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貧困身與圣賢夢
      ——吳康齋《四書》工夫論及其意義

      2022-11-22 00:26:11許家星
      現(xiàn)代哲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點校四書圣賢

      許家星

      吳與弼(1391-1469),字子傅,號康齋,江西撫州崇仁人,明代崇仁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黃宗羲《明儒學案》視其為明代思想興盛之發(fā)端,“椎輪為大輅之始,增冰為積水所成,微康齋,焉得有后時之盛哉”,將其思想定性為“一稟宋人成說”。(1)[清]黃宗羲撰、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4頁。對黃宗羲這一說法,學者有不同解讀,四庫館臣以康齋為“兼采朱陸之長”的說法囿于朱陸異同之見,而以康齋為心學者亦未必得當。鐘彩鈞、徐福來認為康齋倡導圣賢之學、工夫實踐之學的看法較為中肯。(參見鐘彩鈞:《吳康齋的生活與學術》,《(臺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7年第10期;李雪、徐福來:《吳康齋哲學思想之特色及其意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那么,康齋究竟是因宋人何等之說而身體力驗以求道?指引康齋于求道之途者是什么?作為宋元明思想主流的朱子四書學對康齋之影響至為重要,這一點在目前康齋學研究中似并未得到重視。故本文擬從四書學與康齋求道工夫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入手,從經(jīng)典與生命互動的角度,探究康齋作為一個“農(nóng)儒”“民儒”,如何將經(jīng)典義理與生命體驗融為一體,而毅然決然地堅守對圣賢之學的追尋,并揭示其中所昭顯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題:儒者通過經(jīng)典研讀以實現(xiàn)自我教化是必須而可能的。康齋以生命體驗體證《四書》義理的路徑具有重要的學術轉向意義,這一工夫實踐路徑完全摒棄了宋元以來對朱子《四書》層出不窮的經(jīng)典纂釋模式,扭轉了《四書》之學日益繁瑣的經(jīng)院化、知識化傾向,使得《四書》回歸教化人心人性人情之本位,回歸解決生命心靈困頓的使命,是對朱子注釋《四書》用心的最好回應。就此而言,康齋以《四書》印證生命、指引生活的實踐之道,既是轉向,亦是回歸,不僅對明代思想氣質帶來重大影響,而且對當下的儒學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作為生命修證的《四書》

      朱子四書學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經(jīng)典義理系統(tǒng)。它構建了由先秦五子(孔、顏、曾、思、孟)、北宋四子(周、張、二程)及朱子本人為主的儒學道統(tǒng)譜系,塑造了影響深遠的儒學發(fā)展主脈絡,形成了以《四書》為核心的經(jīng)學新典范,重塑了儒學經(jīng)典系統(tǒng)和經(jīng)學形態(tài),凝練了以二程理學為核心經(jīng)朱子綜合創(chuàng)造的新儒學系統(tǒng)。這一新系統(tǒng)在轉化佛老思想基礎上,著意凸顯了性與天道之論。朱子四書學同時又鍛造了一個完備詳盡的工夫系統(tǒng),具有針砭為學弊病,矯正為學工夫的直接指導作用。簡言之,朱子四書學系統(tǒng)內(nèi)含三個向度:思想系統(tǒng)(道)、經(jīng)典系統(tǒng)(文)、工夫系統(tǒng)(行),三者相互貫通又相對獨立。宋元朱子后學著力于通過對朱子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再解釋來把握朱子思想,對朱子《四書》的詮釋歷經(jīng)由編輯朱子《四書》著作到引入朱子后學論述、由不加評語的“銓擇刊潤”到凸顯作者案語的變化,最終形成了由經(jīng)文、朱注、朱子后學解、編撰者按語層層構成的規(guī)模龐大的經(jīng)注纂疏體。元代新安三部著作最具代表,即胡炳文《四書通》、陳櫟《四書發(fā)明》、倪士毅以胡氏和陳氏之書為基礎所編《四書輯釋》,明《四書大全》即襲此而成?!端臅笕返某霈F(xiàn)意味著注釋朱子《四書》的題材經(jīng)過元代興盛發(fā)展之后,在明代走向終結。盡管后世陸續(xù)有此類著作產(chǎn)生,然皆非學術主流,而多出于科舉考試之用。宋元朱子《四書》詮釋體裁多樣,有集編、纂疏、箋證、通旨、章圖、經(jīng)疑等,義理、考據(jù)兼重。

      到了明代,朱子學氣質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不再注重經(jīng)典文本的闡發(fā),轉向內(nèi)在自我工夫,特別突出了《四書》的工夫論面向,這實是符合朱子四書學本意的。朱子解經(jīng)本來具有兩個根本原則:一是求得圣賢本意,此指向求知;一是注重針砭學弊,指導為學之方,此意在踐行。在朱子心目中,后者尤重于前者。如朱子言:“學問,就自家身己上切要處理會方是,那讀書底已是第二義?!?2)[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10,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3頁。就《四書》工夫而言,《四書》體現(xiàn)著圣賢之道,構成求圣工夫之目標引導,是指引工夫之“名師”?!端臅诽峁┝顺傻赖墓し蛑?、為學次第,是衡量工夫的尺度,它使個體工夫修養(yǎng)具有了自我測度性和可驗證性?!端臅妨x理作為道德工夫之價值判斷,對工夫具有正面印證與負面否定之雙重作用?!端臅肥情_展工夫的動力,其所體現(xiàn)的圣賢之道、君子人格能有效激發(fā)有志者向上求道、完善自我?!端臅肪哂姓{(diào)和情緒的治療功能,強調(diào)心上工夫,對治性情,有助于消除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激發(fā)道德情感的愉悅充實,培育宗教神圣感?!端臅放c工夫之此類關聯(lián),在康齋思想中皆得到充分體現(xiàn)??谍S以自身內(nèi)在真實工夫對《四書》之體認、踐履,極為懇切、真誠而感人,體現(xiàn)了《四書》對個體生命教化之典范意義。

      二、貧困身與圣賢夢

      朱子以成就圣賢作為為學“第一義”,“且如為學,決定是要做圣賢,這是第一義,便漸漸有進步處”(3)[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15,《朱子全書》第14冊,第462頁。。這一學以成圣的“第一義”構成康齋畢生追求所在。就社會地位與生活境遇而言,康齋本質上乃一鄉(xiāng)間農(nóng)儒,過著半耕半讀的貧苦生活,但他卻以其貧困之身,無師之傳,終始不忘圣賢之志,其動力、指引完全來自理學化的《四書》經(jīng)典??谍S時常流露“人當以圣賢自任”之志向,體現(xiàn)了雖處貧窮之境卻不墜圣賢之志的抱負。盡管康齋常嘆圣人之境難達,然卻無有動搖。他斷定人生只有圣賢與小人兩種路徑,如能安于道德人生,雖饑寒而死,仍是大丈夫。否則,雖富貴尊榮,而不免于小人?!坝髸握咧^圣賢,何者謂小人’以自警?!?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儒藏》精華編第251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292頁。文中標點與引文不同處,乃據(jù)自家之見而改。然康齋圣賢之志有一看似特殊且遭人嘲笑之處,即夢遇圣賢。夢見圣賢亦是儒家思想本有之說,如《論語》所載,夫子即有“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之嘆,從心理學上來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乃正常的心理活動。儒家夢寐圣人、賢人,是修道工夫真誠投入之表現(xiàn)。如朱子即認為夫子對周公夢與不夢,體現(xiàn)了其是否具有行道之心。(5)“孔子盛時,志欲行周公之道,故夢寐之間,如或見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則無復是心,而亦無復是夢矣?!?[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4頁。)但康齋似乎過于繪聲繪色。此點遭到四庫館臣的批評,認為荒誕不經(jīng)。然其并非康齋,焉知此等圣賢夢境非康齋所親到?無論如何,圣賢之夢確乎構成康齋成圣路上的精神動力。如《日錄》首條即是夢見孔子、文王二圣:

      夢孔子、文王二圣人在南京崇禮街舊居官舍之東廂。二圣人在中間,與弼在西間。見孔圣容貌為詳。欲問二圣人“生知安行”之心如何?(6)[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

      康齋夢中向二圣咨詢作為生知安行者,其心究竟如何?即圣人之心與作為困知強行之自己(常人之心)有何不同,其潛在意義是:常人如我,如何才能接近圣人。第2條即夢見朱子,這意味著朱子在其心目中之地位僅次于孔子、文王??谍S晚年詩作“孔孟微言幾欲絕,先生千載續(xù)真?zhèn)鳌?7)[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第968頁,第947頁。充分表達了以朱子傳孔孟道統(tǒng)的思想,故其夢朱子實乃誠心所致。“夢侍晦庵先生側。先生顏色藹然,而禮甚恭肅焉?!?8)[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食后倦寢,夢朱子父子來枉顧?!?9)[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夢中朱子顏色和藹,禮貌恭敬嚴肅,令人不由心生敬仰。顯示了朱子和與敬的氣象,此即康齋所向往之境。70歲又夢見朱子與其父親皆來見他??谍S還做夢打算回訪朱子,不過夢醒而未成,作詩一首,表達與朱子異代相感之深切。(10)“二月初一日云:昨夜夢同三人觀漲。擬同訪朱子,不勝悵嘆而覺有詩云:‘曠百千秋相感深,依依不識是何心?金雞忽報春窗曙,惆悵殘愧帶病吟?!?[明]吳與弼:《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4頁。)

      《日錄》又載其妻夢夫子來教康齋為學,此使得康齋大為激動、驚喜,進一步樹立了平心靜氣、專心求道的志向。

      吾妻語予曰:“昨夜夢一老人,攜二從者相過,止于門,令一從者入問:‘子傅在家否?’答云:‘不在家?!瘡恼咴唬骸追蜃拥酱讼嘣L,教進學也?!迸c弼聞之,為之惕然而懼,躍然而喜,感天地而起敬者再三,脊背為之寒栗。自此以往,敢不放平心氣,專志于學德乎!(1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

      姑且不論其妻轉告之夢是否為對康齋“善意之謊言”,然至少表明康齋夢寐之間皆在圣賢,可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谍S還夢見孔子之孫子思奉孔子之命而來,康齋對夢中情形記憶極為深刻,包括來者哭泣等動作?!拔逶露逡?,夢孔子孫相訪,云承孔子命來。兩相感泣而覺。至今猶記其形容?!?12)[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谍S夢中不僅有圣賢身影,也有異像,如夢見玉生花,夢見拯救日食,此顯示其意在救世之志。(13)“正月十七日,夜夢玉生花如蘭滿地。”“八月初二,夜夢日有食之,既與弼從旁吹之,火焰即熾,尋復其明。”(同上,第1303頁。)康齋之夢,內(nèi)涵豐富,皆指向如何成就圣賢工夫。他在夢中常抒發(fā)未能在有限的歲月實現(xiàn)成就圣賢理想之焦慮、痛苦、自責?!爸幸?,夢中痛恨平生不曾進學,即今空老,痛哭而寤?!?1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熬肱P,夢寐中時時驚恐,為過時不能學也?!?15)[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夢中充滿了成就圣賢工夫時不我待之緊迫、焦慮和自我鞭策,體現(xiàn)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好學精神。康齋在夢中亦不忘存養(yǎng)一心之工夫,“昨夜夢誦云:‘豈能存養(yǎng)此心之一?!M鬼神教我哉?”(16)[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此夢中為學正見出康齋好學之誠篤。

      三、“安貧樂道,何所求哉”(17)[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5頁,第1285頁,第1306頁,第1296頁,第1305頁,第1302頁,第1293頁,第1307頁,第1288頁。

      康齋給后人留下一位貧儒的深刻形象,他以刻骨銘心的貧窮境遇,以不斷抗爭之生命,昭示了身雖貧窮而不墜圣賢志業(yè)之艱難卓絕。自夫子創(chuàng)立儒學以來,貧窮就是儒者的試劑,甚至成了儒者的一種形象。夫子即有貧窮之遭遇,“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18)[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110頁。。夫子的態(tài)度就是儒者當以道審貧富,弟子顏回成為安貧守道的典范,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夫子不是要求守住貧窮,而是要守住貧窮中的道。不是在貧窮中埋怨,而是身處貧窮亦不妨礙應有的體道之樂??谍S最為典型地接續(xù)了顏子的安貧樂道,“自得顏淵樂,寧論原憲貧?”(19)[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第968頁,第947頁??谍S沒有安貧樂酒或逃禪,而是與貧搏斗,體現(xiàn)了真儒踐履之功??谍S對“貧”的刻畫極為具體,缺少生存最需要的支撐,如糧食、衣服、健康等,可以說作為滿足一個人有尊嚴的存在的生存權都無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他必須放下一個儒者的自尊,在舊債未還的情況下被迫上門乞借新債,而所借貸的東西又極為卑微,僅僅是免于死亡的糊口之糧而已。在這種人生最底層的情況下,如何堅守自己的圣賢志向,的確是對道德意志的重大考驗??谍S視貧為玉汝其成之條件,反復表達安貧、守貧的志愿。他說:“安貧樂道,斯為君子?!?20)[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力除閑氣,固守清貧?!?2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

