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虹,徐 揚
(常熟理工學院 師范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STEAM 是 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s(人文藝術)、Mathematics(數(shù)學)的縮寫。2015年9月,我國教育部在《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在中小學階段探索“STEAM”教育的新模式,培養(yǎng)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性人才。圍繞這一主題學界的探索多以理工類課程為主,以語文為代表的人文藝術類課例開發(fā)較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先天基礎問題。STEAM在STEM的基礎上演化而來,STEM發(fā)端于1986年,STEAM則是2006年由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Georgette Yakman加入了代表人文藝術的“A”才形成,因此在知識的探索與積累程度上,人文藝術與其他學科存在先天差距。二是后天觀念問題。以語文課程為例,語文注重傳統(tǒng),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功夫,外來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多被認為缺少傳統(tǒng)根基而水土不服并走向形式主義。三是實踐路徑的問題。理工類課程更易于采用項目制與實驗的方式開展探索性學習。那么,STEAM教育是否需要、是否可以融入語文課堂要從兩者的性質展開討論。
STEAM教育與STEM一樣,首先指向的是多學科之間的融合教學。分科教學利于培養(yǎng)某一領域的專業(yè)人才,但在應對復雜社會問題時往往也會出現(xiàn)知識的短板,STEAM教育則整合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人文藝術五大學科知識,更利于應對現(xiàn)實語境中的復雜問題。在這五個學科體系中,科學是反映客觀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主要回答“是什么”與“為什么”的問題;技術指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手段、方法與經(jīng)驗,主要回答“做什么”的問題;工程是科學與技術的具體應用及其應用過程,主要回答“怎么做”的問題;數(shù)學則是與數(shù)量、結構、空間、變化、信息等相關的學問,是科學、技術、工程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1]人文藝術是各領域發(fā)展的促進劑,它的加入調和了原有STEM課程的理工科屬性,實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轉向。Georgette Yakman認為:“STEAM教育支持學生以學科整合的方式認識世界,以綜合創(chuàng)新的形式改造世界,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2]。從內在屬性來講,STEAM教育強調多學科融合,并基于項目與問題進行學習,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實際問題的解決。但較之于STEM,STEAM更看重“A”的作用。STEAM教育的支持者Justin Bragy認為,人文藝術是點燃創(chuàng)新力的火花[3],沒有人文藝術的STEM容易使知識和技能顯得狹隘,而人文與科技的貫通能夠更有力地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STEAM教育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必然要結合我國的教育特點開展課程創(chuàng)新,而這個特點恰恰體現(xiàn)在“A”的作用發(fā)揮上。中國是以人文見長的社會,科學史的發(fā)展傳統(tǒng)就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點。在研究自然界事物時我們采用的是博物學傳統(tǒng),而非西方的數(shù)理科學傳統(tǒng),善于采用帶有人文色彩的“志/史方法”,而不是思辨推理方法。[4]這種博物學傳統(tǒng)善于發(fā)掘事物間的聯(lián)系,是一種寬容而開放的知識體系,這些都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廣博性以及人文因素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性。在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不管是對“四書五經(jīng)”的教授,還是重“詩賦策論”的科考,都體現(xiàn)了這種人文教育的主導性。鄒曉東提出過A-STEM的理念,即構建以人文引領,以科學本質教育為核心,以藝術為翼的教育范式,實際就是在STEAM的基礎上,重點強調“A”的引領作用。STEAM教育的實踐可以建立在中國文化活動和知識遺產(chǎn)之上,體現(xiàn)中國教育教學傳統(tǒng)的特色,體現(xiàn)傳統(tǒng)教育“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5]這些決定了STEAM教育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吸收、繼承和發(fā)揚我國的文化特色,進一步突顯人文因素的價值與內涵。
若從理論角度來看,語文教育中的課改訴求也與STEAM之間存在著關聯(lián)性。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漢語的能力,它是交際、思維的工具,再而逐步形成尊崇母語的文化自覺,成為文化教育、傳承的工具。這種工具屬性要求語文的學習要緊密切合現(xiàn)實,《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表述:“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
