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世花,丁以珍
(甘肅省蘭州市生態(tài)林業(yè)試驗總場,甘肅 蘭州 730085)
紫丁香為木樨科丁香屬植物,又名華北紫丁香、丁香、龍梢子等,原產(chǎn)于我國的華北地區(qū),目前廣泛栽植于全國各地[1]。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其優(yōu)美的花型、花色,芬芳的花香,深受人們喜愛;枝葉繁茂,可形成別致、清雅的景觀[2]。常單獨栽植于園路兩旁、草坪中,也可與其他花卉植物搭配栽植,還可盆栽、切花等用[3]。其樹皮、根均可入藥,常用于治療心刺痛、頭暈、失眠、心悸、小兒吐逆、唇舌生瘡、胃寒呃逆、齲齒牙痛等疾病[4],目前研究人員已對丁香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做了大量研究[5-9]。為了進一步提高紫丁香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發(fā)揮其觀賞和綠化價值,本文結合實際生產(chǎn),詳細介紹了紫丁香高效栽培技術,從而為科學栽植應用提供理論支撐。
紫丁香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其株高最高可達4 m,低者1.5 m,樹皮灰色或灰褐色,莖稈粗壯,表面無毛刺;小枝為黃褐色或淺褐色,表面有短小柔毛,隨著枝條生長粗壯,柔毛逐漸脫落。葉片卵圓形,寬約5~9 cm,葉柄長1~3 cm。嫩葉簇生,呈卵形或披針形。圓錐花序,花色通常有紫色、紫紅色或藍色,花序長度可達7~15 cm,花冠紫色,為筒狀,似長漏斗,花冠筒長6~8 mm?;ㄆ陂L,北方地區(qū)每年4 月底至5 月開花,果實為蒴果,成熟后呈黑褐色。該樹種喜光,略耐陰,有較強的抗旱、耐寒性,喜溫暖、濕潤、土壤肥沃及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10]。
2.1.1 種子收集和處理 紫丁香種子在每年9 月開始成熟,其蒴果從綠色變?yōu)辄S褐色,表明種子已經(jīng)成熟,此時可采收種子。先收集果穗,然后晾曬,晾曬過程中需翻動果穗,若有60%以上蒴果裂開,可用拍打法脫粒,然后篩選顆粒飽滿的種子。選好的種子置于種子袋中,放置在通風干燥的地方。播種前需對種子進行處理,首先要對種子消毒,消毒使用2.5%的硫酸銅溶液,將種子浸泡2 h,然后用清水沖洗3 次。隨后進行催芽處理,催芽處理有沙藏、雪藏、層積法等。
2.1.1.1 沙藏處理。一般在2 月中上旬進行,選用水分含量為50%的細沙與紫丁香種子混勻,種子與細沙比例為1∶4,然后裝入透氣的木箱,置于0~7 ℃低溫下2 個月,保持沙子潮濕,至4 月中旬約有一半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2.1.1.2 雪藏法。一般在12 月至次年1 月進行,將種子與降雪按照1∶5 的比例混合攪拌在一起,對種子進行催芽。
2.1.1.3 層積催芽。一般在4 月前后實施,該方法催芽快,在播種前7~10 d,將種子置于溫度為40~50 ℃的溫水中1~2 h,然后取出種子,與細沙混合均勻(種子與細沙比例為1∶4),放置在向陽處,表面覆蓋草墊或麻袋,每天澆水并翻動種子,約7~10 d,40%~5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2.1.2 選地整地 選擇排水良好、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力中上的地塊,土壤最好選擇砂壤土,切忌選鹽堿化地塊。在育苗前一年秋季翻地整地,翻地深度20~30 cm,結合整地施腐熟的農(nóng)家肥37 500 kg/hm2、碳酸氫銨225 kg/hm2,同時在地表撒入9 kg 的硫酸亞鐵進行消毒,入冬前灌足冬水。次年春季播種前,做畦整好種子床,苗床長度5 m、寬度1.5 m。
2.1.3 播種 播種可在春季進行,也可在秋季進行,播種方式可采用條播或撒播,春季播種深度為1 cm左右,秋季播種深度1.5~2 cm,播種后在苗床表面覆蓋一層稻草或搭蓋遮陰網(wǎng),每天觀察苗床狀況,勤澆水,保持苗床濕潤,約2 周左右即可出苗。
當幼苗全部出苗后,需要及時間苗和定苗,一般留苗60~65 株/m2,根據(jù)苗床表面墑情做好澆水管理工作,若有雜草,應及時除草,同時清除苗床的殘枝敗葉。進入冬季,要做好越冬管理工作,以保證苗木安全越冬。對于已木質化的當年生苗木以及2 年以上的苗木,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和耐寒性,可安全越冬;但對于當年生且還未木質化的苗木,由于其抗寒性較弱,需要將幼苗存儲在地窖里,以防止凍死。
紫丁香多在春季移栽,一般在4 月前后新芽萌動之前移栽,最好選擇2~3 年生大苗。移栽時為了保護根系,提高成活率,根部需帶土移栽,移栽前可對苗木枝條進行適當修剪。移栽方法為隨挖坑隨栽植,坑深40~50 cm,直徑60 cm 左右,每穴底部施入腐熟有機肥1~1.5 kg,移栽時樹體放置垂直,然后填埋并踩實土壤,移栽后要及時澆水。此外,也可在秋季移栽,一般在11 月前后,紫丁香葉子脫落后進行,移栽株距2~3 m。隨后要做好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澆水、施肥、除草、修剪等。
紫丁香移栽后要保證足夠的水分和肥料才能良好生長。在北方半干旱地區(qū),移栽后每隔10 天澆水1 次,待樹體生長穩(wěn)定后可適當減少澆水次數(shù)。此后每年春季分別于發(fā)芽前、開花前、開花后澆水1 次,尤其在開花時期,對水分的需求量最大,此時每月應澆水2~3 次,每次澆水后應及時松土,以促進根系快速生長;當降雨量多時,應做好排水措施,以防發(fā)生澇災。入冬前為防止發(fā)生凍害,應于土壤冰凍前澆封凍水。
