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樂,王莘智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舌診是中醫(yī)獨具特色的診察手段之一,《形色外診簡摩·舌質舌苔辨》有言:“夫舌為心竅,其伸縮展轉,則筋之所為,肝之用也。其尖上紅粒,細如于粟者,心氣挾命門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軟刺如毫毛者,肺氣挾命門真火而生出者也。至于苔,乃胃氣之所熏蒸,五臟皆稟氣于胃,故可借以診五臟之寒熱虛實也。”[1]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承于舌,從而使舌發(fā)揮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舌象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客觀折射出人體內在各臟腑器官的狀況。據《傷寒指掌》記載:“病之經絡、臟腑、營衛(wèi)、氣 血、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必形于舌”[2],就是說舌象變化能夠反映臟腑虛實、邪正盛衰、氣血運行、陰陽變化等,因此在臨床上可以通過觀察患者舌象變化,從而知曉疾病的病因病機,明辨疾病證型,并推測疾病預后轉歸,故舌象對于疾病的中醫(yī)辨證論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干燥綜合征 (Sj?gren syndrome,SS) 是一種侵犯全身外分泌腺體致淋巴細胞灶性浸潤腺體(尤其是淚腺和唾液腺為主),以口干、眼干、皮膚干燥為主要癥狀,甚至累及多器官、多系統(tǒng)的慢性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性疾病[3],該病多見于40~50歲中年女性,也可見于兒童,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約為0.3%~0.7%[4]。由于其起病隱匿,癥狀表現(xiàn)多樣,病情復雜,臨床上容易誤診、漏診,現(xiàn)代西醫(yī)缺乏對其理想的治療方法。干燥綜合征根據中醫(yī)病因病機,可歸屬于中醫(yī)“燥痹”范疇[5],中醫(yī)治療可明顯改善該病癥狀,緩解患者病情,有很大的治療優(yōu)勢。根據干燥綜合征自身的病變特點,舌象在該病的中醫(yī)辨證論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唾液分泌對維持舌的正常生理功能與形態(tài)狀況有重要的作用,在人體生理狀態(tài)正常時唾液分泌必然正常,但在發(fā)生干燥綜合征時唾液分泌也會發(fā)生異常改變。干燥綜合征患者涎腺由于大量淋巴細胞灶性浸潤,失去正常生理結構與功能,唾液分泌大量減少,舌失去唾液的滋潤,一方面會使舌乳頭萎縮消失,舌面光滑如鏡,干燥無苔;另一方面會使舌背黏膜萎縮,舌面產生裂紋少津。
從中醫(yī)角度來看,《世醫(yī)得效方》有云:“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旁,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6],就是說舌為脾之外候,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而脾為氣血津液生化之源,舌體賴氣血津液充養(yǎng);一方面肝藏血,主筋,足厥陰肝經絡舌本,故舌色與肝藏血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脾氣上蒸為涎,腎水上滋為唾,而舌下金津、玉液為唾液腺體的開口[7],也是涎、唾上涌的孔道;足少陰腎經夾舌本,而精血同源,脾腎之精不足也會影響舌體舌色;舌苔稟胃氣而生,舌苔有無表示胃氣之存亡?!杜R癥驗舌法》云:“凡內外雜證,亦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8]舌象反映人體臟腑盛衰、氣血津液盈虧,而干燥綜合征的發(fā)病與機體臟腑氣血陰津盛衰輸布有關。干燥綜合征病機是以氣血陰津虧虛為本,燥熱、痰濕、瘀血互結為標[9],與肝腎脾胃有著密切的關系?!额愖C治裁》言:“燥有外因,有內因。因乎外者,天氣肅而燥勝,或風熱致氣分,則津液不騰,……因于內者,精血奪而燥生,或服餌偏助陽火,則化源日涸……”[10]故干燥綜合征因于內者,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脾胃虛弱,化生氣血津液不足;因于外者,感受燥熱,日久煎灼津液,化生瘀血。《血證論》云:“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隨氣上升?!盵11]加之痰濕痹阻,進一步阻滯氣血津液運行,致使津液輸布障礙,此之謂《醫(yī)原》所言:“濕郁則不能布津而又化燥。”[12]機體臟腑氣血津液虧虛、輸布障礙,故舌體舌色失于氣血充養(yǎng),舌苔失于脾胃化生滋潤,病變發(fā)展到中后期,機體氣血陰津愈虧虛,燥象愈熾,相對應的舌象就表現(xiàn)出舌體瘦小、舌質紅絳、干枯、少津或無津,舌苔少甚至逐漸剝脫,呈現(xiàn)典型的舌苔動態(tài)變化,故舌象變化是干燥綜合征患者極具特色的病變特點之一。在中醫(yī)辨證論治干燥綜合征的過程中,必須結合患者舌象,通過舌診觀察患者機體氣血陰津虧虛程度,從而判斷疾病的發(fā)展進程和病位深淺,并結合患者其他臨床癥狀判斷病性虛實、病氣消長以及預后轉歸,從而更加精準地進行個性化論治。
