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陽明七代遺像》及相關(guān)世系考述*

      2022-11-27 02:10:20計文淵
      贛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姚江宗譜遺像

      計文淵

      (余姚書畫院,浙江 余姚 315400)

      20世紀(jì)九十年代初,筆者為匯編《王陽明法書集》(1)計文淵:《王陽明法書集》,杭州:杭州西泠印社,1996年。一書而四處收集陽明相關(guān)文獻(xiàn)遺物,曾在余姚龍泉山“中天閣”見到陽明畫像、手跡、題刻等文獻(xiàn)的原件及照片?!爸刑扉w”曾因王陽明講學(xué)于此,又被稱為“陽明先生講學(xué)處”,此處在清代設(shè)立“龍山書院”。20世紀(jì)五十年代初,由鄉(xiāng)先輩在此設(shè)置“梨洲文獻(xiàn)館”。當(dāng)初余姚尚未有博物館,當(dāng)?shù)匦⌒蜁嬑墨I(xiàn)展覽及鄉(xiāng)賢研究會學(xué)術(shù)交流活動,均在中天閣舉行。此閣歸余姚文物保管所管理,古籍文獻(xiàn)庫房在中天閣二樓。其中有一幀泛黃的老照片,拍攝于1931年,簽題為“王氏遷姚三世祖士元公迄王文成公七代遺像”(本文簡稱《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見后),這張民國老照片引起我極大興趣。由于畫像原件無存,這幀照片是現(xiàn)存唯一王氏遷姚始祖的重要實物文獻(xiàn),顯得彌足珍貴。1996年7月,本人編著出版的《王陽明法書集》一書中附錄此畫像的照片,系首度公諸于世,但未作介紹。本文對該畫像的照片內(nèi)容及其相關(guān)世系進(jìn)行考證。

      《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原件,現(xiàn)藏余姚博物館,縱38厘米,橫32厘米,內(nèi)縱27.8厘米,橫22.4厘米。因照片尺寸大小有限,原畫像四周裱件處的題跋文字極為細(xì)小,一時無法釋讀,當(dāng)年筆者通過放大鏡對照片上的題跋文字,逐字逐句,依樣抄錄,至今留存近30年,期間未詳考錄,茲撿得抄本,謹(jǐn)此小文,以探此畫像及其世系之淵源。

      一、《王陽明七代遺像》題跋考述

      《辭源》對“祖宗”一詞解釋為:“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后為先世的通稱”,即有血緣關(guān)系的前代祖先?!白孀谶z像”是祖先的肖像畫,是后世家屬為留住先人的遺容而制作的,具有紀(jì)念性的肖像,有刻石、雕塑、繪畫等形式,尤其用絹紙、丹青繪制的祖宗遺像,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這也是具有歷史性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王陽明七代遺像》原由王陽明十六世孫王造周收藏,畫像裱件四周題跋及觀款共計有20人,時間從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至1931年間,根據(jù)各題跋內(nèi)容,大致可了解此畫像的來龍去脈,以下附錄各跋文,略作考述。

      (一)傅澤鴻跋文

      謹(jǐn)此有明余姚王文成公,以理學(xué)名世,□□□□□□□□□讀公集□□,以未獲親炙為恨。□□□意□□歸,拜□□□公□□見當(dāng)□□□氣□□□□□□□□□□□□□□□□

      □□□□□時□□□□□□□□□□□□□□

      □□□□□□□□□□□反□□□□□□□□

      □□□□□□適游□□□□□□□□謁且詩曰□□□□□□□□□□存□□□□竊聞先公□□□自文成公上溯□□□□祖□□士元公,四世□□□□□,五世曰遯石公,六世曰□□□,七世曰世杰公,八世曰海日公,海日公□□□□□□□□□□□文成公綿延造周,為文成公十六世孫?!酢酢酢酢酢酢酢酢酢跻允緛碚?。鴻□□敏求,敢□□□據(jù)所述,□□志敬仰,造周其□□□□□□承先澤,勉事潛修,異口時□□祖武而大門戶□□□□王氏之幸,亦鴻之望也。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

      知紹興府事湘鄉(xiāng)后學(xué)傅澤鴻熏沐謹(jǐn)識于蓬萊閣,時年六十有五(2)余姚博物館藏:《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原件,民國二十年(1931)攝制。

      此跋題于畫像最上端右邊,因照片模糊,部分題字難以識辨,殘缺文字,以□代之??上驳氖?,跋文大體完整,基本可讀。按:傅澤鴻,字少卿,湖南湘鄉(xiāng)人。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官浙江候補知府。著有《史漢發(fā)明》五卷(清光緒十八年刻本),《寶彝堂文存》二卷(清宣統(tǒng)元年赤天傅氏刻本)。其在遺像題跋謂:“上溯□□□□祖□□士元公”當(dāng)為“上溯遷姚三世祖□□士元公”,此與世系不符,應(yīng)作性常公(王綱)才對。

