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博宇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
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明時期·奴兒干都司”圖標繪有“訛答剌衛(wèi)”(1)按:“訛答剌衛(wèi)”位于圖中⑦-10網格之中,參見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元·明時期》,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頁。,《〈中國歷史地圖集〉東北地區(qū) 資料匯篇》(2)《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央民族學院編輯組: 《〈中國歷史地圖集〉東北地區(qū) 資料匯篇》,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央民族學院編輯組1979年版,第241—294頁。和《〈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以下簡稱“《釋文》”)的奴兒干都司部分均無“訛答剌衛(wèi)”相關釋證信息(3)譚其驤主編,張錫彤、王鍾翰等著: 《〈中國歷史地圖集〉釋文匯編·東北卷》,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291頁。。
參閱《釋文》中為考證奴兒干都司地名而引用的諸文獻,可發(fā)現(xiàn)“訛答剌”最早出現(xiàn)在《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三《附明衛(wèi)所城站考》中:“塔拉河衛(wèi),舊訛答剌,今改正。永樂五年(1407)二月置。按,塔拉河在寧古塔城西,南又有塔拉站?!?4)〔清〕 阿桂等: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一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99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637頁。又,將明代衛(wèi)所名稱為“訛”之例于乾隆四十四年修撰的《欽定盛京通志》中亦有出現(xiàn),見〔清〕 劉謹之,〔清〕 阿桂: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〇三《古跡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50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59頁?!稓J定滿洲源流考》中常見將明代衛(wèi)所名稱為“訛”之例,如“塔拉河衛(wèi)”條的前一條與后一條皆是如此:“伊拉齊河衛(wèi),舊訛亦里察,今改正……”“阿爾拉山衛(wèi),舊訛阿剌,今改正……”可見“訛答剌”一詞很可能是“訛”字與“答剌”相綴連而誤錄,這一衛(wèi)的本名當為“答剌河衛(wèi)”。
“答剌河衛(wèi)”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明太宗實錄》永樂五年二月丙戌條:“……置哥吉河、野木河、納剌吉河、亦里察河、答剌河(等)五衛(wèi)……”(5)《明太宗實錄》卷六四“永樂五年二月丙戌”條,《明實錄》第7冊,臺北“中研院”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09頁。此后這一衛(wèi)名長期不見于《明實錄》或明朝官方典籍中,直到萬歷年間重修的《明會典》中方再次出現(xiàn)“荅剌河衛(wèi)”,并在其下注有“舊《會典》作納剌河”(6)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二五《城隍二》,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792頁。一語。同時代出版的《名山藏》中亦作“荅剌河衛(wèi)”,當是直接摘錄自《大明會典》(7)〔明〕 何喬遠著,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編: 《名山藏》第8冊《王享記五 東北夷》,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版,第6326頁。?!扒E剌”即“答剌”。
“納剌河衛(wèi)”之名,見于永樂本《韃靼館來文》(8)烏云高娃: 《永樂本〈華夷譯語〉韃靼館“來文”校釋》,《歐亞學刊》第5輯,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72頁?!睹饔⒆趯嶄洝?9)《明英宗實錄》卷三一〇“天順三年十二月壬戌”條,《明實錄》第21冊,臺北“中研院”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6514頁。《明神宗實錄》(10)《明神宗實錄》卷二五九“萬歷二十一年四月乙酉”條,《明實錄》第107冊,臺北“中研院”語言研究所1966年版,第4806頁。中,可以佐證“答剌河衛(wèi)”的存在?!吨袊鴼v史地圖集》所標繪的“訛答剌衛(wèi)”,應改正作“答剌河衛(wèi)”。
《欽定大清一統(tǒng)志·吉林》載:“珠克騰河,在寧古塔城西一百六十里又西十里有阿拉河,又十里有塔拉河,俱發(fā)源畢爾罕窩集?!?11)〔清〕 和珅: 《欽定大清一統(tǒng)志》卷四五《吉林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74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842頁?!稓J定滿洲源流考》載:“塔拉河在寧古塔城西,南又有塔拉站。”乾隆《欽定盛京通志》載:“案塔拉河在吉林東四百四十里。”(12)〔清〕 劉謹之,〔清〕 阿桂: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〇三《古跡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503冊,第164頁。據之可知塔拉站大致方位。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雁鳴湖鎮(zhèn)有塔拉站村,與上述史料所載方位相符,塔拉站疑即在此。據《釋文》對奴兒干都司地區(qū)驛站的考證來看,與衛(wèi)所同名或名近的驛站通常在衛(wèi)所附近,由此可反推答剌河衛(wèi)地址應與塔拉站相距不遠。所以塔拉站村亦或即明代答剌河衛(wèi)所在地?!吨袊鴼v史地圖集》標繪“訛答剌衛(wèi)”于此,應屬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