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霄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25)
鄂倫春族位于我國東北高寒地區(qū),其人口是我國最少的民族之一,鄂倫春有“馴鹿的人”及“住在山嶺上的人”之意。鄂倫春人早期就生活在外興安嶺南部,從明末清初時期才陸續(xù)遷入大小興安嶺。鄂倫春人棲息在緯度較高、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0 攝氏度左右、冬季寒冷干燥、冰雪期漫長的山區(qū)。該地森林縱橫,山巒起伏,河流密布,當?shù)刈匀灰詽O獵為主,衣皮食肉[1]。因其生存環(huán)境的特殊性,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獸皮服飾文化。該族獸皮文化最早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趨于寒冷氣候條件和狩獵經濟模式,使其服飾在樣式、質地、圖案上有著濃厚的山林生活氣息和狩獵民族風格。御寒、實用、季節(jié)性也是該民族服飾顯著特征。此外,鄂倫春是無其文字,但有其語言且信奉薩滿教的民族,從而鄂倫春族嫁衣文化的衍生離不開薩滿文化,從色彩、款式以及圖案等方面對鄂倫春族服飾文化的傳承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鄂倫春族傳統(tǒng)嫁衣,面料通常以獸皮或綢緞為主,獸皮嫁衣采用原生態(tài)配色,綢緞則用紅色、粉色、藍色等鮮艷色系。用刺繡、剪皮花、紋樣設計等手法將其裝飾。自訂婚后,新娘就開始縫制嫁衣,結婚當天穿其向賓客展示。
傳統(tǒng)獸皮服飾包括獸皮嫁衣都離不開熟皮子工藝。獸皮服飾以狍皮為主,其次少量的水獺、狐貍、猞猁等皮毛作為邊飾。作為興安嶺的土著,鄂倫春人深知動物的生長期,將其特點靈活應用于獸皮服飾中。狍皮因季節(jié)變換,會有薄厚之分,冬季狍皮大多為灰白色,皮厚、毛長、結實、御寒性高。夏季狍皮一種是皮薄、毛短、接近深紅色;另一種是用不帶毛的皮板制作。春秋季的狍皮薄厚適中,多為黑灰色,偏厚的作冬裝,薄的作春秋裝[3]。
在北方狩獵民族中,獸皮服飾及其制品多由女性制作,鄂倫春女性用其智慧及對獸皮制作方法的熟練掌握,即便用最原始的工具,也能將獸皮處理得干凈柔軟,制作出精美的獸皮服飾及其制品[2]。獸皮服飾的整個制作需要經歷一個從剝皮到鞣制的過程[4]。
鄂倫春族的毛皮加工就是熟皮子,有晾制、發(fā)酵、去脂、刮皮、鞣皮等工序。首先為了預防捂膛,獵人需立即剝下獸皮并將其撐晾,讓無毛面斜向上風干,該過程是為增加獸皮最大面積的利用率,防止其收縮。將曬制八成干的獸皮需發(fā)酵來清除無毛面的殘肉筋膜,鄂倫春族更多利用蛋白質發(fā)酵,將動物肝臟或腦加熱水搗爛,用烏拉草蘸著均勻涂于皮上后,緊卷置于陰涼處發(fā)酵1~2 天。這會使獸皮變軟,并去除一部分動物油脂,而且也不易被蟲蛀。接著抖凈發(fā)酵后的獸皮,開始熟皮子。鞣制不同的獸皮,方法和工具也不盡相同。以狍皮為例,先用鞣皮刀“克的熱”反復刮、柔、搓,待狍皮上殘存的殘肉筋膜和污垢暴起,再用“毛丹”和“莫科得讓”將其刮掉。如此反復交替進行,直至狍皮變白、變軟、富有彈性[4]。這樣會使獸皮軟化,以便縫制。最后,用火熏烤的同時均勻向四周拉伸皮子,使其更加平整[5]。接著就可剪裁縫制了,早期鄂倫春族使用骨針和獸筋縫制衣服,十分結實耐用。后期鄂倫春人制作皮衣也用鐵針,彩色絲線。
染料分為植物材料和礦物質材料,其中植物染料最常見,也最多使用。植物染料取自野花、野果及中藥材,染出的色澤柔和、鮮艷明亮、經久耐用,還可以預防疾病。礦物染料即把有色礦物質研磨至小顆粒狀進行染制,也稱其石染。該民族用的礦物質主要是煤或淤泥,用作黑色染料,且煤粉經水攪拌,可以染出黃褐色或灰色。一種染色工藝是把面料放入調好的染料中,放入燒燙的石頭加熱染料,據所需色,反復浸染,效果更加均勻。若不加熱,延長浸泡時間至24 時,取出面料風干后揉搓其至柔軟。另一種是用朽木煙熏至不同程度的黃色。天然染料雖可染出多色,但該族服飾通常只有白色和黃色,彩色面料可作裝飾。整個染色過程充分顯現(xiàn)了鄂倫春人依靠自然環(huán)境,因地取材,極大增加了該族服飾的裝飾性與原始性。
