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韻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 杭州 310005)
眾所周知,觀看電視劇是人民群眾生活中一種重要的娛樂方式,其受眾廣泛,占全國各大廣播電視臺播出節(jié)目的比重較高。不論何時打開電視機,正在播出電視劇的頻道幾乎占據頻道總數(shù)的半壁江山。近年來,在所有節(jié)目類型中,電視劇收視份額占比最高,在1/4~1/3?!度耸篱g》等現(xiàn)象級電視劇甚至擁有沖頂熱搜、成為大眾茶余飯后話題焦點的能力,影響力可見一斑。廣播電視相關從業(yè)者深知電視劇的影響力,紛紛花重金采購優(yōu)質電視劇。相應地,在全國各大廣播電視臺的財務支出中,電視劇的采購金額很大、占比很高。因此,加強電視劇采購內部審計是全國各大廣播電視臺內審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文簡稱“廣電總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近年來,國產電視劇呈現(xiàn)出產量高、制作公司分散、劇集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且播出量低于生產量。例如,2015年,生產電視劇395部,共16 560集,實際播出311部;2016年,生產電視劇330部,共14 768集,實際播出271部;2017年,生產電視劇314部,共13 470集,實際播出241部。雖然廣電總局持續(xù)壓縮產量(2021年僅生產電視劇194部,共6736集),但由于存量較大,電視劇市場仍然呈現(xiàn)出供過于求的特點。隨著“一劇兩星”制度的出臺,各大電視臺爭相搶購熱門IP劇集和優(yōu)質劇,出現(xiàn)了“好劇爭著要、爛劇沒人買”的現(xiàn)象,電視劇市場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由此可見,電視劇采購市場是一個買方市場。面對賣不出去就成為沉沒成本的殘酷現(xiàn)實,制作公司必然想方設法向各大電視臺推薦自己制作的電視劇,而購劇人員和掌握購劇決策權的相關人員將成為制作公司的頭號公關對象,兩者發(fā)生錢權交易的可能性較大。
真正受觀眾和市場認可的優(yōu)質電視劇往往具有制作精良、演員演技在線、內容新穎優(yōu)質的特點,其本身拍攝制作成本就比較高,很多知名演員片酬已是天文數(shù)字,加上好劇大家都想要,購買價格必然水漲船高。這三方成本疊加,導致最終成交的購劇金額屢屢突破千萬元大關。但電視劇收視率受網劇市場分流嚴重,加之觀眾審美差異、電視開機率下降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常常出現(xiàn)“叫好不叫座”的現(xiàn)象,收視率很難達到預期水平。因此,各大電視臺花重金采購的首輪電視劇可能無法帶來與之對應的廣告收入,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投資風險很大。總之,電視劇采購成本高、投資大,但不一定能得到高回報,審計風險較大,這為內審人員開展審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既然電視劇采購市場是買方市場,那么針對購劇業(yè)務的審計,首先要從內控機制切入,掌握電視劇采購業(yè)務從選片到入庫全過程執(zhí)行的具體流程,查看頻道是否建立了健全的電視劇采購管理規(guī)范,評價內部控制的完善程度,確保內部控制完整有效。
內審人員應審查頻道購劇審批流程,查看是否依據年度預算、單劇金額、劇集重要程度建立了多級審批、集體決策制度。例如,全年采購是否經頻道集體審議并報批;一線選片業(yè)務員是否根據頻道全年節(jié)目編排,制訂了詳細購劇方案,報購劇小組組長審批;組長審片、復核后,是否報頻道領導審閱;頻道領導是否按照“三重一大”事項集體決策機制,組織召開了購劇會議,集體商定購劇計劃。
內審人員應當檢查頻道是否設立了選片、審片、播出、入庫等不相容崗位人員不能重合的制度,如選片人員不能兼任該劇的審片人員、價格談判人員不能兼任付款人員等,避免出現(xiàn)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問題。