從“氣血陰津虧虛為本,燥熱、痰濕、瘀血互結為標”這一病機出發(fā),在臨床診療中以患者舌象為重要診察依據,對干燥綜合征的辨證可作出以下分型論治。
該類型舌象常見舌體瘦薄,色淡白或舌淡紅、邊有齒痕或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表現(xiàn)為口干舌燥、眼睛干澀少淚,皮膚干燥,氣短納呆,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口渴多飲,進食困難,需水送服,脈細數(shù)或脈細弱無力等。故治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潤燥為法,可以竹葉石膏湯為基礎方,正如《丹溪心法·破滯氣》中曾提到:“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穹壤判……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yǎng)相生者,亦此氣也。”[13]故在該證型治療中必須加用黃芪配合黨參補益人體正氣,同時還配合柴胡、升麻調暢氣機,升舉陽氣,驅邪外出;還可用生地黃、天花粉、玄參、知母補益肺脾肝腎之陰,生津潤燥瀉火。
該類型舌象常見舌紅或紅絳,少苔或無苔,少津,甚至有裂紋;臨床表現(xiàn)為口干、眼干,皮膚干澀粗糙甚至皸裂,若偏肝腎陰虛者雙目干澀明顯,少淚或無淚,脅部隱痛、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咽喉干燥,脈弦細;若偏肺腎陰虛者見口鼻干燥、咳嗽少痰或干咳、口干多飲、大便干結,脈細弱;若脾胃陰虛者可見口渴喜飲、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干嘔嗝逆、小便短少,脈細數(shù)。《素問·至真要大論》云:“燥者濡之”[14],指出用藥應以甘寒為主,“壯水之主以制陽光”[15],故常治以清熱生津、滋陰潤燥,可用黃芩、夏枯草、苦參、半枝蓮、蛇舌草、生石膏、浙貝母、梔子等清泄肺、肝、脾胃、三焦之燥熱,涼血解毒,驅邪外出;同時《本草正義》謂玉竹“治肺胃燥熱,津液枯涸,口渴嗌干等癥,而胃火熾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饑者,尤有捷效”[16];《本草綱目》有言:“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fā)為火病,法宜壯水以制火,故玄參與地黃同功?!盵17]故可用玉竹、天花粉、知母、沙參、麥冬、天花粉、生地黃滋陰生津潤燥;并在臨床上隨證加減,若口舌生瘡、目赤腫痛者,則加用忍冬藤、桑葉等清肝明目;若出現(xiàn)肢體麻木、屈伸不利者,則加用天麻、僵蠶等平抑肝陽、熄風止痙之品。
該類型舌象多見舌淡胖或暗紫,有瘀點瘀斑,舌下絡脈迂曲;多表現(xiàn)為口干咽燥,欲漱水不欲咽,眼干少淚,伴情志抑郁,煩躁易怒,胸脅部脹痛或刺痛拒按,毛發(fā)干枯,四肢關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法,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方中桃仁、紅花配伍活血化瘀;熟地黃、當歸滋陰潤燥,養(yǎng)血柔肝;芍藥養(yǎng)血和營;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并臨床隨證加減;若關節(jié)疼痛明顯者佐以乳香、沒藥、土鱉蟲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者則佐以黃芪、黨參補氣補血活血等。
該類型患者舌象常以舌淡胖或淡紫,有齒痕,苔白或膩,舌面干枯少津為主,多因脾虛無以生化氣血津液,或脾虛濕困,失于健運,升清降濁功能失調,氣血津液輸布障礙。故臨床多見口干咽燥、眼睛干澀、無唾少津、口渴不欲飲水,伴神疲乏力、面色少華、食少納呆、食后腹部脹滿、小便頻數(shù)、大便稀溏,脈沉遲無力??芍我詼刂薪∑ⅰ⑸栆鏆?;若陽氣充沛,臟腑經絡之氣充足,方能有效推動津液運行輸布,蒸騰氣化,滋潤濡養(yǎng)臟腑組織[18],故可以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為基本方,佐以用藥加減固護脾胃之氣機,使正氣恢復,不祛邪而邪自去。方中以黃芪為君,入脾、肺二經,益氣健脾、補中益氣,配合黨參益氣健脾,茯苓滲水緩脾,白術除濕益燥、和中益氣,三者共為臣藥,配合黃芪增強補益中氣之功;脾胃虧虛日久,則氣血亦虛,故佐以當歸補血養(yǎng)血,助黃芪補氣養(yǎng)血,更用柴胡、升麻升舉清陽之氣,條暢氣機,祛濕外出。甘草為使,調和諸藥。全方補瀉散收配伍,共奏益氣健脾、除濕和胃之功,脾胃健運,氣機條暢,則諸病易愈。