      (二)但懋祺題跋

      有明一代,姚江學(xué)術(shù)氣節(jié)事功之盛,甲于海內(nèi),暨藍(lán)圖流離之際,仗節(jié)以從者如黃南雷,潔身海外者如朱舜水,賡續(xù)不絕,吁!何其盛也。抑自舜水流寓日本,王文成學(xué)說附之而東,西鄉(xiāng)南洲、吉田松陰之流,被其道響而光大之,遂成再造之新邦,論者致謂文成絕學(xué),不存于祖國而存于扶桑三島,繼此以往,世變?nèi)肇剑某芍畬W(xué)益為中土所需,而后起之責(zé)任益重。祺自束發(fā)受書,即私淑文成之緒論。今承之文成故里,愧未能表章道說,以淑此邦人士,會以受代將去。文成十六世孫,縣學(xué)生造周捧遺像執(zhí)弟子禮表謁曰,祺為識數(shù)語用詔來者,且告曰:“此圖上溯士元公,下逮文成公,父海日公,凡六世,其貌溫肅,而額左有黑痣四,右有黑痣三者,先十六世祖文成公也。余八人雁行而列座者,文成公昆仲也。祺維文成具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而于天倫之間,若是其肫摯,斯誠可以敦薄俗而風(fēng)當(dāng)世矣。造周其保守之,以待海內(nèi)大手筆之標(biāo)題,若祺固非其人也。

      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知余姚縣事浦圻后學(xué)但懋祺謹(jǐn)識于余姚縣署之蓬萊閣(3)余姚博物館藏:《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原件,民國二十年(1931)攝制。

      此題跋題于遺像上端自右至左第二位置,時間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按:但懋祺,字壽吾,曾知余姚縣事,湖北浦圻人,也任烏仁縣知縣。其言行在《清實錄·光緒朝實錄》略有記載。此跋也同樣沿用“上溯士元公”,須以更正。

      (三)袁嘉谷題跋

      徐文貞記文成畫像云:陽明先生像一幅,水墨寫,嘉靖己亥,予督學(xué)江西,就士人家摹得先生燕居像二。朝衣冠像一,明年以燕居之一,贈呂生舒,又言嘗見人言此像于先生極似,以今觀之,貌殊不武,然獨以武功顯,于此見儒者之作用云云。江右為文成過化處,橫水桶岡冦平,民各肖像于祖堂尸祝之。文貞又為文成再傳弟子,所言肖像極似,當(dāng)有徵。贛又有祠肖先生像,即文貞所創(chuàng)建也。是像為朝衣冠出之,姚江家傳歷摹上六世像,自性常公而漁隱公,而遯石公,而槐里公,而竹軒公,而海日公,暨文成之伯父半巖先生,季叔易直先生,始性常公自山陰遷姚江之鼻祖也。海日翁四子,長即文成,次守儉,次守文,次守章,又同祖兄弟五人。伯父之子守義,守智,季叔之子守禮,守信,守恭九人雁行列。文成右額痣三,左額痣四,視徐文貞記尤詳,意必新建伯后人所追摹。觀此益知岳降崧生,其有所本之矣。予尚求之姚江之學(xué),歲庚戌提學(xué)兩浙,其十六世裔孫造周以像進(jìn)乞題,與文貞督學(xué)時所見異,所景仰同,爰列徵傳記謹(jǐn)識之。

      宣統(tǒng)二年十二月石屏袁嘉谷(4)余姚博物館藏:《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原件,民國二十年(1931)攝制。

      此跋題于遺像上端第三列,時間為宣統(tǒng)三年(1910)十二月。按:袁嘉谷(1872-1937),字樹五,號樹圃,號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1903年6月,他應(yīng)經(jīng)濟特科試,列二等七名,復(fù)試一等一名,授編修,是云南唯一的狀元。曾赴日本考察學(xué)務(wù)、政務(wù),著《東游日記》四卷。回國后,升任浙江提學(xué)使。1911年,辛亥革命離浙歸滇,應(yīng)蔡鍔之聘任省參議員。應(yīng)唐繼堯之聘為顧問,并修《云南叢書》。1921年,任云南省立圖書館館長。袁嘉谷跋文糾正了以上二跋的謬誤之處,他說:“是像為朝衣冠,出之姚江家傳,歷摹上六世像,自性常公(王綱),而漁隱公(王彥達(dá)),而遯石公(王與淮),而槐里公(王世杰),而竹軒公(王倫),而海日公(王華),暨文成(陽明)之伯父半巖(王榮)先生,季叔易直(王袞)先生?!彼J(rèn)為遺像自上往下第一排為陽明六世祖性常公(王綱),而下一句“始性常公自山陰遷姚江之鼻祖也”,失之偏頗。

      (四)徐葆和題跋

      壬辰秋,周邑侯竭文成祠,訪及后裔十六世王造周,憫其孤芳,即命入署教讀,踰年。從和游,探明先型,但云家有遺像,殘破已甚。和出資裝裱,猶未知為誰何之像也,幸有王氏有舊存祭簿中有元旦拜像文,與此符合,其為文成公暨上六代遺像,信而有徵。因有王氏遺像備考,并交造周藏之。謹(jǐn)略述其原以示來者。

      光緒戊戌中秋,后學(xué)徐葆和敬識于學(xué)士里(5)余姚博物館藏:《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原件,民國二十年(1931)攝制。

      此題跋于遺像裱件上端最左邊,時間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年中秋。光緒十八年(1892),時任余姚縣令的周炳麟(南海舉人,光緒十七年任余姚令)拜謁王文成公祠,同時又訪問了王陽明后裔,傳為十六世孫的王造周,憐憫他的生活景況,便讓他進(jìn)入縣署就讀,師從徐葆和。王造周也深知為人處世的道理,他提及家里有一件祖?zhèn)鬟z像,已殘破不堪。之后,徐葆和出資將畫像重新裝裱,但不知道畫像是誰。很幸運的是,王氏后裔還保存著舊的祭簿冊,其中就有元旦祭拜祖像的記錄,其內(nèi)容正與此畫像相符合,即王陽明及其以上六代的遺像,因此可謂信而有據(jù)。并將此王氏遺像作了進(jìn)一步記錄,以備后人參考,此文字一起交給王造周珍藏,徐葆和恭敬地把這個經(jīng)過記錄下來,以告后來的有識人士。

