館中的國畫《泰戈爾像》。徐悲鴻運用了“惟妙惟肖”的寫實主義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肖像畫的固有手法,使其具有了如油畫般的逼真效果,是徐悲鴻肖像畫中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正是憑借與泰戈爾誠摯交往的經(jīng)歷,徐悲鴻抓住了泰戈爾的天性特點,創(chuàng)作出了這幅獨具特色的寫生肖像。與以往人物肖像畫不同,徐悲鴻在創(chuàng)作時改變了人物視角,著重刻畫了人物的眼神和手部的動作。畫中泰戈爾并沒有正視觀眾和手中的書本,而是若有所思地凝視著左方,顯得堅定有力;泰戈爾左手拿著翻開的書本,右手握著筆,仿佛已捕捉到了靈感,即將著手創(chuàng)作新的詩篇,書寫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東方精神。徐悲鴻通過惟妙惟肖的寫實主義手法精細入微地刻畫了泰戈爾的神情和手部動作,成功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至此。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加以考慮,便能發(fā)現(xiàn)挺直坐立于藤椅之中、雙手緊握紙筆的泰戈爾仿佛即將通過文化的力量進行反抗,這或許是徐悲鴻畫作背后所蘊含的微妙含義。中印兩國在民族獨立與復興的道路上有著共同的訴求,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只有中印兩國團結一致,才能抵御外敵,實現(xiàn)民族獨立與復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泰戈爾像》以蔥郁的芒果樹為背景,還有兩只小鳥在樹梢上柔婉不倦地唱著歌,營造出了一種美麗、寧靜與祥和的氛圍,也向觀眾展現(xiàn)了泰戈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通過對這幅作品進行解讀,便能發(fā)現(xiàn)徐悲鴻與泰戈爾的理念無時無刻都在產生共鳴:二人都主張以大自然為師,從自然環(huán)境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短└隊栂瘛奉H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韻味,它不僅意味著中印文化正在進行著一次深入的交流,同時也彰顯出了一種深遠的東方意義。
1940年2月17日,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訪問國際大學,當天上午泰戈爾為甘地及其夫人舉辦了盛大而隆重的歡迎儀式,并親自將徐悲鴻引見給甘地。由于聚會現(xiàn)場熱鬧非凡,人群擁擠喧嚷,徐悲鴻急忙選取了一個好位置,以速寫的方式簡練地為甘地畫像,僅用了幾分鐘便順利完成,甘地看后非常滿意,并在畫上署名。徐悲鴻說道:“吾為甘地先生寫兩素描,在國際大學歡迎會上作,乃其右方最合適之處,因之,攝影記者等等皆咸集此一隅,吾兩肩及背上皆有人,故得此成績已非易易也?!毙毂欉€記錄下了那天與甘地相逢的經(jīng)歷:“今日與印度整個靈魂,共同生活,深感欣幸?!迸c《泰戈爾像》相比,雖然《甘地像》沒有花費較長時間進行精細繪制,但徐悲鴻仍通過寥寥畫筆,在短時間內抓住了甘地的性格特點,簡練而精確地刻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畫中年事已高的甘地面朝右方,身披薄衣,略微消瘦卻筆直地盤腿而坐,雙手放于腿上,神情安詳、堅毅而沉穩(wěn),整幅畫面給人一種肅穆和無言的高大的感覺,十分契合徐悲鴻給予甘地“懇誠簡約”的評價。此外,徐悲鴻還將甘地看作“高僧”,他這樣說道:“甘地先生因修養(yǎng)功深,天君康泰,絕無嗜欲,故極為強健。其動作敏捷迅速,耳目感覺極靈,絕不似七十余歲老翁?!峁手^其精神肉體,皆如純鋼,不可思議。……今細細分析,甘地先生最高之德,大概有如吾國習見一高僧之靈魂、一大同主義信徒之知識、一俊小子之愛、一丐之服用、一病傷寒者之飲食,五種東西,不過尋常藥草,湊成一副,便有令三五千萬偌大民族,起死回生之功,驚天動地,日月光明,善哉善哉?!睆男毂櫟脑捴锌梢钥闯觯粋€修行高僧的意象儼然呈現(xiàn)在他的眼前,這位印度杰出人物的簡樸形象和崇高精神給徐悲鴻帶來了強烈的精神感染力,于是為甘地成功塑造了“中國式高僧”的獨特形象。
