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開國 (甘肅省張掖市實驗中學)
“物理史”是一個復合詞,既指向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等淵源,也指向從愚昧到開悟、從粗糙到先進的理念嬗變;既有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也有“尊重、容忍、寬容”等精神方面的滋養(yǎng)。這意味著踏上物理史研究之路,不僅僅是單軌道,也是融“物理知識、歷史、品性、文化和道德”等一體的多軌道。高效、無痕、恰到好處地引入“物理史”,能夠為高中物理課堂增值,能夠為德商的形成助力,能夠為物理綜合素養(yǎng)更好地落地生根而加勁,切實讓“愛與責任、誠信與守紀、利他與寬恕”等德商方面的種子扎根于高中生的心底,提高高中生的道德力、學習力和創(chuàng)新力。
德商是相對于智商而言的,兩者同樣重要,但在高中物理學習中的重視程度囿于執(zhí)教者的理念而有所不同。重智商而輕德商,似乎成為部分物理學習中的常態(tài),在此背景下的“重”問題解決而“輕”物理史學習也就成為常態(tài)。即使偶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糅合了物理史,只不過是匆匆滑過,且滑過無痕——僅僅是從助力疑難點解決的角度出發(fā),未能深入物理史的深處去品味、去涵泳、去開悟,未能從德商和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深入進去,因而落得個滲入有余但深入不足的尷尬下場。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狹隘、一種急功近利、一種理念上的短視。
新的課改視角下,“狹隘、焦灼和短視”不能繼續(xù)下去了,應從一個更周全更長遠的視域出發(fā),完成由知識到價值的嬗變。就物理學習而言,學生不僅僅是物理知識、性質、感念、法則、定律等的理解者或運用者,也應該是物理文化的傳承者、物理精神的滋養(yǎng)者和德商的受益者。如果學生不單單是用物理史解決了生活中的物理問題,而且于不經意間醇厚了道德、滋養(yǎng)了性情、堅固了心靈、鍛造了品性,那么,物理史必將重新煥發(fā)出迷人而神圣的色彩,至少,參與了本次教學歷程的物理史是迷人的,學生是迷人的,與此相關的物理學習人生是迷人的。
細究物理史的汪洋大海,有那么多感人的、精彩的、讓人醍醐灌頂?shù)氖妨?,為什么讓它們淹沒在塵埃之中呢?這段話、這個道理,如果恰到好處地作用到學生的德商提升中,或許是一個不小的助力,或許就是由愚蒙到開明的契機。或許只是幾句話,或許只是一封短信,或許是一段抗爭的過程,或許是某個曲徑通幽處的軼事,但如果在物理學習中“該出手時就出手”,或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奇效。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應該抱著一顆長遠心,應該本著細膩的敏感和高度的警覺,篩選、甄別、重組物理史,活用、善用、深用物理史,真正為學生德商的提升而努力。
“水有源樹有根?!蔽锢碇R也有“根”,這個根就在物理史中。找到“根”,精心觀察并感悟“根”的萌芽、發(fā)芽、開枝、散葉、結果,對于難點突破大有好處,當然對于德商提升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前者助力于智商層面,后者助力于德商層面,兩者相得益彰,正是物理史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中最理想境界。例如,“歐姆定律”難就難在部分學生常常與“電阻定律”混為一談。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追尋歐姆發(fā)現(xiàn)“歐姆定律”的一系列迂回、繁瑣而又平凡的過程,最終,歐姆給后人留下了經典的物理發(fā)現(xiàn),留下了深深的思索,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尋“根”過程中,俯下身子,關注細微,既觸摸知識之根,也感悟精神之根,將是對學生一生的呵護,是對學生德商的真正負責。
相對于當前,過去科學技術略顯單薄和不足,但這并沒有難倒當時的科學家,因為“科學方法能夠彌補技術的不足”,①從方法的角度出發(fā)或許比技術的角度出發(fā)更能開悟學生。因為方法可以舉一反三,而技術無法長久不衰。領悟并掌握了方法,對于“尊重、公平、節(jié)制、和諧、責任”等“德商”的提升不可或缺。“萬有引力定律”的學習中,學生可能會自豪現(xiàn)在的“打點計時器”多么了不起,會驕傲現(xiàn)在的“傳感器”有多先進。然而,伽利略不過用一個斜面就驗證了偉大的真理,這說明了什么?方法、思路的創(chuàng)新永遠比技術更重要。如果你的思維方法不更新,又如何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沿著更多物理史的密林中探索進去,會發(fā)現(xiàn)一個驚人的相似的結論:方法勝于技術,品性勝于知識,德商勝于技能,而這正是觸摸物理史、解讀物理史和運用物理史的應有之義。
物理史中有一些經典的案例,在某些特殊的時刻擦亮了人們的眼睛,堅定了人們的信仰。重溫經典,或能厚實課堂,或能助力教學,或能增值教學,但最重要的是能讓德商潛移默化地落地生根。例如,居里夫人將提取鐳的所有流程無代價地公布于世,讓世人及科研機構免費受益,造福于科學,惠澤于人類。面對這一物理史,學生“對其人其事得到認可”,②愛國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潛滋暗長,而這,不正是德商與智商相得益彰的有力體現(xiàn)嗎?
