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利
(定西市安定區(qū)畜牧獸醫(yī)局內官營畜牧獸醫(yī)站 甘肅 定西 743000)
牛放線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不僅可以引起牛、羊、豬等發(fā)病,還對人的身體健康產(chǎn)生嚴重的威脅,其中牛的發(fā)病率最高,對牛生產(chǎn)的危害也最大。
放線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土壤、空氣、飼料、飲水中都有放線菌的孢子或者菌絲,尤其是有機物含量高、堿性或者中性的土壤中含量最多。自然界中存在的放線菌的種類很多,引起牛感染發(fā)病的主要有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菌,其他菌類如化膿性棒狀桿菌、以色列放線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以誘發(fā)此病。牛放線菌為革蘭氏陽性菌,不能運動,菌體表面有細絲樣的分枝。林氏放線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呈短小桿狀。放線菌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很強,在自然環(huán)境中可以長期生存。此菌對含碘的消毒劑、青霉素類藥物比較敏感。
放線菌不僅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家畜的口腔黏膜、咽喉部黏膜、皮膚、扁桃體等處也有存在,因此,放線菌病不一定都是從外部感染,當口腔黏膜、皮膚有損傷,就會引起自發(fā)感染。尤其犢牛換牙期間,或者當牛采食了麥稈、秸稈、硬干草、穗芒等尖銳帶刺的飼料刺傷口腔黏膜而導致感染發(fā)病。
感染牛放線菌后,主要對下頜骨產(chǎn)生損傷,但是此病病程長,病情變化緩慢,一般感染幾個月以后才會出現(xiàn)堅硬的小腫塊,到骨骼增厚、病牛出現(xiàn)采食、咀嚼異常后才被發(fā)現(xiàn)。觀察病牛會發(fā)現(xiàn)其下頜骨腫大,剛發(fā)病的時候,用手觸摸會有疼痛感,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變部位類似腫瘤,疼痛感逐漸消失。當形成的贅生物突破外層骨質時,可以從皮下摸到腫塊。病牛牙齒松動,采食、咀嚼困難,逐漸變得消瘦。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變部位化膿,然后黃色膿汁從破潰的皮膚部位流出,形成瘺管,很難治愈。
感染林氏放線菌后,舌、乳腺等軟組織器官或者皮膚等部位出現(xiàn)腫脹,熱痛,嚴重的時候會導致發(fā)熱等全身癥狀出現(xiàn)。舌頭和咽部癥狀明顯,舌頭腫大,采食、吞咽、咀嚼都非常困難,病情嚴重的甚至舌頭腫大到充滿整個口腔,好似木條狀,因而也被稱為“木舌病”。病牛的下頜、腮等部位也腫脹,變硬,甚至蔓延到咽喉部,引起呼吸困難。
牛放線菌病的木舌、類似腫瘤的典型癥狀非常明顯,通過觀察病狀很容易做出判斷,還可以進行實驗室檢測來進一步確診。采取病變部位的少量膿汁,將其用蒸餾水進行稀釋,將里面的硫磺樣顆粒撿出,清洗干凈,放置于玻片上,再滴加1滴15%氫氧化鋁溶液,蓋上載玻片,用手進行按壓,然后于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如果能觀察到菊花狀菌塊就可以確診感染了放線菌。通過革蘭染色,可以確定菌種,革蘭染色陰性菌為林氏放線菌,陽性則為牛放線菌。
5.1 手術治療?;寂5陌l(fā)病部位在軟組織,腫塊不大而且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界限,采用手術剝離容易,可以利用手術的方法將腫塊切除,如果患病部位出現(xiàn)了瘺管,要將其一并切除。做手術前要先將牛進行保定,然后注射846合劑進行局部麻醉,再用手術刀將腫脹部位切開,將腫脹物剝離、摘除,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腔,最后用5%碘酒紗布填塞創(chuàng)腔,并在切口的下方用紗布頭進行引流。填塞創(chuàng)腔的紗布每兩天更換1次,連續(xù)更換4次,可以病愈。術后要做好消毒,可以注射青鏈霉素進行消毒。
5.2 應用抗菌素進行治療。放線菌對青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等抗菌素比較敏感,臨床上常用這些抗菌素對病牛進行治療。如咽喉部出現(xiàn)腫脹,可以用200萬IU的卡那霉素在患病部位分三點注射,1 d 1次,直至腫塊消失。還可以用5%的碘酊20 ml于腫塊內注射[1]。
5.3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如用蒲公英150 g、金銀花30 g、夏枯草6 g、昆布10 g、貓爪草30 g,水煎取汁,候溫灌服,每天1劑;同時,再用青鏈霉素各300萬IU用30 ml生理鹽水稀釋后,進行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5 d。經(jīng)治療,患部會結痂,痊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