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海軍,與閩菜,看似毫不搭界,風馬牛不相及,卻構成了中國餐飲文化史上一卷文化與飲食連璧生輝的獨特篇章。
上個世紀30年代,作家郁達夫曾在福州寓居,為閩菜所深深折服,寫下《飲食男女在福州》:“……作料采從本地,烹制學自外方,五味調和,百珍并列,于是乎閩菜之名,就宣傳在饕餮家的口上了……”
當時,影星胡蝶伉儷到福州度蜜月期間,曾在郁達夫帶領下穿街訪巷,領略閩菜風味。儼然是一派主人姿態(tài)的郁達夫,曾探討閩菜風行外地的緣由,認為閩人赴外地任官、執(zhí)教、求學者,將這種風味傳播開來。同時,郁達夫還不經意中提到過一樁小故事,福州籍海軍總長的母親在北京思念故鄉(xiāng)之味,孝順的總長費盡周折,將產自閩中的海蚌空運北上,以慰母親的思鄉(xiāng)情。
有關海軍和閩菜的關聯,論述更為直接的是當時上海《申報》上的一則報道?!渡陥蟆肺恼路Q,滬上原本絕少閩味,清末開始上海成為了中國重要的海軍軍港,海軍總司令公署、海軍艦隊多駐扎上海。隨著大量海軍軍人的到來,閩菜館由之興起,乃至影響到了本幫的飲食口味。
中國近代海軍發(fā)端于1866年在福州馬尾創(chuàng)建的船政,中國最早的海軍軍官學校開設于馬尾,中國最早的近代化海軍艦隊組成于馬尾。福州、馬尾成為海軍開風氣之地。福州子弟是那個時代投身中國海軍事業(yè)的最大群體,最終形成了近代中國海軍“無任不成艦”“無閩不成軍”等一幕幕獨特的歷史現象,乃至海軍被人稱作“閩系海軍”。清末以后,上自海軍總長、總司令、艦隊司令,下至一線的士官、水兵,多是福州或福建籍,或是畢業(yè)于船政學堂衍生、影響的各海軍學校、練營。
較少為人關注的是,隨著海軍駐防中國各地,乃至交往各國,作為那個時代“海軍胃口”的閩菜就這樣沿江出海,傳播各地,在中國很多地區(qū)的餐飲、零食都留下了閩味的蹤跡,在很多有關船政、海軍的史料中也留下了有關閩菜的記載。
(摘自《福州晚報》陳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