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愉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蛇串瘡是一種皮膚上出現(xiàn)成簇水皰,多呈帶狀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其特點是皮膚上出現(xiàn)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帶狀,沿一側周圍神經(jīng)分布區(qū)出現(xiàn),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腫大[1]。本病首見于本病首見于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云:“甑帶瘡者,繞腰生。此亦風濕搏血氣所生,狀如甑帶,因以為名”。清代祁坤《外科大成·纏腰火丹》曰:“俗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指出了該病發(fā)病的癥狀特征。
病因病機多是由于情志內(nèi)傷,肝氣郁結,久而化火,肝經(jīng)火毒蘊積,夾風邪上竄頭面而發(fā);或夾濕邪下注,發(fā)于陰部及下肢;火毒熾盛者多發(fā)于軀干。本病初期以濕熱火毒為主,后期是正虛血瘀兼夾濕邪為患[1]。
患者入院后首先需要進行皮損的觀察,包括皰疹的部位、大小、數(shù)目,皰壁緊張度,有無糜爛及合并感染等;其次是對繼發(fā)癥狀的觀察,包括有無頭疼、嘔吐、驚厥、運動感覺障礙等癥狀,以及觀察皰疹是否累及眼部、耳部;再次是疼痛性質(zhì)的觀察,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質(zhì)、程度、持續(xù)時間、發(fā)作規(guī)律、誘發(fā)因素、耐受程度及伴隨癥狀;最后是對于全身癥狀的觀察,包括體溫、脈象、舌象、飲食、二便、睡眠及臖核腫大等全身變化。
患者入院后應保持病室安靜、環(huán)境清潔舒適,室溫稍偏涼,以及空氣流通。床單、衣服等貼身物品應盡量選擇舒適的棉制品,以免相互摩擦引起疼痛。住院治療期間多休息,少劇烈運動,同時避免擠壓水皰導致感染,應指導病人采取健側臥位休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保持皮損處皮膚清潔干燥,忌用熱水燙洗局部皮膚,若皮損糜爛滲出時可予青黛散濕敷等,忌用刺激性強和油膏類的外用藥物,換藥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皰疹位于頭部時,剃除皰疹周圍毛發(fā),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當皰疹累及眼部時,可幫助患者眼部換藥,保持眼部干凈衛(wèi)生。指導病人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搔抓引起感染。
“民以食為天”,人體為了維持生命和健康,就必須攝取食物。中醫(yī)食療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黃帝內(nèi)經(jīng)》確立了:“凡欲診病,必問飲食起居”“藥以祛之,食以隨之”“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指導原則。飲食當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宜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魚腥蝦蟹、雞、羊肉等肥甘厚膩之品,禁煙、酒。
肝經(jīng)郁熱證者,宜食清肝膽火之品,可予板藍根綠豆飲(板藍根30g,綠豆30g、夏枯草15g、白糖30g。前3味同入鍋中,加水850mL,煎取汁500mL,趁熱兌入白糖,攪拌至溶化即成,代茶分多次飲用)、金橘露(金橘500g,切碎加水浸2小時后飲用)、菊花粥(菊花10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粳米洗凈入鍋,加水煮至粥將成放菊花、冰糖,續(xù)煮10分鐘即成,每日1次,溫服)、夏枯草煲豬肉(夏枯草20g,瘦豬肉50g,將夏枯草、瘦豬肉文火共煲湯,每日2次,食肉,飲湯)。
脾虛濕蘊者,宜食健脾利濕之品,如苡仁馬齒莧飲(生薏苡仁30g,馬齒莧30g,陳皮5g、紅糖30g。前3味共入鍋內(nèi),加水1000mL,煎取汁750mL,去渣留汁,兌入紅糖,邊加熱邊攪拌,至糖融化即成。代茶分多次飲用)、參棗米飯[2](黨參10g、大棗20g、糯米250g、白糖50g,將黨參、大棗放砂鍋內(nèi),加水泡發(fā)后煮30分鐘左右,撈出黨參、大棗備用。將糯米洗凈,放入大瓷碗中,加水適量,蒸熟后,扣在盤中,將黨參、大棗擺在糯米飯上,藥液加上白糖,煎成濃汁后澆在棗飯上即可)、人參粥(人參3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人參切碎與粳米一同入鍋,加水煮粥,至粥成放冰糖至溫熱食用)。
氣滯血瘵者,宜食行氣、活血化瘀之品,如柴胡田七雞蛋湯[3](柴胡15g、三七9g、當歸9g、陳皮6g、雞蛋1個,上料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雞蛋熟后,去殼取蛋,再煮片刻即成。飲湯,吃雞蛋,每日1次)、當歸紅花酒(紅花100g,當歸50g,赤芍50g,桂皮50g,40度酒1000mL,將上述藥物研粗末,浸入酒中10-15天,去渣留酒即成,每日3-4次,每次10-20mL)。
