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懷遠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安徽懷遠 233499)
懷遠縣位于安徽省北部,地理坐標116°45′~117°09′E、32°43′~33°19′ N,地處北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帶,兼有南北方氣候特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yè)氣候區(qū)。花生是懷遠縣的主要經(jīng)濟作物,種植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渦河以北鮑集、陳集、雙橋集、淝河、古城、魏莊、新集等鄉(xiāng)鎮(zhèn)的旱作農業(yè)區(qū)。懷遠花生,殼皮白凈、果仁飽滿、果皮鮮艷,并以出油高而聞名?;ㄉD攴N植面積在1.33 萬hm2左右,最多超過2 萬hm2。2020 年懷遠縣花生病蟲偏重發(fā)生,主要病蟲害有蠐螬、根腐病、莖腐病、白絹病、焦斑病等。研究懷遠縣花生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和綜合防治技術,可為當?shù)鼗ㄉN植提供參考。
蠐螬是金龜子的幼蟲,是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蟲。初期取食花生剛萌芽的種子,咬斷幼苗根莖,造成缺苗斷根;生長后期蛀食莢果,形成孔洞,造成花生空殼。蠐螬一直咬食花生果實,不僅造成花生減產(chǎn),而且大大降低了其商品價值。
提倡輪作換茬,特別是水旱輪作??茖W澆水施肥,適當控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做到氮、磷、鉀肥合理施用。適時噴施多效唑和磷酸二氫鉀,促使花生健壯生長,以提高花生抗病蟲能力。
必要時采用藥劑防治,防治幼蟲用土壤藥劑處理,每100 kg 花生種子可用毒死蜱微囊懸浮劑有效成分750 g拌種,或10%毒死蜱顆粒劑1 500 g 或10%吡蟲啉粉劑30 g 拌細土20 kg,均勻撒施于犁后地面,然后耘耙或隨犁撒施于犁溝中;扎針期可用48%樂斯本乳油3 000 mL/hm2大水量潑澆,或拌150~225 kg/hm2毒土,于雨前撒施。
花生根腐病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fā)生。播種后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爛種、爛芽;苗期受害,導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發(fā)根腐、莖基腐和莢腐。病株地上部表現(xiàn)矮小、生長不良、葉片變黃,最終全株枯萎。病株地下部根系呈鼠尾狀,無側根或側根很少。主根根端呈濕腐狀,根皮變褐,與髓部分離,手捏易脫落。由于根系受害,地上部生長不良,葉柄下垂。在中午強日照下,病株出現(xiàn)暫時萎蔫現(xiàn)象,發(fā)病輕者傍晚或早晨可恢復正常,但結果很少,發(fā)病嚴重者萎蔫后不能再恢復正常,不久即枯死。
重病地應實行3 年輪作,輕病地可實行隔年輪作。留種地要及時收獲,抓緊曬干,妥善貯藏。播種前要翻曬好種子,分級粒選,嚴格剔除霉變和破傷種子。深翻平整土地,增施有機肥,增加活土層。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排灌水,防止積水。
用種子重量1%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齊苗后,可選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4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96%噁霉靈3 000 倍液,隔7~10 d 噴1 次,連噴2 次,噴足淋透。
花生自出苗至收獲均可發(fā)病,以開花前和結莢后發(fā)病最盛。幼苗發(fā)病,莖基部產(chǎn)生水漬狀黃褐色斑,后變黑褐色,漸向四周擴展,組織腐爛,表皮破裂剝落。發(fā)病初期地上部葉色變淺,中期葉柄下垂,復葉閉合,翌晨復原,病情嚴重時全株萎蔫。干燥時,病部呈琥珀色下陷,縱剖根莖部,髓呈褐色干腐狀,中空,黃褐色枯死;濕度大時,病株變黑腐爛,病部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部皮層易脫落,纖維外露。
成株期地上部主、側莖感病,初期產(chǎn)生水漬狀黃褐色斑,漸上下擴展,致莖部黑褐色枯死,主、側枝陸續(xù)死亡,病部密生小黑點。有時病部以上枝條枯死。