施肥要合理,不宜過多,施肥過多容易導致植株徒長,減少開花量[11]。一般每年只施1 次肥,于每年入冬前在樹體周圍挖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即可,每株1~1.5 kg;或施用氮、磷、鉀肥,每株施用氮肥20 kg,磷肥和鉀肥各70 kg。
移栽后的紫丁香一般在冬季或春季發(fā)芽前修剪,主要修剪過密枝、病蟲枝、畸形枝、交叉枝、干枯枝、徒長枝以及細弱枝等,確保枝條勻稱分布,樹冠圓整。此外,可根據(jù)所需造型實施修剪。對于不留種子的紫丁香,在花謝后應及時剪掉殘花和花穗下方的芽,以減少營養(yǎng)消耗,促進樹體健壯。
2.6.1 病害及防治 紫丁香病害主要有細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其中以白粉病、黑斑病、褐斑病等為主。在春季或春夏交接時主要發(fā)生根腐病;夏季病害主要為白粉病、萎蔫病,秋季主要發(fā)生葉枯病。一旦發(fā)現(xiàn)有病害發(fā)生,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治,做到早防早治,平時也應做好預防。細菌性和真菌性病害可噴灑5 波美度的波爾多液防治,同時剪掉病枝集中銷毀,并用漂白粉對發(fā)病地塊進行消毒[12]。
2.6.1.1 白粉病。發(fā)病癥狀:白粉病是由真菌性病害引起,發(fā)病初期丁香葉片上會呈現(xiàn)出少量的白色或灰白色斑點,隨著病癥的不斷加重,斑點會逐漸擴大,長出白色霉狀物和菌絲。隨著病癥的持續(xù)發(fā)展,白色霉狀物逐漸蓬松,變成白色稀疏網(wǎng)狀物,同時會散發(fā)出黑色的小顆粒,嚴重時植株死亡。防治方法:加強栽培管理,及時修剪,剪除染病枝葉、病蟲枝和密度過大枝條,掃除枯枝落葉,然后集中銷毀;種植時控制好密度,不宜種植過密;加強水肥管理,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性。未發(fā)病時用50%硫懸浮劑600 倍液,或2%抗霉菌素水劑200 倍液預防;發(fā)病后可噴灑50%多菌靈或75%百菌清500 倍液進行防治。
2.6.1.2 黑斑病。發(fā)病癥狀:黑斑病主要侵染紫丁香葉片,導致葉片生長不良。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較小的褐色或暗褐色病斑,病斑周圍帶有輪紋,病斑表面會長出黑色霉狀物,若不及時防治,病害加重后病斑會逐漸擴大,而后造成整個葉片干枯脫落。防治方法:入冬前葉片脫落后,徹底清理病葉和落葉,以減少傳染源。早春及時修剪,降低枝條密度,增加通風透光性;做好施肥管理,促使植株健壯,提高樹體抗病性。同時,可噴灑百菌清或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fā)病后可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 倍液或75%百菌清交替噴灑,每周1 次,連續(xù)2~3 次。
2.6.1.3 褐斑病。發(fā)病癥狀:褐斑病是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紫丁香葉片,發(fā)病初期葉片呈現(xiàn)圓形或不規(guī)則病斑,邊緣清晰,發(fā)病部位呈褐色或暗褐色,發(fā)病后期病斑表面會生出灰色或灰黑色絨毛狀物體,而后整個葉片布滿病斑,導致葉片枯萎[13]。防治方法:要做好預防,適當密植,切忌澆水過多,避免環(huán)境過于潮濕。發(fā)病前噴灑多菌靈進行預防,發(fā)病后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70%可殺得500 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進行防治,每隔7~10 天噴施1 次,連續(xù)噴施2~3 次,注意用藥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藥物,效果更好。
2.6.2 蟲害及防治 紫丁香主要的蟲害有蚜蟲、介殼蟲等。不同的蟲害有不同的為害特點,平時應做好管理,發(fā)現(xiàn)蟲害及時防治。
2.6.2.1 蚜蟲。蚜蟲繁殖速度快、活動隱蔽,主要吸食紫丁香葉片中汁液,常聚集在嫩葉、嫩莖以及近地面的葉背,造成葉片卷曲,加速植物老化,同時還易傳染病菌。通常選用50%抗蚜威、50%辛硫磷、20%甲氰菊酯、20%氟啶蟲酰胺等噴灑防治。
2.6.2.2 介殼蟲。介殼蟲危害部位較為廣泛,從幼芽、嫩枝到葉片直至根部均可危害。主要吸食植物體的汁液,危害初期使發(fā)病部位生長扭曲呈畸形,而后逐漸干枯凋萎甚至死亡,危害較輕時部分嫩枝、幼芽或葉片枯萎,危害嚴重時會使整個樹勢衰弱死亡。在防治上可通過清理枯枝爛葉、及時修剪以及保護和釋放天敵等方式防治,發(fā)病較嚴重時可噴灑40%殺撲磷、25%蚧死凈1 000 倍液防治,幼蟲期可用毒死蜱+噻嗪酮防治。
紫丁香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與綠化價值,廣泛用于園林建設及道路綠化[14]??茖W種植、科學管護是提高紫丁香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鍵,不論在育苗還是栽培階段均要規(guī)范管理,尤其要做好澆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