      (五)堵福詵題跋

      經(jīng)君伯萱自杭返姚,手執(zhí)亡友王君造周家藏文成公合其上世七代遺像來署,知詵之敬慕文成故不□□□,而予□□敬觀之機會,景仰之余因念文成德業(yè)文章,彪炳寰宇,為姚江杰出人物。早歲誦其遺書,懷往復(fù)不忍釋手,此次重宰姚邑,下本伊始,即刊發(fā)其家訓(xùn),凡各適以為訓(xùn),育子弟之模范。后發(fā)起捐資重修龍山閣宇,姚□□慷慨樂□□行將落成,詵為宰鄰鄉(xiāng)教□□□□后,平日敬仰文成□□□合邑民,人間景仰則詵而宰心,望可以撥亂而反正矣。經(jīng)□□只有心,人也茍能□□□□□□之幸也。

      民國二十年九月,后學(xué)會稽堵福詵敬識(6)余姚博物館藏:《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原件,民國二十年(1931)攝制。

      按:堵福詵,號申父,又號冷庵,紹興人,清光緒二十九年秀才,浙江省第一師范教員。1927年5月1日,浙江省政務(wù)委員會委派他出任余姚縣長。繼而在1931年又經(jīng)蔡元培推薦,再次任余姚縣長。此跋為其第二次出任余姚縣長時所題,內(nèi)容言及經(jīng)伯萱自杭州回余姚,帶亡友王造周家藏的《王陽明七代遺像》來到縣署。因堵福詵敬慕陽明學(xué)說已久,得此機會景仰遺像,不勝感慨。在他主持下,后發(fā)起捐資重修了龍泉山王文成公祠,以符合本邑民眾有敬仰先生的場所,也是堵福詵一直以來的心愿。

      (六)諸章達(dá)題跋

      達(dá)廿一二歲時,施四明先生裔孫宏芳,屬題“忠愍祠”額,達(dá)為題“私淑陽明”四大字,今陽明先生裔孫造周又奉先生像屬題,達(dá)生與先生同里,而先生又為達(dá)族祖養(yǎng)和公婿。先生學(xué)說盛行海外,而同里戚黨之后不能不如四明之私淑先生,對先生像能無愧悚。像上追五世旁及伯叔,下暨從祖兄弟,獨衣冠非拜爵后制。按先生年譜四十四歲立從弟守信子正憲為后,時尚為南京鴻臚寺卿,繪像或在是時歟。

      “中華民國”九年,舊歷庚申端午,后學(xué)諸章達(dá)敬題(7)余姚博物館藏:《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原件,民國二十年(1931)攝制。

      按:諸章達(dá),一名紹中,字天自,號約園,余姚廊霞(今朗霞)人。清光緒年間秀才,與姚北同好共結(jié)詩社,擅長詩文書法。1914年出任余姚三鄉(xiāng)誠意高等小學(xué)教員,后任錦堂師范校長,又執(zhí)教于余姚縣立農(nóng)蠶學(xué)校。1930年與余姚泗門前清舉人謝寶書共輯《姚江詩錄》。他題跋中認(rèn)為畫像“獨衣冠非拜爵后制”。據(jù)《年譜》“正德十六年十月二日,封新建伯?!?8)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年。封爵衣冠世傳有畫像多種。按諸章達(dá)考證:“(陽明)四十四歲立從弟守信正憲為后,時尚為南京鴻臚寺卿,繪像或在是與歟?!币部纱娲艘徽f。

      (七)孫鏘題跋

      鏘以甲寅之歲,排印王陽明先生《傳習(xí)錄集評》行世,是年之冬即有日本之行,購其國人之談王學(xué)者十余種,益信王學(xué)足以□世。來杭南屏又再翻印,于是有余姚王造周君相見杭□,出其先世遷姚諸祖合像,凡二十有八人,末后為陽明先生兄弟,行九人,其伯叔父母,行男女九人。以上皆一祖一妣,名號具詳前提學(xué)使石屏袁君文中矣。竊謂先生□余姚人,亦嘗還住山陰矣。而生平耿耿在念,見諸吟詠者,一則曰:孤山早定歸耕計。一則曰:天真泉石秀,新有鹿門期。孟不堆□□,虎跑路為先生所樂游也。然則先生既于杭□,其像之流傳來杭也亦宜。顧近世之學(xué)說,□東西哲學(xué)家具不與先生之說相吻合,豈吾浙人所得□□私有哉。然浙人舊有勛賢祠,兵燹以還,神位僅□寄于天龍寺內(nèi)□,嘗請省□會重建西湖陽明祠,當(dāng)時不能通過,后合其□人請□,確見以文淵閣改設(shè)而□□無改,久不實行亦徒說,諸言言而己。天鼎輩以來湖上□祠存廢不一,若陽明先生離勛賢祠一時不能規(guī),后而具靈□所憑□□□□□□□也。去年曾于此像攝為小影謂他日祠中懸掛。而造周君必以鏘題識,順來裝池告藏,姑述近數(shù)年中□□,所以□□先生者,以右不敢自謂□□□先哲,而欲時名以顯青云,則此心固未嘗絕□也。

