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廷沖
靈山縣人民醫(yī)院 廣西 欽州 535400
帕金森病最早由英國醫(yī)生Iames Parkinson于1817年首次提出,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變性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臨床表現(xiàn)出肌強直、動作遲緩、震顫、睡眠行為異常、認知功能減退等癥狀[1]。截止目前為止,帕金森疾病全球范圍內影響人數(shù)已達數(shù)百萬人,患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加,肖娟等[2]學者調查統(tǒng)計,預計2030年全球帕金森患病人數(shù)可能翻一番。認知功能障礙作為帕金森?。≒D)中典型的非運動癥狀之一,這種認知下降是完全不符合年齡階段,但并不影響患者的基本功能活動,臨床上依據(jù)患者認知障礙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帕金森病輕度認知障礙(PD-MCI)與帕金森病癡呆(PDD),在對PD患者進行隨訪期間,約16-62%的PD-MCI患者逐漸發(fā)展為PDD,5年隨訪中PD-MCI發(fā)展為PDD的幾率約39%-50%,故可將PD-MCI作為誘發(fā)PDD的獨立危險因素,一旦P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發(fā)展至PDD時,已對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盡早診斷PD-MCI并采取有效干預十分必要,有助于發(fā)現(xiàn)認知受損進展的潛在機制,幫助醫(yī)護人員識別新的治療靶點,延緩甚至阻止PDD發(fā)生發(fā)展,對于提高PD患者預后也具有至關重要的臨床意義[3]。
當PD由正常認知向PDD過渡時,即為PD-MCI,該種患者隨時間進展可向PD無認知障礙或PDD轉化,被認為是PD認知障礙的臨床前期階段,可由PD患者主觀感覺到認知功能降低或陪護者報告或臨床醫(yī)師觀察發(fā)現(xiàn),并經神經心理測試證實存在。但PD-MCI嚴重程度尚未達到PDD標準,不會對患者獨立日常生活能力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醫(yī)學界尚未完全明確PD-MCI發(fā)病機制,越來越多的學者經研究指出不同神經遞質改變可能是導致P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主要機制。據(jù)尸檢病理研究提示,PD認知障礙者皮層同時多種復合型病理改變,例如存在α-突觸核蛋白廣泛沉積、阿爾茨海默病樣、皮層下微血管病變等,其阿爾茨海默病理特征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與神經纖維纏結。程家琴等[4]人研究指出,>1/3的PD患者皮質上沉積β淀粉樣蛋白,但其可能只是一個中間過程或結局,還需開展更多的分子研究。劉征等[5]學者調查顯示,約60%的PDD患者存在路易小體與β淀粉樣蛋白斑塊,其認知功能惡化更快,生存期更短,僅有3%的患者同時存在三種病理改變。神經遞質傳遞障礙、腦白質損害在PD-MCI發(fā)病機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后部皮層相關認知障礙可能與皮層、基底核乙酰膽堿能受損相關,例如視空間功能障礙、言語流暢性等;中腦-皮層通路多巴胺受損可能與執(zhí)行功能障礙相關;警覺性、認知靈活性下降可能與藍斑去甲腎上腺素受損。彭芹等[6]學者研究中指出,當機體處于紋狀體多巴胺去神經支配及島葉D2受體缺失情況下,誘發(fā)PD-MCI可能性較大。另一研究文獻中指出,早期PD患者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不足主要與執(zhí)行功能受損相關,而不受記憶力或視空間能力影響。PD患者視空間能力損傷多是由于空間轉換程序異常所致,而上述程序則由輔助運動區(qū)、頂葉皮質多巴胺通路、聯(lián)系基底節(jié)等所介導。
PD-MCI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涉及多項認知域損害,按照受損認知領域不同將PD-MCI劃分為2種亞型:(1)單域PD-MCI,是指單一認知域兩項測驗異常,其他正常;(2)多域PD-MCI,≥2個受損認知領域中至少有一項測驗異常。PD-MCI存在異質性,主要為額葉皮質下注意力-執(zhí)行區(qū)域受損,也可能存在視空間能力及記憶力受損??傮w來說,PD-MCI患者中最為普遍的亞型為非遺忘性單域受損。
PD患者中最為重要且典型的癥狀即運動癥狀,明確PD-MCI運動癥狀有助于早期識別及檢測PD-MCI病情發(fā)展。但當前國內外與PD-MCI、PD-MCI與PD運動癥狀相關性的研究內容較為匱乏,醫(yī)學界也尚未形成統(tǒng)一意見。國外有學者研究指出,帕金森病首發(fā)運動癥狀與其認知功能之間具有一定相關性,首發(fā)癥狀為姿勢步態(tài)異常者的認知功能評分顯著低于首發(fā)癥狀為震顫者,但也有研究指出[7],PD-MCI患者姿勢穩(wěn)定性評分均高于PD正常認知功能者(P<0.05)。故可認為主要癥狀為姿勢穩(wěn)定性的可能與PD認知功能異常發(fā)生具有一定關系。
