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婷,趙鵬翔,儀楊,王濛,謝飛,ADZAVON Yao Mawulikplimi,劉夢昱
北京工業(yè)大學環(huán)境與生命學部,北京 100124
在成人腦腫瘤中,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根據(jù)GBM獨特的組織學特征,即腫瘤壞死區(qū)及內(nèi)皮細胞增殖程度,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其歸類為最高級別Ⅳ級腦腫瘤(Lah,Novak and Breznik)[1]。確診后,GBM患者的生存期一般只有15個月左右[2]。GBM分為原發(fā)性GBM和繼發(fā)性GBM,兩類GBM具有不同的分子發(fā)生機制。在老年患者中,GBM主要為原發(fā)性腫瘤,該類患者未曾患有惡性程度較輕的腦腫瘤。繼發(fā)性GBM來源于低等級腦膠質瘤的復發(fā)[3]。GBM的標準治療手段為最大程度安全地進行手術切除聯(lián)合放化療治療[4]。替莫唑胺作為小分子藥物能夠穿過血腦屏障,一直作為一線用藥應用于GBM的臨床治療中,近年來隨著抗腫瘤藥物的研究發(fā)展,貝伐珠單抗、洛莫司丁以及腫瘤電場治療也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參與到GBM的治療中[5-7]。然而,盡管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方法在不斷進步,患者五年生存率仍低于10%[8],因此新的治療方法以及抗腫瘤藥物亟待研發(fā)。
二甲雙胍(metformin hydrochloride,MET)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雙胍類藥物[9]。二甲雙胍在不同疾病中顯示出了多效性,提示其不依賴于控制血糖而對多種組織器官產(chǎn)生作用。二甲雙胍的親水及親脂性使其可以高度溶解于無機液相介質中,且易與膜脂質結構結合,使得二甲雙胍可輕易穿過血腦屏障[10]。Labuzek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全身炎癥Wistar大鼠模型口服二甲雙胍后,藥物可透過血腦屏障,在腦不同部位的血藥濃度均在μmol范圍內(nèi)。針對多種疾病的多項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經(jīng)注射給藥后血藥濃度均在40μmol·L-1內(nèi),符合藥理學血藥濃度標準,為二甲雙胍抗膠質母細胞瘤治療提供了實驗基礎。研究表明二甲雙胍的抗腫瘤作用機制包括AMPK依賴或AMPK非依賴方式[12]。二甲雙胍能夠通過激活細胞AMPK抑制下游mTOR信號通路而具有潛在的抗腫瘤作用。而AMPK非依賴在體內(nèi)的作用包括降低胰島素、抑制炎癥信號以及增強脂聯(lián)素等,這些變化在腫瘤的生成過程中均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13-14]。近年來多項研究結果顯示,二甲雙胍在多類良性或惡性腫瘤中發(fā)揮了抑制作用,在結腸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的治療效果中得到了證實[14-16]。因此,本研究選擇多種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系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二甲雙胍在體外是否對不同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具有抑制作用,以期為進一步開展二甲雙胍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研究提供更多依據(jù)。
1.1.1 細胞小鼠源膠質瘤細胞株(GL261)購自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細胞庫;大鼠源膠質瘤細胞株(C6)購自國家實驗細胞資源共享平臺(北京總部);人源膠質瘤細胞株(U87MG)來源于北京陸軍總醫(y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yī)院。
1.1.2 試劑二甲雙胍鹽酸鹽(美國Sigma公司);DMEM高糖培養(yǎng)基、青鏈霉素、胎牛血清、0.25%胰蛋白酶(美國Hyclone公司);CCK-8試劑盒、CCK-L試劑盒(日本Dojiodo公司);NucGreen Dead488ReadyProbes(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細胞全蛋白提取試劑盒(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DS-PAGE凝膠制備試劑盒(北京莊盟國際生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p-Akt、Akt抗體(美國CST公司);β-actin抗體(美國Proteintech公司);熒光二抗(鼠抗、兔抗)(美國KPL公司)。