徐悲鴻在印期間創(chuàng)作的國畫和油畫版本的《愚公移山》是其藝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成就,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深刻反映出了社會現(xiàn)實,使得中國寓言不再局限于中國語境。其實,早在20世紀初徐悲鴻在巴黎留學期間參觀盧浮宮時,法蘭西民族的宏大歷史畫卷——《一八三〇年七月二十八日·自由女神引導人民》就給徐悲鴻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久久不能釋懷,便下定決心要畫一幅屬于東方的偉大歷史畫卷,以激勵中國人民頑強反抗侵略和壓迫。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準備和醞釀,1937年徐悲鴻便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油畫版本《愚公移山》的初稿了。之所以選取“愚公移山”這一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神話典故進行創(chuàng)作,是因為其所表達的“團結一致,堅韌不拔,必能取得最終勝利”的斗爭精神正是當時所需要的。于是,這幅畫被賦予了特殊的時代意義。《愚公移山》的終稿是徐悲鴻于1940年4—7月在大吉嶺和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完成創(chuàng)作的,在此之前他創(chuàng)作了與印度人民和印度風景相關的許多小稿和草圖,為宏幅巨制的最終稿的完成積累了很多素材。關于整幅畫的創(chuàng)作歷程,徐悲鴻在寫給舒新城的信中說道:“一月以來將積蘊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當?shù)闷鹨粋ゴ笾畧D。日內即去喜馬拉雅山,擬以兩月之力,寫成一丈兩大幅中國畫,再(歸)寫成一幅兩丈長之(橫)大油畫,如能如弟理想完成,敝愿過半矣。尊處當為弟此作印一專冊也?!笨梢?,徐悲鴻對《愚公移山》的創(chuàng)作寄予厚望。徐悲鴻對整幅作品進行了別有用心的安排與創(chuàng)作,首先運用了西方的藝術理念和素描寫實技巧,其次進行了大量人物寫生。縱觀整幅畫作,徐悲鴻精心安排了人物的位置,從左到右依次為婦女、兒童、愚公以及挖山的魁梧壯士,不同類型的人物共同和諧地處在同一畫面中,體現(xiàn)出了一種平衡和秩序的美感,同時將挖山壯士排成一排,面對觀眾,凸顯出了其魄力與力量感。此外,徐悲鴻還將大型裸體人物引入創(chuàng)作中,使之占據(jù)了整幅圖畫的大半部分;并且徐悲鴻選取了好幾位印度模特來進行創(chuàng)作。關于畫中為何會出現(xiàn)印度模特,徐悲鴻說:“藝術思想但求表達一個意思,不管哪國人,都是老百姓?!@張畫是在印度國際大學畫的,這樣大的畫,不作人物寫生不好?!标P于為何要安排裸體人物,徐悲鴻說;“不畫裸體,那股勁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如果要表現(xiàn)人的力量,穿著衣服是表達不出來的,人的力量只能通過人體的肌肉才能得到充分表達?!睆男毂櫟幕卮鹬锌傻弥?,他一直在實踐寫實主義的美學思想,只有這樣作品才能“惟妙惟肖”。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中共有兩位身材肥胖的人物,位于左方的第一位背對觀眾,肩挑裝滿土石的扁擔,另一位則面對觀眾處于畫中中央,即將要把手中的釘耙砸向地面。據(jù)悉,這兩個人物都來源于同一個模特,即國際大學一位大腹便便的廚師。徐悲鴻非常喜歡這位廚師的形體、性格和態(tài)度,把他比作“魯智深型”,認為他符合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美,并為他作了多幅素描。徐悲鴻說:“在印度創(chuàng)作此畫時,得一魯智深型的‘范人’,不僅形體偉壯,且性格豪爽,工作態(tài)度嚴格熱情,吾甚愛之。故慎重保留其形象于畫內,不加任何‘改造’?!贝送?,經(jīng)仔細觀察分析可發(fā)現(xiàn),國畫版本《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位于畫面左側,他背對觀眾與婦女交談,表明愚公在此畫中已居于次要位置,整幅畫作的重點為正在努力開山的幾位壯士??梢?,徐悲鴻創(chuàng)作的《愚公移山》十分契合泰戈爾的“大亞洲主義思想”,即中印兩大文明古國是一個整體的東方文化精神,中印兩國文化精神有著無數(shù)共通之處。徐悲鴻將西方技法、印度范人和中國傳統(tǒng)典故成功融為一體,最終創(chuàng)造出了這幅獨具東方特色的宏幅巨制,不僅表達了中印命運共同體和中印友誼源遠流長的思想,更表明在中印兩國共同面對侵略和壓迫時,只有兩國人民團結起來堅韌不拔地抵御外侮,才能實現(xiàn)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因此,中國古代神話題材《愚公移山》具有了多重歷史意義,并被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實屬中國畫的典范。
