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言虎
很多年前,人們就習慣用陌生人社會來形容城市生活了。甚至在許多人的認知中,一提到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腦海中就會自動生成農村與城市的固有印象。陌生人社會成了城市涂抹不掉的標簽。
而疫情讓曾經冷漠的鄰里關系有了趨暖的跡象。在一些封控、管控小區(qū)內,以往缺少交流的鄰居成了一起團購的“戰(zhàn)友”,曾經沒什么走動的鄰居開啟了“相互送菜模式”,一些突發(fā)疾病的老人、臨產的孕婦,在熱心鄰居的幫助下得以成功救治……在這個特殊時期,所謂陌生人社會被打開了一個“豁口”,溫情脈脈的鄰里關系得以被重新看見。
溫情脈脈,是社會學家形容傳統(tǒng)熟人社會人際關系的常用詞匯。溫情脈脈代表一種心理距離,也表征了一種生活狀態(tài)。在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熟人社會,人們打心底里認為彼此構成了牢不可破的共同體,既可以相互幫扶,也可以一致對外。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社會樣貌。
隨著工業(yè)生產驅動的城市化,人們的生活半徑逐漸擴大,傳統(tǒng)熟人社會不可避免地“分崩離析”了。城市生活出現。區(qū)別于熟人社會,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單位。單位是一種生產概念,其依托的是紀律與命令。通常意義而言,除了工作時間之外,人與人的生活是彼此分離、互不打擾的。這從根本上構成了城市人群彼此疏離的社會運轉基礎。
但疫情的到來,打破了城市人群固有的相處模式。一開始,這種轉變是被動的:病毒不分親疏遠近,所有人在病毒面前一律平等??箵舨《?,靠單打獨斗行不通,唯有攜手抗擊,共同抵御。自疫情發(fā)生以來,我們倡導“眾志成城,命運與共”。越到后來,這就越成為一種習慣。
如果說社會層面的團結是基于宏大共同體的視角,那鄰里間的相濡以沫就是更具體而微的熟人社會樣本。不管是用可樂“換一切”,還是為封控鄰居送藥,都體現了小共同體迸發(fā)的巨大能量。
有學者慨嘆,疫情毫不留情地改變了世界,可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疫情也重塑了鄰里關系。盡管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比,這很微不足道,卻真實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賈雷德·戴蒙德提出:應對疫情,要用傳統(tǒng)的方式教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老人。什么是傳統(tǒng)?溫情脈脈的鄰里關系就是,和諧友愛的互相幫助就是。
我們欣慰地看到了人類在疫情面前的守望相助和團結友愛。人性中的光明和溫暖穿透了疫情的灰色陰影,不僅助我們渡過了眼前的危機,更有著一種超越日常的價值:無論在怎樣的生存狀態(tài)下,團結比任何東西都重要,這是人類生活的本質之一。
曾經發(fā)生的一些新聞,讓一些人認為城市人群的關系是冷漠的、缺少溫情的,但疫情打破了隔膜,讓人們看到了城市生活的另一面。歸根結底,這不是由鄉(xiāng)村或者城市這樣的外在形態(tài)決定的,而是取決于人類自身。
希望在疫情互助中重新開啟的熟人社會轉向,是另一段歷史的開始。希望傳統(tǒng)社會中諸如熱情、團結這樣的美好品質,能夠成為城市社會的精神紐帶,讓鄰里關系更和諧,讓人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