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學校心理咨詢指心理健康教師幫助來訪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咨詢面對的是存在心理困惑、主動求助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減少學校危機事件的發(fā)生。而學校心理咨詢的效果好壞與咨詢設置密切相關。
咨詢設置是心理健康教師和來訪學生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都需要遵守的基本規(guī)則,是對心理咨詢實際操作過程的具體安排,包括咨詢時間、咨詢場所、咨詢方式、咨詢頻率等內(nèi)容。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咨詢設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咨詢設置有利于師生建立和維持良好的咨訪關系。首次咨詢時,心理健康教師要告知來訪學生相關咨詢設置,使他們對心理咨詢有一定了解,從而獲得安全感。咨詢設置可以確保學校心理咨詢在穩(wěn)定、有效的環(huán)境中進行,保護了咨訪關系。咨詢設置對咨詢過程做了具體安排,可以明確心理健康教師與來訪學生在咨詢過程中的行為邊界。來訪學生并不能隨時與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咨詢。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有些心理健康教師會出現(xiàn)一些不遵守咨詢設置的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校心理咨詢帶來負面影響。
學校心理咨詢一般有固定的流程,在實際心理咨詢中,有些心理健康教師會不按流程提前安排心理咨詢。這種情況常會因為心理健康教師與來訪學生比較熟悉或是來訪學生急于解決心理困惑而出現(xiàn)。違反心理咨詢流程意味著心理健康教師賦予了來訪學生“特權”,這會使來訪學生將咨訪關系理想化。在實際心理咨詢過程中,一旦理想化的咨訪關系破滅,來訪學生就會產(chǎn)生心理落差,咨訪關系和咨詢效果都會受影響。
學校心理咨詢的具體時間一般由心理健康教師與來訪學生提前約定好。但會出現(xiàn)在約定的咨詢時間之外進行心理咨詢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往往是因為來訪學生急于解決自身問題或渴望得到心理健康教師更多關注。當學生不按約定的時間來訪時,有些心理健康教師會選擇增加咨詢次數(shù)或盡快幫助來訪學生安排咨詢。盡管這樣的做法暫時緩解了來訪學生的負面情緒,滿足了他們得到額外關注的需求,但使他們過于依賴心理健康教師,不利于來訪學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理咨詢室是開展學校心理咨詢的專門場所,但有些心理健康教師會在心理咨詢室之外的場所,如辦公室、操場等,與來訪學生進行心理咨詢。隨意選擇咨詢場所會降低來訪學生對心理健康教師的信任度,影響咨詢效果。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有些心理健康教師會隨意將個人聯(lián)系方式提供給來訪學生,從而導致在心理咨詢室或約定的咨詢時間外進行心理咨詢的概率提升。心理健康教師需慎重考慮是否將個人聯(lián)系方式提供給學生,以確保咨訪關系的邊界。
一般而言,一次心理咨詢時長約為50 分鐘。在實際心理咨詢中,有些心理健康教師會隨意延長心理咨詢的時間。導致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下:一是心理健康教師對當次的咨詢效果不滿意,希望通過延長咨詢時間達到預期效果;二是在心理咨詢即將結束時,來訪學生突然告知重大信息,心理健康教師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處理,導致選擇延長時間解決學生問題。長時間的咨詢會使得咨訪雙方感到疲憊,影響咨訪關系和咨詢效果。
每次咨詢完成后,心理健康教師應認真記錄心理咨詢的過程。記錄的內(nèi)容包括談話內(nèi)容、對來訪學生的觀察、心理健康教師的咨詢感受和行為等。記錄的過程也是心理健康教師對自身是否遵守咨詢設置的覺察過程。
心理健康教師覺察到自身出現(xiàn)不遵守咨詢設置的行為時,須自我反思,思考導致該行為的原因有哪些,是受來訪學生情緒等因素的影響?還是和自身的行為模式、關系模式等因素相關?這樣的反思可使心理健康教師保持客觀中立,更好地幫助來訪學生解決問題。
心理健康教師覺察到自身出現(xiàn)不遵守咨詢設置的行為時,還可以反觀來訪學生的過往關系模式,思考不遵守咨詢設置行為的出現(xiàn)能否可以反映來訪學生的關系模式。存在主義治療大師亞隆認為心理咨詢是生活的縮影,來訪者會把關系模式帶到心理咨詢中,咨詢師需要將心理咨詢過程中發(fā)生的事與來訪者的過往關系模式聯(lián)系起來,并帶到咨訪關系中討論,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來訪者。因此,當心理健康教師發(fā)現(xiàn)來訪學生不遵守咨詢設置的行為與他們的關系模式有關時,應在后續(xù)咨詢中尋找恰當?shù)臅r機與來訪學生展開討論,以此推進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