剪紙與刺繡工藝均是鄂倫春族傳統(tǒng)嫁衣的特色之一,該族剪紙歷史悠久且與樺樹皮雕刻文化淵源極深,從剪紙再到剪皮花,剪皮花延續(xù)了剪紙藝術[3]。剪皮花是為預防服裝破損,會在領口、袖口、裙擺等易破損處縫上剪好的皮花。女性皮花紋樣比男性更為精致豐富,該民族的剪紙工藝作為疊層的補繡紋樣除了用于服飾,也可用作他處。在古人制作獸皮服飾時,刺繡因其美觀及實用性從而在氏族部落中發(fā)展傳承下來,并會以其衡量女性的人品、家教等。隨著布匹的傳入,鄂倫春婦女縫制的圖案樣式變化更為豐富精美,手法用料也更加巧妙。該民族刺繡技法以平繡為主,采用分段換線法,有時會用彩色絲線在皮制品上繡制,紋樣色彩艷麗、豐富多變。在其他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極少見到這種刺繡技法[4],這屬于鄂倫春族刺繡藝術的獨特之處。
鄂倫春族依山傍水,漁獵為生,自然界是其傳統(tǒng)紋樣元素的主要來源。該民族紋樣種類繁多、豐富多變,形狀各異,發(fā)展成熟。其中,傳統(tǒng)嫁衣幾何紋使用最多、植物紋和云紋次之,動物紋最少。紋樣設計幾乎都采用對稱式、均衡式手法,會突出紋樣的疏密、組合、交錯、連續(xù)、比例、重復、抽象或其他[4]。圖案表現(xiàn)常以團花組合紋樣、二方連續(xù)形式出現(xiàn),團花周圍有時會搭配角隅紋樣。鄂倫春族服飾圖案隨其審美意識變化而發(fā)展,經歷了從無形到有型,單一到復合、簡單到復雜、具象到抽象的一個過程。象征忠貞愛情的南綽羅花和鹿角形圖案就是鄂倫春圖案較典型的特點和形式,其發(fā)展都是由簡單圖形不斷變化組合而形成新的紋樣。從設計層面來講,使簡單圖案有了變化的更多種可能,豐富了圖案種類和服飾文化內容,也解鎖了更多圖案設計手法。
隨著時代發(fā)展,鄂倫春嫁衣面料除了獸皮,還多了綢緞和棉布。早期嫁衣款式與現(xiàn)在有較大差別,現(xiàn)在的樣式與其常服相似。傳統(tǒng)的獸皮嫁衣面料以鹿、狍、犴皮為主,寬肥大袍,顏色質樸,以黃、黑色為主,刺繡紋樣單一,裝飾性弱,綢緞與棉布嫁衣除顏色外整體與之相似。獸皮嫁衣仍保留著該民族服飾的古樸,實用,御寒等性能。皮袍分為冬夏兩季,男女款式基本相同,大襟在右,女款比男款長至腳面,左右開衩,杈口處一般用“人”“大”等形紋的皮條鑲邊,女袍杈口紋樣多且裝飾性強。年輕女性還扎藍紫系腰帶,老年則扎素色系[3]。此外,女款領口、袖口、衣襟、開衩處均有刺繡或獸皮等裝飾。男款皮袍也有長短之分,多系黑色腰帶,前后左右均開衩,也會在磨損處縫上黑皮邊[6]。
鄂倫春族夏季嫁衣面料多為綢緞,以紅、粉色為主,紫、藍、綠色為輔。若嫁衣為紅色綢緞基本用金線、藍線、黑皮花點綴裝飾。若粉色則搭配紅、白色為主的刺繡以及黑皮花。新郎婚服與新娘嫁衣相似,男性綢緞婚服若以紅色為主,則搭配白、藍色。若為紅色婚服則搭配金、白色、黑皮花及金色刺繡紋樣。若為白色則搭配金色紋樣,而若為藍色則配以紅色、白色等[3]。服飾紋樣和飾品也多為彩色,男子頭飾是狍皮帽,女子沒有固定頭飾,除精美的女款狍皮帽外,還有一種頭箍款發(fā)飾,頭飾主要綴以彩珠,鬢角處垂墜彩珠流蘇或搭配動物毛發(fā),其色彩風格須與婚服婚禮氛圍搭配協(xié)調。該民族嫁衣對毛皮、綢緞、棉布及配飾進行兩者及其以上合乎比例的組合,使嫁衣整體保留狩獵民族特色的同時又頗具時尚感。
近年來中國風文化強勢來襲,中國風服飾走秀、國風服飾品牌頻現(xiàn),中國風婚服設計也接踵而至。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婚服也在不斷融合借鑒,對多元化設計理念也更加包容。目前,中西式元素在婚服類型的結合,其中復古婚紗備受認可,婚紗與刺繡的結合,搭配協(xié)調紋樣,既奢華又復古。鮮艷傳統(tǒng)嫁衣寬松端莊,潔白婚紗立體圓潤。與鄂倫春嫁衣相似的是婚紗也采用立體手法繡制相同題材的紋樣。與鄂倫春族嫁衣不同之處在于面料,復古婚紗則是繡于與蕾絲效果相似的紗上,整體復古婚紗的紋樣及刺繡效果更精致更符合當下的審美,也更具創(chuàng)新性。