情志護理能加深患者對疾病的基本認識,護理人員一方面可以結合患者的病情,向患者解釋疾病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另一方面與患者充分溝通交流,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4]。本病因情志內(nèi)傷,導致肝氣郁結,久而化火,夾風邪上竄而發(fā)[1],再加上疼痛的刺激,病人多伴有情緒上的煩躁、易怒激惹等,因此,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主動對患者進行情緒疏導,耐心向病人解釋病情,闡釋疾病的發(fā)病原因和臨床表現(xiàn),了解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并向患者介紹成功治愈的案例,讓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學會傾聽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鼓勵家屬給患者心理安慰;另外,可以指導病人通過深呼吸、聊天、看電視、聽音樂、聽廣播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使病人怡情悅志,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服藥期間嚴密監(jiān)測藥物不良反應,如出現(xiàn)頭暈、關節(jié)痛、胃部不適、食欲減退、口渴等,做好實時記錄,并報告醫(yī)生,若疼痛難以忍受,可遵醫(yī)囑予以止痛藥,服藥后密切關注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中藥湯劑需辨證服用,肝經(jīng)郁熱者中藥湯劑宜飯后涼服,不宜久服,脾虛濕蘊者湯劑宜飯前溫服,氣滯血瘀者湯劑宜飯后溫服。
2.6.1 疼痛
火針:用皮膚消毒劑消毒皮膚2遍,點燃酒精燈,左手將火源移近皰疹部位,右手持3支一寸長的毫針成排,將針尖與針體伸入火焰外層,充分燃燒。當針尖燒至通紅時,迅速點刺施針部位,深度0.2~0.3 cm,不留針,迅速拔針。同一部位施針5~7次,每日1次,7天為1療程[5]。黃瑩[6]等通過臨床研究表明,70例蛇串瘡患者通過火針治療2周后,治療有效率為100%。
刺絡拔罐法:用碘酒消毒皰疹區(qū)域并用75%酒精脫碘。7號輸液器針頭每1cm2皮損部位點刺3~5針,迅速在針刺部位閃火法加拔火罐,留罐時間3~5分鐘,出血量5~10mL,起罐后再次消毒;每5天1次,十天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7]。邵素菊[8]等研究表明,51例蛇串瘡患者通過刺絡拔罐治療1周后,治療有效率高達96.43%。
耳穴壓豆:取肝區(qū)、神門等穴位埋針,留針30分鐘,每日1次,5天1療程。劉錚錚[9]通過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耳穴壓豆聯(lián)合加巴噴丁膠囊,在緩解肝經(jīng)郁熱型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使用加巴噴丁膠囊;特別是在操作后即刻、操作后30 min、操作后3 h止痛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使用加巴噴丁組。
微波:患部照射10min,每次20分鐘,每日1次,連續(xù)10天。牛玉華[10]等臨床研究表明,微波治療組臨床治愈率、疼痛減輕率、后遺神經(jīng)痛形成率均明顯小于對照組。
穴位按摩:取阿是穴、夾脊穴,肝經(jīng)郁熱者加陽陵泉、行間,脾虛濕蘊者加內(nèi)庭,氣滯血瘀者加血海、太沖,每次按摩 15分鐘,每日2次。
2.6.2 皮損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摩擦,小皰疹一般不宜挑破,大皰疹可用無菌針筒抽取皰液,皰壁不宜除去,防止繼發(fā)感染。
皰疹未潰階段,外涂玉露膏,或用雄黃10g、冰片1g,研細末,涼開水調(diào)敷之;皮損為丘疹、丘皰疹、水皰未破階段,選用鮮蘆薈搗爛,附加梅片少許,或用雙柏散、金黃散、二味拔毒散,外敷患處;皮損破潰或滲出較多階段予解毒祛濕中藥濕敷,如以黃連、黃柏、蛇床子等清熱解毒中藥煎水后濕敷患處[11]。若遺留膚疼未除,選用黑色拔膏棍貼之,并加壓包扎,2-3天換1次。
患者,女,68歲,2022年2月就診。
主訴:左顳、左前額疼痛5日。
現(xiàn)病史:5天前因氣溫驟降,吹暖氣后出現(xiàn)左顳、左前額部疼痛,性質(zhì)為持續(xù)隱痛,因陣發(fā)性劇痛而影響睡眠,并逐日加重,痛處畏風,伴左眼瞼內(nèi)干痛、刺激感,納可,大便無力排出,質(zhì)軟。舌淡紅嫩潤,苔少,脈浮數(shù)。既往腦梗死、高血壓、高血脂、甲狀腺結節(jié)切除術等病史。痛處皮膚感覺過敏,其余體格檢查無異常。2022年2月外院顱腦CT:左側基底節(jié)-放射冠腔隙性腦梗塞,腦白質(zhì)脫髓鞘改變,老年性改變。
2日后左額腫脹、微紅,左側上眼瞼出現(xiàn)數(shù)粒小皰疹,遂診為“蛇串瘡”。
中醫(yī)診斷:蛇串瘡 風熱濕毒上犯
西醫(yī)診斷:帶狀皰疹性神經(jīng)痛?