課堂是滲透物理史的主陣地。但是,如何滲透必須要有一定的“抓手”,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契機和切入點。當學生的思維或處于單一、停滯狀態(tài)時,或爬坡時,或搖擺不定時,或臨界狀態(tài)時,或僅僅處于知識層面而甚少涉及精神層面時,恰到好處地介入物理史,不僅僅是對課堂的創(chuàng)新,也是德商提升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學習“牛頓第一定理”時,“力”究竟是“維持”還是“改變”,究竟是指向狀態(tài)還是指向運動?面對這樣的選擇,與其進行理論灌輸,不如把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頓的相關史料對比呈現(xiàn)出來。這意味著物理史呈現(xiàn)出來之時并非僅僅就“文字”這一面孔,微課、圖片、微視頻,聲光色俱全的多媒體等皆可以登臺亮相,以詩意和搖曳生姿的形象贏得高中生的認可與喜愛。隨后,德商的悄然提升也就變得自然而然而又快捷有力。
物理史昭示著過去,但未必不能印證于現(xiàn)實,也未必不能預示多姿多彩的明天。如果說,物理史在“古今之橋”的連接中充當了必要的“連接軸”,學生由此視域洞開、思維蛻變、德性提升,在一個更有意義的延伸點上創(chuàng)新,那么,“閃閃發(fā)光”的不僅僅是史料,也是課堂和學生。學習“萬有引力與航天”一課時,不妨出示過去的相關物理史,滲透今天的“神州六號”,既重現(xiàn)伽利略等老一輩經典史料,又欣賞今日之軌道艙功能和“黑匣子”功能方面的發(fā)展歷史。如此,學生連古接今,視域洞開,其中的科學之光、自由之光和探索之光,既照亮學生的知識世界,又照亮學生的精神世界。
不論在什么結合點進行物理史的滲透,都必須做到“隨風潛入夜”,都必須是自然而然的,都必須以生為本,都必須與學生的內心、情感與人生對接。當學生因為物理探索好長時間無進展而氣餒時,當學生簡單地認為技術超過一切時,當學生認為自己足夠聰明時,當短視、偏頗、狹隘充斥學生的心靈時,恰到好處的物理史也許就是一道亮光,猛然間照亮了學生,喚醒了學生,滋養(yǎng)了學生。比如,“觸摸哥白尼”一課,不僅僅解讀他在天體方面的貢獻,更在于了解那顆不畏強權的心,傳承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中汲取學習動力和精神動力。對于沉浸在物理史場域中的高中生而言,既能習得技能,又能獲得精神鈣質的補充,就是課堂之幸、學習之幸和人生之幸了。
從現(xiàn)實追問到史料重組再到課堂滲透,隨著物理史的打開、呈現(xiàn)及滲透,隨著學習場域的不斷敞開,彰顯著教師對物理史的一種正確理解與把握,也彰顯著教師對學生、課改的充足的信心。沿著這樣的學習之路向深處挺進,學生在發(fā)現(xiàn)更大的物理奧秘的同時,其德商也必將一點一滴地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