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如農花26、蓬萊小?;ㄉ⑦h雜9102、豫花10 號、豫花14 號和魯花13 號等。合理輪作,最好與玉米等禾本科植物輪作3~4 年。另外,麥套花生也能減輕危害。留種地切勿受水淹,收獲莢果應充分晾曬,貯藏期間避免霉變。合理施用腐熟的有機肥,追施草木灰。花生收獲前清除病株,收獲后深翻土地。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5 kg 加水50~60 kg,冷浸種子100 kg,冷浸24 h,期間翻動2~3 次。用21%咯菌腈·甲柳種衣劑1∶350 包衣,或2.5%咯菌腈種衣劑1∶500(藥∶種)包衣。田間零星發(fā)病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噴霧,施藥應均勻周到。
花生白絹病又稱白腳病,大多在花生下針和莢果形成期發(fā)生。發(fā)病初期莖組織軟腐,病斑表面長出一層白色絲絹狀菌絲體,在合適條件下菌絲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莖稈,沿土表在植株間蔓延。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株葉片變黃,邊緣焦枯,莖稈組織呈纖維狀,最后枯萎而死。果柄和莢果受害,長出很多白色菌絲,呈濕腐狀。土壤潮濕蔭蔽時,病株周圍土表植物殘體上布滿一層白色菌絲體。天氣干旱時病菌僅侵害花生地下部分,菌絲層不明顯。發(fā)病后期在病部菌絲層中形成初期為白色,之后變?yōu)辄S褐色,最后呈黑褐色的菌核,菌核大小不一,表面光滑圓潤,似油菜籽狀。隨著發(fā)病組織的腐爛,水分和養(yǎng)分不能正常運輸,病株葉片變黃,逐漸枯死。病部腐爛,皮層脫落,僅剩下一絲絲的纖維組織。花生的初生根和次生根偶爾感病,一般感病較輕。莢果和果仁不如莖和果柄感病嚴重,莢果感病后病部變淺褐色至暗褐色。
防治花生白絹病首先應該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同時采用合理輪作,可以通過與非寄主作物或者禾本科作物實行3~5 年的輪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害。春花生要適當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ㄉ斋@后要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深翻土壤,減少田間越冬菌源。除此之外,還需要通過藥劑進行科學的防控。種子在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減少種子帶菌率?;ㄉ捉伈“l(fā)病初期,對發(fā)病中心進行重點防治,在花生結莢初期噴施20%三唑酮乳油1 000 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或者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進行防治,一般間隔7~10 d 噴藥1 次,連續(xù)3~4 次,防效明顯。
花生焦斑病又稱為斑枯病、葉焦病、胡麻斑病,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通常植株下部葉片首先發(fā)病,然后向中、上部蔓延,最終葉片斑痕累累、提早脫落,嚴重影響花生的產(chǎn)量和品質。
花生焦斑病通常產(chǎn)生焦斑病和胡麻斑病兩種類型癥狀,常見為焦斑類型癥狀。在染病葉片上,病斑大多發(fā)生在葉尖或者葉緣,也可以發(fā)生在葉片內部。葉尖、葉緣處的病斑常呈現(xiàn)楔形或者半圓形,有時不規(guī)則;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病菌逐漸向周圍健康組織侵染,病斑也由黃色逐漸變?yōu)楹稚?,邊緣為深褐色,外圍有黃色暈圈,以后病斑變?yōu)榛液稚辽詈稚?,枯死、破裂,甚至脫落。后期病斑上出現(xiàn)許多針頭狀大小的黑點。收獲前多雨、潮濕時,葉片上出現(xiàn)黑色水漬狀圓形或者不規(guī)則形斑塊,病斑發(fā)展很快,葉片變?yōu)楹诤稚螅拥饺~柄、莖和果柄。
當病原菌不是自葉片尖端或者邊緣侵染葉片時,便產(chǎn)生密密麻麻的小黑點,故稱為胡麻斑。病斑相對較小,常出現(xiàn)在葉片正面。病害發(fā)生嚴重時,花生呈焦灼狀枯死,枯死部分可以達到葉片1/3 以上。
防治花生焦斑病首先應該因地制宜地選用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抗病品種,發(fā)病嚴重地區(qū)和地塊實行輪作制度,水源方便的地方最好進行水旱輪作。在花生播種前徹底清潔田園,重病田徹底燒毀病蔓,以減少菌源,減輕發(fā)病。其次,在花生生長階段要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不過晚或者過多偏施氮肥,適當增施葉面營養(yǎng)劑。
在花生焦斑病常發(fā)地區(qū),在齊苗后植株開始發(fā)棵時噴施農藥,發(fā)病地區(qū)在植株封行前或花針期噴藥進行防控??梢赃x用的藥劑有三唑酮、苯醚甲環(huán)唑、烯唑醇、丙環(huán)唑或者咪鮮胺等,一般7~10 d 噴施1 次,連續(xù)3~4 次,防效明顯。還可以選用氟硅唑或腈菌唑,10~15 d 噴施1 次,連續(xù)2~3 次,均勻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