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啟娟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局,湖南 通道 418500)
最近幾年,有關特色農產品的安全性問題,已經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農藥殘留問題,使人們的警惕性顯著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基本特點是市場流通周期與保鮮期較短。所以在市場監(jiān)督管理的過程當中,農藥殘留快檢是一項有效的應對方式,可以保證產品在合格的前提下,流入到市場中。相關部門急需提升農藥殘留檢測的速度和檢測質量,這是保障生產經營者與購買者的雙重利益的重要途徑。
農藥殘留指的是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后,在短時間之內農藥并沒有被分解, 而殘留于生物體、收獲物、土壤、水體、大氣中的微量農藥原體、有毒代謝物、 降解物和雜質的總稱。農藥殘留所具有的危害性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第一,對人體神經造成影響。在種植農產品的過程當中,為解決病蟲害問題,大部分農戶都會使用大量農藥,致使眾多污染物殘留于產品的表層,這時若是沒有通過檢測,沒有將問題產品檢測出來,那么消費人群在購買及食用之后,則有可能產生神經性病癥,如神經壞死、痙攣等,并且還會伴有遲發(fā)性的、神經毒性的病變[1]。第二,誘發(fā)癌癥。農藥有著極其強烈的致癌性,因農藥的大量使用,而且農藥殘留不容易去除掉,導致消費者在食用有農藥殘留的農產品后存在患上癌癥的風險。第三,不利于肝臟健康。伴隨農作物種植種類的不斷增加,也隨之出現(xiàn)了各種類型的病蟲害,為了防治各種病蟲害農藥的使用量隨之增加,人們在食用此類產品之后,便可能會發(fā)生肝臟病癥,如肝臟侵蝕等等,嚴重的話,還有可能伴隨肝臟腫大及壞死的現(xiàn)象,甚至會誘發(fā)死亡。
農藥殘留檢測,可以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生命防線,因為長期食用帶有農藥殘留的產品,會嚴重危害到人體的健康程度,甚至還會導致食物中毒,使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所以,對流入到市場的產品進行有效的快檢可以使人們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而且應用新型有效的快檢方法檢測進入市場之前的特色農產品,進而從根源上避免含有農藥殘留的產品流入到市場當中。
快檢技術的應用原理是研究有機磷等化學藥物產生的影響,被水解之后的產物,通過與顯色劑發(fā)生反應,從而產生變色的現(xiàn)象,按照變色的顯色劑,利用分光光度計進行檢測,再分析吸光值的數據,繼而獲得產品當中的農藥殘留濃度。在實際的工作中,可以實現(xiàn)現(xiàn)場的快檢與批量檢測,使得上市的蔬菜產品有著質量與安全方面的保障[3]。例如,中國農科院已研制出一項新型檢測技術,主要是針對啶蟲脒、吡蟲啉等農藥的快檢試紙條。與此同時,搭載可以用來進行圖像識別的、多通道的平臺,將試紙條放到平臺之上,便能夠實現(xiàn)快檢的目的。特色農產品的安全是現(xiàn)階段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問題,關乎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并且也會影響此類產品的市場經濟效益。面對這一問題,有關檢測部門,需要有效運用快檢技術的優(yōu)勢,保證此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積極促進特色農產品市場和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
相比于傳統(tǒng)的檢測方法,快檢法的成本相對較低,安全性更高,而且操作便捷,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檢測現(xiàn)階段此類產品的農藥殘留是否與標準相符合,對目前大型市場該類產品的檢測可以發(fā)揮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我國農貿市場應用中有較多的農產品快檢方法。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酶抑制法,其優(yōu)點是便捷與低成本,運用其獨特的超微量檢測法,成為一種主流趨勢[2]。而生物檢測方法利用生物反應實施相應的檢測,特點是高適應性,但同時也有著極高的操作難度與標準,大多是在實驗室內進行相關檢測。當抽檢的樣品從送入實驗室到結果的得出,僅需要5個小時,并且有著高精度的數據,該方法也能夠檢測出在特色農產品樣品當中不含或是含有極少量的農殘,可以為檢測工作提供數據上的參考。
