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女詩人叢考
      ——以馬世俊姊馬氏、吳琪、顧季蘩為中心

      2022-11-24 14:45:41朱則杰
      關鍵詞:馬氏

      朱則杰

      (浙江大學 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清代女性詩歌的研究,正方興未艾,足以成為一個專門的領域。關于女性詩歌特別是女性詩人,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問題需要探討。本文對馬世俊姊馬氏、吳琪、顧季蘩三人進行考察,希望能為該領域的學術研究作一點微薄的貢獻。

      一、馬世俊姊馬氏生年及詩歌

      馬世俊《匡庵詩前集》卷四《同正則、萬長兄坐卿小齋,觀陳白室、張苓石兩山人詩畫,更聞亦言、洛斯弟雅歌妙管》之后,有“諸兄弟各成和章,余姊氏亦有作,附載之”一首:

      月照池花砌草間,桂叢天際孰能攀?

      臨流上下如分影,對鏡悲歡失故顏。

      南北卜居雖隔院,弟兄校史不輸班。

      風云何事沾閨管,休訕詩成片紙慳。[1]

      此詩原標題缺失,而作者即為馬世俊之姊馬氏。馬世俊系江蘇溧陽人,清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科狀元,官至翰林院侍讀。其《匡庵文集》卷六《伯姊六十壽序》開頭曾說:

      余同母三人,姊長二歲,兄長一歲。幼時相率入塾,不拘男女異長之例。[2]

      因此,馬氏自幼就讀書習字,完全有可能與兩弟一樣擅長詩歌創(chuàng)作。不過,這里涉及馬氏的生年,有關表述卻似乎存在問題。

      馬世俊胞兄馬世杰(萬長其字),其《孑遺集》內(nèi)《祭先妣張孺人文》敘及:

      歲次丁亥……不孝男世杰四十初度?!苤L為姊,季為弟。姊今年四十有二……弟年三十有九……[3]370

      這里“丁亥”為順治四年(1647),逆推馬氏、馬世杰、馬世俊生年依次為明萬歷三十四年丙午(1606)、三十六年戊申(1608)、三十七年己酉(1609)。又《明故妣張孺人行狀》也說:

      先妣孺人張氏……戊申之八月生杰……己酉之十月復生俊?!溆谔靻⑷旯锖1623]之四月二十七日,時姊氏十八歲……世杰十六歲……世俊十五歲……[3]382-383

      因此,馬氏實際上長于馬世杰兩歲,而長于馬世俊三歲。前引馬世俊《伯姊六十壽序》所謂“姊長二歲”,“二”字很可能是“三”字的刊誤,不然在理解上至少會造成歧義。

      馬氏的生年既已確切,則從該壽序可以知道,其謝世必然在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以后。而前引該詩歌,從《匡庵詩前集》內(nèi)部作品編次可知其作于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這年馬氏剛巧五十歲。

      另外,馬氏姊弟的父親,為馬中任。馬氏的丈夫,為狄文珂,字玉儔,先于馬氏病逝,有關情況可以參見上及《明故妣張孺人行狀》末尾[3]383特別是《孑遺集》內(nèi)《狄玉儔哀文》[3]369等。而如《孑遺集》內(nèi)《記乙酉六月二十六日遇難始末》一文[3]386-387,敘及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時馬氏遇難脫險的歷程,也有助于更多了解馬氏的生平事跡。

      馬中任這個家族,通常認為屬于回族。例如郭卿友先生主編《中國歷代少數(shù)民族英才傳》,第五卷《明代》專門有一篇《文星薈萃的馬氏家族——馬從謙、馬一龍、馬世俊、馬世杰》,而最末第四部分即特別提到這位“狄馬氏”和上面這首詩歌。[4]現(xiàn)在對她的生年以及若干相關情況進行考察,應該同樣具有特殊的意義。

      二、吳琪家世與親屬

      李靈年、楊忠兩位先生共同主編的《清人別集總目》[5],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六[6]141,都著錄有吳琪的詩集;而在介紹吳琪的時候,均稱之為“(吳)康侯女”,這需要仔細考察。

      吳琪作為一個女詩人,確實有必要結(jié)合娘家和夫家予以定位。這方面既早又相對來說最為完備的,是鄧漢儀輯《詩觀·初集》卷十二第一家吳琪小傳,有關敘述說:

      琪字蕊仙,別字佛眉,江南長洲人。乃方伯挺庵公之孫女,孝廉康侯公女也,世居姑蘇之花岸?!S字管君,名勲,字予嘉者。管固貴公子,且時彥也。……嗣是翻書賭茗,掃黛添香,二十年如一日也。無何,夫死于官,室家了不可問。[7]

      這里的“方伯挺庵”,指吳安國。朱彝尊輯《明詩綜》卷五十三選錄其詩七首,小傳比較簡略:

      安國字文仲,長洲人。萬歷丁丑[五年,1577]進士。除真陽知縣,調(diào)永康。征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寧波知府,升本省副使。有《葆光軒稿》《今是堂集》。[8]2683

      “方伯”是各省布政使司最高長官布政使及“副使”的俗稱。同樣,布政使司的參政、參議,則通常俗稱“大參”“少參”(不一定都很嚴格)。例如當初黃克纘《數(shù)馬集》卷十六曾經(jīng)有《答吳少參挺庵(時為韶州分守)》一詩[9];檢同治《韶州府志》卷四《職官表·文職》“明·南韶道”萬歷年間記載:“吳安國:進士。長洲人。參議。三十一年[癸卯,1603]任?!?1)見額哲克等(同治)《韶州府志》,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韶城萬竹園刻本,第3a頁。即可知道這個“吳少參”正是吳安國,而“挺庵”則顯然是他的別號。

      上及《明詩綜》吳安國小傳后所附“詩話”,開頭敘及:“文仲,純叔之子[孫],南夫之[曾]孫,詩是家學?!盵8]2683今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劉欣同學的學位論文《吳子孝詩詞研究》,以吳安國的祖父吳子孝(純叔其字)為中心,上溯其祖父吳行、父吳一鵬(南夫其字),下及其子吳尚儉、孫吳安國,前后共五代(2)《明詩綜》該“詩話”遺漏其中吳尚儉一代。,并且制作有清晰的世系表。[10]8這對于吳琪來說,不但同樣反映了她的“家學”淵源,而且正好為她理清了祖父吳安國以上的世系。

      該學位論文第一章《吳子孝家世與生平》第一節(jié)《長洲吳氏家學家風》第四部分《淡泊榮祿、獨好讀書——以孫輩吳安國為例》,曾一再引及鄒迪光《始青閣稿》卷十三《壽大參吳文仲先生偕配王恭人七十序》、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二十八《參知吳公壽序》這兩份重要的傳記資料。[10]11-12其中關于吳安國的后人,前者提到“生二丈夫子,蔚然文學,具有羽儀”[12],后者也說“先生兩子一孫,才名奕奕,德器自過”[13],但可惜的是都沒有列出名字及科名。這樣,關于吳琪的父親,具體信息也就只有“孝廉康侯”了。

      一是要調(diào)整建設監(jiān)理招標投標模式。應根據(jù)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特點,及時調(diào)整原先一家監(jiān)理單位監(jiān)理一個縣或多個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的工作模式,按照全省、單個地(州、市)或臨近幾個縣同一年度項目為一個標的,采取聯(lián)合體招標投標形式選擇建設監(jiān)理單位。要求參加招標投標的聯(lián)合體必須由具備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管理所需的各項資質(zhì)及專業(yè)技術力量單位組成,確保監(jiān)理具體工作中的技術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孝廉”是舉人的俗稱。湊巧的是,明末清初與長洲同屬蘇州府的嘉定縣(后來改屬太倉直隸州,今屬上海),有一個舉人叫吳康侯。光緒《嘉定縣志》卷十六《人物志·一》“宦跡·國朝”第一人本傳,大略說:

      吳康侯,字得全,一字定遠。明崇禎己卯[十二年,1639]舉人。入都下第。嘗往來燕趙間,與畸人俠客馳馬擊劍??滴醭?,知武康縣?!囟嗌?,為盜藪。康侯素負勇力,善騎射,親擒治之,盜屏跡。有虎患,率獵人往捕,手鐵槊數(shù)十斤,所擊輒斃,虎患亦息。在任三年,以本籍“奏銷案”罷歸。徙居孩兒橋。家多積書,丹鉛不輟。善畫龍虎竹石,雄勁蒼古。詩豪逸有奇氣。卒年八十。(3)見光緒《嘉定縣志》,光緒七年辛巳(1881)尊經(jīng)閣刻本,第35b-36a頁。另外張云章《樸村文集》卷十六為吳康侯女婿而撰的《周君文濤墓志銘》,對于了解吳康侯及女兒“吳氏”等也都具有重要意義,可見《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68冊,第64-65頁。

