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華創(chuàng)電力技術研究有限公司 劉忠軒 蕪湖發(fā)電有限責任公司 金方舟 王 建
近年來,為了降低燃料成本,國內各電廠普遍燃用經(jīng)濟煤種,多次出現(xiàn)燃用低熔點煤導致鍋爐結焦嚴重的事件[1-5]。鍋爐結焦將影響受熱面?zhèn)鳠?,降低鍋爐效率,嚴重時會迫使機組降負荷運行乃至停機。影響鍋爐結焦的因素較多,由于各電廠爐膛結構、燃用煤種、運行方式、設備狀況的參數(shù)不同,結焦原因也不盡相同。某燃煤電廠煤源以市場煤為主,煤源較雜,煤質變動較大,先后出現(xiàn)兩次結焦情況,影響了機組正常運行。通過對入爐煤的化驗檢測,分析了導致兩次結焦的主要原因,并通過針對性的運行調整基本解決了結焦對于機組運行的影響,保證了機組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
某機組鍋爐型號為B&WB-2091/26.15-M,系北京B&W公司設計的超超臨界參數(shù)、螺旋爐膛、一次中間再熱、平衡通風、固態(tài)排渣、全鋼構架、露天布置的π型鍋爐,鍋爐配有帶循環(huán)泵的內置式啟動系統(tǒng)。鍋爐設計煤種為淮南潘集煙煤,校核煤種為國投新集煤。鍋爐尾部設置分煙道,采用煙氣調溫擋板調節(jié)再熱器出口汽溫。鍋爐豎井下設置兩臺三分倉回轉式空氣預熱器。鍋爐采用中速磨直吹式制粉系統(tǒng),前后墻對沖燃燒方式,鍋爐配有六臺HP1063型磨煤機,正常運行時投運五臺磨煤機,一臺作為備用,每臺磨煤機供一層燃燒器;燃燒器分三層對稱布置在鍋爐的前后墻,每層6只燃燒器,前后墻各18只,共36只燃燒器,配置B&W公司DRB-XCL型燃燒器及NOx噴口(OFA)。
DRB-XCL型燃燒器上配有雙層強化著火的調風機構,從開式環(huán)形大風箱來的二次風分兩股進入到內層和外層調風器,少量的內層二次風作引燃煤粉用,而大量的外層二次風用來補充已燃燒煤粉燃盡所需的空氣,并使之完全燃燒。內、外層二次風具有相同的旋轉方向。二次風的旋流強度可以改變,其旋轉氣流能將爐膛內的高溫煙氣卷吸到煤粉著火區(qū),使煤粉得到點燃和穩(wěn)定燃燒。鍋爐設計煤種見表1。
表1 鍋爐設計煤種參數(shù)
受煤炭市場影響,該電廠于某月購入低熔點煤兩批次共約2萬t,當月26日采用爐外摻混的方式,低熔點煤與常用動力煤采用1:1方式加兩臺鍋爐的中層磨。次月1日發(fā)現(xiàn)#2爐#3渣井結焦嚴重,擠壓頭部位有一長約2m、寬約1.4m、厚約0.4m的大型焦塊,不得不采用人工搗焦的方式進行清理。由于焦塊硬度過高,在碎渣機處較多焦塊無法破碎,導致碎渣機堵塞。撈渣機擠壓頭頻繁動作,仍然無法確保順利排渣,不得不頻繁進行人工搗焦。
對兩批次低熔點煤分別進行了灰熔點和灰成分化驗,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 灰熔點化驗結果
煤的灰熔點作為煤灰顆粒開始熔融、燒結的重要特征溫度,通常被用作評價煤種沾污、結焦傾向的判定依據(jù),此外用于判別煤結焦特性的指數(shù)主要有堿酸比、硅比、硅鋁比、綜合指數(shù)等。各判別指數(shù)的判斷界限見表4。
表4 結焦判別指數(shù)的界限
根據(jù)灰分化驗結果計算了兩批次煤的判別指數(shù),結果見表5。
表5 低熔點煤結焦判別指數(shù)
從表5可以看出除硅鋁比以外,其他結渣特性判別指數(shù)均為嚴重。
由煤質分析可知,此次結焦主要原因在于煤質灰熔點較低,遠低于鍋爐設計煤種(>1500℃)。
避免結焦的關鍵在于降低燃用低熔點煤所處區(qū)域溫度,進行了如下運行調整:一是后墻中、底層燃燒器的截面熱負荷相對較低,后墻底層磨全部燃用低熔點煤,后墻中層磨采用1:1爐外預混加倉。二是增大兩側外二次風開度,降低燃燒煙氣貼壁,減小側墻壁面還原性氛圍。三是加強鍋爐受熱面壁溫監(jiān)視,增大受熱面的吹灰頻次,保持受熱面的清潔,降低受熱面的黏結能力。
在進行運行調整后,鍋爐結焦狀況有明顯改善,至兩批次低熔點煤燃盡未發(fā)生大面積掉焦和生成大焦塊事件,鍋爐運行穩(wěn)定,壁溫未發(fā)生大的偏差。
電廠新進一批澳洲進口煤,從化驗結果來看,該煤屬于較為優(yōu)質的煙煤。于當月18日1:40開始澳煤加#1、#2爐各倉。19日10:30發(fā)現(xiàn)#1爐有大塊焦掉落至渣井內,落焦呈熔融狀,擠壓頭反復擠壓無法擠碎;其中#1渣井落焦數(shù)量多,焦塊較小,#3渣井掉落一塊大焦,焦塊外部堅硬內部呈熔融狀。19日12:00調整澳煤與煤場動力煤1:1加倉,對渣井進行人工清焦;20日9:50#1機組解列調停備用。