1.1.3 實驗儀器CO2細胞培養(yǎng)箱(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光學(熒光)倒置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低速離心機(江蘇瑞江分析儀器有限公司);高速離心機(美國EPPENDORF公司);六合一酶標儀、核酸電泳儀(美國BIO-RAD公司);Odyssay凝膠成像儀(美國LI-COR公司);細胞實時成像系統(tǒng)(美國BioTex公司)。
1.2.1 細胞培養(yǎng)含10% FBS和1%鏈青霉素的DMEM高糖完全培養(yǎng)基,37℃、5% CO2培養(yǎng)。隔天更換培養(yǎng)基,每3天傳代1次,傳代比例為1∶3。
1.2.2 CCK-8法檢測細胞增殖活性將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的細胞按3×103個·孔-1接種于96孔板內(nèi),貼壁24 h。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貼壁并且生長良好時,加入完全培養(yǎng)基(0 mmol·L-1)和含不同濃度二甲雙胍(2、4、6、8、10 mmol·L-1)的完全培養(yǎng)基,作用時間分別為24、48、72 h。每孔按照體系體積的10%加入CCK-8試劑,培養(yǎng)箱中避光孵育2 h,在波長450 nm處檢測吸光度,按照公式(1)計算細胞相對增殖活性(細胞存活率)。
式中,As:實驗孔(含有細胞的培養(yǎng)基、CCK-8、待測物質)吸光度值;Ac:對照孔(含有細胞的培養(yǎng)基、CCK-8、無待測物質)吸光度值;Ab:空白孔(不含細胞和待測物質的培養(yǎng)基、CCK-8)吸光度值。
1.2.3 活細胞實時成像實驗細胞接種密度及實驗分組同1.2.2,同時將75%乙醇處理細胞5 min設置陽性對照組。GL261、C6按照以下分組:對照組(CTRL組)、實驗組(MET組,6 mmol·L-1)。U87MG按照以下分組:對照組(CTRL組)、實驗組(MET組,8 mmol·L-1)。NucGreen Dead 488 ReadyProbes染料和培養(yǎng)基比例為1∶400。按照實驗分組加入培養(yǎng)基及染料,避光放入活細胞成像系統(tǒng)監(jiān)測48 h,觀察凋亡情況。
1.2.4 平板克隆實驗 將細胞按照GL261(100個·孔-1)、C6(200個·孔-1)、U87MG(200個·孔-1)的細胞密度接種于24孔板。GL261、C6按照以下分組:對照組(CTRL組)、實驗組(MET組,6 mmo·lL-1)、實驗組(MET組,8 mmol·L-1);U87MG按照以下分組:對照組(CTRL組)、實驗組(MET組,8 mmol·L-1)、實驗組(MET組,10 mmol·L-1)。連續(xù)培養(yǎng)7 d,隔天更換培養(yǎng)基,單個細胞克隆達到50個左右,4%多聚甲醛固定,0.1%結晶紫染色,拍照。4倍顯微鏡觀察細胞團狀態(tài),并按照公式(2)計算克隆形成率。
1.2.5 活細胞ATP檢測細胞接種密度同1.2.2,分組同1.2.3,作用時間為48 h。每孔加入100μL CCK-L工作液,25℃避光孵育10 min,酶標儀全波長檢測相對光強度(relative light unit,RLU)。
1.2.6 Western blot實驗分組同1.2.3,二甲雙胍處理12、24、48 h后收集細胞。參照試劑盒操作說明提取細胞全蛋白,考馬斯亮藍法測蛋白濃度,上樣量為40μg,SDS-PAGE凝膠電泳,濕法轉膜至硝酸纖維素膜。5% BSA或5%脫脂牛奶室溫封閉。一抗p-Akt(1∶1 000)、Akt(1∶1 000)、β-actin(1∶8 000)孵育。熒光二抗(1∶10 000)孵育,LI-COR成像系統(tǒng)直接掃描,Odyssey軟件統(tǒng)計灰度值。
本研究均采用GraphPad Prism 9.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SEM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t-test)、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雙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組間比較P<0.05、P<0.001、P<0.000 1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1 二甲雙胍對不同GBM細胞增殖活性的影響CCK-8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與對照組(0 