      庚申□□六日,后學(xué)奉化孫鏘謹(jǐn)識于南屏虹射軒(9)余姚博物館藏:《王陽明七代遺像》照片原件,民國二十年(1931)攝制。

      按:孫鏘(1856-1932),譜名禮鏘,字仲鳴,又字玉仙。浙江奉化人。清末民初收藏大家。光緒二十年(1894)進(jìn)士,為探花,官至同知,后為金華縣教授。光緒二十八年自辦專招女生的學(xué)館,成為奉化女子教學(xué)之先行者。辛亥革命期間,寓居德陽“好古山房”。晚年寓居上海,筑“十二萬卷樓”,所藏書大多是四庫全書未收之秘籍。

      此題跋于1931年,此時孫鏘在杭州南屏虹射軒。全文大意:甲寅之歲,即1914年,他與上海掃葉山房合作,排印出版《王陽明先生傳習(xí)錄集評》,次年冬天有日本之行,購得日本人所著陽明學(xué)書籍十多種,足以說明王學(xué)盛行于世。到杭州南屏再一次翻印《王陽明先生傳習(xí)錄集評》,此時與余姚王造周相見于杭州。王氏出示了先生遷姚諸位祖先的合寫遺像,大凡二十八人,最后一行為陽明先生兄弟九人,其上為伯叔父母一行,男女共九人。以上一祖一妣的名錄,在袁嘉谷題跋中已提及很詳細(xì)。陽明先生余姚人,亦往還于余姚山陰之間。而先生也耿耿在念杭州西湖,諸如有“孤山早定歸耕計”“天真泉石秀”,又言“虞跑路為先生樂游也”。如今能在杭州拜觀其遺像,也屬于比較合適的地方。杭州舊有勛賢祠,因兵燹而毀,陽明神位寄于天龍寺內(nèi),曾呼吁重建西湖陽明祠,因種種原因尚未改設(shè)及重建。去年即指1930年,孫鏘將此遺像拍攝成照片,以待他日能在祠中懸掛。而王造周請其題字,順便裝裱后珍藏,以上將近年與相關(guān)陽明先生的事情作一番記錄,而敬仰先生的心則始終如一。

      通過以上7處題跋內(nèi)容,清晰無誤地說明王陽明溯以上六代的名諱,與王陽明《年譜·世德記》記載互為一致。此外,遺像另還有題贊及名人觀款計十一處,因與記述畫像來源無涉,故不再贅述。

      二、關(guān)于《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的世系問題

      由于王陽明本人世系家譜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自陽明六世祖性常公(王綱)以上世系均以旁支譜牒作為依據(jù)進(jìn)行研究,或移錄衍接,其中還有幾個重要問題須深入探究,諸如《年譜》記載:“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壽,自達(dá)溪徙余姚,今遂為余姚人?!?10)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年。查閱現(xiàn)存旁系王氏宗譜都很難找到王壽,或有學(xué)者認(rèn)為“王壽”并不存在,而在2007年春在余姚大嵐隱地發(fā)現(xiàn)的《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出現(xiàn)了“王壽”名諱,或?qū)⒁鲂碌脑掝}。

      據(jù)筆者了解,達(dá)溪王氏宗譜現(xiàn)存有以下幾種,分兩個派系:

      (一)《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七卷末一卷

      清王運逵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齊壽堂木活字本。始祖彥洪,初名道,以字行,宋代人。始遷祖補之,字佐卿、輔之,字咎卿。南宋自余杭移居上虞達(dá)溪虹橋。

      (二)《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六卷

      清王鼎嵩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齊壽堂木活字本,先祖世系同上。

      (三)《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十四卷,另卷首、卷末二卷

      清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夏,王履坤纂修,淮澤堂木活字本。

      達(dá)溪始祖澤元(諱成,號小柏)由嵊縣東林徙上虞達(dá)溪,二世細(xì)八(諱炳),三世(諱融),四世伯三(諱仁朗),五世千四(諱壽),譜注:“暨陽教授,遷居姚江,陽明十一世孫也”。

      (四)《達(dá)溪王氏宗譜》(上宅王氏譜)十二卷,另卷首、卷末二卷

      1919年己末仲秋,第六次重修,淮澤堂木活字本,祖上世系與上同。

      首先談?wù)劇哆_(dá)溪虹橋王氏宗譜》,七卷附末一卷,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王鼎嵩等重修。其序云:“趙氏南渡,我祖彥洪公扈蹕相從,卜居于余杭仙宅界,次子補之公知紹興府事,旋與弟輔之公至上虞之達(dá)溪,見虹橋山水清奇,土田深厚遂家焉。歷元明之代,時衰時盛,我朝定鼎后,室廬燼灰,人煙衰熄,遲之?dāng)?shù)十年而元氣復(fù)振,乾隆甲午歲,重建宗祠,閱二十五年為嘉慶戊午乃整修譜,敦人倫,厚風(fēng)俗,長幼親疏,秩秩如藹藹如焉。”(11)王鼎嵩等纂修:《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道光二十九年木活字體。