炒僵蠶10g 蟬蛻10g 姜黃10g
大黃10g(后下)川芎15g 白芷10g
金銀花20g(后下)野菊花10g(后下)
黃芪30g 白芍20g 炙甘草10g
共6劑,日1劑,分2次溫服。
配合火針、刺絡拔罐法、耳穴壓豆、微波、穴位按摩7天后疼痛、腫脹基本緩解,皰疹結痂。
本病案具有特殊性:起皰疹部位在頭面部,為風邪侵犯之陽位;紅、腫、痛明顯,而水皰較少,故說明熱毒重,而濕邪輕;且患者為老年氣陰兩虛之體,故以升降散、金銀花、野菊花疏風清熱、解毒通絡;川芎、白芷上行頭面,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黃芪補氣;芍藥甘草湯養(yǎng)陰緩急止痛。
癥見: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皰壁緊張;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shù)。中醫(yī)方劑以龍膽瀉肝湯加減[1]。
護理:此類病人多為中青年,保持病房潔凈,經(jīng)常開窗通風,保證陰涼、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飲食起居方面,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重癥者須臥床休息,多喝水,或用菊花、板藍根、大青葉煎湯代茶,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使用緩瀉劑或溫水泡蜂蜜茶,飲食宜清淡寒涼為主,忌辛辣、刺激、葷腥、油膩之物,可適當多食清瀉肝火之品,如苦瓜、冬瓜、白扁豆、綠豆湯等,或可配合食療方,如清瀉肝火之柴胡粥、菱角去殼燒熟加適量冰糖以清熱瀉火;情緒方面,囑患者放松心情,可聽聽音樂,多與他人溝通交流,舒緩煩悶緊張的情緒,學會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中藥湯劑宜飯后涼服,服用后多飲水。若合并發(fā)熱,可采用冰敷或冷毛巾濕敷等物理降溫方法。
癥見: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皰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中醫(yī)方劑以除濕胃苓湯加減[1]。
護理:此類病人以中老年人為主,保持病房干燥衛(wèi)生;飲食起居方面,囑患者多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減少戶外活動,另外保持皮膚衛(wèi)生干燥,及時更換污染衣物;飲食上宜多食健脾利濕之品,如冬瓜、白扁豆、綠豆、山藥、薏苡仁等,忌生冷瓜果、葷腥、油膩食物,如有水腫者可配赤小豆、薏苡仁湯,也可配合食療方,如健脾利濕的山藥粥、薏苡仁粥等。情緒方面,教會患者通過轉移法、音樂療法等方法排解不良情緒。中藥湯劑宜飯后溫服,局部皮膚可外敷青黛散,并囑其勿水浴,保持局部皮膚干燥。
癥見:皮疹減輕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臥不安,重者可持續(xù)數(shù)月或更長時間;舌暗,苔白,脈弦細。中醫(yī)方劑以血府逐瘀湯加減[1]。
護理:此型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病室內(nèi)應保持清潔、干燥,避免潮濕。飲食起居方面,注意防止感受風寒,以及避免勞累而加重疼痛,可以鼓勵患者適當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飲食宜清淡,可適當多食蔬菜、水果以及營養(yǎng)豐富、且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維生素和理氣活血之品,如陳皮、蘿卜、柑橘、絲瓜等,對食欲不振者,根據(jù)患者的口味,提供可口的飯菜,增進食欲,也可配合食療方,如理氣活血之黃芪川穹粥。中藥湯劑宜飯后溫服。對年老體弱、肋間神經(jīng)痛的患者,可遵醫(yī)囑配合梅花針局部輕叩、拔火罐以活絡止痛,局部再以活血散外敷及神燈照射,以行氣活血。疼痛嚴重時影響睡眠時,可應用耳穴壓籽法取神門、腎上腺等穴以安神定志[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