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特征,要對學生進行“覺悟”“情操”“品德”“審美觀”等方面的培養(yǎng),教師從優(yōu)美語言、豐富感情、雄辯論證等美的內容中出發(fā),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體會美的精神和原則,感受到發(fā)現(xiàn)的愉悅、創(chuàng)造的快樂、成功的體驗,在語言文字的實踐和運用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最終實現(xiàn)思想水平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誦讀法在古典詩詞的閱讀教學中最適合使用。以《詩經(jīng)》中的《蒹葭》為例,教師可以采用誦讀的方式,使無聲的文字呈現(xiàn)出和諧的音樂美感。第一步,學生齊聲讀詩,注意停頓,字音要讀準。第二步,學生感知詩歌的朗朗上口。此時有些學生甚至已經(jīng)會背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效果呢?一是形式上都是四言詩,韻律樸實平和;二是各章字數(shù)一致,只有少數(shù)字被替換;三是每章押韻,富有節(jié)奏感;四是雙聲詞如“蒹葭、參差”,疊韻詞如“窈窕、輾轉”,疊詞“關關、蒼蒼、萋萋、采采”的運用極富韻律美。第三步,配樂背誦。學生在旋律的配合中感知詩歌刻意求工的整齊平衡之美,有意為之的綜合變化之美,有意識地利用疊詞在聽覺上營造出的音樂之美,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漢語言的美妙,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清代學者王國維曾說過,“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中,意境十分重要,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感悟意境之美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完全沉浸在作品中,細細品味其中的精粹詞句,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意境鑒賞審美。下面以教學《昆明的雨》為例,談一談怎樣欣賞和感悟意境之美。
本節(jié)課設計了三個自讀任務單:識雨、整體感知;讀雨,語言品析;悟雨,深讀探究。第一步,學生略讀課文,圈點勾畫作者在雨中寫了哪些景物和人事,并用“我不僅想念昆明的雨,還想念雨中的……”的句式完成小詩的創(chuàng)作,并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創(chuàng)作誦讀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美麗的雨的世界,初步感知在雨中流連、纏綿的思念之情。第二步,學生通過與李白、杜甫、陶淵明等詩句的意境對比,弄清本文“淡而有味”的語言風格和意境特點,細讀課文,圈點批注,從景物之美、滋味之美、人情之美、氣氛之美等方面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品味鑒賞。學生在含英咀華的過程中,沉浸在這篇文章的意境之美中,提高對美的辨別能力,感受文章的思想和藝術魅力,在與文字、與作者展開深入對話的過程中,披文入情、入境、入理,在精讀品味中得到美的滋養(yǎng)和心靈的成長。
有許多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或借物表達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智慧思考,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給人以深刻的哲思啟迪。這類作品所具有的美學價值叫作理趣審美價值。下面以教學《紫藤蘿瀑布》為例,談一談引導學生對文章理趣之美的探究路徑。本節(jié)課在進行主旨探究時,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踐,通過探究活動任務的方式,感受作品的理趣之美。第一個活動:如果要把“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送給一個人,你會把它送給誰呢?為什么要送給他(她)呢?送他(她)這句話的時候,你還想跟他(她)說什么?這個活動勾連了學生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并訓練了表達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第二個活動:“我不覺加快了腳步,我在心里默默地對自己說……”對這句話進行補白,這要求學生結合語境讀懂“精神的寧靜與生的喜悅”,讀懂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學生繼初步感知“藤蘿之美”,到逐步體會“生命之美”,再到探究文本“理趣之美”。作者從寫景入手,表現(xiàn)生命的磅礴偉大,再現(xiàn)時代變遷,思考變化的意義,由感性轉向理性,這就是本文所具有的理趣審美價值。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從鑒賞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認識到,對很多文學作品的理解,一定要知人論世、結合背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拓展材料、與作者對話,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層次更豐富,獲得更深遠的意味,從而欣賞作品的言外之美。以教學《記承天寺夜游》為例,給學生拓展了三則材料:
1.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湖北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充任團練副使,一不得離開該地區(qū),二無權簽署公文。作者寫這篇短文時,被貶黃州已四年。
3.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摘自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
材料一點明蘇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材料二介紹了蘇軾被貶官的人生經(jīng)歷,點明了這篇短文的寫作背景;材料三指出《記承天寺夜游》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三則材料引導學生通過作品與作者對話,在情感上與作者共同經(jīng)歷“起承轉合”的變化,真正領會“閑人”二字的含義。“閑人”二字,既指表面上的清閑,也包含著被貶官后的悲涼、失落和寂寞,是一種自嘲,還包含著對追逐名利、鉆營奔走的“忙人”的嘲諷,包含自我排遣的達觀、悠然賞月的瀟灑、坦然處事的曠達。這是豐厚的言外之美,也是這篇短文的價值之一。
語文教學中如果忽視和缺乏審美教育,就不能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語文學科中審美教育的滲透,要引導學生去體驗和感受生命的豐富內涵,提高生命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