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淼淼
“社會時鐘”由伯尼斯·鈕加藤于20 世紀70 年代提出。而“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三十而立”等說法,說明中國古代對“社會時鐘”也早已有了自己的認知。
伯尼斯·鈕加藤認為,文化期望和認可的行為,在人一生中按特定的時間順序成為個人的一部分。人的一生被所處文化劃分成若干階段,人們按照文化規(guī)定的時間表經(jīng)歷各個階段。
結(jié)婚、生小孩、退休……社會對重大生活事件的適宜年齡有其一致性,該一致性促使個體在特定年齡成為特定角色。年齡規(guī)范和年齡期望像是社會約定俗成的時鐘,讓我們每進入一個階段就被告知、提醒應該做一些事情。
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農(nóng)民不能在收獲的季節(jié)去播種,在播種的季節(jié)去收割。
“社會時鐘”就像一個人生坐標,在人生道路上總結(jié)、歸納了千萬前人的經(jīng)驗,可謂是一條大多數(shù)人走過的、穩(wěn)定且安全的道路。
萬物皆有規(guī)律,不妨錨定坐標,言行守規(guī),食有時,動有節(jié),持有度?!吧鐣r鐘”,或許正是使人處于穩(wěn)定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的關(guān)鍵所在。
在“社會時鐘”的提醒下,人們會本能地把自己的節(jié)奏與他人比較,從而確定自己是否處在“正確且準時的人生道路上”。這種擔心“被落下”的心態(tài)可以用進化心理學來解釋:自古以來,對團體認同的渴望根植在人類的基因里。因此,大腦制定了一個目標:讓更多的人接受我。即使內(nèi)心有個聲音在說:“不,我不想?!鄙磉叺耐g人對“社會時鐘”大多遵循,這讓自己感覺格格不入,焦慮與壓力便油然而生。
不少人把能否跟上甚至超越“社會時鐘”作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一個準則,從而被這種約定俗成束縛著。而“自古英雄出少年”“出名要趁早”等俗語使“社會時鐘”更帶上了人生“加速器”的意味。因此,許多人因為自己沒有在一定的年齡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感到挫敗,甚至因為沒有在一定的年齡完成“約定動作”便認為自己“不行”“不能”。他們停下本應向前邁進的腳步,給人生打下“失敗”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