      貧窮是苦澀的,然康齋卻突破了其苦澀,而體會到心境如秋水般的淡然,“淡如秋水貧中味,和似春風靜后功?!?22)[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此詩道出康齋以淡然不動之心戰(zhàn)勝貧窮后的心境之平淡如水、和煦如風??谍S頗重視無攻心之事時“人境寂然,心甚平淡”的狀態(tài)(23)[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他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貧困,提出當在貧上作困學工夫,實可謂處困而學的典范。他反復道及貧困于為學用功之有益,體證貧困對人并非有害,實則有益,指出學者如無處貧困之工夫,則學問終不能成就,終非過硬之學??谍S真正做到了“處困而學”,貧困雖百事糾纏使人不得開心顏,然卻不可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應一邊處困,一邊進學,在處困中求學?!耙勾笥?,屋漏無干處,吾意泰然。”(2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笆辉聠昔溃瑥匾购?,腹痛,以夏布帳加覆,略無厭貧之意。”(25)[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面對屋漏無干之窘迫,康齋做到泰然自處;耕田歸途淋雨,康齋視為貧賤分位之當然;衣不蔽體之刺骨,康齋做到了不厭其貧;糧食歉收之困境,康齋反思當由此堅固志向,鍛煉仁心;面對無油點燈,其妻燒柴為光,康齋意氣風發(fā),發(fā)奮講讀??倒?jié)在處貧困之中確立了人生法則——“隨分、節(jié)用、安貧”(26)[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隨所遭遇,節(jié)省用度,安于貧困,這一切都是為了專意圣賢之學。即便因此而饑寒凍死,犧牲生命,亦在所不變,由此康齋獲得內(nèi)心之暢快。領悟通向仁的路途即在貧困上之反復鍛煉,即二程所言“熟仁”之方??谍S對此處貧守困工夫有著極親切體會,言“數(shù)日守屯困工夫,稍有次第,須使此心泰然,超乎貧富之外,方好?!?27)[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其實貧富是一種客觀的現(xiàn)實定在,本無所謂超越。所謂超越,是心對自身處境的認識、覺醒。

      與“貧”相伴的是“病”,康齋在多年貧病交加狀態(tài)下,始終不墜圣賢之功。“貧困中事務紛至,兼以病瘡,不免時有憤躁?!?28)[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在精進過程中,康齋焦慮的不是貧病所帶來的生活不如意,而是貧病導致工夫未能如年少時精進,憂慮歲月消逝而未能對圣賢之學有深切體認??谍S對此的化解之道是“放寬懷抱”,不使此剛暴之氣擾亂內(nèi)心。現(xiàn)實的受困,造成康齋精神的深刻痛苦。作為一個背負生活重荷前行的朝圣者,康齋不能丟下生活重荷,而只能盡力背負扛起。而深憂于在此生活重荷下,此生是否能接近圣賢境界。鑒于儒者無來世之觀念,故此生的意義尤為重要,生命的短暫尤其突出??谍S反復發(fā)出痛惜生命流逝,學不精進,時不我待之感慨:“昔時志向的然以古圣賢為可學可至,今逡巡茍且二十年,多病侵凌,血氣漸衰,非惟不能至圣賢,欲求一寡過人且不可得,奈何?奈何?”(29)[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7頁,第1287頁,第1287頁,第1299頁,第1297頁,第1302-1303頁,第1298頁,第1295頁,第1286頁,第1292頁??谍S就像一個孤獨的匆匆趕路人,其有志無成、歲月空過的焦慮感極強,面對現(xiàn)實世俗生活,他可以付托天命,淡然處之。但對為己之學,成圣成賢之路,他不能也不想給自己任何借口,所念念不忘者,乃是成就圣賢之終極目的的實現(xiàn)與否,體現(xiàn)了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康齋一生極簡單,就是務農(nóng)、生病、受窮、讀書、講學。他有記錄自我所思所行的習慣,時常翻出舊日記錄以茲對照,由此感嘆時日匆匆而學問踐履未進之緊迫,體現(xiàn)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真誠求學精神。在必須為溫飽而勞作,衣食堪憂的生活狀況下,他堅持圣賢之志不墜,其為學的動力、意志、方法皆來自對圣賢經(jīng)典的的體悟。

      四、“日以圣賢嘉言善行沃潤之”

      有學者指出,康齋所特重的工夫理論及修養(yǎng)實踐以讀書為特出(30)徐福來、李雪:《吳康齋讀書之工夫與境界》,陳來主編:《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564-572頁。,而所讀圣賢之書主要是《四書》??谍S反復論及對《四書》的研讀,與父親言,“多看《四書》,頃刻不離”(3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8,第1213頁,第1216頁。;與學生言,“區(qū)區(qū)數(shù)月惟看《四書》”(32)[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8,第1213頁,第1216頁。。不僅是看,更長期玩味《四書》,“今年自春初,專玩《大學》《語》《孟》《中庸》”(33)[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8,第1215頁,第1216頁。??谍S并不對《四書》理論問題加以辨析,他對《四書》的理解完全與其踐履工夫融為一體。一方面,《四書》就是他生命的注腳,他的喜怒哀樂、貧賤得失、工夫進退,皆以《四書》來證之明之。另一方面,《四書》義理又是他德性工夫的指南和明燈,引領、矯正著其日用工夫??谍S特別注重以《四書》言詞義理來澆灌潤澤其生命,通過讀圣賢書來收斂此心,以實現(xiàn)此心與圣賢之心的相通。

      第一,“日以圣賢嘉言善行沃潤之,則庶幾其有進乎”(3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0頁,第1295頁,第1309頁,第1285-1286頁,第1287頁,第1294頁。是康齋體認《四書》的根本方法。這一方法使讀書明理與事上踐履雙向并進,無限縮短了讀書與踐履的距離,讀書不是理論探究,讀書即是實踐,即是收心。蓋為學工夫即在安頓存養(yǎng)此心,如心無所安,則會陷于利欲蠱惑之中而無法安寧。但心乃是天機活物。若無涵養(yǎng)工夫,則為外境所搖動擾亂。故心應當常常安頓在書本上,如此方不為外在事物所戰(zhàn)勝,此是心與物的搏斗?!靶氖腔钗?,涵養(yǎng)不熟,不免搖動,只常常安頓在書上,庶不為外物所勝。”(35)[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0頁,第1295頁,第1309頁,第1285-1286頁,第1287頁,第1294頁。根據(jù)朱子說法,讀書本來即是收斂之方,要將心放在冊子上。通過讀書可以達到與主敬相同的效果,使此心收斂為一,有所安頓,擺脫生活事物的纏繞,從貧困、病痛諸多煩心之事中超出而“不為外物所汩”。康齋提倡“心安于書”,書為何能安心?所謂書之安心,乃是書之義理澆灌、浸潤此心,做到心與理的相通。如《論語》中圣賢教人之方,即激發(fā)刻苦用功之意。在應對完事情后,即須立即看書,以免心之放失。可見讀書對于證道的意義,并非陽明所謂支離之學,也并非象山不識字而能堂堂做人之說??谍S將讀書與勞作交替而行,在農(nóng)作閑暇,立即投入讀書,在農(nóng)作之途中,也常帶書而讀,吟誦書中內(nèi)容??谍S為學并無師友之指點,全靠自我奮發(fā)向上,故他非常倚重書中義理指導,以此檢點考察自身言行得失。離開圣賢之書,根本無法展開朝圣之路??谍S用功主要方式,就是以圣賢嘉言善行澆灌潤澤身心,從而寄身從容,游心恬淡,德業(yè)自然精進??谍S所提及的書并不多,大致是四書、五經(jīng)、《近思錄》《二程遺書》《朱子語類》《晦庵文集》《觀物篇》《通書》等,對橫渠之書甚少提及??谍S所讀之書,仍以朱子為主,且頗有感發(fā)?!皩憽段募芬患垺绨偈蓝喔姓?,抑不知何心也。”(36)[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0頁,第1295頁,第1309頁,第1285-1286頁,第1287頁,第1294頁?!盀橹T生授《孟子》卒章,不勝感激。”(37)同上,第1297頁?!坝枘晔司艜r,嘗讀子朱子《孟子集注》,至‘無有乎爾’之章,掩卷太息,以為盡人也。惟夫子接不傳之緒于千載之下。 ”康齋多次提及孟子末章,如“讀孟氏卒章而知逸駕之難追!”([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9、卷10,第1239、1278頁。)康齋讀《晦庵文集》,則有與朱子百世知音之感;讀《朱子語類》,則病中亦愛不釋卷。講授《孟子》末章見而知之、聞而知之的道統(tǒng)論,感動激發(fā),不能自已,以至于睡前仍諷誦其中朱子所引《明道行狀》,觸動了康齋強烈的追慕圣賢、繼承程朱道統(tǒng)的宏愿,可見《四書》對激發(fā)康齋以圣賢之學為志向發(fā)揮了極大作用。以下具體論述康齋受朱子《四書》之影響。

