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康(江蘇省泰興市姚王小學 225401)
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在于為國家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有思想、有擔當、有本領、有信仰的優(yōu)秀人才和合格國民。陶行知先生曾強調:“要做個真正的國民,第一就要有國家的思想。沒有思想的行動,叫作盲動;沒有思想只管悶起頭來跟人跑,叫作盲從?!睘榇?,語文教師必須認真履職、承擔使命,把握革命文化題材文本的育人功能,優(yōu)化革命文化題材文本的教學策略,在培養(yǎng)有思想、有擔當、有本領、有信仰的優(yōu)秀人才和合格國民上做出應有努力。
在教學革命題材課文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相應的革命主題影視作品,組織學生觀看其中的精華片段,用以拉近學生與具體革命題材文本的時空距離,從而減輕學習的難度、調動閱讀的興趣。另外,全國各地均遍布不同數(shù)量的革命紀念場所和紅色文化圣地,對于革命題材課文內容也起到一定的補充說明作用。
例如,在學習反映抗日戰(zhàn)爭主題的《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播放胡福才等5名壯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也可以播放小學生在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的視頻或報道,引導學生深入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以此激發(fā)學生思想上和志向上的共鳴,促使小學生形成維護祖國和平的信念,鑄就融入祖國發(fā)展壯大歷程的決心和斗志。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重點閱讀胡德林等七連六班的戰(zhàn)士掩護大部隊和鄉(xiāng)親們轉移的課文片段,帶領學生理解八路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使學生明確新中國成立是眾多先烈拿血和生命換來的,而這種革命氣概正是民族發(fā)展、祖國繁榮的重要財富。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題材類文本遍布低、中、高三個年段,從分布數(shù)量上看低年級以單篇呈現(xiàn)為主,中年級以多篇組合為主,高年級以主題單元為主;從表達主題上看低年級著重描寫革命人物的童年故事或小英雄的事跡,中年級著重描寫革命人物參加戰(zhàn)爭或戰(zhàn)爭途中的事跡,高年級著重描寫革命領袖、紅色作家自述或創(chuàng)作的革命文學作品;從教學目標看低年級重在激發(fā)學生的崇敬之情,中年級重在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感受革命先烈的偉大品格,樹立學習英烈、報效祖國的志向。如何落實上述教學目標,學好不同主題的革命題材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關鍵詞句這一細節(jié)之處著手,從表征上分析革命先烈的動作和語言,從內涵上揣摩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心理,繼而激活學生與生俱來的民族心和報國情。
例如,在學習反映抗日戰(zhàn)爭主題的《軍神》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認真閱讀、用心體會德國醫(yī)生沃克、假“劉大川”實“劉伯承”的動作和語言,從“目光柔和”“再次怔住”“擔心病人暈過去”“肅然起敬”等詞語領悟到醫(yī)生沃克對于軍神劉伯承的幫助和敬仰;從“拒絕注射麻醉劑”“一聲不吭”“抓破新的白墊單”“72刀”等詞語,感受到劉伯承將軍的頑強意志和勇敢無畏。
有別于其他主題文本情感基調的豐富多樣,革命文化題材文本高度集中于崇敬、悲壯、緬懷、學習等情感。無論是略讀課文《手術臺就是陣地》對白求恩大夫堅守手術臺69小時事跡的描寫,還是精讀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對人民總理周恩來少年立志奮發(fā)讀書的描寫,甚至于圖文并茂課文《朱德的扁擔》對朱德與戰(zhàn)士一起翻山越嶺挑糧的描寫,都不離崇敬、悲壯、緬懷、學習等情感基調。無論是苦難的革命時期,還是當前的和平時代,情感可以穿越時空、恒久不變,但是革命精神有著新的時代內涵。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革命精神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紅巖精神、延安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等;在和平建設時代,革命精神包括脫貧攻堅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教師在教學革命文化題材文本的過程中,可以貫通革命戰(zhàn)爭和和平建設兩個時期,賦予革命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讓學生對革命精神有更直接、更具象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學習反映國際革命主義的課文《手術臺就是陣地》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翻查工具書和剖析文章內容,了解到“陣地”指向的是軍隊的演練或作戰(zhàn)場地,通常建設有戰(zhàn)壕、碉堡等工事。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學生也能明確這一課文中的“陣地”指向的是白求恩的工作場所。隨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拋出另一問題,聯(lián)系實際生活分析和平時期還有哪些場所能夠被稱之為“陣地”。學生踴躍發(fā)言,反映抗擊新冠疫情時眾多志愿者、醫(yī)院護工以及黨員干部全部堅守在一線“陣地”,還有解放軍、預備役官兵奮戰(zhàn)在抗洪、救災等一線“陣地”,并播放相關的片段。這一教學過程通過抓住“陣地”這一關鍵詞語,賦予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先后設計二年級上冊的“偉人”、三年級上冊的“美好品質”、四年級上冊和五年級下冊的“家國情懷”、五年級上冊的“家國之殤”、六年級上冊的“革命歲月”、六年級下冊的“志向與心愿”等主題單元,對應安排抓住關鍵詞句總結文本內容、學著帶著問題默讀、把握關鍵人物和事件梳理文本主要內容、查找資料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了解點面結合寫戰(zhàn)爭場面、從人物神態(tài)與言行中體會人物品質等語文要素?;诖?,語文教師應把握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序列化、梯次化的安排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有機結合單元導語、課后練習、閱讀鏈接、語文園地等,依托語文要素精心設計,整體規(guī)劃,有層次、有梯度地逐步推進。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革命類課文《朱德的扁擔》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粉碎敵人圍攻——儲備足夠糧食——朱德同挑糧食——大家勸說朱德不肯——扁擔被藏連夜再做——官兵越發(fā)敬愛朱德”的情節(jié),總結得出朱德與官兵平等相處、不搞特殊的優(yōu)秀品質。此時,教師可以引入習近平總書記給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的回信,組織小學生朗讀和討論回信精神,感受不同年代領袖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樹立學習偉大領袖優(yōu)秀品質的志向,逐步建立起對中國革命文化的自信。
學習革命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是培育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不“躺平”,有擔當。語文學科作為一門關鍵課程,相較于其他學科更多地承擔立根潤心、鑄魂育人的政治功能和教學價值。因此,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優(yōu)化小學革命文化題材文本的教學策略,在為黨育好人、為國育良才方面展現(xiàn)更大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