19日19:00發(fā)現(xiàn)#2爐撈渣機大量落渣堵塞,落渣呈熔融狀,開啟擠壓頭反復擠壓清理,20日14:00開始停止澳煤上倉,改全袞礦動力煤上#2爐各倉;20日15:40大塊焦塊脫落至#2爐渣井,擠壓頭來回擠壓清理,之后#2爐結焦情況有所緩解。24~25日配合盤煤,煤場堆澳煤削頂加#2爐E、F倉,25~26日#2爐再次出現(xiàn)較大焦塊脫落至渣井。
#1機組調停后,28日對#1爐內結焦情況進行檢查,前屏、后屏過熱器下方未見掛焦,前后墻水冷壁未見掛焦及結焦痕跡;A側水冷壁冷灰斗區(qū)域殘余少量結焦,有多處小塊結焦脫落后殘余痕跡,與停爐前#1渣井頻繁掉落小塊結焦相符;B側水冷壁上層燃燒器至燃燼風噴口區(qū)域殘余大塊結焦,焦塊較薄,中層燃燒器至上層燃燒器區(qū)域有大塊結焦脫落后殘余痕跡,與停爐前#3渣井掉落的大塊結焦相符。
出現(xiàn)結焦狀況后,懷疑此批澳煤灰熔點偏低導致爐膛結焦。根據(jù)上述摻燒低熔點煤的經(jīng)驗,采取的調整措施如下:一是僅在底層磨一倉燃用澳煤,暫停其他倉澳煤加倉。二是降低兩側燃燒器二次風旋流強度。三是調整二次風門開度,開大靠近側墻燃燒器二次風門。
次月10日6:00,#1爐底層磨一倉上澳煤,11日9:30觀察螺旋水冷壁壁溫測點出現(xiàn)偏差,判斷有可能出現(xiàn)結焦情況,隨后渣井開始出現(xiàn)焦塊,驗證了結焦的判斷。通過上述調整,未能解決結焦問題。
此次摻燒澳煤的結焦原因與摻燒低熔點煤不同。為尋找燃用澳煤結焦的原因,對澳煤進行了煤質分析和灰成分分析,同時化驗了燃用澳煤前的袞礦動力煤以及焦塊作為對比。煤質分析結果見表6,灰成分分析結果見表7。
表6 煤質分析結果
表7 灰成分分析結果
從表6數(shù)據(jù)來看,澳煤為較為優(yōu)質的煙煤,澳煤灰熔點稍低于袞礦動力煤,渣樣灰熔點更低一些。盡管澳煤灰熔點稍低于設計煤種,但從前文敘述中可知,該機組采用底層磨燃用低熔點煤的方式順利燃用了ST溫度僅有1100℃左右的低熔點煤,因此判斷灰熔點并不是本次燃用澳煤結焦的主要原因。
根據(jù)表3和表7數(shù)據(jù),計算了澳煤的各結焦判別指數(shù),結果見表8。
表8 澳煤結焦判別結果
從判別結果來看,各判別指數(shù)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澳煤僅有硅鋁比(Nsio2/Nal2O3)一項判別結果為嚴重,其余均為輕微。袞礦動力煤僅有硅比(G)一項為中度,其余均為輕微。渣樣灰熔點為中度,但已達到中度判斷的邊界接近輕微區(qū)間,硅鋁比為中度但達到邊界接近嚴重,其余均為輕微。
從化驗結果來看,灰熔點并不是導致結焦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底層磨燃用澳煤未能解決結焦問題。為順利燃用此批次澳煤,需要根據(jù)燃燒狀況進一步進行運行調整,避免結焦影響機組正常運行。
從上文分析可知,采用燃用低熔點煤的運行方式無法避免機組在燃用澳煤時結焦,煤質化驗結果顯示各結焦判別指數(shù)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為保證機組安全穩(wěn)定運行,需將機組的結焦情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生成過大的焦塊影響機組正常運行,故制定如下運行策略:一是機組上層磨僅在高負荷時投運,采用澳煤僅加倉上層磨的方式避免澳煤連續(xù)燃用。二是定期進行磨煤機組合切換。三是通過改變爐膛負壓、改變配風方式、調整爐膛氧量等方式增加擾動。
在采用新的運行策略后,未再有大的焦塊脫落,機組壁溫未出現(xiàn)長時間大幅度的偏差,說明通過間歇性燃用澳煤、增加機組擾動的形式有效避免了大焦塊的生成,保證了機組安全穩(wěn)定運行。
一是由于中下層燃燒器區(qū)域熱負荷較低,后墻燃燒器煙氣行程較遠,采用后墻中下層磨燃用低熔點煤的可有效控制鍋爐結焦。
二是通過間歇性燃用、增大爐膛擾動的方式,有效控制了機組在燃用澳煤時的結焦狀況,保證了機組安全穩(wěn)定運行。
三是在燃用陌生煤種時要加強對于鍋爐受熱面、渣井等處的監(jiān)視,通過水冷壁壁溫和渣井落焦情況判斷爐內結焦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避免出現(xiàn)嚴重事故。
四是煤的結渣特性難以判斷,各判別指數(shù)之間也會存在較大差異,電廠一般僅具備化驗灰熔點的能力,僅從灰熔點判斷結焦特性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出現(xiàn)較大偏差。
五是影響鍋爐結焦的因素較為復雜,對于不同煤質引起的結焦并無通用的解決方法,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