以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部編版)為例,教材在注重傳統(tǒng)閱讀與寫作訓練的基礎上,強調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七、八年級的教材中有3個單元設置了“綜合性學習”模塊,九年級(上冊)有2個單元設置,九年級(下冊)有1個單元設置,總計15個主題?!熬C合性學習”模塊主要采用項目制的形式展開,融合了資料搜集、活動策劃、問題應對、交流表達、主題寫作等方面的能力訓練,其內容設置體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鼓勵多學科融合教學?!肮旁娫仿健敝黝}倡導人文與藝術的融合,鼓勵以書畫、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展現(xiàn)詩歌內容?!吧倌暾亲x書時”以及“我們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兩個主題,將語文與社會問題相結合,探討現(xiàn)實語境中的語文學習模式。而在《昆蟲記》等科普類文章的學習中,還將語文與生物、科學等知識進行了融合,一些闡釋事理的說明文也多涉及地理、物理等領域,重在挖掘課文中的科學精神。除此之外,在“綜合性學習”模塊的15個主題中有13個主題明確規(guī)定了演講、朗誦、分享、討論等不同形式的口語表達,十分注重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的融合。諸此種種都是語文教學跳出書本講授,融合其他學科的佐證。
第二,聚焦社會熱點問題?!熬C合性學習”模塊的主題涵蓋了初中生課外閱讀問題、低碳問題、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以及孝親敬老、網(wǎng)絡閱讀、“招牌”錯別字等大量現(xiàn)實話題、熱點話題,這些主題的設置幫助學生關注當下,聚焦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語境中開展語文學習,并培養(yǎng)問題意識。有些主題更進一步強調了策略的提出,如應對課外閱讀問題時,倡導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尋找對策,進一步強調了語文教育的現(xiàn)實性與應用性。
第三,注重思辨能力訓練?!熬C合性學習”模塊中對寫作能力的訓練并不側重于寫作技巧本身,而是讓學生在資料搜集、交流討論、組織策劃等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深化理解、形成認知,最后再撰寫成文,注重過程參與,整體上更側重于思辨能力的訓練,考量學生在應對問題時的思考與分析能力。
“綜合性學習”模塊中的這些特征與STEAM教育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見圖1),它們有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共同訴求,注重綜合運用各科知識來解決問題。雖然“思辨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但都屬于高階能力的培養(yǎng)范疇??梢?,語文教育不僅在理論導向上鼓勵跨學科學習,培養(yǎng)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現(xiàn)實教學中也要通過拓展性模塊幫助理論落地,語文教材中現(xiàn)有的探索為STEAM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
圖1 理論上的互通性
團隊成員走訪了蘇州常熟地區(qū)的多所初級中學,對30名一線語文教師進行了訪談,其中95%的教師在課堂中開展過“綜合性學習”等多學科融合式教學。他們普遍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在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綜合學習能力、寫作能力、資料的搜集與整合能力方面有很大優(yōu)勢,能夠“拓展思維”“豐富課堂”“促進全面發(fā)展”,能夠“實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大語文教學”,“適應中考風向的轉變”等,對多學科融合教學持肯定態(tài)度。但同時也表達了教學中存在的困難,80%的教師認為用以教學的時間不夠,影響教學進度;60%的教師認為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難以完成;50%的教師認為學習成效并不顯著,課堂的容量與深度不好駕馭;33%的教師認為增加教師負擔且容易流于形式。由此可見,多學科融合教學的理念雖深入人心,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往往礙于時間、能力、成效、推行模式等因素,無法作出更深入的探索?,F(xiàn)有的數(shù)據(jù)雖然僅是一個極小的樣本,但教師在開展教學創(chuàng)新活動時要應對的壓力是一致的?;谶@樣的現(xiàn)狀,強調融合、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STEAM教育想要融入語文課堂,首先需要破除時間、能力、成效、推廣等方面的阻礙。
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活動,STEAM課程的開展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之外的時間,如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夏令營等第二課堂,利用固有平臺,劃出固定時間用以課程探索。在能力指標上,并不強求所有的一線教師均具備開展STEAM教學的能力,可以課程團隊的形式共同完成課程設計,多人合作講授同一主題,甚至還可以外聘師資的方式組建團隊,以老帶新。教學過程則以理念培育及特色打造為主,不過于強調短期內的成績、名次等顯性成果,注重理念傳播與思維啟發(fā)。從小范圍教學開始,以興趣班、提高班的形式面向有一定接受能力的群體開設課程。應對思路如圖2:
圖2 應對思路
基于以上因素,我們在常規(guī)的語文課堂中繼續(xù)開展以聽說讀寫為主的語文訓練,而在課堂之外則依托第二課堂等,以項目制、主題制的形式開展多學科融合教學,由特定的教師群體面向特定的學生群體,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
立足于語文課堂開展STEAM課程設計,應始終突顯“A”的作用,不能因為其他課程的融入而沖淡原有的人文因素。STEAM中的“A”包括五個門類:語言藝術(Language Arts)、人文藝術(Liberal Arts)、手工藝術(Manual Arts)和肢體藝術(Physical Arts)、精致藝術及音樂藝術(Fine and Musical Arts)。研究者指出,語言藝術與人文藝術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積淀而成的結果,對“S”“T”“E”“M”這些元素有著基礎作用,其余元素則在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與健康的學習心態(tài)方面為受教育者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提供補益。[5]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以及文化教育、文化傳承的工具,是“語”和“文”的合一,這些決定了我們立足語文開展課程設計的時候,要思考如何將語言藝術、人文藝術等更好地融入課程。
這類課程嚴格來說并不屬于STEAM課程,是“A”嘗試與STEM融合的前期訓練。人文和藝術都包含了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適宜開展簡易的跨學科教學,語文課堂中對閱讀、寫作、表達能力的訓練應該在這類課程中得到強化,常用的形式有圍繞某一話題開展的社會調研、對某一文化藝術活動的策劃與實施、對某一文化主題的藝術展演等。既要注重基本功訓練,又強調對現(xiàn)實問題的應對,在現(xiàn)實語境中探索人文藝術的實踐路徑,體現(xiàn)課程設計的現(xiàn)實性與實用性。這類課程可以在“綜合性學習”模塊的基礎上作延伸和拓展,把課堂上無法開展的內容,融入課外的課程系統(tǒng)中開設。如課本中涉及的課外閱讀問題、低碳問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問題等都可以嘗試在人文藝術領域開展小范圍的融合教學,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應對問題的思路開展項目制教學。
在沒有現(xiàn)成課例的情況下,我們同樣可以從語文課本中尋找可供開發(fā)的主題,把根扎牢在課堂。例如七年級下冊《河中石獸》就是一個很好的課例樣本。它以文言文的形式探討了一個關于河流泥沙動力學的問題,先天具備了文理融合的基礎。該課文可以設計如表1:
表1 STEAM課例:《河中石獸》
這個課例在語文的大框架內設計了一個水槽模擬實驗,又以實驗來完成課外內容的拓展。
這類課例設計的關鍵在于“有放有收”,如果是從語文課文出發(fā),那還應該回到課文本身,實驗只是過程,它是服務于課文內容的,而不能脫離,甚至凌駕于材料之上。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啟發(fā)以及原理闡釋,既要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與求真探索的精神,也要培養(yǎng)學生判斷問題、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樣的STEAM課程才能突破學科界限,由一個知識點觸發(fā)出更多的知識體系,形成1+1>2的學習效果。
文章是各類知識的載體,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現(xiàn)成的課文可以用作這一類型課例的開發(fā),使用這類文章的優(yōu)勢在于:一是學生對內容的熟悉程度有助于課程的進一步拓展,二是能夠更好地立足語文本身,體現(xiàn)人文的因素。小學階段中,融合了建筑學、力學的《趙州橋》以及融合了自然規(guī)律、數(shù)理推算的《二十四節(jié)氣》都是比較成熟的課例,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fā),我們可以沿著這樣的思路不斷拓寬、拓深,強化跨學科融合。
STEAM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實社會需求的綜合性人才,這一理念的落地需要結合我國的教育傳統(tǒng),突出人文因素的價值,中小學階段的 STEAM教育更應該重視語文在這一課程探索中的作用發(fā)揮。從另一角度來講,我們引入STEAM理念來開展語文教育的創(chuàng)新,同樣有助于進一步明確語文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指向性。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注重“扎實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訓練與有效的文化教育”,這些指標如果在傳統(tǒng)課堂中難以深化,那就可以利用STEAM教育的形式,在課堂之外進行拓展。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的STEAM課程設計,就應該更重視對“語”“文”訓練的強化,也即語言藝術、人文藝術,這里的語言又包括了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我們不僅要理解它表達了什么,還要去理解它是怎么表達的以及為什么要這樣表達。這樣的課程設計就能讓語文教育充分汲取STEAM教育之長,也利用STEAM的思路來拓展課程思維與知識容量,真正讓語文教育與STEAM教育相互融通、互補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