      第二,《大學》的明德新民。康齋常誦讀講解《大學》及《四書或問》,并旁及真德秀《大學衍義》,贊《大學》乃為學之根本,“然則人之為學而不本于《大學》,皆非也”(38)[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8,第1215頁,第1216頁。。康齋多論及明德新民、知止、慎獨工夫?!懊鞯?、新民雖無二致,然己德未明,遽欲新民,不惟失本末先后之序,豈能有新民之效乎?徒爾勞攘成私意也?!?39)[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0頁,第1295頁,第1309頁,第1285-1286頁,第1287頁,第1294頁。他指出明德新民二者為一,但又存在不可顛倒的本末先后關系。明德是前提,新民是明德之效用,體現(xiàn)在工夫上,即是以責人之心責己,對自我不分晝夜,持續(xù)用功,痛加點檢,反思言行。當戒備一味責備他人,對自己工夫放松的情況,否則不僅無法實現(xiàn)新民之效,且落入自欺欺人之私。康齋以明德新民對應自治治人,以責人自治的工夫論明德新民,帶有忠恕意味,可謂對明德、新民之新解,其說與《論語》“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說亦相通??谍S以詩表達所證知止之境,“知止自當除妄想,安貧須是禁奢心?!?40)[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0頁,第1295頁,第1309頁,第1285-1286頁,第1287頁,第1294頁。認為知止就應消除妄想,不得有非分之思,不得有人欲之念,如能安貧樂道,自應禁止奢侈之心。他對慎獨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只有慎獨才可通達神明,從而看透生死窮通,透顯了天人之一體?!叭松懿回撋衩?,則窮通死生,皆不足惜矣。欲求如是,其惟慎獨乎!”(4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0頁,第1295頁,第1309頁,第1285-1286頁,第1287頁,第1294頁。

      第三,《中庸》的“素位安行”?!吨杏埂穼谍S有著重要影響。康齋常于枕上、田間默誦此書,其《讀〈中庸〉》強調(diào)理靜事微,故心當戰(zhàn)兢自持。他曾于枕頭上默誦《中庸》而悟全書宗旨。他也曾給學生和內(nèi)閣講《中庸》,告誡九韶“早晚多看《中庸》,似有小益”(42)[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8,第1217頁。。立志以中庸為人生標的,認為只有以中庸之道為目標的人生才是真正無愧者,“始知君子只中庸”(43)[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2,第999頁。,而以“未達中庸是我憂”自勉(4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4,第1057頁。,告誡自己切不可因中庸之難而放棄之,而應當迎難而上,自我擔當。在實際用功中,他也深知變化過于剛惡氣質,達于中庸之境之難。(45)“早枕,痛悔剛惡……嗚呼!難矣哉,中庸之道也?!薄叭諄砩跷颉小种?,只是工夫難也,然不可不勉?!?[明]黃宗羲:《明儒學案》(修訂本),第24、25頁。)

      途間與九韶談及立身處世,向時自分不敢希及中庸,數(shù)日熟思,須是以中庸自任,方可無忝此生。只是難能,然不可畏難而茍安,直下承當可也。(46)[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3頁,第1295頁,第1294頁,第1291頁,第1291-1292頁。

      康齋通過玩味《中庸》而深切體悟心學要領?!巴妗吨杏埂罚钗蛐膶W之要,而嘆此心之不易存也。”(47)[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3頁,第1295頁,第1294頁,第1291頁,第1291-1292頁。此心學即存心之學,可見他是從“心學”而非“性學”這一角度論《中庸》,與通常的《大學》論心不論性,《中庸》論性不論心之思路不同。此一思路通乎程子《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之說。他反思《中庸》是以圣人配天地,為學亦當以天地圣人為法則。如未達到天道、圣人境界,則不可謂成人,故為學當孜孜不怠,顯示了康齋學達圣天的志向?!霸缯硭籍斠蕴斓厥ト藶橹疁蕜t,因悟子思作《中庸》,論其極致,亦舉天地之道以圣人配之,蓋如此也。嗟夫,未至于天道,未至于圣人,不可謂之成人!”(48)[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3頁,第1295頁,第1294頁,第1291頁,第1291-1292頁??谍S對《中庸》的領悟,完全置于其日常生活經(jīng)歷與心靈體悟之中,頗近乎龜山倡導的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容默會、超然自得的實踐之方?!耙剐煨刑镩g,默誦《中庸》,字字句句,從容詠嘆,體于心,驗于事,所得頗多?!?49)[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3頁,第1295頁,第1294頁,第1291頁,第1291-1292頁??谍S對《中庸》采取內(nèi)心反復默誦之法,可謂行住坐臥,皆不離于心。如在田間行走時,在枕上思考時,皆默誦《中庸》于心,一字一句皆不放過,從容詠嘆,體驗于身心,大有受用,顯示了朱子所教導的涵泳《四書》經(jīng)典而身心受用的效果。其次,康齋道出對《中庸》德命(福)理論的理解受用?!吨杏埂贰按蟮卤厥苊睂嵸|體現(xiàn)的是德福關系,此是儒家努力堅持而又與現(xiàn)實看似矛盾的理念。康齋通過默記來體會此說,并比較舜與孔子之別,認為夫子雖看似未受命為天子,然而卻成為萬世師。以此感悟德必有應說非妄言,反之,無德必無其命,激勵自己當努力修行以敦厚其德。故把《中庸》不怨不尤、居易俟命之說作為治病良藥,自家長期以來已經(jīng)遵守此信念而見其必然之效。康齋本為官宦之后,儒者之子,完全可以通過科舉等其他渠道獲得官府工作。但他選擇了這條為農(nóng)之路,并以“勞苦力農(nóng)”為自家本分事,以《中庸》素貧賤行乎貧賤自勵,可見《中庸》的德命觀對其道德生命起了極大的指引、激勵、印證作用??谍S對《四書》的體悟貫穿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田間、枕上、燈下。在無時間(勞作)、無物質(缺油)的環(huán)境下,通過日常體會、默誦經(jīng)典文字與人生之事的互發(fā)互證,真正做到了以書澆灌、浸潤身心,實踐了知命、知止、安分、守命的理念。