      其后光緒至民國年間所輯《姚江開元王氏宗譜》(12)王忠標(biāo)纂修:《姚江開元王氏宗譜》,光緒二十九年存本堂木活字本?!队嘁π⒘x官人宅王氏宗譜》(13)王兆朗等纂修:《余姚孝義官人宅王氏宗譜》,民國二年三槐堂木活字本?!队嘁ι咸镣跏献谧V》(14)王欽安等纂修:《余姚上塘王氏宗譜》,民國二十三年嗣槐堂木活字本。《四明山菁李家塔王氏宗譜》(15)王仁林等纂修:《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譜》,民國二十五年孝義官堂木活字本。等皆據(jù)此世系,溯“王季由達(dá)溪徙居余姚秘圖山北,為余姚秘圖山派始祖?!倍魅f歷十年余姚趙錦在所撰《姚城王氏族序》中也說:“姚江之王莫著于舊城,其分派自宋文正公旦之后南渡居浙,其后有質(zhì)庵公者復(fù)自浙上虞之達(dá)溪徙姚江,居秘圖山后,稱秘圖王氏?!?16)王仁林等纂修:《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譜》,民國二十五年孝義官堂木活字本。清乾隆年間傳王陽明七世孫王謀文纂修《姚江王氏宗譜》(17)王謀文纂修:《姚江王氏宗譜》,清德逸堂抄本,存六卷。(德逸堂抄本)存六卷,也存此說,他自稱“姚江王氏二十六世孫”,溯王松之子季為秘圖派,并注“徙秘圖山北,其后分居山陰”。以上與上虞《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記載基本一致。然而《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內(nèi)收錄王陽明六世祖王綱所撰《三槐王氏歷代遷移分派總系備》一文,筆者認(rèn)為是清人操刀的一篇托名偽序,該序中言“……彥洪于建炎宋同扈駕南遷,俁家余杭城東,鉌、鎮(zhèn)家余姚樂安。彥洪家余杭仙澤界。彥洪生四子:資之,廣東提刑;補之,浙東安撫使,知臨安府;輔之,四川總干;翊之,將仕郎。補之同弟輔之遷居上虞達(dá)溪十九都之虹橋。后子姓有軍民匠三支焉。補之生仁壽,仁壽生二子季、稠。季即萬五府君也,以族在姚,往來族屬間,見姚江山川之勝,倍于他邑,乃自虞遷姚,卜秘圖山后居焉,姚城王氏實始于此云。明洪武六年春三月吉日,嗣孫綱述?!?18)王謀文纂修:《姚江王氏宗譜》,清德逸堂抄本,存六卷。

      文中記述似乎十分詳盡,遷居地寫到上虞達(dá)溪時,還要加上“十九都之虹橋”,方位過于詳細(xì),這種描述顯然是清人修譜時的地理位置。又“補之生子仁壽,仁壽生二子季、稠。”而根據(jù)現(xiàn)存的《上塘王氏譜》謂:“補之,字咎卿。守母墓。同弟輔之遷居上虞之達(dá)溪虹橋。為虹橋王氏。子三:元龍、元明、元褒。上虞派?!鄙鲜觥把a之生子仁壽”又不相符。下一句“仁壽生二子季、稠”,據(jù)《開元譜》“元龍生子松”,《上塘譜》載:元龍字子云。宋黃巖尉,子一松。又據(jù)《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載:“松,宋迪功郎,子季,徙余姚,姚江派。”據(jù)《上塘王氏譜》載:“松字惟鶴。子二:季、稠?!薄堕_元譜》載:“松,生二子:季、稠,贅居余杭云樓。子季徒余姚。稠,字應(yīng)茂,贅居云樓方氏?!币虼?,所謂王綱撰文自相矛盾,祖孫不分,世系缺少一代,名字與世系都成問題。另對先祖不避名諱,直書其名,屬大不敬,王綱定然不至于此。此文作偽痕跡最明顯處便是落款:“明洪武六年春三月吉日”。此時王綱已去世二年,豈有死后二年起而作文!

      據(jù)光緒《上虞縣志·坊都》篇記載:“宋熙寧三年,行保甲法,始置都,領(lǐng)于鄉(xiāng)。本縣置一十四鄉(xiāng),分領(lǐng)二十四都,改里曰保,鄰于都,多寡不同,或一鄉(xiāng)領(lǐng)數(shù)都,亦有一都分屬兩鄉(xiāng)者……明初,罷錄事司,以四隅還縣,縣令趙允文置坊,而更其名……第十九都領(lǐng)俱里三(以上《萬歷志》)。國朝清康熙十三年,三藩之變……改坊、都為城、都,改里為圖。城外二十五都,案增曰恩都。”(19)唐煦春等纂修:《上虞縣志》,光緒十七年刊本,第卷十八。因此,各代坊都劃分及稱謂稍有不同。而至清代“生畈、雙鎮(zhèn)、天平山、虹橋、孫溪、舊宅、嶺下、黑龍?zhí)?、隱地、陳溪口、糜家山”等四十處村莊均屬十九都,因此,宋元明清地域分野劃分略有不同。

      關(guān)于虹橋譜系涉及陽明相關(guān)記錄極少,如王鼎嵩于嘉慶戊午(1798)續(xù)輯《達(dá)溪王氏宗譜敘》言:“吾族系出瑯琊太原,以周太子晉為鼻祖,當(dāng)前明嘉靖間,花溪公建齊壽堂,庭廡宏敞,子姓殷蕃,爾時祖德宗功載在家乘,蓋世有善本焉。明季以還,遭山寇之兵燹,而譜牒散失,先君尋緒茫茫,自省一公而下十?dāng)?shù)世及小陳岙下虹橋諸旁支,繕寫成帙,付余小子謹(jǐn)藏之。顧代遠(yuǎn)年湮,詳其流未悉,窮其源非敢略也,蓋有待也。乾隆癸巳(1773),余偕先兄蘭書暨一二五房諸姪輩至越郡,向伯府舊譜考訂,證明乃知吾宗之昌于宋者,三槐郁郁,世居汴城,迨由南渡至余杭,自仙宅徙虹橋,實為吾上世嫡派云?!?20)王鼎嵩等纂修:《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道光二十九年木活字體。