該方法的原理是通過形成抗體的主要形式展開相應的檢測工作,并按照有關的檢測結果做出分析,繼而找出最佳的檢測路徑。在這一過程當中,主要是按照抗體的特異性,結合抗原特異性。然后,通過與之相對應的位置,標記出相應的抗原,或者加入抗體,通過一段時間的反應之后,再把相同標記的酶,以及其所對應的顯色底物進行加入。在檢測當中,酶顯色會因物質的不同含量而發(fā)生相應變化。所以,按照該特性可以判斷出未知抗原超標與否[4]。該方法的特點是:操作便捷,所需儀器設備較少,分析容量較大,工作人員僅需通過簡單的培訓便可以進行工作,使人力成本極大地降低。但該檢測方式的特異性較強,對于多結構的農檢并不適合。與此同時,在檢測中有著結構相似的其他農藥殘留也會影響到最終的檢測結果。
該方法是運用一種基于酶抑制原理而產生的生物傳感器,其可以模擬生物中毒的機制,也就是其侵入到待測的樣品溶液當中,按照浸泡之后酶活性減弱的現(xiàn)狀,對產品中農藥殘量進行判定。在檢測中,產品的農藥含量與酶活性的抑制程度間呈正比,經該變化特性,開展有關此類產品的檢測,最終效果較為理想。該方法的特征是:可以節(jié)約預處理程序,使檢測方式更加便捷且高效,是目前此類市場當中比較常見并廣泛使用的檢測法之一。該方法的不足在于生物材料的固化活性容易缺失,而且有著較差的重現(xiàn)性,以及有限的選擇等等。所以,在發(fā)展中,該檢測法需進一步地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市場形勢。
該方法即是在檢測中有效應用在特定的溫度之下農藥對膽堿脂酶所形成的抑制性作用,可以通過其在顏色上所發(fā)生的變化對藥物殘留與否進行檢測。應用該方法檢測,在短時間內(通常為0.5小時)便可以得到結果,現(xiàn)階段該檢測技術的應用頻率較高。按照其原理,有關企業(yè)也積極開展了研發(fā)設備的工作,并已將研發(fā)的設備投用到市場,設備檢測的效果較為理想[5]。該方法的優(yōu)點如下:操作較為便捷,對工作人員在專業(yè)方面的素質有著較低的要求,而且檢測的時間不長,適合用來進行產品的批量初檢。但是酶活性和pH值、溫度等相關條件具有緊密關聯(lián),若未做好科學合理的調節(jié)控制,則會影響到最終的檢測效果。通過研究表明,該檢測法相比于儀器,其靈敏度較弱,還應該嚴格依據有關標準實施操作。
農作物會由于農藥所形成的副作用而減產,甚至出現(xiàn)絕收的情況,而且消費者的身體也會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因為特色農產品有著眾多的種類與數量,所以需配置相對完善的檢測設施,使其與檢測的具體工作需求充分地結合,有關部門需要積極引進最新的儀器設施,并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監(jiān)督管理的檢查隊伍,并對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加強監(jiān)督和保障。
信息聯(lián)動是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得到有效保障的基本前提,這就要求各個機構部門需要對信息進行及時的更新匯總與分析,創(chuàng)建質檢網絡信息系統(tǒng),當獲得最終的數據之后,要及時地進行快速整合,并基于此,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具體的質檢工作當中,以將農產品的信息應用覆蓋率顯著提高。與此同時,需完成信息庫的建立,把各個機構所獲取到的數據信息,通過分類的方式放入到數據庫當中,并及時進行存檔,以便于備查,從而為促進檢測工作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提供可以參考的信息數據。
現(xiàn)階段,國家有關部門對農藥殘留問題已開展了討論分析,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guī),對農作物在食用中的殘留度也做出相應的標準界定。為保障基層農藥殘留檢測工作順利開展,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設立用來進行相關補助的專項資金,對質檢體系進行完善,對農藥殘留問題保持高度的關注,并基于此,創(chuàng)建相應的檢測實驗室,保證檢測結果的公信度較高。這也是特色農產品能夠實現(xiàn)對外貿易的關鍵舉措。
綜上所述,特色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是國內農產品市場當中的主要內容,其安全問題是市場得以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群眾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的一項重要手段。因此,對特色農產品農藥殘留快檢的創(chuàng)新路徑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分析便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