mmol·L-1)相 比,二 甲 雙 胍 在 較 低濃 度2~4 mmol·L-1時,對各組GBM細胞的活性無明顯抑制作用,在較高濃度時(≥6 mmol·L-1)對各組GBM細胞增殖水平均產(chǎn)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CCK-8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GBM細胞對二甲雙胍的藥物敏感性不同,二甲雙胍藥物作用時間不同也對GBM細胞活性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如圖1所示,與GL261、C6相比,U87MG具有較高的耐藥性,二甲雙胍濃度達到8 mmol·L-1且作用時間48 h后,U87MG細胞相對活性為54.268%±4.442%。對于C6細胞,隨著藥物濃度增加及作用時間增加對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漸增強。GL261增殖能力較強,二甲雙胍作用時間達到72 h,藥物對細胞的抑制能力顯著降低,藥物作用48 h對GL261細胞U87MG細胞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綜上,二甲雙胍作用48 h對各組GBM細胞均產(chǎn)生了抑制作用,各組細胞半數(shù)抑制率藥物濃度(IC50)及作用 時 間 為:U87MG,8 mmol·L-1作 用 時 間48 h(54.268%±4.442%);C6,6 mmol·L-1作用時間48 h(53.388%±1.521%);GL261,4 mmol·L-1作用時間48 h(58.9175%±9.670%)。
圖1 二甲雙胍對GBM細胞的增殖活性的影響Fig.1 Effect of MET on proliferation activity of GBM cells
2.1.2 二甲雙胍對GBM細胞形態(tài)學變化的影響10倍顯微鏡下觀察GBM細胞形態(tài),結果如圖2所示:與對照組相比,MET組視野中GL261、C6和U87MG細胞變圓、皺縮細胞數(shù)量增加,細胞密度降低。這與CCK-8實驗結果相對應,證明二甲雙胍明顯抑制各GBM細胞的增殖和生長。
圖2 二甲雙胍對GBM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10)Fig.2 Effect of MET on GBM cell morphology
NucGreen Dead 488 ReadyProbes染料可與凋亡細胞的核DNA結合,發(fā)出綠色熒光,對生長狀態(tài)正常的細胞無影響。10倍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圖3),MET可在24 h內(nèi)有效促進U87MG細胞凋亡,而對GL261和C6細胞凋亡促進作用無明顯變化;48 h內(nèi)可有效促進3種GBM細胞大量凋亡,明場中3種GBM細胞的數(shù)量無明顯變化,說明二甲雙胍能夠顯著抑制GBM細胞增殖。由于不同GBM細胞自身代謝水平及增殖水平的差別,MET對不同GBM細胞發(fā)揮促凋亡作用的時間不同,促進GBM凋亡的具體分子機制尚需進一步實驗驗證。
圖3 二甲雙胍對GBM細胞凋亡水平的影響Fig.3 Effect of MET on apoptosis of GBM cells
二甲雙胍分別處理GL261、C6和U87MG細胞7 d后,如圖4所示,克隆形成實驗結果顯示二甲雙胍處理后的GBM細胞形成克隆數(shù)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MET組細胞克隆能力明顯低于對照組,且隨著作用濃度增加,二甲雙胍對GBM細胞的抑制作用增強,形成的克隆細胞團內(nèi)細胞數(shù)目也顯著減少。4倍顯微鏡下觀察克隆細胞團形態(tài)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MET組中GBM形成細胞團的能力明顯降低,克隆細胞團中細胞間空隙明顯增大(圖5)。綜上,證明二甲雙胍能夠有效抑制GBM細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劑量依賴性。
圖4 二甲雙胍對GBM細胞克隆形成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MET on the formation of GBM cell clonies
圖5 二甲雙胍對GBM克隆細胞團形態(tài)的影響Fig.5 Effect of MET on cell cluster morphology of GBM clonies
研究表明二甲雙胍能夠通過抑制線粒體復合物Ⅰ對細胞產(chǎn)生抑制作用,本研究通過化學發(fā)光法(CCK-L)對GBM細胞的活細胞內(nèi)線粒體產(chǎn)生的ATP水平進行檢測。與對照組相比,MET組的相對光強度(RLU)明顯降低(圖6)。ATP作為細胞的能量貨幣,直接為細胞代謝提供能源,結果證明二甲雙胍能夠顯著抑制各GBM細胞內(nèi)線粒體產(chǎn)生ATP,從能量來源處抑制了細胞增殖及生長。