作為中國近代美術史的重要人物,徐悲鴻接受泰戈爾邀請,赴印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進行文化交流與對話,體現(xiàn)出一種非功利的互助精神。在歡迎徐悲鴻的致辭中,泰戈爾稱之為“中國文化的使者”,希望徐悲鴻的來訪能夠給印度美術界注入新鮮的血液。因此,徐悲鴻的訪問除了完成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外,還要了解博大精深的印度文化。在印度的這段時間里,徐悲鴻在國際大學美術學院與孟加拉派畫家互相交流學習繪畫藝術知識,他的到訪激發(fā)了印度美術家及美術學院學生們對中國繪畫藝術的興趣,并對他們的繪畫創(chuàng)作產生巨大影響。徐悲鴻的交流訪學使許多著名印度美術家的繪畫作品受到了中國畫的影響,開始出現(xiàn)了中國美術的特點。此外,徐悲鴻還與泰戈爾、甘地、南達拉爾·鮑斯等印度杰出人物結下深情厚誼,徐悲鴻非常欽佩他們,并且在印期間創(chuàng)作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們的影響,而這些作品在畫展上又給印度美術家們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徐悲鴻對印度的訪問為印度的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寶貴的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機會,印度美術家們能夠通過徐悲鴻的作品感受到中國繪畫的靈魂與魅力。而徐悲鴻在印期間的所見所聞又給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難得的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中印融合的元素與特點,特別是《泰戈爾像》《甘地像》《愚公移山》等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成為了徐悲鴻此次印度之行的重要成果,共同見證著中印文化正在進行著深入而持久的交流。
1940年的印度正在為反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進行著最后艱難的斗爭,而中國正處在救亡圖存的關鍵階段。徐悲鴻訪問印度的另一個目的便是宣傳中國的抗戰(zhàn)。在印度期間,徐悲鴻仍時刻心系處在艱難抗戰(zhàn)中的祖國,他曾通過私下交往和公開講學的方式積極向印度人民宣傳中國抗戰(zhàn),以取得印度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也鼓勵處在壓迫中的印度人民奮起反抗,爭取民族獨立。一直以來,泰戈爾十分熱愛中國,關心和同情處在艱難抗戰(zhàn)中的中國人民,并多次向徐悲鴻稱頌中印堅固而永恒的友誼。聽到徐悲鴻講述中國的艱苦抗戰(zhàn)后,泰戈爾深受感動。這位宣揚和平與友愛的文學泰斗對日本侵略中國表示失望與痛絕,并拿起筆譴責日本的罪行,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之情:“它那窮兵黷武的咆哮,它那殺人如麻的殘狠的縱情,它那對教育中心的摧毀,它那對人類文明道德條規(guī)的毫無血性的背道而馳。”徐悲鴻從泰戈爾身上感受到了關切與友愛。帶著這份感情,他創(chuàng)作了《泰戈爾像》和《愚公移山》等杰作,贊頌了泰戈爾為鼓舞中印兩國人民進行反抗斗爭所做出的努力。此外,徐悲鴻將在印度兩次舉辦畫展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獻給祖國以救助流離失所的人民。
在赴印交流訪問之前,徐悲鴻曾有八年歐洲留學的經(jīng)歷,他不僅深入學習了素描、寫生等西方繪畫技巧,還接受了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的美學思想的熏陶,這對他之后的美術創(chuàng)作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自留學歸來,徐悲鴻便主張通過惟妙惟肖的寫實主義手法對中國畫進行改良?!短└隊栂瘛贰陡实叵瘛贰队薰粕健肪褪切毂欅`行中國畫改良的顯例。在創(chuàng)作《泰戈爾像》和《甘地像》時,徐悲鴻即通過素描、寫生等技法將人物性格特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從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中汲取精髓,推動了中國人物肖像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創(chuàng)作《愚公移山》時,徐悲鴻更是將西方寫實技法運用到了極致,進一步振興了中國畫。首先,徐悲鴻吸收了西方油畫構圖的技巧,利用西方繪畫透視技法生動刻畫出了每位人物的神情動作,著力呈現(xiàn)出正在奮力挖掘的壯漢的神態(tài),讓整幅畫面極具動感,營造出了一種空間縱深感和勢不可擋的氣氛。