      此譜敘則說明虹橋譜在清中期續(xù)修時,發(fā)現(xiàn)自明代以后,因遭兵燹,譜牒散失,無處尋找。也由于年代久遠(yuǎn),很難追溯本源。敘者王鼎嵩與族人同赴越城(紹興)向伯府舊譜互作考訂,證明虹橋之宗為三槐之裔,自宋南渡后由余杭仙宅徙虹橋的經(jīng)過。

      在王鼎嵩赴越城“向伯府舊譜考訂”之時,遇到傳陽明七世孫王謀文,王謀文于次年即乾隆甲午(1774)春,攜從孫輩一起訪達(dá)溪虹橋,親撰《望處先生展墓記》一文。此文附載于《達(dá)溪虹橋王氏宗譜》卷末,而此文原石碑刻,現(xiàn)為私人藏家收藏,有數(shù)字異同,據(jù)最近媒體報道,茲將石刻原文附錄于后:

      上虞達(dá)溪王長山,予祖安撫公暨迪功公之墓在焉。初,安撫公仕宋,隨父朝議公,扈蹕臨安,卜居余杭之仙澤界。既而偕其弟總干公,來遷達(dá)溪。安撫公孫迪功公,迪功公生征士公,又徙余姚之秘圖山,惟總干公后世居之。予深維祖德,思一至其地,顧馳驅(qū)南北。人事卒卒未便,因以“達(dá)溪”自號,志不忘也。歲辛卯內(nèi)艱歸里,癸巳服闋。需次,族人茂才斯馨輩,持家乘過訪,詢其風(fēng)土,心更慕之。

      明年春,攜從孫后載、后積、昆伸、昆潮,筍輿至止。仰瞻塋域,穆然長懷,周覽其山川,峰環(huán)水繞,霧合煙回,秀石嘉林,暢娛心目,十里之間,蔚然聚落,無他氏錯處;山可樵,而書可讀;登齊壽之堂,見其族姓子弟,尊尊、親親、長長,揖讓進(jìn)退,禮儀秩如。而鼎發(fā)、文佩、思齊、斯馨、鼎嵩、夢文、君王、及甫、應(yīng)南諸子,尤通達(dá)識大體,立家廟修譜牒,尊祖敬宗而收族。乃益嘆先正貽謀之善,而后昆之能嗣守其遺緒也。

      于時益樂之甚,族人咸作而請,曰:“自姚江分派迄于今,茲幾五百歲。惟文成公一至焉,嘗書‘龍山舊家’匾額。其后,忠貞公又一至焉,堂額即其手翰。”得我公而三矣,豈偶然也,曷有以昭示將來?予不肖、不克,紹衣先烈,猶得追孝于前文人,繼二公之芳躅,斯誠幸矣。而風(fēng)塵鞅掌稅駕何時,人地之兼勝游難再即,何能不眷眷扵是哉。

      乃從其請,而為之記。時達(dá)溪家廟落成,為書一聯(lián)扵堂,并作“虹橋”二字,俾鐫之溪石。又出白金五十兩,為歲時墓祭。因并書之。

      乾隆甲午春三月,余姚裔孫謀文書。(21)王立軍:《王陽明曾為其先祖地虹橋題匾“龍山舊家”》。

      按:王謀文(1725-1783),字達(dá)溪,原籍浙江山陰,寄籍順天府大興縣。曾任介休知縣,任內(nèi)主持修復(fù)書院,繕城浚濠,纂修《介休縣志》。乾隆四十八年,因交河知縣任內(nèi)虧空錢糧,被斬。乾隆三十八年(1771)曾在陽明墓地恭摹勒石乾隆御筆“名世真才”,自稱“七世孫,山西汾州府介休縣知縣,臣王謀文恭摹勒石”,曾輯《姚江王氏宗譜》,現(xiàn)存清德逸堂抄本三冊,存六卷(五至八、十九至二十)。

      近代學(xué)者對于王謀文是否為王陽明嫡裔提出質(zhì)疑。同樣,現(xiàn)藏于隱地龍?zhí)洞宓摹哆_(dá)溪王氏宗譜》,內(nèi)有《王氏分派紀(jì)略》一文中也認(rèn)為“山陰謀文其繼派也,其譜冒三槐謬甚”。明確王謀文是王陽明旁支繼派,他所編的王氏宗譜冒用“三槐堂”后裔,極不合理。

      三、《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考略

      再論《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共十四卷,另附卷首、卷末各一。筆者曾于2007年赴余姚大嵐鎮(zhèn)隱地龍?zhí)洞逋跏虾笠崽幷{(diào)查采訪,發(fā)現(xiàn)宗譜兩種。此譜始修于康熙戊辰(1688)年,始刊于乾隆戊辰(1748)年,后嘉慶丁巳(1797)續(xù)修,咸豐丁巳(1857)又續(xù)修,至光緒十五己丑(1889)年再續(xù)修時,由姚江岑應(yīng)元撰序。

