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知己不在于相處,在于懂得
馬曰琯是清代的鹽商和藏書家。有一天,馬曰琯到鎮(zhèn)江焦山游覽,情不自禁地吟出一句詩來:“山光撲面經(jīng)宵雨……”吟完這一句,后面怎么也接不上了。正好有個人從他身邊經(jīng)過,立馬接了一句“江水回頭遇晚潮”,對仗工整且意境深遠(yuǎn),讓馬曰琯非常嘆服。
這個人三十來歲,衣衫襤褸,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經(jīng)過一番交流,馬曰琯知道這個人叫鄭板橋,生活困難。馬曰琯頓起愛才之心,盛邀鄭板橋到家中小住。此后,兩人談?wù)撛娢?,十分投機。馬曰琯每日都以美酒佳肴招待,但鄭板橋仍然愁眉不展。詢問之下,才知鄭板橋債臺高筑,此次焦山之游,非為探幽,實為躲債。鄭板橋住了一段日子后,就告辭了。
近鄉(xiāng)情更怯,鄭板橋心想,自己扔下老婆孩子出去躲債,不知道家里現(xiàn)在怎么樣了。等回到家一看,嚇了一跳,房子已經(jīng)翻修一新。心想壞了,是不是房子被人拿去抵債,人家重新裝修了?正在不安,家人笑盈盈走出來,說你前幾天托人捎回來的銀子收到了,不但還清了債,還修了房子。鄭板橋一聽心里明白了,肯定是馬曰琯偷偷地派人替他還了債,修了房子,真是仗義疏財??!
馬曰琯救人于危難的品質(zhì),一直感染著鄭板橋。當(dāng)鄭板橋四十四歲中進士,在山東做知縣時,始終不忘在饑荒年頭,開倉捐俸賑濟饑民,受到百姓的愛戴。
曾國藩說:“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本热宋ky可貴,低調(diào)行善更可貴。
(責(zé)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