      于是,后世難免有人把他當成吳琪的父親。例如吳清云先生編著《華夏吳姓家族史》,“六親”(總)第十六卷《祖孫父子》第七十七章《明至清初》就專門列有“(明末清初)江蘇長洲吳康侯父女”一節(jié),介紹這個吳康侯和吳琪,稱“吳康侯,生卒不詳,字得全,號鐵庵”,“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舉人,官浙江武康(浙江北部,今并入德清)縣知縣”云云。[13]

      對于這個問題,其他毋論,從吳康侯和吳琪兩人的大致生活時代(具體生卒年均不詳)也能夠做出判斷。目前知道,吳康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曾經(jīng)參加過《嘉定縣續(xù)志》的纂修(4)見康熙《嘉定縣續(xù)志》卷首《纂修嘉定縣續(xù)志姓氏》,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刻本,第1a頁。,更遲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還為嘉定《張氏一家言》撰寫序文(5)見陳樹德《安亭志》卷六《藝文·二(文編)》“國朝”第一篇,末尾署款:“時康熙丁卯仲秋望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77頁。國家圖書館藏鈔本張經(jīng)畬輯《賜書樓九世詩文錄》,卷首所錄這篇“張氏一家言原序”,篇末無此署款,正文文字也略有出入。;即使以此結(jié)合“卒年八十”推算,其出生再早也在萬歷三十六年戊申(1608)以后。而吳琪,《清人別集總目》和《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共同著錄的鄒漪輯《詩媛八名家集》本《吳蕊仙詩選》,內(nèi)有一首《三九初度,花下短吟》:

      朱顏暗換憐妝鏡,綠鬢將疏懶鈿蟬。

      惟有情腸消不去,惜花愛月似年年。(6)見鄒漪輯《詩媛八名家集》,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鄒氏鹥宜齋刻本,第18b-19a頁。

      這里的“三九”,應該是指三十九歲。即使以此結(jié)合《詩媛八名家集》的成書時間清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推算,吳琪的出生再晚也在萬歷四十五年丁巳(1617)以前。如此兩人比對,吳康侯總不可能在十歲以前就生育吳琪。這也就是說,嘉定吳康侯,絕對不可能是那個“孝廉康侯”。

      另外與嘉定吳康侯類似,崇禎十三年庚辰(1640)或曰十五年壬午(1642)特科進士中也有一個吳康侯,授任禮部主事,在歷史上相當有名;不過他是江西廣昌人,與吳琪自然更加無關。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在日常的人物稱謂上,習慣用字號而不用名諱,以此表示尊敬?!靶⒘岛睢敝械倪@個“康侯”,正如“方伯挺庵”中的“挺庵”一樣,不會是吳琪父親的名諱,而應該屬于表字。果然,乾隆《蘇州府志》卷三十八《選舉·三》“舉人·明”記載,也就在“崇禎十二年己卯科”,吳縣有一個“吳晉卿(康侯)”(7)見雅爾哈善等撰《(乾隆)蘇州府志》,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刻本,第61b頁。,即吳晉卿字康侯。吳縣與長洲同為蘇州的府治,戶籍特別是學籍即使跨縣也很正常,所以這與通常稱吳琪家族為長洲人并無妨礙。倒是最初的崇禎《吳縣志》卷三十六《選舉·五》“鄉(xiāng)舉·本朝”該科,有關記載為:“吳晉卿,字鴻儒。治書。例監(jiān)?!?8)見牛若麟等撰《(崇禎)吳縣志》,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刻本,第19a頁。而成書于康熙中期的《吳縣志》,卷六《鄉(xiāng)貢·年表》“明·縣學”欄該科,又進一步記載為:“吳晉卿,字鴻儒。安國孫。治書?!?9)見湯斌等撰《(康熙)吳縣志》,康熙刻本,第26b頁。這里的“鴻儒”,或許是吳晉卿的又字,可置不論;但稱之為“安國孫”,一方面提示了其與吳安國的家族關系,另一方面在子孫輩分上卻降低了一輩,反而增添了新的困惑。