      另有封面題《達(dá)溪王氏宗譜》十二卷,附卷首、卷末各一。為1919年仲秋續(xù)修,扉頁內(nèi)題《上宅王氏譜》。據(jù)姚江岑應(yīng)元序“始祖徙居達(dá)溪之外沈,數(shù)世而后,復(fù)自外沈徂舊宅,逮八世祖元十五公生本祖興二公、叔祖興三公,析居上、下宅,因有上宅、下宅之分,然分宅而譜不分”。(22)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因此,《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與《達(dá)溪王氏宗譜》(《上宅王氏譜》)均系淮澤堂澤元公之裔,因子孫析居上下宅,故分宅而譜不分,后者即是《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上宅支的續(xù)譜,1919年版續(xù)譜都保留了康熙、乾隆、嘉慶、咸豐、光緒年間續(xù)修時的序文、封典、像贊、王氏分派紀(jì)略、支派遷徙考、傳略、世系等內(nèi)容。

      據(jù)《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記載,其譜由來則又不同,下為康熙戊辰原序:

      宗之有譜也,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當(dāng)其始發(fā)皆可盡悉,及其蔓延遠(yuǎn)沛,有莫知其所自來矣。予姓發(fā)祥于緱岒,傳統(tǒng)于司徙;自秦漢而下或居瑯琊,或居太原、或居晉陽、或居山陰,或居皋虞、或居剡東,世世相承,賢賢相接,固非筆墨所能盡述矣。而東林一派,實紹烏衣之舊,古虞勝地尤為先世之居,世德鐘靈,誕我始祖自剡而東,覽龍山之聳翠,睹達(dá)水之光華,慨然曰是,固可以承先而裕后也,遂筑室而居焉,傳至五世而后,子姓蕃延,因徙于姚江,徙于百官,徙于玩石,徙于雀門,徙于湖東,徙于寧府之鐵場,徙于江南之太倉,卜地而居,聲名冠吳會之郊,按籍而求蘭玉,皆龍山之秀,侯其諱爾,然緣是而散軼者多矣。昭之穆穆皆紊世及之序,子子孫孫幾昧開先之祖。自參議公興而譜一正,文成公興而譜又一正,至于今而又有散佚之感矣,用是撫遺編,稽世次失序者改之,遺亡者增之,無不條分綏悉,庶幾錯綜蕃變者,盡支支而返,本派流脈,遠(yuǎn)者皆滴滴而歸源,則覽斯籍也,恍睹高曾之如在,不較之羹墻而更親乎,如見云礽之笑語,不較之聚處而更切乎,至于隨時纂修,尤深望于后之興者,因序。嗣孫柱謹(jǐn)識。(23)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在光緒十五年四修《達(dá)溪王氏宗譜》序云:“我王氏發(fā)祥緱岒,宗敬公而后,世居伊洛,十八世元公遷瑯琊,至達(dá)溪始祖六十三世澤元公六遷(十八世元公遷瑯琊,三十四音公徙沂州臨釿,三十八世導(dǎo)公徙越州,五十九世令謀公徙嵊縣平溪,六十一世仁壽公徙東林,至澤元公徙達(dá)溪凡六遷)?!?24)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譜內(nèi)有《王氏分派紀(jì)略》篇云:“導(dǎo)之十九世孫摶,唐昭宗朝丞相,生令謀與言,言生徹,徹生祐,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子文正公旦,宋真宗朝同平章事,遂號三槐王氏,玩石譜宗其派。令謀徙居剡邑平溪,生承慶,承慶生仁壽,贅居?xùn)|林,生濰,征授大理事評事,生三子潤元、澤元、溢元。潤元留居?xùn)|林,溢元遷居寧海鐵場,澤元公正東林徙居達(dá)溪,為達(dá)溪始祖。有光何必如希榮,慕勢者謬附:槐,若郭崇韜之祖汾陽城,厥后徙居異地者不一。尤著者千四公徙居余姚,六世生華,華生守仁,道學(xué)經(jīng)濟,超絕古今,子正億,孫承勛,曾孫先通,后絕。山陰謀文其繼派也,其譜冒三槐謬甚。”(25)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又據(jù)嵊縣《東林王氏宗譜》記載,王洽二十一世孫令謀思得逸少翁(王羲之)子孫居剡,因避難于剡之平溪,充拓東林。厥后,孫仁壽生濰,濰生三子,次澤元徙上虞焉。上虞《達(dá)溪王氏宗譜》兩譜均載:“澤元公,諱成,字小柏,自東林徙居上虞達(dá)溪,為達(dá)溪始祖?!敝辆攀缹O分衍出上宅支與下宅支;上宅支為興二公國英,繁衍于生畈、許朗岙、黑龍?zhí)兜?3個分支。下宅支祖為興三公國芳,居地繁衍于徐家塔、嶺下、舊宅等6個村。