      篤信《中庸》素位而行說成為康齋戰(zhàn)勝生活貧困所帶來的諸多不便不如,保持心靈安寧、情緒平和的根本法則。面對“行藏酷過古人貧”之境(50)[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第972頁。,康齋以居易素位之心處之。

      因事知貧難處,思之不得,付之無奈。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未易能也。又曰“貧而樂”,未易及也。然古人恐未必如吾輩之貧。夜讀子思子“素位不愿乎外”及游、呂之言,微有得。游氏“居易未必不得,窮通皆好;行險未必常得,窮通皆丑”,非實經(jīng)歷,不知此味,誠吾百世之師也。又曰“要當篤信之而已”,從今安敢不篤信之也!(5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3頁,第1295頁,第1294頁,第1291頁,第1291-1292頁。

      一方面,康齋對照志士不忘在溝壑(《孟子》)、貧而樂(《論語》)之論,自認為難以企及,并將不及之因推向自身貧窮之艱遠超古人之處境,此見出康齋對圣人之言尚未心領神會。然夜讀《中庸》素位而行及程門呂大臨、游酢之說,則心有所得。尤其是游酢之言,引起其內(nèi)心莫大之安慰。游氏從得失好惡論君子居易與小人行險,認為當循道安分而行,不必將得失作為判斷行為之準繩??谍S對此說大好而篤信之,蓋此正中其貧困之窘境也??谍S的窘境表現(xiàn)在如下等文字:“小女瘡疾相纏,不得專心讀書,一時躁急不勝?!?52)[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白蛲硪载毑〗还?,不得專一于書,未免心中不寧。熟思之,須于此處做工夫?!?53)[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白x罷,思債負難還,生理蹇澀,未免起計較之心。徐覺計較之心起,則為學之志不能專一矣。平生經(jīng)營,今日不過如此……于是大書‘隨分讀書’于壁以自警?!?5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貧病交加是康齋一生之常態(tài),生活的艱澀、身體的痛苦,自然引起精神的憤懣不安,煩躁暴亂。此等困頓生活帶給康齋身心兩方面的交互影響:一則影響其投入圣賢之書的精力,故他反復說“不得專心讀書”,這對本來即慨嘆“歲月不待人,學問之功不進”(55)[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的康齋而言,內(nèi)心痛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貧病交攻”之境遇嚴重影響到其心情的穩(wěn)定,使內(nèi)心“躁急不勝”“心中不寧”“心生計較”,此皆是為學大患。面對此人生之憂困,康齋唯一的依靠就是圣賢之書,尤其是《中庸》十四章“素位而行,無入不得,不怨不尤”說,猶如一盞明燈,給康齋以指引和照耀。康齋由此調(diào)整心態(tài)為隨遇而安、無入不得,以“隨分進學”之法來應對此人生困局,打破處貧之關,消除計較得失之心,做到不淫不移,進乎圣賢之境?!半S分”之說即是職分說,隨能力精力條件所在,以成就圣賢為神圣職責與使命所在,不退縮,不推諉,不動搖。在這點上,康齋體現(xiàn)了堅定的信仰和堅強的信念。

      康齋始終以圣賢之說來提撕、喚醒自家精神,希望能從精神上真正踐履圣賢義理,從而做到知行合一。可見經(jīng)典義理對生命心靈的灌溉滋潤,必須通過日用之事這一必要中介,才能得到真正實現(xiàn),即在理、心、事之間,應以心所明之理來應對所遭之事,真正的考驗在于是否能循理以應事??谍S并無佛老般逃遁消極思想,而是堅持不可厭棄此糟糕之人事?!敖袢账嫉秒S遇而安之理,‘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豈以老大之故而厭于事也。”(56)[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谍S認為當以隨遇而安之理,任重道遠之心,來積極面對人事。

      康齋還引夫子不知命說,表達隨分用功之思想?!端臅分械牧x命說構成其思想中的一對中心詞,成為康齋沖破此現(xiàn)實困頓之精神支柱和化解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的平衡之道?!八鶓{者,天;所信者,命?!?57)[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窮通壽夭,一聽于天,行吾義而已?!?58)[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一方面是聽天由命,所聽命者乃吉兇榮辱、貧富壽夭等現(xiàn)實境遇之得失,此等外在于人者,實非人所可主宰,于此等“命”只能信之而不可求之。另一方面是據(jù)天行義,此義即圣賢書中之義理,當據(jù)此為人生行事之法則,在任何境遇之下皆不可喪失,即不忘溝壑之意。康齋于此充滿豪情,以“誰是當門定腳人”之詩自明不屈于現(xiàn)實貧困之心跡。故義命觀可謂是支撐康齋全部為學工夫的支架,康齋以一心開二門:義門與命門。義門即是行義,是反求諸己,所求在我者,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命門即是由天決定的外在于己然而又切身不可離的“外物”。義與命即內(nèi)外人我之辨,自由與限定之分。

      第四,“于此可識本心”的《孟子》??谍S常提及于耕作途中、南軒下讀《孟子》而心神灑落之感?!蹲x〈孟子〉詩》贊賞孟子仁義之言于良心之潤澤澆灌,“大哉仁義言,沃我萌蘗心”(59)[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第956頁,第954頁。。于《孟子》四端說曾“逐日省察體驗”,頗有所得。注重《孟子》養(yǎng)心養(yǎng)氣工夫,《閱九韶吟稿》言“靈臺宜有養(yǎng),孟子浩然師”(60)[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第956頁,第954頁。。從聽《孟子》三樂章感受到奮發(fā)之心。康齋頗重視《孟子》本心說。言:“本心所主渾由己,外物之來一聽天?!?6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本心是完全可由自我主宰者,而外于本心者則當全然聽命于天,此中心與物、己與天相對立,故人所要去實踐者,即在把握本心。他提出了“樂識本心”“得本心皆樂”說,將本心與樂結合之?!袄砑覄蘸?,讀書南軒,甚樂。于此可識本心?!?62)[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叭似埖帽拘?,隨處皆樂,窮達一致。此心外馳,則膠擾不暇,何能樂也?”(63)[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本心隨處可得,貴在體貼。如康齋在處理完家務后,心中輕松,感受到發(fā)自內(nèi)心之喜悅,此是即事與情來察識本心;康齋也在看水這一農(nóng)活的途中而感到身心愉悅。由此思及,人若得本心,則無論身處何境,則隨處皆有所樂,樂之與否在本心而不在外境。獲得本心自然超越了窮達等外境之境,反之,如心向外走,擾亂不堪,雖處富貴,亦無從樂??谍S提倡以敬貫動靜的涵養(yǎng)省察本心工夫,如言“涵養(yǎng)本源工夫,日用間大得力?!?6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293頁,第1291頁,第1303頁,第1303頁,第1299頁,第1300頁,第1288頁,第1289頁,第1297頁。涵養(yǎng)是針對心的陶冶、貞定,使得心能專一,主于一個念頭而不為其它雜念所搖動。與之相對的是省察工夫,“緩步途間,省察四端,身心自然約束,此又靜時敬也?!?65)[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所謂靜非指物理狀態(tài)之動靜義,而是在心未與事相接的平靜狀態(tài)下省察惻隱等心,感到身心自然得到約束而不放縱走作。