      這個問題,在浙江湖州董斯張的著作中能夠獲得不少的旁證。其編年詩集《靜嘯齋存草》卷六、卷七,分別有萬歷四十四年“丙辰”(1616)所作《有懷吳大康侯,卻寄》[14]514、四十七年“己未”(1619)所作《寄酬吳大康侯見懷,兼柬劉四虛受二首》兩題詩歌[14]523-524;又《靜嘯齋遺文》卷三,有《答吳康侯書》一封[15]612、《與吳康侯書》同題二封[15]613。內(nèi)如《有懷吳大康侯,卻寄》,開頭兩句云:“君是江東衛(wèi)洗馬,年來憔悴吳城下?!薄杜c吳康侯書》二封之一,也敘及:“蘇臺芳訊,便復經(jīng)年?!凡换ǎ瑓巧綗o黛。……康侯又復善病……”由此首先可以知道,這個“康侯”是“吳城”“蘇臺”“茂苑”亦即蘇州人士,與董斯張是摯友。而董斯張所編的類書《廣博物志》五十卷,每卷分別請一位友人同訂,蘇州吳姓友人恰恰只有卷十六的“茂苑吳晉卿”一人。[16]這就應該可以肯定,這個“康侯”正是吳晉卿?!皶x卿”與“康侯”,字面取義也符合“名字相應”的原則。

      董斯張的在世時間,為萬歷十四年丙戌(1586)至崇禎元年戊辰(1628),享年只有四十三歲。吳晉卿的生年,應該與董斯張接近,而比上文大致推測的吳琪要早很多,因此正常確實應該如前引《詩觀·初集》吳琪小傳所說是她的父親而非兄長。對于吳安國來說,則從董斯張詩歌中一再出現(xiàn)的“吳大康侯”來看,應該是其兩個兒子中的老大,排行第一。只是吳晉卿“憔悴吳城”,在科舉的道路上并不順利,直到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才與嘉定吳康侯同時考取舉人,后來大概也就不追求仕宦了。

      清代的《蘇州府志》,所見時代最早的就是該乾隆本。其前不詳,其后道光、同治各本,關于吳晉卿的記載都與之相同。(10)分別見道光《蘇州府志》卷六十二《選舉·三》“舉人·明”,道光四年甲申(1824)刻本,第62a頁;同治《蘇州府志》卷六十一《選舉·三》“明舉人”,光緒江蘇書局刻本,第62a頁。而后來的《吳縣志》,如所見民國本,卷十《選舉表·二》“舉人·吳縣·明”也已經(jīng)改同府志。(11)見曹允源等撰《(民國)吳縣志》,1933蘇州文新公司排印本。這樣,“孝廉康侯”就是吳晉卿,應該可以成為定論。假如日后還有機會進一步從其他原始文獻中見到“吳晉卿康侯”這樣直接的署名,那就更加可以確信無疑了。

      我們今天的寫作規(guī)范,人物稱謂一般都用姓名。這樣,在遇到古人字號而又不詳其名,無法轉(zhuǎn)換的時候,通常就需要加以技術性的處理。(12)如拙著《清詩考證續(xù)編》第二輯第一篇《陳瑚“蓮社”與〈頑潭詩話〉》,曾酌定有關人物“凡只知字號者,于字號加上引號以示區(qū)別”。見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上冊,第362頁。前述《清人別集總目》稱吳琪為“康侯女”,因為別處沒有“吳康侯”,所以問題不大,至多只是在人物稱謂的體例上不盡一致而已。而《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恰巧本卷在吳琪稍前著錄有嘉定吳康侯[6]131,那么稱吳琪為“吳康侯女”,就有可能使讀者誤以為兩個“吳康侯”是同一個人(籍貫差異不論),從而產(chǎn)生父女生年同在五年之內(nèi)(本卷所收作者大抵“生于萬歷四十四年至泰昌元年(1616-1620)”)的疑惑。筆者之所以要對“孝廉康侯”做上述考察,主要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