      王澤元后裔所居地俗稱“生畈十里王”,十里王從龍?zhí)堕_始,包括隱地、徐家塔、舊宅、龍鎮(zhèn)、深溪、生畈、許朗岙、背向、童年岙、干溪、凰儀等地。

      又《支派遷移考》云:“第一世,澤元公自東林遷達(dá)溪。第五世,九六公自達(dá)溪遷居會稽平水;九四公遷居寧波慈溪;千四公遷居余姚,至文成公十五世?!?26)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先代世次傳略》:“第六十三世,澤元公諱成,字小柏,自東林徙上虞之達(dá)溪,為達(dá)溪始祖。姚江陽明其十五世孫也?!?27)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達(dá)溪王氏總世表》:“第五世,伯三公長子。千四,諱壽。暨陽教授,遷居姚江,陽明其十一世孫也?!?28)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如上所述,按達(dá)溪王澤元第四世孫千四(諱壽)遷居姚江,這樣就與錢德洪輯《陽明先生年譜》、陸深撰《海日先生行狀》、黃綰撰《陽明先生行狀》、李贄輯《陽明先生年譜》、施邦曜輯《陽明先生年譜》等記載相符,此一說如能成立的話,虹橋譜等為代表的王季遷姚說,則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因《虞南王氏宗譜》僅記述千四(諱壽)遷居姚江,以后世系皆不續(xù)載,這種情況比較符合常規(guī)。反之其他各類后修之王氏宗譜將王陽明世系搞得十分清楚,似有攀附之嫌。

      按《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譜系述略,擬列世系如下:

      澤元(諱成)——細(xì)八(諱炳)——添七(諱融)——伯三(諱仁朗)——千四(諱壽)——□□——□□——□□——性常(綱)——漁隱(彥達(dá))——遁石(與準(zhǔn))——槐里(杰)——竹軒(倫)——海日(華)——陽明(守仁)

      綜上分析,即與前面記述“澤元公諱成,字小柏,自東林徙上虞之達(dá)溪,為達(dá)溪始祖,姚江陽明其十五世孫也”及“諱壽,暨陽教授,遷居姚江,陽明其十一世孫也”相吻合。

      按《陽明先生年譜》等記載:“壽五世孫綱”而言,此世系表為王綱以上三代名諱,今以闕名代之,這樣在世系脈絡(luò)上是一致的。如按虹橋譜而言,王季遷姚至王綱則不足五世,也令人不解。

      而在《虞南達(dá)溪王氏譜》載王陽明《伯三公像贊》一篇,贊曰:

      蒙白屋之祖功,守耕讀之家風(fēng),慥慥其行,不以世俗而移我性,修己及人,矜式鄉(xiāng)鄰,榮承帝敕,彰乃潛德。噫,積善有余慶,昌厥后兮胡可量。裔孫守仁拜題。(29)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又在卷一載《陽明公書扇》一則: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悌;為臣而傲,必不能忠。象之不仁,丹朱之不肖,皆只是一“傲”字,便結(jié)果了一生,做個極惡大罪的人,更無解救得處。汝曹為學(xué),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進(jìn)?!鞍痢敝礊椤爸t”?!爸t”字便是對癥之藥。非但是外貌卑遜,須是中心恭敬,撙節(jié)退讓,常見自己不是,真能虛己受人。故為子而謙,斯能孝;為弟而謙,斯能悌;為臣而謙,斯能忠。堯舜之圣,只是謙到至誠處,便是允恭克讓,溫恭允塞也。(30)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此文即王陽明于乙酉(1525)年五十四歲時《書正憲扇》文稿,已收入《王文成公全書》卷八“文錄”(五)。

      又據(jù)《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卷一還記載,“宗事紀(jì)實”附《重建生畈宗祠原序》《增建生畈宗詞新敘》《生畈宗祠匾額楹聯(lián)》等五篇,分別記錄了達(dá)溪王氏在生畈重建和增建王氏宗祠的詳實情況,時間在清雍正至嘉慶年間,并在宗祠中廳懸掛“理學(xué)文章 ”“新建伯”,后堂懸掛“淮澤堂”“江左衣冠”等匾額及楹聯(lián)達(dá)二十余件,正如其序文所言“吾族自南宋由東林徙居達(dá)溪,科甲蟬聯(lián),簪纓舃奕,祠宇之美,甲于郡縣。”(31)王履坤纂修:《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光緒十五年(1889)淮澤堂木活字本。

      在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王陽明本系家譜的情況下,諸如以上《王陽明七世遺像》《虞南達(dá)溪王氏宗譜》等,都是有關(guān)深入研究王陽明世系的珍貴文獻(xiàn),希望借此引起海內(nèi)外陽明學(xué)研究者的關(guān)注。

      猜你喜歡
      姚江宗譜遺像
      姚江大閘水位控制方案研究
      珠江水運(2020年13期)2020-11-30 05:12:11
      爺爺奶奶的遺像
      長江叢刊(2020年19期)2020-11-20 01:40:24
      民國《姜山陳氏新祠宗譜》述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6
      哭出一座山丘(三首)
      草堂(2019年4期)2019-11-13 18:04:12
      父母的遺像
      喜劇世界(2017年20期)2017-12-05 18:32:45
      姚江流域現(xiàn)代特大洪水沉積物粒度及磁性參數(shù)特征
      爸的照片
      浙江姚江平原特大洪水滯留沉積物中重金屬特征及磁診斷探討
      明清時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譜》為中心
      奉化江、甬江治理對姚江防洪能力的影響及對策
      古田县| 毕节市| 广西| 孟连| 财经| 汉川市| 岳阳县| 大丰市| 时尚| 汉川市| 德保县| 宁化县| 孙吴县| 南陵县| 合阳县| 宣威市| 温州市| 吴旗县| 横峰县| 泰来县| 万盛区| 公主岭市| 邵东县| 卢龙县| 咸丰县| 奉贤区| 红河县| 彰武县| 新宁县| 东港市| 天等县| 富宁县| 璧山县| 大邑县| 突泉县| 长宁区| 漳浦县| 清远市| 泸西县| 广灵县|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