秀禾服是為影視劇中角色打造的清末民初的婚服,并非中國傳統(tǒng)婚服,只是近幾年市面上較為流行。其上衣款式為對襟或右衽大襟襖褂,領型有立領和圓領之分,下裙為改良的馬面裙[7],秀禾服以紅色的絲綢為主,配以大面積刺繡,紋樣豐富、寓意良好。還會在開衩處、邊緣處繡以紋樣,層層疊繡立體突出。隨著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秀禾服的顏色和造型不斷演變,有些改良版的秀禾服上會鑲嵌鉆飾,面料會采用輕紗搭配蕾絲或錦緞[8]。與鄂倫春傳統(tǒng)嫁衣相比,秀禾服不論是從顏色還是面料選擇,亦或是刺繡技法與圖案紋樣上,兩者都有相似之處,只因秀禾服更多在人們的推崇下,不斷融入更多優(yōu)秀時尚的設計元素,不斷在其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時俱進,從而更符合當下審美情趣以及流行發(fā)展趨勢。
龍鳳褂隨型裁剪凸顯出女性的精致秀美。顏色以紅色為主,其特點為正襟開扣,直筒修身長裙,袖口短窄。龍鳳褂是以刺繡的密集程度來衡量婚服的價值,紋樣越密集越珍貴,底色越少越好。重工的龍鳳褂在紅色緞面上繡以大面積金、銀線圖案,加上釘珠、珍珠、亮片、燙鉆等工藝點綴,配之金飾,奢華貴氣。其圖案主題以龍鳳為主,云紋以及寓意良好的其他紋樣作配。與鄂倫春族嫁衣紋飾相比,龍鳳褂的裝飾性更為強烈飽滿,而鄂倫春族嫁衣的裝飾及表現(xiàn)手法相比較雖略顯樸素,但也獨具風格。
蓋亞傳說服飾的創(chuàng)始人熊英將多元民俗文化融于服飾創(chuàng)作中,形成鮮明的個人設計風格。將民俗文化、嫁衣元素、傳統(tǒng)紋樣、刺繡技法等搭配設計的恰如其分,展現(xiàn)出了中國風元素也極具現(xiàn)代化潮流。花笙記是唐裝時裝化的踐行者,將民族元素、時尚元素與傳統(tǒng)工藝相融合,使其風格獨具韻味。走男士潮服路線的貝勒府,而是將傳統(tǒng)刺繡和現(xiàn)代工藝設計結合,將傳統(tǒng)以刺繡形式巧妙融入現(xiàn)代工藝服飾中。左杜品牌將傳統(tǒng)刺繡、優(yōu)質面料、經典紋樣,民族文化與時代潮流結合,簡約內涵,恰到好處。傳統(tǒng)剪紙的民間藝術家楊彩霞,將旗袍、剪紙與傳統(tǒng)紋樣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極具美學價值富有東方韻味的中國風服飾。
這些服裝元素與鄂倫春族傳統(tǒng)嫁衣元素在表現(xiàn)手法上雖存在差異性,但也不可忽視其共通性。這些具有美學價值的紋樣與技法在時代的引領下不斷變換創(chuàng)新。雖然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唯一非??隙ǖ氖菍π氯俗85脑⒁馐窍嗤模叶际且赃@種視覺上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傳達的,使這些服裝的祝福寓意更深刻的同時也留存著時代印記。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鄂倫春族傳統(tǒng)服飾就有禮服化、商品化發(fā)展趨勢,鄂倫春族相關的嫁衣文化及其他文化都正慢慢消失。鄂倫春族服飾因其美學價值和文化價值備受關注研究,其中鄂倫春族傳統(tǒng)嫁衣服飾的變遷,實質上就是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我們不可忽視該民族正漸漸消失的民族服飾文化,對其最好的保護就是讓其與現(xiàn)代服飾接軌,堅定該民族服飾文化自信,相互融合創(chuàng)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文化產物。其中可以將其傳統(tǒng)技藝融入現(xiàn)代服飾設計中,在設計中既要體現(xiàn)鄂倫春族優(yōu)秀服飾的文化內涵,還要具有高雅審美級別下的時代特色。亦或在設計中注重鄂倫春嫁衣的面料、款式、色彩等其他服飾元素的創(chuàng)新應用。鄂倫春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服飾與現(xiàn)代時尚設計手法的結合,使得鄂倫春服飾文化藝術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這既能弘揚鄂倫春民族精神,又能使得民族服飾藝術文化的多元化及多樣性發(fā)展,并且使得該民族服飾文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吻合的同時,讓傳統(tǒng)服飾文化更具大眾喜愛的審美情趣以及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