目前,臨床上尚未研制出徹底根治PD-MCI的特效藥物,膽堿酶抑制劑和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劑是臨床上常用的藥物,膽堿能的退化可導致患者步態(tài)、認知或精神異常。多奈哌齊作為膽堿酶抑制劑的代表藥物,可顯著改善患者認知障礙,減輕精神癥狀,且藥物耐受性良好。顧超等[8]學者給予83例PD-MCI患者多奈哌齊藥物治療,口服,每天1次,每次5mg,結果顯示,患者治療有效率高達93.98%(78/83)。李瑞琳等[9]學者研究中也主張治療PD-MCI時應盡早給予抗膽堿酷酶抑制劑,例如多奈哌齊、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等藥物,減少或者直接停用抗膽堿能藥物。美金剛作為一種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劑,在改善PD患者認知障礙及神經精神癥狀、運動功能方面也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據(jù)韋君麗等人研究表明[10],司來吉蘭作為一種典型的B型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能夠有效改善PD-MCI患者執(zhí)行力,幫助其集中注意力,提高了患者對于自我精神與認知的管理能力。此外,利凡斯的明可能在治療PD患者認知功能異常方面發(fā)揮特別作用。在新型藥物試驗測試中,尼洛替尼雖取得了成功,但仍處第一動物模型階段。普拉西單抗正在被用于第一臨床試驗中[11]。通過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膽堿酯酶抑制劑或美金剛胺能夠改善PD-MCI患者認知與運動功能。此外,腸道微生物菌群作為PD患者一項重要的致病因素,也可能為PD-MCI藥物治療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與方向。
(1)運動干預
越來越多的實踐研究證明,加強體育鍛煉對于PD-MCI患者具有積極意義,其作為一種經濟有效、風險低、安全性高的干預方案,患者及其家屬均易于接受。朱斌等[12]文獻中指出,人一生中患有PD-MCI的風險與其所開展的體育活動之間成負相關。根據(jù)徐劍霞等人[13]研究,在醫(yī)師指導下,選擇適宜、科學的體育鍛煉有利于調節(jié)患者神經生理學過程,減緩PD-MCI癥狀,特別是中度認知障礙與軀體障礙患者。體育鍛煉也可減輕多巴胺能神經元損傷,緩解細胞炎癥,降低氧化應激程度,在非藥物干預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即使機體處于病理條件下,規(guī)律性運動也可通過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積極地誘導炎癥變化,發(fā)揮緩和炎癥反應、減輕機體損傷的作用。對體育鍛煉的適應干預過程進行分析:增加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敏感性,提高酮利用率;隨生物能學不斷改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表達水平不斷增加;神經可塑性持續(xù)性增強。董珍等[14]人選取了75例PD-M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指導其開展有氧運動、伸展訓練與平衡訓練,結果顯示,與干預前相比,患者運動功能明顯增強(P<0.05),此外,其學習精神運動的能力也不斷改善。據(jù)帕金森標記物研究顯示,在美國心臟協(xié)會建議指導下,383例PD-MCI患者每周進行中等強度(150分鐘)或劇烈運動(75分鐘),可有效改善其整體認知功能,提高其持續(xù)注意力以及精神靈活性[15]。
(2)認知訓練和經顱電刺激
經過諸位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認知訓練以及經顱直流電刺激在PD-MCI補充治療策略中發(fā)揮了潛在作用[16]。陳宇昆等[17]學者對PD-MCI患者開展了重復陽極經顱直流電刺激,發(fā)現(xiàn)患者抑郁、焦慮情緒評分明顯降低(P<0.05),運動能力與認知功能明顯提高(P<0.05),特別是整體認知以及語言流利性方面獲得了極大幅度地提升,在持續(xù)隨訪3個月后發(fā)現(xiàn)患者康復效果穩(wěn)定。此外,在對患者前額葉內側皮層開展經顱直流電刺激干預時,患者心理認知能力增強,也代表了該種刺激技術能夠提升PD-MCI患者社會認知能力。韓小改文獻[18]中指導64例PD-MCI患者使用計算機開展認知訓練,每周4天,每天持續(xù)30分鐘,共4周,結果發(fā)現(xiàn)患者認知障礙獲得明顯改善。
PD-MCI在發(fā)病早期或開始多巴胺治療前就可出現(xiàn),患者認知傷害涉及領域或是認知功能下降程度均存在異質性,不會對患者正常生活功能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但患者工具應用能力有所降低,且PD-MCI病情增加進展為PDD的概率較高,嚴重影響預后及生活質量,但患者恢復為正常認知水平的概率仍然存在。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診斷并積極地治療干預PDMCI、延緩病情轉化對于減輕疾病損傷、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19]。但截止目前為止,臨床上關于PD-MCI的治療仍無統(tǒng)一指南,當前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真正可減緩或終止PD患者認知功能減退的治療方法較為少,為此,后期需研究人員大量開展實驗研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進一步探索研究阻止或延緩PD-MCI轉化為癡呆的藥物,以期獲得改善PD-MCI患者認知功能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