      附帶關于吳琪的丈夫管勲。前及《吳蕊仙詩選》卷首,有一篇鄒漪的《小引》,有關敘述說:

      蕊仙名家女,歸予友管予嘉?!杓卫诼湫猿桑蛔鏖|閣婉戀態(tài)。蕊仙屏居一室,焚香啜茗,撫今吊古,發(fā)為詩歌……(13)見鄒漪輯《詩媛八名家集》,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鄒氏鹥宜齋刻本,第1b-2a頁。

      這個意思是說管勲性格大大咧咧,日常不大陪伴吳琪玩耍,所以吳琪總是一個人在房間里喝喝茶,寫寫詩。由此推想,管勲至少在《詩媛八名家集》成書的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以前,還并沒有謝世,甚至不一定遠離過家門?!肚迦藙e集總目》吳琪小傳,在管勲的名后括注有生卒年“1617-1655”,即認定順治十二年乙未謝世,并且享年恰巧就是我們上文推算吳琪生年下限時提到的三十九歲,這總覺得令人懷疑。

      不過,根據(jù)前引《詩觀·初集》吳琪小傳,至遲在《詩觀·初集》成書的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管勲確實已經(jīng)“死于官”。這樣,兩集結(jié)合起來,可以大致劃出管勲謝世的時間范圍。又康熙后期成書的廣東《三水縣志》,卷二《秩官表·國朝教諭》有記載:

      管勲,江南蘇州長洲縣人。歲貢生。卒于官舍。越數(shù)年,而嗣子增扶櫬以歸焉。(14)見鄭玟撰《(康熙)三水縣志》,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誠求堂刻本,第20a頁。

      其上一任佚名,“順治十年[癸巳,1653]任”,可置不論;其下一任曾同登,“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任”,則管勲大概即卒于該年或稍前。并且從這里還可以知道,吳琪夫婦有一個嗣子叫管增。前及民國《吳縣志》,卷七十下《列傳·孝義·二》“長洲縣·清”本傳曾說:

      管增,字方至。父勲,宦歿廣南。時當亂后,萬里尋訪。溯九江,越五嶺。跋履經(jīng)年,備嘗艱苦,負骸以歸。高士徐枋為之傳,太倉吳偉業(yè)、遂寧李仙根并贈以詩。乾隆十年[乙丑,1745]題旌。(舊縣志)(15)見曹允源等撰《(民國)吳縣志》,1933蘇州文新公司排印本。

      這樣,關于管增的基本情況以及資料線索(16)此外如吳綺《林蕙堂全集》卷一有《管孝子入粵記》,可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4冊,第213-214頁。,大致也能夠得到一個了解。

      而道光年間署名“抱陽生”撰的《甲申朝事小紀》,初編卷二有“吳琪和女郎吳芳華題壁詩”等連續(xù)三條,將《吳蕊仙詩選》內(nèi)的兩首“和女郎……題壁詩”敷演成一篇隨筆;有關吳琪的介紹,基本上抄襲《詩觀·初集》那篇小傳,卻把其中的“夫死于官”改為“夫死于甲申之難”。[17]這樣一來,管勲就變成卒于明清易代的崇禎十七年亦即順治元年(1644)了,這顯然是錯誤的。由此可見,人們在涉及女詩人的時候,往往喜歡憑空想象,添油加醋,從而把本來就不夠清楚的事情弄得更加復雜。(17)類似情況比較典型者,可參見拙著《清詩考證》初編第三輯之五十七《錢鳳綸親屬及關系》,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下冊,第1019-1027頁。這也要求我們的研究者,在這些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三、顧季蘩“詩集”辨誤及其他

      已故胡文楷先生編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卷二十《清代·十四》顧季蘩名下,據(jù)《烏程縣志》著錄有一種《顧烈女詩賦》無卷數(shù),同時說:“《歸安縣志》作《顧季蘩詩集》,有許濬序?!盵18]

      檢光緒《歸安縣志》,卷二十二《藝文略·三》“國朝”確實記載有:“顧季蘩(列女傳):詩集(許濬序)?!盵19]522但是,所謂“許濬序”,很可能乃是許濬《許子詩存》“五言古”內(nèi)《顧列女詩(并序)》的小序,全文如下:

      列女名季蘩,湖州府學生顧漢第四女也。生而端慧;女紅之暇,兼精筆墨。字烏程縣學生張庭芝之子九彰。彰齠齡苦志,羸疾而卒。女聞訃驚慟,死以自矢。有所親媼強慰之曰:“幸未至張門?!迸耷疫吃唬骸拔疑接靡黄饕幌?,尚不欲妄更,況此身乎?”適顧有太母之喪,張翁訂期設奠。女是日飭裝,若有所待——翁至,即好語詒女伴岀;觀翁方捧爵靈幾,女以[已]絕繯高閣矣。檢其遺篋,得絕命三詞,如:“無情鄰院笛,喚起落花聲?!比纾骸般俱簿G窗人事改,寂寥簾外竹聲淸?!比纾骸盃t煙夜半香魂斷,月魄沉余玉色輕?!弊志淦嗤铮x者無不欷歔太息。年僅十有八歲。殮之日,吊者、奠者幾千人。兩翁遂謀合葬,以成其志。嗚呼!從容就義,須眉丈夫指不多屈,況香閨一弱女子乎?是豈一家一邑之榮,實有關于名教者大矣。賦詩以章其事,庶輶軒之使得而采焉。殉節(jié)之時,在康熙九年上巳日也。[20]

      由此可見,此序只是許濬為自己題詠顧季蘩這首五言古詩所作的引言,而并非為所謂的“顧季蘩詩集”而作。

      又顧季蘩的作品,據(jù)目前所見最為詳細的光緒《桐鄉(xiāng)縣志》卷十八《列女志·下》“烈女·國朝”第一人“張九彰聘妻顧氏”本傳記載,“康熙八年秋,微聞九彰病篤,作《秋思賦》《薄命嘆》諸篇以志感”[21]756,此外就是謝世之際:

      檢其奩,得絕命詩三章,其一曰:“無情鄰院笛,喚起落花聲。未睹傷心色,先愁觸目形。最嫌雙燕子,故踏落花英?!逼涠唬骸凹氂瓿橹?,微風系柳陰。春三殘過半,閨恨斷腸深。去雁難憑怨,空留血淚襟?!逼淙唬骸耙荒甏荷荒旮瑤锥瘸顟褞锥壬??憔悴綠窗人事改,寂寥簾外竹聲清。爐煙夜半香魂斷,月魄沉余玉色輕。付與知音緣已遠,愿教莫憶我傷情?!盵21]756-757

      顧季蘩這些有限的作品,固然可以總稱或輯為“顧烈女詩賦”;其中的詩歌,也不妨輯為“顧季蘩詩集”。但“詩賦”毋論,“詩集”顯然很難形成一部專門的著作,準備付刻或者收入某種叢書。因此,許濬也沒有必要為這個“詩集”撰序。其《許子文存》內(nèi),自然更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序文。而該《歸安縣志》卷四十四《人物傳·十二(列女·一)》“國朝”顧季蘩本傳,末尾所注資料來源有“許濬‘顧列女詩序’”[19]769;疑修纂者受了這個字面的誤導,將“顧列女詩”理解成了“顧季蘩詩集”而同時有“許濬序”。

      附帶關于顧季蘩其他方面的情況,可以說更加復雜。其中各種不同的說法,雖然不一定都能夠明確地判定是非,但最好還是應當作一些說明。

      首先關于名字。上及《桐鄉(xiāng)縣志》本傳,從末尾所注資料來源推測,主要依據(jù)嘉慶年間宋成熙輯桐鄉(xiāng)地方詩歌總集《桐溪詩述》,稱作“名蘩,字季蘩”[21]756。同卷“才媛·國朝”有其第二姊本傳,也據(jù)《桐溪詩述》,稱作“顧英,字仲英”[21]800,剛好配套。假如真是如此,那么像前引許濬詩歌小序稱其“名季蘩”,嚴格說來就是錯誤的了。然而《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卷四十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十二月“甲寅”(十三日)記載:“旌表浙江……桐鄉(xiāng)縣烈女顧季蘩,給銀建坊如例?!盵22]這里也稱“顧季蘩”而不稱“顧蘩”,則至少可以理解作其身后普遍“以字行”,予以通用無妨。

