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 錢元清
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初中德育教育的核心,它直接關系著初中德育教育的成效。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比較嚴肅,所以課堂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這種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教學形式限制了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所以,必須變革這種教學方式。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充分利用時政新聞就是途徑之一。它可以解放學生思想,使思想政治課富有時代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本文通過研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充分利用時政新聞資源的意義和價值,提出了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引入時政新聞的策略,希望能給廣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以借鑒和思考。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很多內容都與時政新聞密切相關。道德與法治教師如果能將網(wǎng)絡、電視、廣播或報紙中的時政新聞用于教學,就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進而打造高效課堂。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肩負著學生道德品質培養(yǎng),法律常識、國情、黨政方針及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傳播等任務。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引入時政新聞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個人素質和法律意識,增加社會責任感,樹立積極正確的“三觀”,具有很強的指導和實踐意義。
首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時政新聞可以培養(yǎng)初中生的公民意識。培養(yǎng)中學生成為守法守紀的社會公民,是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責任。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入時政新聞,能拓展課程資源,豐富公民教育的內涵。
其次,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時政新聞,能解決道德與法治課本內容滯后的問題,能開闊學生眼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性比較強,內容枯燥,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所以,適時引入時政新聞,可以充分解放學生思想,活躍課堂氣氛。另外,引導學生分析時政熱點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認知。
最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入時政新聞,也可以間接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水準。初中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品德的培養(yǎng),需要生活經(jīng)驗和實踐。學生生活比較單一,實踐也相對缺乏,思想相對比較簡單,并且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蝕。針對這種現(xiàn)狀,教師在教學中引入時政新聞,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推動道德與法治建設。
盡管在當前階段我國的教育改革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也都應運而生,比如情景教學法、“先學后教”以及問題引導教學法等。在課堂上應用這些教學方法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比較深,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還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但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嚴重阻礙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正常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被動接受知識,而缺乏思考的過程,課堂教學的過程完全成了知識傳輸?shù)倪^程。學生僅僅只是被動接受了知識,對于知識的內涵并沒有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社會,并且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果學生只是記住了知識,而沒有真正掌握知識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就會被遺忘。這樣的教學是不符合新課標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求的,需要教師能夠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構建、實施和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1.選擇、整理、加工時政新聞,使之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在備課時,教師要有選擇地加工、整理時政新聞,將其轉化為有教育意義的教學資料,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時政新聞的教學價值。教師要注意選取富有時效性的典型案例,其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聯(lián)系。案例要具有真實性,而不是為了教學需要隨意改編的資料。案例要精練。因為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時間決定了選取的新聞務必精練,內容不宜太長,要通過小故事引出大道理。
2.把時政新聞和教材內容、社會生活充分融合,實現(xiàn)其有效利用。
把時政新聞和教材內容、社會生活充分融合,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時政和生活密切相關,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來呈現(xiàn)材料,教學方法可采用案例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學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相關時政新聞,將其與正在學習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然后談談自己對社會發(fā)展中經(jīng)歷的事件的感受,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本內容的深層意義。例如,在學習有關民族精神的內容時,可以展示我國抗擊新冠疫情的新聞事件,體會各行各業(yè)的普通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民族大義和民族精神,讓學生充分理解愛國主義、民族情感等,無形中提高民族自豪感。
3.道德與法治教師注重自身素質的提升,把時政新聞和道德與法治理論聯(lián)系起來。
在引入時政新聞前,教師務必熟知相關理論知識,即教材的核心內容。另外,道德與法治教師除了熟知課本內容外,也要了解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以及方針政策,熟知黨和國家的相關文件以及指導思想,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等重要政治理論書籍,在理論素養(yǎng)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為教材講解注入新的內容,也為時政新聞資源的甄選引領方向,從而能更好地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4.重點培養(yǎng)初中生分析時政新聞的素質。
關于時政新聞的使用,道德與法治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結合時政新聞加深對課本內容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時政觀念、法治意識等素養(yǎng)。
首先,教師要充分指引學生在緊張學習之余多關注社會時政新聞。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學生搜集資料及接受知識的能力都很強,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積極關注時政新聞。
其次,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時政新聞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認識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教師在引入時政新聞時,要密切聯(lián)系課本內容,并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理論來指引實踐,從時政新聞中提取關鍵信息,建立課本內容和時政新聞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知道課本理論是可以指導實踐的,是用來看透社會現(xiàn)象的一把鑰匙,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課本理論知識的熱情。
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相關時政主體類的班級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提升個人素質。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時政新聞,相當于給這門課程開了天窗,它充分豐富了課程教學資源,也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本理論知識,從而切身感受其在指導實踐中的重要價值,推動學生對社會實際加深理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基于課本內容,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種方式,充分體現(xiàn)時政新聞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儲備相應學科知識。
把時政新聞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傳統(tǒng)教材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大膽革新,能讓原本單調的道德與法治課妙趣橫生,使學生得以有機會從不同角度理解理論知識,加深對時政新聞及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在利用時政新聞時,要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把時政新聞和教材內容、社會生活充分融合,實現(xiàn)其有效利用。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升,把時政新聞和道德與法治理論充分聯(lián)系起來,充分體現(xiàn)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價值,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