患者王某某,女,45 歲,湖南長沙人,因口干7 年余于2020年5月15日于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初診?;颊咴V7年多以前開始出現(xiàn)口干,于湘雅醫(yī)院就診,診斷為“干燥綜合征”,接受調節(jié)免疫等治療,現(xiàn)規(guī)律服用羥氯喹(200 mg,Qd);白芍總苷膠囊(600 mg,Tid)2月余??滔拢嚎诖礁闪眩鄹?,皮膚干燥、易汗出,其余情況可,形體偏瘦,食納可,夜寐欠佳,多夢易醒,大小便正常;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中醫(yī)診斷:燥痹,證屬氣陰虧虛;治以益氣養(yǎng)陰,生津潤燥:黃芪、酸棗仁各30 g,枸杞、白術各20 g,生地黃、麥冬、玉竹、天花粉、生石膏、北沙參、青蒿各 15 g,川楝子10 g,紅花5 g。服5天休2天,水煎服,分早晚溫服,共14劑。
2020年9月11日二診:服上藥后口干、眼干癥狀好轉,夜寐尚可,易汗出,自覺足心發(fā)熱,食納可,大便稀,夜尿頻,2~3次/晚。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仍用上方去酸棗仁、青蒿、川楝子,加茯苓30 g,熟地黃、夏枯草各20 g,當歸15 g,天麻10 g,桂枝5 g,干姜3 g,生石膏用量增至20 g。隔天1 劑,水煎服,分早晚溫服,共20劑。
2020年11月3日三診:服上藥后口干好轉,無明顯眼干,足心稍熱,汗出較前改善,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脈細。仍在上方基礎上去生石膏,加柴胡15 g、甘草20 g。每月10劑,1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溫服,共20劑,2個月后復診。
2021年1月30日四診:口干改善,無足心發(fā)熱,納寐可,二便調。繼續(xù)服上方24劑調理,隔天1劑,水煎服,分早晚溫服,2個月后復診。
按:患者舌象為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綜合患者舌脈,基于中醫(yī)理論診斷可辨證該患者屬于氣陰虧虛證,再結合患者其余臨床表現(xiàn)——患者素來形體偏瘦,可知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正氣虧虛,氣血津液生化不足,加之病程遷延7余年之久,內燥叢生,耗傷氣陰,故發(fā)為燥痹,則見口唇干裂;而肺、肝、腎三臟失于滋潤濡養(yǎng),則見眼干、皮膚干燥;氣陰虧虛,陰不斂陽,故夜寐多夢;氣虛,氣不攝津,故易汗出;故需治以益氣養(yǎng)陰、生津潤燥為法。組方以竹葉石膏湯加減,方中黃芪益氣養(yǎng)陰,升陽條暢氣機;生地黃、麥冬、玉竹、天花粉、枸杞、北沙參滋陰生津潤燥,緩解臟腑陰虛干燥之象;配合青蒿、生石膏清陰虛燥熱,川楝子行氣疏肝,泄肝經之熱,配合黃芪條暢機體氣機,少量佐以紅花活血化瘀,暢通經絡血脈,使氣血津液運行通暢;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斂汗生津改善睡眠易汗出癥狀。二診之時,患者仍易汗出、足心發(fā)熱,大便稀,夜尿頻,考慮汗出為陰虛燥熱,迫汗外出,故去除酸棗仁、川楝子、青蒿,增加生石膏劑量滋陰清熱,大便稀考慮脾胃失于健運所致,故加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少許桂枝助陽化氣祛濕;佐以熟地黃、當歸補血養(yǎng)陰,滋陰斂陽改善足心發(fā)熱癥狀。三診之時患者汗出癥狀改善,故上方去除生石膏,避免傷及脾胃,加柴胡和解少陽,調理半表半里,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診之時,患者癥狀明顯改善緩解,故繼服上方益氣養(yǎng)陰、生津潤燥。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易誤診、漏診,故西醫(yī)治療效果欠佳,而中醫(yī)對其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在干燥綜合征的治療中配合中醫(yī)辨證論治,療效顯著。治療干燥綜合征必須注意調整臟腑功能,滋補氣血津液,這始終是中醫(yī)遣方用藥的關鍵所在,而舌象作為反映機體臟腑盛衰、氣血津液虧虛的重要征象,在干燥綜合征的中醫(yī)辨證論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診斷價值,因此在干燥綜合征的辨證論治中必須以舌象作為重要的辨證依據,進行論治,且在論治的過程中隨時注意舌象的變化,以判斷疾病的進程與預后轉歸,及時進行臨床隨證加減,使疾病走向良好的預后與轉歸,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