      其次關于籍貫。從上文涉及的烏程、歸安、桐鄉(xiāng)三種縣志即可看出,顧季蘩的籍貫歸屬相當復雜。這主要是由于其所出生的烏鎮(zhèn),原分“烏鎮(zhèn)”“青鎮(zhèn)”,為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以及歸安縣(均今湖州)與嘉興府桐鄉(xiāng)縣的交界兼管之地,后來才統(tǒng)歸桐鄉(xiāng),并且還與江蘇蘇州府吳江縣(又曾一度析出為震澤縣)接壤。(18)可參拙作《〈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訂補——以龔策等五位江蘇籍作家為中心》第四條“張嘉玲”有關敘述,《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第101頁。其父輩包括“張翁”的學籍,也往往跨越府縣甚至省份。所以,像顧季蘩這樣歷史上的光榮人物,各個地方都會爭相表彰,這就更加容易造成混亂。而上引《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既然已經(jīng)明確有“桐鄉(xiāng)縣”這個說法,那么其他說法最好也就統(tǒng)一到這上面來。至于《歸安縣志》本傳稱其為“瑤莊人”[19]768,則“瑤莊”另外還見有作為張九彰表字的(19)見戴璐《吳興詩話》卷十一,《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05冊,第237頁。從古人“名字相應”的原則來看,“瑤莊”似乎更有可能系其父張庭(廷)芝的表字。,則恐怕未必可信。

      再次關于享年及生年。顧季蘩的謝世時間十分明確、具體,如同許濬詩歌小序所說為康熙九年庚戌(1670)上巳即三月初三日(公歷4月22日)。但是涉及享年,各處說法卻多有不同。例如許濬詩歌小序,稱“年僅十有八歲”;陳鼎《留溪外傳》卷十五《杜烈女列傳》所附“顧烈女列傳”,甚至稱作“年十七”[23]。而最普遍的說法則是二十一歲,并且如《桐鄉(xiāng)縣志》本傳還特地交代之所以在古代如此年齡尚未出嫁的原因乃是“九彰屢病”[21]756。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零六《列女·五》“嘉興府·桐鄉(xiāng)縣·國朝”第一人顧季蘩本傳,也稱“時年二十一”[24]。這樣綜合起來看,顧季蘩的享年最好即以此為準。由此逆推,其生年則為順治七年庚寅(1650)。

      此外如同上文所示,關于“張翁”、張九彰父子的情況,以及顧季蘩作品的文字等等,所見資料也每每存在各種出入。所有這些分歧,以顧季蘩為中心,大概需要有一篇相當于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分量的論著對它們做一個全面的梳理,同時將有關原始資料盡可能完整地輯錄到一起,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清楚的認識,或者取得盡可能合理的折衷意見。本文所述,只能算作一個引子。

      猜你喜歡
      馬氏
      Polish空間上的折扣馬氏過程量子化策略的漸近優(yōu)化
      一類時間變換的強馬氏過程
      有環(huán)的可逆馬氏鏈的統(tǒng)計確認
      關于樹指標非齊次馬氏鏈的廣義熵遍歷定理
      馬氏瓶回流原理分析1)
      力學與實踐(2020年1期)2020-03-16 13:58:30
      一致可數(shù)可加馬氏鏈不變測度的存在性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馬氏距離判別法識別儲集層流體性質(zhì)
      錄井工程(2017年1期)2017-07-31 17:44:42
      關于可列非齊次馬氏鏈的廣義C-強遍歷性
      一般狀態(tài)空間馬氏鏈的指數(shù)矩
      多元馬氏模型狀態(tài)空間的基本性質(zhì)及其分解定理
      宣化县| 隆化县| 宣恩县| 石楼县| 洛阳市| 柯坪县| 景泰县| 江孜县| 洛阳市| 清远市| 麻江县| 静乐县| 铜陵市| 雷波县| 陕西省| 扎囊县| 长沙县| 恩平市| 广安市| 宜州市| 锦屏县| 平顶山市| 邵阳县| 西平县| 灵宝市| 亚东县| 高陵县| 万安县| 连江县| 东宁县| 平谷区| 富宁县| 达州市| 丰镇市| 门源| 恩平市| 新和县| 多伦县| 易门县| 松溪县|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