內審人員應當核實頻道是否建立了選片人員幾年一次輪崗的制度,避免同一選片人員長期與相同制作單位人員接觸,從源頭上規(guī)避熟人購劇可能存在的廉政風險。若制作公司人員與購劇人員存在親屬關系,要及時回避并說明。
由于電視劇采購涉及個人審美和演員偏好差異,購劇人員的個人審美和判斷很難完全與大眾喜好重合。因此,審片不應該是單一化的,應當建立大眾評審打分的審片機制,查看其是否選取了不同年齡層、不同工作性質的熱心觀眾參與購劇審片,讓購劇決策精準聚焦大眾審美。
內審人員必須明確頻道是否建立了采購信息及時與財務信息、播出信息、母帶入庫管理相互對接的機制,實現(xiàn)業(yè)務信息的閉環(huán)管理。
近年來,演員藝人違法、違紀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電視劇主演一旦出事,其拍攝的電視劇將無法播出,高昂的購劇成本將無法收回。因此,必須簽訂電視劇播出完畢前涉及的演員無違法、違紀行為的承諾協(xié)議,轉移風險,維護頻道正當權益。
注重審查頻道對購劇人員開展思想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情況。例如,結合購劇相關崗位實際情況,認真查找不同崗位可能存在的廉政風險點,分崗位簽署《廉政承諾書》,以約束購劇人員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行為、廉潔自律。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審計人員須通過翻閱合同、談判記錄、會議紀要、函證等,審看購劇相關業(yè)務資料,明確頻道電視劇采購人員是否認真執(zhí)行了采購相關制度機制。由于審計人員時間、精力有限,一般采用抽樣測試的方法,根據重要性審看特定采購金額區(qū)間的電視劇,其要點有八。
一是購劇預算是否符合年初制訂的計劃,超預算的電視劇是否經過特定的審批流程。二是購劇業(yè)務員選擇的電視劇制作方與其本人及親屬是否存在關系,確保不會對其選片的公正性產生影響。三是購劇業(yè)務員選片理由是否充分,是否經常在幾家固定制作公司的產品中選擇電視劇,如制作公司高度重合應當引起警惕。四是購劇業(yè)務員是否同時在一家制作公司一次性購買兩部品質相差較大的電視劇,如發(fā)現(xiàn)該問題,很可能存在好劇、差劇捆綁銷售或買一送一的現(xiàn)象,存在利益尋租空間。五是每個審片人員是否對每部備選電視劇都提出了明確的購買意見,并有書面記錄佐證。六是審片小組成員意見分歧較大時,是否均留存民主投票記錄。七是預購電視劇是否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論證,特別是金額較大的核心劇目,是否符合演員演技在線、制作精良、口碑較好的標準,即選片理由是否足夠充分,審片小組意見是否高度一致。八是續(xù)購電視劇是否進行了必要性論證,實際播出收視率是否大致符合預期。
一是購劇價格的談判是否全程有兩個及以上的選片人員參與,談判結果是否記錄在冊并有相關人員簽字。二是購買價格超出限價的電視劇是否進行了二輪談判,要核實談判記錄和簽字。三是是否嚴格按照電視劇全劇總金額和每集單價所處的價格區(qū)間履行對應的審批手續(xù),核心劇集需核實是否召開了集體審批會議,查證會議記錄和紀要,其他劇集重點關注超權限審批的情況。四是購劇審批表中填寫的要素是否準確、齊全,審批人員層級是否完整,并比對簽字人在不同審批表中的筆跡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可能存在代簽的問題。其中,預購劇可能存在審批表中劇名與實際播出入庫的劇名不一致的情況,要查清是否存在采購流程完成后,制作方在后續(xù)拍攝過程中臨時更改劇名的情況,核實劇集內容的一致性。