      與心相關的是氣??谍S提出“心虛氣爽”“心亂氣濁”“心定氣清”“心平氣和”說,務求實現(xiàn)“湛然虛明”之心,可見心與氣之相互影響。“綠陰清晝,佳境可人,心虛氣爽。疑此似躡賢境?!?66)[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谍S描述心虛是在優(yōu)美清涼環(huán)境下,心不為貧病諸瑣事所困擾之虛靈、從容、和順;氣爽指神氣清爽,無昏沉渾濁。做到了此心之虛靈,氣之清爽,即接近賢人境地。與“心虛氣爽”相對的是“心亂氣濁”?!捌埍拘臑槭挛锼鶕希瑹o澄清之功,則心愈亂,氣愈濁,梏之反覆,失愈遠矣。”(67)[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影響康齋心亂者在于生活負累,康齋始終面對無法逃避之生活壓力,需要不斷提撕自己當堅定以追求德行作為人生唯一使命的志向。正是在堅定此志向的意志中,他通過“求放心”的工夫,反求諸己,斷定人求其所能求者,不過是德性而已。故工夫即在“厚德”而不在“謀生”,以此克除面對生活困窘所帶來的思慮、計較、焦慮、郁悶之心,使雜亂不平的渾濁之心重新趨于安寧,回歸心定氣清的狀態(tài)?!耙共∨P,思家務,不免有所計慮,心緒便亂,氣即不清。徐思可以力致者,德而已,此外非所知也。吾何求哉?求厚吾德耳。心于是乎定,氣于是乎清。明日書以自勉?!?68)[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谍S將此思考所得“書以自勉”,此工夫即是將思考圣賢義理所得與人生遭遇相結合,以之指導、矯正自家行為。心虛氣爽帶來“湛然虛明”之心,康齋通過讀《孟子》牛山之木章感受到內(nèi)心愉悅,體驗到心體的湛然虛明,自由無礙,平旦之氣,順暢無比,可謂心虛氣暢。此實來自《孟子集注》牛山之木章所引延平說,“夜氣清,則平旦未與物接之時,湛然虛明氣象,自可見矣?!?69)[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1頁。他還提出當通過克己復禮工夫來確保心體湛然虛明,從而做到處事得中。認為對此心之主宰尚需靜存動察的動靜交相工夫,以確保此心時刻保持戒懼而不可有絲毫須臾放縱。本心如為事物所阻撓,缺乏對心體的澄澈工夫,則必然導致心亂氣濁,正如梏之反覆,而終將喪失本心。

      康齋結合《孟子》浩然之氣章“持志毋暴氣”說來克除自家暴怒情緒,消除氣質偏駁所帶來的問題?!耙允卤┡?,即悔之。須持其志,毋暴其氣?!?70)[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此情緒對治、氣質變化乃理學基本工夫??谍S指出與真心相對的是妄想,與元氣相對的是客氣,為學需要避免二者之戕害與遮蔽?!拔阋酝脬拚嫘?,客氣傷元氣?!?7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此外,康齋在《陳言十事》中引用《孟子》“責難于君”“過化存神”“保民而王”說勸告君王。

      第五,不怨不尤之《論語》??谍S對《論語》反復玩味,對其“不怨不尤”及“克己”說尤有體悟,反復言及“不怨不尤,下學上達”說,以為自勵人生之座右銘?!安辉固?,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非圣人其孰知此味也哉!”(72)[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叭隧氂谪氋v患難上立得腳住,克治粗暴,使心性純?nèi)?,‘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物我兩忘,惟知有理而已?!?73)[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谍S認為不怨不尤乃圣人境界,贊賞橫渠“學至于不尤人,學之至也”說,反思自家踐履工夫距此甚遠。就康齋而言,不怨不尤表現(xiàn)為當以安分知命之心,樂觀面對貧病交攻不可支撐之境,以此困境作為磨刀石以磨礪德性,在艱辛患難之中自我挺立,克治不平暴躁之情,做到心性純一無雜無染,實現(xiàn)忘我忘物,惟理是求??谍S于《論語》頗多感激受用,自認于處困之道所獲得者皆可歸諸夫子忠信篤敬之教?!疤幚е畷r所得為者,‘言忠信、行篤敬’而已?!?7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他還教女兒讀《論語》,“為小女授《論語》,感圣人之微言,悚然思奮。”(75)[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梢娍谍S之心始終為圣賢之言所打動。而對其影響頗大者,則是克己說??思汗し蜇灤┛谍S一生,“平生慕克己”,康齋以克己變化性情。他在35歲時對克己工夫有一反思?!芭c弼氣質偏于剛忿,永樂庚寅,年二十,從洗馬楊先生學,方始覺之……與弼深以剛忿為言,始欲下克之之功……厥后克之之功雖時有之,其如鹵莽滅裂何!”(76)[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0頁,第1288頁,第1286頁,第1295頁,第1305頁,第1300頁,第1294頁,第1300頁,第1296頁,第1286-1287頁。康齋二十歲受學楊溥后,察覺自身氣質偏于剛硬急躁之病。后與友人于南京相談日新工夫,決定以克己工夫消除剛忿之偏。此后雖不廢克己工夫,但支離破碎,不成連貫。經(jīng)過十五六年用功,仍未克除此病,深感慚愧??谍S詳細記錄了克己工夫之情形。

      去冬今春,用功甚力,而日用之間,覺得愈加辛苦……五六月來,覺氣象漸好,于是益加苦功,逐日有進,心氣稍稍和平。雖時當逆境,不免少動于中,尋即排遣,而終無大害也。二十日,又一逆事排遣不下,心愈不悅。蓋平日但制而不行,未有拔去病根之意……但當于萬有不齊之中,詳審其理以應之,則善矣。于是中心灑然。此殆克己復禮之一端乎?……讀書窮理,從事于敬恕之間,漸進于克己復禮之地,此吾志也。(77)[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7頁,第1290頁,第1290頁,第1286頁。

      康齋開始用功甚力,但覺辛苦而實無受用,由此懷疑圣賢境界難以達到,終究難免小人之歸。此克己工夫之艱苦無效,動搖了其成圣賢之志。但他在困難中繼續(xù)堅持,半年之后覺得有所受用,氣象變好,心氣平和。表現(xiàn)為即便在逆境中為外物所觸動而難免有動于心,但迅即排遣消除之,不再對情緒造成干擾。但近一個月來,遇見逆心之事,卻無法排遣,反思此因平日工夫是強制壓下,即克伐怨欲之克而非克己拔去病根。其病根在于心氣未達到和平,而竭力排斥可能影響內(nèi)心之外物,結果適得其反,犯了明道《定性書》所論“欲絕滅外物以定心”的為學通病。康齋重思,心體如太虛,無所不包,所包之宇宙萬物,萬有不齊,各有特性,不可因自己不喜而排斥之。正確的態(tài)度是理性承認事物的差異,不以主觀好惡而迎接排斥,此即正心工夫,心不可有所偏、有所著,著物則為物化??谍S由此采用“審理以應”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求做到中心灑然,體認到此即克己復禮之學。制而不行與以理應事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痛苦窒礙,后者愉悅順暢。二者工夫差別還體現(xiàn)在:前者對樂境只是偶爾有之,無法持續(xù)且僅限于身處順境之中;后者則能做到持續(xù)不斷處于樂境,尤其能面對逆境保持心體之樂??谍S由此大大提振了做圣學工夫的決心,并采用朱子學的三種基本工夫:由讀書窮理,主敬行恕而達到克己復禮??谍S把克復當作工夫目標所在,蓋克己復禮為仁乃顏子工夫,敬恕則是仲弓之工夫,朱子以乾道、坤道區(qū)別二者??谍S牢牢領會了朱子的教導,敬恕與克復構成康齋一生工夫主線,也是他對朱子《四書》學的真實體證。

