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望軍(長沙市怡雅中學教師)
一個人不自律,就像一輛沒有剎車的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危險。
不自律,難成才。
說起最自律的人,德國哲學家康德大概算一個。在《康德傳》里,海涅說:
我(指海涅)想,當?shù)卮蠼烫玫木掮娨膊槐染用褚谅~爾·康德更興味索然地重復一日的工作。起床、喝咖啡、寫作、授課、吃飯、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時刻,而鄰居也都知道,穿著灰袍的伊曼紐爾·康德手上拿著西班牙的拐杖走出家門時,時間準是下午三點半整……在這條菩提樹道上他總是來回八遍,不管季節(jié)如何,不管天色是否多云或多云預示了即將下雨……
康德自律到了什么程度?鄰居看見他出門散步,就會去核準家里的鐘表。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自律“天花板”了。然而,并非人人都是康德。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更欣賞孔夫子式的自律——“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的天性,都是希望能夠“從心所欲”的,所以,不自律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后天的修為,可以讓我們在“從心所欲”的同時“不逾矩”。這樣,內(nèi)心的“所欲”和外界的“矩”,便是統(tǒng)一的和諧的,不分裂,不對抗。
這樣,自律就走向自在和自由,并最終帶來心境的平和與從容。
我姑且把這樣的自律,名之為“彈性自律”。
彈性自律,不是道家的逍遙游,那種任性自然的生活,是一種審美狀態(tài),而不是生活常態(tài);彈性自律,也不是佛家的苦行僧,那種刻苦自修的生活,是一種道德潔癖,是絕大多數(shù)人達不到的境界。彈性自律,就是在重要的原則上寸步不讓,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順其自然。
彈性自律是一種可生長的自律。而有些自律,卻不可生長。
比如,為自律而自律。自律是手段、是途徑,并不是目的,成長才是。因此,自律并不表現(xiàn)為對某種形式的遵循,比如做什么不做什么,而表現(xiàn)為為了成為更好的自我,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的過程。
村上春樹說,跑步多年,他收獲的不只是身材。那還有什么呢?首先是強健的體魄;然后是獨處的時間;跑步還能治愈生活中的失意。村上春樹說,寫作和長跑有相通之處,比如都需要專注,都需要忍耐。他的跑步,是豐盈生命體驗的創(chuàng)造,由一個原點,生發(fā)出無數(shù)意義。我也堅持跑步,我和村上春樹有同樣的感受。對于我而言,跑步是摁下暫停鍵,與日常隔絕;也是摁下啟動鍵,與萬物聯(lián)結(jié)。跑步半小時,我就差不多構(gòu)思了一篇文章,或者想清楚了一件事情。當我跑步時,我并不覺得我是在自律,而是在創(chuàng)造思想。
還有人是假裝很自律。假裝的自律和真正的自律,有什么不一樣呢?假裝的自律是做給別人看的,因此更表現(xiàn)為對某種形式的嚴格遵守;真正的自律是追求自我認同、自我超越,因此一切都有自己的軌道和節(jié)奏。我們的周圍,其實不乏這樣一些同學:看上去在努力學習,但是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都沒有很明顯的提升。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忽略了學習最重要的一環(huán):思考。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溫故不一定能知新,要經(jīng)歷比較、探究、質(zhì)疑、整合等思考的過程,才能在“故”中發(fā)現(xiàn)“新”。假裝自律,以自我的心安理得為目的;真正自律,最終導向生命的自立、自強、自由。
我們當然要追求真自律,但自律是不是越較真越好?一項針對學習計劃的研究表明,制訂學習計劃并非越詳細越好,網(wǎng)上流傳的精確到每一分鐘的所謂學霸作息時間表,其實并不適合大多數(shù)人。過于自律、嚴格遵守每一項原定計劃,因為沒有完成計劃而懊悔自責,將會耗費大量時間和心力,最終又會滑向為了自律而自律的泥沼。
生活并非一個提前設定好的程序,嚴絲合縫。如果說,成長是一場漫長的行走,彈性自律,就是在方向不錯的前提下,偶爾繞路看看草聞聞花,或者抄抄近路省略一段乏味的旅程。
對了,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有一回,康德的時間表打亂了幾天,那是他在讀盧梭《愛彌兒》的時候。
我們?yōu)橐恍┟篮玫氖挛?,何妨讓自律偶爾開一次“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