一是明確合同簽訂的時間與選片、談判和審批的先后順序,確保先選片,再談判,然后審批,最后簽訂合同。重點關注合同簽訂時間模糊、時間順序異常的劇集,核實是否存在補簽合同現(xiàn)象。二是書面合同是否均為統(tǒng)一格式,未采用標準合同文本的要特別關注,明確原因。三是合同中的劇名、劇集數(shù)、時長等關鍵要素是否齊全,播映時間是否合理,經辦人員簽字、雙方單位蓋章是否清晰完備。四是合同是否連續(xù)編號,是否存在重復購買合同、拆分購買合同、陰陽合同的情況。五是合同內容是否涉及采購價格與收視率關聯(lián)浮動的條款,存在相關內容的合同,需核實付款金額與收視率是否符合約定的條款。六是在合同執(zhí)行過程中,需跟蹤審查執(zhí)行情況,如遇突發(fā)狀況,需查看是否簽訂補充協(xié)議,如預購劇出現(xiàn)集數(shù)變化的,要跟進補充協(xié)議訂立情況。
一是賣方是否按照約定的時間提供了電視劇母帶,如有延遲,是否會影響頻道排播,要根據合同約定和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賠付。二是母帶集數(shù)、單集時長是否與合同約定一致,母帶是否通過技術審查,并經資產管理部門驗收入庫。
一是付款時間是否與合同約定一致,首付款比例是否符合要求,有無防范資金超付風險。二是付款金額是否與合同約定的集數(shù)、單價一致,預購劇如有補充合同的,需核對補充合同。三是付款方式、收款單位名稱、銀行賬戶等信息是否與合同約定一致。四是發(fā)票抬頭是否與收款單位名稱一致,發(fā)票開具時間是否合理,金額是否真實有效。五是未按照合同執(zhí)行的劇目,如合同已無法繼續(xù)執(zhí)行,已支付的預付款是否已經追回;合同延期但計劃繼續(xù)執(zhí)行的,如因劇集未如期通過審查,導致無法按時交付母帶,播映權也相應延遲的,要查看是否訂立補充合同,并追究延期播出成本。六是是否存在違規(guī)以廣告款折抵電視劇購置款的情況,一旦查實,嚴肅處理。
一是已購買的電視劇是否均已完整播出,并核實實際播映期間是否在合同約定的播映期間內。二是已播電視劇是否按照計劃檔期排播,如調檔播出(午間檔電視劇改在深夜檔播出),或降檔播出的(從黃金檔改為早間檔等),應重點關注并查明原因。三是針對應播未播的已購買電視劇,要核實未播出原因,判斷是否存在排播檔期決策失誤的情況。四是未播電視劇是否還處于合同約定的播映期間內,能否繼續(xù)完成播映。在播映期內,仍不計劃排播的必須說明原因。五是未完整播出的已購電視劇,要核實未能完整播出的原因。如因收視率或觀眾口碑不理想撤檔,要確認合同中是否有相關條款,最大限度追回購劇費用損失。同時,建議統(tǒng)計審計期間內撤檔的劇集數(shù)量和比例,比例較高的,建立撤檔劇與考核掛鉤的薪酬分配機制。
一是全面梳理無法確認是否已經播出的劇集,100%回看,確保播放真實性審查全覆蓋。特別是續(xù)播劇、多輪劇、非黃金時間段播出的劇集,要抽查播出期間內開播日、中間任意時點、結束播放日三個時間段,查看電視節(jié)目回放情況,核實播出劇集時間和完整性。二是比對節(jié)目編排表和廣播電視報中節(jié)目編播信息的一致性,進一步核實佐證疑點劇集播映情況。
一是頻道是否指派人員定期統(tǒng)計每位選片人員的電視劇推薦數(shù)量、審批通過率。二是頻道是否指派人員定期統(tǒng)計審片人員意見與播出率、播出后的收視率的一致情況。三是頻道是否指派人員定期統(tǒng)計已購劇的合同執(zhí)行情況、母帶入庫情況。四是頻道是否指派人員定期統(tǒng)計應播未播、未完整播出電視劇的情況及原因。五是以上統(tǒng)計內容是否定期匯總,分析變化,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例如,推薦劇目數(shù)量多、審批通過率高、收視理想、合同執(zhí)行規(guī)范、母帶入庫完整的,應給予適當獎勵;反之,應判斷購劇人員是否與大眾審美差距較大,能否繼續(xù)勝任該項工作,并將分析結果作為判斷是否輪崗或調崗的重要依據。六是建議建立優(yōu)秀制片方和劇集數(shù)據庫,把播出效果好、群眾反響好、收視率高的劇集與制作方數(shù)據采集入庫,包括電視劇名稱、題材類型、集數(shù)、制作公司、演員陣容、播放時間編排、購劇總金額等,分析不同制片方擅長攝制的電視劇類型、觀眾收視的熱門時間,分門別類整理出對應數(shù)據,為日后的電視劇采購工作提供參考。
文章基于風險導向審計的觀點,提出電視劇采購內部審計的要點。審查電視劇采購內控機制建立和流程執(zhí)行全過程的最終目的是用“制治”取代“人治”,最大限度規(guī)避審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