圖6 二甲雙胍對GBM細胞內(nèi)ATP水平的影響Fig.6 Effect of MET on intracellular ATP level in GBM cells
檢測不同時間點下二甲雙胍作用對GBM細胞中p-Akt、Akt表達的影響,如圖7所示:與各自時間點的對照組相比,隨著二甲雙胍作用時間延長,3種GBM細胞內(nèi)p-Akt表達在12 h并未出現(xiàn)顯著差異,在24 h出現(xiàn)顯著下調(P<0.000 1);48 h僅C6細胞內(nèi)p-Akt表達下調明顯(P<0.05),其余細胞Akt表達水平在12~48 h內(nèi)并未出現(xiàn)顯著差異,證明二甲雙胍通過抑制Akt磷酸化進而抑制GBM細胞內(nèi)Akt活化,對p-Akt表達具有短效性作用,且無時間依賴性。
圖7 二甲雙胍對Akt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響Fig.7 Effect of MET on Akt and its phosphorylation level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可能具有新的作用,不僅能夠因其具有降糖作用而成為2型糖尿病的一線用藥,同時在臨床應用上還發(fā)現(xiàn)其對腫瘤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效果在多種腫瘤中得到驗證,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以及腦膠質瘤[17]。而GBM作為惡性程度最高的腦膠質瘤,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方案十分有限,且效果甚微。研究表明,放療和化療或可提高標準治療效果,大量臨床病例也顯示聯(lián)合放化療治療方法會抑制腫瘤生長和限制復發(fā),從而使挽救病人生命成為可能,然而治療后GBM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難以提高[18]。在抗腦膠質瘤的體內(nèi)外實驗中,二甲雙胍常與其他藥物,例如替莫唑胺、二氯乙酸(DCA)等聯(lián)合作用于U251、T98等膠質瘤細胞系或C57BL/6小鼠GL261移植瘤模型進行研究[19-21]。本研究結果與上述文獻中的結果一致,證明了二甲雙胍可有效地抑制不同GBM細胞的增殖能力,且有一定濃度依賴性。本研究中CCK-8結果確定了不同GBM細胞適合的藥物作用濃度。實時細胞檢測GBM細胞的動態(tài)生長狀況進一步驗證了二甲雙胍作用后促進GBM細胞凋亡的有效作用時間,為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GBM細胞中二甲雙胍作用濃度不同,提示種屬、組織與惡性程度不同的GBM細胞的增殖及代謝水平不同,使得二甲雙胍抑制腫瘤細胞的有效濃度不同。本研究僅在體外探究了二甲雙胍單獨作用于GBM細胞的作用效果,未結合體外實驗,且二甲雙胍作用機制十分復雜,許多二甲雙胍抗膠質瘤的相關研究僅局限于多藥聯(lián)合作用的基礎實驗,將二甲雙胍單獨應用于體內(nèi)的實驗研究較少。因此,后續(xù)將對二甲雙胍單獨作用動物的體內(nèi)實驗進行研究,并進一步驗證二甲雙胍在臨床研究中的抗腫瘤效應。
盡管研究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能夠對腫瘤細胞的代謝產(chǎn)生影響,但其真正的作用機制尚待研究[22-23]。已有研究表明二甲雙胍作用后涉及多種信號通路,包括AMPK、mTOR、REDD1以及細胞內(nèi)線粒體呼吸鏈及氧化應激的調控[24-27]。本研究首先對GBM細胞內(nèi)線粒體產(chǎn)生的ATP水平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作用后,不同GBM細胞內(nèi)ATP水平均顯著降低,證明了二甲雙胍對腫瘤細胞代謝功能的抑制作用。Akt是腫瘤細胞信號通路中重要的調控因子,該因子通過自身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調控下游信號轉導,從而影響細胞能量代謝水平,并與體內(nèi)多種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遷移和凋亡過程等相關。本研究結果證明二甲雙胍作用后,多種GBM細胞內(nèi)Akt磷酸化水平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二甲雙胍可抑制多種GBM細胞的增殖,降低Akt磷酸化水平,其機制或與細胞內(nèi)ATP水平降低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為二甲雙胍用于GBM的防治及GBM患者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