同時,徐悲鴻將兒童、婦女、老人和壯漢共同安排在一幅畫面中,描繪了老人與婦女聊天、孩童獨自吃飯玩耍、壯漢奮力開山三種不同的真實動態(tài)場景,仿佛三代人正在觀眾眼前堅持不懈地辛勤勞作,使整幅畫面具有一種平衡美和內在的秩序美。其次,徐悲鴻在創(chuàng)作時使用了印度裸體模特,這與中國傳統(tǒng)人物肖像畫大不相同。據(jù)悉,徐悲鴻在留學法國期間深受著名繪畫大師米開朗琪羅的影響,于是借鑒米開朗琪羅“以人體為應用工具”的思想在畫中安排了大量裸體人物。人體蘊藏著豐富的藝術,雖然徐悲鴻此舉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裸體人物的運用成功刻畫出了人體肌肉的力量感,使畫面中的壯漢人物更富生動立體之感,向觀眾展現(xiàn)出了一種更為堅決的力量。通過運用西方的寫實技法和印度的壯漢模特,徐悲鴻讓這個古老的中國典故煥發(fā)出了時代生機,賦予了其更為深遠的歷史意義。徐悲鴻將西法、印人和中國畫進行大膽融合實踐,向中國和印度的觀眾生動展現(xiàn)了“以印人,融西法,寫中畫”的具體過程,為振興中國人物肖像畫開辟出了一條全新道路。
徐悲鴻的印度之行雖短暫而匆忙,但卻對中印文化交流和美術創(chuàng)作實踐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他在印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依然在扮演著中印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并深刻影響了中印繪畫藝術的未來發(fā)展。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的友好關系源遠流長,而徐悲鴻的訪問則開啟了中印友好往來的新時代。在這之后的幾十年里,中印關系經(jīng)歷了風雨考驗而歷久彌堅,徐悲鴻在中印友好關系中的重要作用仍延續(xù)至今,并對當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在世界局勢波譎云詭的今天,徐悲鴻的印度之行仍在煥發(fā)光芒,這段經(jīng)歷仍可稱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顯例,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以及中國如何處理與他國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發(fā)意義?!?/p>
引用
[1] 薛克翹.中印文化交流史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48.
[2] 中華書局編輯部.中華書局藏徐悲鴻書札[M].北京:中華書局,2012:274.
[3] 張眠溪.“流亡”與賑濟——中華書局藏徐悲鴻書信所見其南洋、印度之行[J].藝術收藏與鑒賞,2020(2):43-90.
[4] Rabindranath Tagore.The English Writings of Rabindranath Tagore:A miscellany[C].New Delhi:Sahitya Akademi,1994:850.
[5] 徐悲鴻.我自覺不勝惶恐之歡迎會[C]//王震,徐伯陽.徐悲鴻藝術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393.
[6] 廖靜文.徐悲鴻一生[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170-171.
[7] 中華書局編輯部.中華書局藏徐悲鴻書札[M].北京:中華書局,2012:264.
[8] 廖靜文.徐悲鴻對印度的美好回憶[J].南亞研究,1985(2):15-19+3.
[9] 徐悲鴻.與印度圣者的會見.[N]//星洲日報,1940.3.31.傅寧軍.悲鴻生命——徐悲鴻的生前死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147.
[10] 徐悲鴻.致舒新城(二十八)[C]//王震,徐伯陽,編.徐悲鴻藝術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663.
[11] 艾中信.徐悲鴻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48.
[12] 傅寧軍.徐悲鴻與《愚公移山》[J].博覽群書,2015 (7):19-24.
[13] 徐芳芳.徐悲鴻與印度[J].美術,2020(9):99-104+112.
[14] 傅寧軍.悲鴻生命——徐悲鴻的生前死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