      程門對克己工夫有精辟論述,提出“治怒為難”說,康齋克己之學亦是從克治暴怒等不良情緒入手,他親切真實記錄了如何克治怒之情緒?!靶⊥?,略暴怒。較之去年失鴨,減多矣。未能不動心者,學未力耳?!?78)[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7頁,第1290頁,第1290頁,第1286頁?!耙蝗眨允卤┡粗?。數(shù)日事不順,未免胸次時生磊嵬。然此氣稟之偏,學問之疵,頓無亦難,只得漸次消磨之?!?79)[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7頁,第1290頁,第1290頁,第1286頁??谍S所暴怒之事乃極平常之生活瑣事,如小孩把鴨子弄丟了,丟失鴨子對生活困頓的康齋不是小事,康齋對小孩如此之不小心“略暴怒”,但立即反思此番“暴怒”較之去年已大為收斂,可見學有進步。然而衡之以不動心境界,則相差甚遠??谍S還反思雖能克制其怒,然卻未能化除其怒。故當面對不順之煩心事,則胸中郁結不化。此即朱子所言氣稟學問之偏頗瑕疵,一時工夫不能化除,當以積累工夫,逐漸消除。反思晚上遇逆心事,心為之動,但迅即消除不快之心,而未表現(xiàn)憤怒之意。此怒意只是蘊含于心,發(fā)之于心,尚未“形諸于色”,由此見出工夫有進步??谍S認為工夫當由此點滴積累向前,反復打磨,方有進步,不可躁進。反思自家飯后暴怒之舉,雖合乎其理,然未能做到從容以對??谍S始終在打磨“治怒”工夫,認為心之勞累、不寧等因素皆是為喜怒等情所動。故特別向往有朝一日能達到延平“終日無疾言遽色”的境界。

      康齋說:“文公先生又云:‘李先生初間也是豪邁底人,后來也是琢磨之功’。觀此,則李先生豈是生來便如此,蓋學力所致也?!?80)[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87頁,第1290頁,第1290頁,第1286頁??谍S認為,延平并非氣質生性如此,而是學力所致,經(jīng)過反復琢磨工夫,才由豪邁轉入平和一路。反思自家不能克除自身血氣之剛暴,雖無事干擾之時仰慕心平氣和、“與物皆春”的一團和悅之境,然一旦事不如意,則動輒為外物所擾,急迫狂躁怒形于色。思及延平并無圣賢師友,完全由刻苦自修,達到責己嚴、待人寬之和悅境界。由此堅信圣賢必可學而至,人性本善而氣質可化。見出康齋實以延平為典范,蓋延平乃常年隱居鄉(xiāng)村,不為世知,苦修圣學而造乎高明境界者,與康齋民間儒者身份頗多相似。

      康齋的克己實處處體現(xiàn)為對自家之反思、自責,與之相對的是稍不如意,則動輒責人。康齋于此有深切反省:

      因暴怒,徐思之,以責人無恕故也。欲責人,須思吾能此事否。茍能之,又思曰:吾學圣賢方能此,安可遽責彼未嘗用功與用功未深者乎?況責人此理,吾未必皆能乎此也。以此度之,平生責人,謬妄多矣。戒之,戒之。信哉!“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也”。(8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300頁,第1293頁。

      康齋因暴怒責備他人而反思缺少推己及人的“恕”的工夫。在責人之前當先責己,責人之不能當先自問己之是否能。即便能之,當反思己為何能。被責者乃非學圣賢者,或雖學而功夫尚淺者,故當包容而不應遽責之。以此反思,自家往日責人之過謬甚多,當以此為戒而不輕于責人。領悟《論語》“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中庸章句》“君子之道四”章朱注所引張子以責人之心責己說,實即忠恕之道,要求自己“凡百皆當責己”(82)[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300頁,第1293頁。??谍S還討論了克治與立志的關系,認為知道自家病痛卻克治不夠堅決勇猛者,實屬無志者?!爸酥尾挥?,使其勢日甚,可乎哉?志之不立,古人之深戒也?!?83)[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300頁,第1293頁??梢娏⒅?、克治、勇三者具有內(nèi)在關系??谍S曾嚴厲告誡弟子為學必須勇猛,見其無勇于為學之志而嘆息不已?!芭c九韶痛言為學不可不勇,而此公自無奮發(fā)激昂、拔俗出群之志?!?84)[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291頁,第1298頁,第1300頁,第1293頁。這一點亦符合朱子精神,朱子即根據(jù)顏子能承擔克己復禮工夫而判定顏子乃具大勇者。而康齋對自身病痛的反省克治,亦足以見出其為學之勇。

      康齋《四書》工夫始終面對的是心與物、境的關系。康齋遵循朱子教導,既強調(diào)讀書以收斂此心,以主敬來涵養(yǎng)此心,又堅持時刻以克己來化除暴躁情緒。蓋面對生活壓力與種種不如意,情緒容易被點滴瑣事所點燃激怒。康齋于此時刻開展嚴格的心靈內(nèi)省,不時加以對照,以確保在克己工夫上取得進步,如此而求得心安。讀書、應事、自省三者構成康齋工夫知、行、意的一個整體??谍S之自省除當境反省外,多在睡后、枕上,此時心尚未與事相接,以此清明之心加以反思,更見真切分明??谍S的自省表現(xiàn)為大書于壁的自我警戒之法,以此時時對照、省察。

