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錢如俊
父親拿來一團(tuán)橡皮泥,扔到桌上,讓兩個(gè)孩子比賽捏小狗,誰先捏出來,就算誰贏。一段時(shí)間后,大寶搶先捏好,捏出的小狗鼻子、眼睛、尾巴活靈活現(xiàn),大寶手舞足蹈,大聲嚷嚷著。一旁的二寶剛剛捏好狗的身子和腿,看到哥哥得意的樣子,一巴掌把大寶的小狗打成了一攤泥,大寶捂著臉大哭起來。
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gè)勝利者,兄弟倆比賽捏小狗的結(jié)果是:大寶贏了,二寶輸了。然而,二寶輸不起的態(tài)度必須引起父母的重視。
有好勝心的孩子敢于競爭、追求卓越,這種好勝心能促使自己積極向上。但是,好勝心是一把雙刃劍,好勝心過強(qiáng)的孩子做事時(shí),往往求勝心切,難以承受挫折,一旦輸給別人,就容易情緒低落、憤怒。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變得極度自私、輸不起。
怎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gè)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競爭?
有些孩子只能接受贏,無法接受輸。這與父母日常生活施加的影響有很大關(guān)系。有的父母是爭強(qiáng)好勝的人,他們在與他人競爭時(shí),總想處處拔頭籌,稍不如意就大發(fā)雷霆。這樣的父母自然希望孩子也能夠處處示強(qiáng)、樣樣能贏。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覺得“贏”是一件天大的事。還有的父母在家庭里和孩子做競爭游戲時(shí),總是故意讓著孩子贏,一方面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愛;另一方面父母也想用贏去鼓勵孩子更加積極上進(jìn)。這樣一來,孩子的世界里輸已經(jīng)被父母的好心篩選掉了,剩下的只有贏。有競爭,就會有輸贏。父母不改變上述做法,僅靠說教無法讓孩子真正明白輸?shù)暮侠硇浴?/p>
父母在日常活動中,不能一味地護(hù)著孩子,要讓孩子親身體驗(yàn)競爭的不同結(jié)果。在競爭過程中,父母不要只扮演失敗者的角色,要適當(dāng)扮演勝利者角色,讓孩子品嘗失敗的滋味。孩子成為失敗者之后,或哭或鬧。這時(shí),父母雖然可以放任孩子宣泄情緒,但是一定要堅(jiān)守契約,除了安撫外,不能讓步,這是錘煉孩子耐挫力的需要。孩子只有嘗到失敗的苦,才能夠客觀對待競爭的輸與贏,其好勝心才會趨于理智。
贏了,在競爭中證明孩子某方面確有所長,對孩子會有正向激勵作用。然而,有些孩子會為贏所傷,有了成績就驕傲自滿,失去向上的動力,這樣的孩子“贏不起”;輸了,孩子的短處顯露出來,對孩子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內(nèi)心脆弱的孩子在一次次失敗的體驗(yàn)中,會懷疑自己,喪失自信,這樣的孩子“輸不起”。孩子要既“贏得起”也“輸?shù)闷稹?。在孩子贏時(shí),家長用偶爾的輸使他清醒,讓他知道山外有山,把贏變成孩子向上的動力;孩子輸時(shí),家長一定要讓輸變得有價(jià)值,引導(dǎo)孩子從輸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鼓勵孩子虛心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告訴孩子,只要克服不足,他會在下一次競爭中成為贏者。
對于好勝心強(qiáng)的孩子,“輸?shù)闷稹北取摆A得起”更加重要?!拜?shù)闷稹辈粌H是一種自信,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