      五、經(jīng)典印證與生命教化

      以上從經(jīng)典印證與生命教化的角度,探討了康齋四書學與其修身工夫、圣賢之學的關系,頗有可感可啟之處??谍S對《四書》的體認,在形式上并不采用朱子學緊扣經(jīng)文的注疏形式,亦不采用后來陽明學流行的聚眾講會形式,而是直接以心、事、行與相關經(jīng)文印證發(fā)明,使經(jīng)典義理直接對人生踐履發(fā)揮引領、激發(fā)、矯正、評估等作用??谍S從不闡釋經(jīng)典義理,而是以農(nóng)耕勞作、身心工夫來與經(jīng)典對照,可謂徹底實現(xiàn)了經(jīng)典的日用生活化和身心實踐化轉向,突出了個體人生體驗與經(jīng)典普遍義理的關聯(lián)。他摒棄了日益繁瑣精密的朱子四書學的學院化路徑,開啟了四書學的自我教化之路??谍S對《四書》的工夫踐履,面向生活本身,是一種徹底的生命儒學,其講道之所即是勞息之處。康齋講學與生活親密無間,融為一體,真正做到了隨時講學,隨時勞作的知行一體。康齋所面對的主要對象,不再是書院、學堂之讀書人,其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科舉精英,甚至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讀書種子,而是面向民間士子,面向真正追求自我生命,成就圣賢人格之人??谍S之學,脫下了學院化、學術化的華美外衣,而打著赤腳,戴著蓑衣佇立于田間地頭,體現(xiàn)了“農(nóng)村老儒”(錢穆語)“田園哲人”(林繼平語)回歸大地的淳樸氣象,帶來一股清新自然的儒者之風。正如其《枕上作》所言,“為學曠鋤犂,事農(nóng)疏典籍。學弛心性蕪,農(nóng)惰饑凍逼。二者貴兼之,庶幾日滋益?!?85)[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2,第985頁。此詩生動道出了其耕讀并進的為學風格。故康齋從不徒事辨析分殊,不走格物窮理一路,而是采用詩歌、日記、格言等抒寫內(nèi)在生命的證道感悟。它直面自我內(nèi)心私欲、敞開心扉痛加切責,親切展現(xiàn)了戰(zhàn)勝自我、躍升境界、夢契圣賢的欣悅、期盼;真實再現(xiàn)了追求圣賢道路上的苦悶、焦慮、徘徊、煩惱等,帶有強烈的存在主義意味??谍S之學平實、親切、感人,既無朱子學蕪雜、繁瑣的經(jīng)院哲學之弊,又無陽明學空談玄思放縱不拘之病,是最為生活化的日用踐履之學,最本色地體現(xiàn)了生活的原生態(tài),展現(xiàn)了求道過程中由淚水、汗水交織而成的理欲搏斗之艱辛緊張過程,給從學者樹立了最真實的榜樣,而沒有絲毫的做作、隱瞞??谍S的風格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行而證道,不是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之悠閑從容,而是半日勞作、半日體證之艱困。其為學歷程真切展現(xiàn)了如何在時間有限、貧病交迫、獨學無友的境遇下堅守圣賢之志,如何在物質、身體、精神三重絞索的束縛下,挺立德性工夫??谍S真正體現(xiàn)了夫子所倡導的貧而好學,困而力學的精神。他完全憑借一腔志向,無由師承,不由朋友,而堅毅、獨立、一往直前地走在求證圣賢之路上。在這個意義上,康齋實乃“雖無文王猶興”的豪杰之士,而其為學路徑較之朱子學、陽明學具有更為切實可行的大眾意義和個體色彩。

      正因康齋道德工夫的純粹與嚴肅,故被素持嚴格道德標尺的劉宗周稱贊為“醇乎醇”,認為其德性醇正尚在薛瑄、白沙之上,堪稱明儒第一人。宗周對康齋頗有所契而極表推崇,言:“先生之學,刻苦奮勵,多從五更枕上汗流淚下得來……蓋七十年如一日,憤樂相生,可謂獨得圣賢之心精者。至于學之之道,大要在涵養(yǎng)性情,而以克己安貧為實地。此正孔、顏尋向上工夫,故不事著述而契道真,言動之間,悉歸平澹……充其所詣,庶幾‘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氣象?!?86)[清]黃宗羲撰、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修訂本),第3-4頁。表彰了康齋為學精進勇猛,持之有恒,真誠懇切,自我搏斗,憤樂相生的特點,肯定其工夫要領在涵養(yǎng)性情,克己安貧,契合孔顏圣學,評價其達到了樂天知命氣象。

      需要重申的是,在康齋一生追求圣賢之志的道路上,最根本的依靠就是以《四書》為核心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他視讀經(jīng)典為人生大幸,“日親圣賢嘉謨,何幸如之!”(87)[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9頁,第1298頁,第1306頁??谍S時刻將日常舉止、內(nèi)在意識,訴諸書中圣賢義理,使書之義理與鮮活生命相互映照,成為其精神生命的照耀與內(nèi)心痛楚的療治,經(jīng)典成為康齋生命中的“忘憂草”而非僵硬無聊的教訓,“平生但親筆硯及圣賢圖籍,則不知貧賤患難之在身也?!?88)[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9頁,第1298頁,第1306頁。就康齋言,應事與讀書一體互動,應事是康齋朝向圣賢之途中自我生命的顯現(xiàn),讀書則是圣賢人格對康齋的呈現(xiàn),在兩種生命實踐的對照中,康齋的生命精神不斷向著圣賢義理靠近。正如精衛(wèi)填海一般,康齋以全副生命朝著這一似乎不可能的巨大目標跋涉。于康齋而言,圣賢人格以具體鮮活的形象在夢境中出現(xiàn),圣賢義理以流水般的方式在心靈中澆灌,離開了圣賢之書,康齋成圣之路寸步難行??谍S在圣賢之書中獲得心靈的寧靜純一,如飲甘醇而醉心不已。“玩夫子之言,如飲醇醪,不覺心醉也?!?89)[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1,第1309頁,第1298頁,第1306頁。“至哉圣賢言,妙契心自醉!”(90)[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1,第956頁。

      康齋這一面對經(jīng)典,自我教化的求學歷程,表明《四書》經(jīng)典確乎具有指引學者為學工夫、解脫心靈痛苦的根本意義。只要個體生命真實投入與經(jīng)典的往復印證之中,則每一孤獨的個體,無論處于何等生存境遇,皆有通向圣賢夢想之可能;如能做到“日以圣賢嘉言善行沃潤”生命,做到“惟專心于此(《四書》),篤信之,固守之,深好之,讀以千萬而不計其功”,于《四書》經(jīng)典“須令成誦,使其言如自己出”(91)[明]吳與弼撰、宮云維點校:《康齋先生文集》卷8,第1224-1225頁。,則為學之味自別,為學之功不期而然。故研讀經(jīng)典不僅是過往儒者成就自我、提升德性的普遍必由之路,同樣是身處多元價值背景下后來者的不二之選。

      猜你喜歡
      點校四書圣賢
      古籍文獻點校成果的著作權問題研究
      論陳普《“四書”講義》中的“為學”思想
      漢字故事之圣賢的寂寞
      境隨心轉是圣賢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修身
      喝茶聊天聊“圣賢”
      清代臺灣研究資料整理的新成果:評劉榮平、江卉點?!饵S鶴齡集》
      朱熹的《四書》與“五經(jīng)”
      《大學》在《四書》序列中的位置
      长白| 广宁县| 尼木县| 鄯善县| 肇源县| 通城县| 新竹市| 楚雄市| 丘北县| 濉溪县| 满城县| 梁平县| 海伦市| 绍兴市| 当雄县| 天津市| 普兰县| 双柏县| 阿拉尔市| 太湖县| 那坡县| 丹东市| 依兰县| 周口市| 金川县| 西宁市| 连平县| 东港市| 抚松县| 蓬莱市| 什邡市| 泰州市| 合川市| 青河县| 海宁市| 翁源县| 余姚市| 喀喇| 五华县| 祁阳县| 松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