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晶 俞雪婷 方偉 陳佳燕 侯立杰
恒定性外斜視(Constant exotropia,XT)和間歇性外斜視(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是臨床上常見的斜視類型[1]。既往普遍認為視力正常的斜視患者其黃斑區(qū)視網膜結構正常,但隨著眼科影像技術的進步和對疾病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斜視患者中存在著眼底形態(tài)結構的異常。已有文獻報道斜視患者中發(fā)現(xiàn)不同層次和不同區(qū)域的視網膜厚度改變[2-3],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XT和IXT患者的主斜眼黃斑區(qū)視網膜血流密度減少[4],而正常人群中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和視網膜血流密度之間存在關聯(lián)[5]。那么在這類斜視患者中視網膜血流密度變化是否會伴隨不同層次和不同象限的視網膜厚度的改變?目前鮮見報道。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為一種重復性和再現(xiàn)性都高的無創(chuàng)成像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視網膜結構的評估,包括對淺層毛細血管叢(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和深層毛細血管叢(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qū)(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積、內外層視網膜厚度等參數(shù)進行量化。因此,本研究旨在應用OCTA定量測量正常視力的XT和IXT患者及與其年齡匹配的正常對照者黃斑區(qū)視網膜血流密度和視網膜厚度等參數(shù),探討黃斑區(qū)視網膜血流密度與厚度間的相關性,從而為進一步了解外斜視的病理生理學改變帶來新的認識。
納入標準:①年齡為6~18歲;②雙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20/20;③屈光度:球鏡度>-6.00 D、散光及屈光參差<1.50 D。排除標準:①既往有斜視手術史;②合并其他類型斜視如垂直分離性斜視,合并眼球震顫、弱視、器質性眼?。虎塾猩窠浵到y(tǒng)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偏頭痛等。納入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yī)院杭州院區(qū)就診的XT患者和IXT患者,以及年齡匹配的無斜視的正常對照者。本研究經溫州醫(y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批號:2020-139-K-124)批準,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所有受檢者在檢查開始前均由其父母或法定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在XT組和IXT組患者中,我們通過卡孔法[6]進行主斜眼的判斷:囑患者伸直手臂平舉測試卡,經由卡片中央直徑2 cm的圓孔觀察遠距和近距目標,其中自發(fā)表現(xiàn)出向外偏斜的眼為主斜眼。將XT組和IXT組的雙眼分為主斜眼和對側眼,并進行雙眼間比較。3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時XT組和IXT組中選擇主斜眼作為研究眼,而正常對照組也納入雙眼,定義右眼作為研究眼,左眼為對側眼。
1.2.1 眼科檢查 所有受檢者均接受完整的眼科常規(guī)檢查,包括BCVA、等效球鏡度(SE)、斜視度數(shù)(使用三棱鏡加交替遮蓋試驗,分別注視33 cm近距和6 m遠距目標測得)、眼球運動、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包括眼前節(jié)和眼底檢查)等。
1.2.2 OCTA檢查 應用RTVue XR(美國Optovue公司)結合分頻輻去相干影像(Split-spectrum amplitude 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SSADA)算法對所有受檢者行OCTA掃描。采集黃斑區(qū)3 mm×3 mm范圍內的掃描圖像,并由儀器內置的AngioVue軟件(版本號:2017.1.0.155)對圖像中SCP、DCP、內層視網膜和外層視網膜進行自動化分層(見圖1)。所有操作均由我院同一名經驗豐富的檢查者進行,并對每張圖像的分層進行人工檢查和調整,剔除圖像不居中或質量指數(shù)小于6/10 或分層不清晰的圖像。根據(jù)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研究(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7-8]按黃斑中心凹(直徑1 mm圓形)和旁中心凹(內徑1 mm、外徑3 mm圓環(huán))進行分區(qū),并按上方(Superior,S)、下方(Inferior,I)、鼻側(Nasal,N)、顳側(Temporal,T)分象限進行記錄(見圖2)。
病例對照研究。采用SAS 9.2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通過kolmogorov-Smirnov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表示。分類數(shù)據(jù)采用數(shù)值和百分比表示。視網膜血流密度和厚度參數(shù)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廣義線性模型方差分析,并以Tukey法矯正兩兩參數(shù)比較水平。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視網膜血流密度參數(shù)、內外層視網膜厚度及斜視度數(shù)之間關系。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黃斑區(qū)視網膜血流密度和厚度測量的自動化分層A:SCP包含內界膜(紅線)至內叢狀層上9 μm(綠線);B:DCP包含內叢狀層上9 μm(綠線)至外叢狀層下9 μm(紅線);C:內層視網膜包含內界膜(紅線)至內叢狀層(綠線);D:外層視網膜包含內核層(綠線)至視網膜色素上皮層(藍線)Figure 1.Automatically segmented image of macular microvasculature and thicknessA: The SCP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red boundary) to 9 μm above the inner plexiform layer (IPL,green boundary).B: The DCP was calculated from 9 μm above the IPL (green boundary) to 9 μm below the outer plexiform layer (red boundary).C: The inner retina extends from the ILM (red boundary) to the IPL (green boundary).D: The outer retina ranges from the inner nuclear layer (green boundary) to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blue boundary).SCP,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DCP,deep capillary plexus.
圖2.黃斑區(qū)掃描圖像的ETDRS分區(qū)分為中心凹(直徑1.0 mm圓形)和旁中心凹(內徑1.0 mm、外徑3.0 mm圓環(huán)),其中旁中心凹區(qū)域分為上方、下方、鼻側、顳側共4個象限Figure 2.Scanning image based on the ETDRS contourThe macular area was separately calculated for the fovea (central circle with 1.0 mm diameter) and the parafovea (ring around the fovea with inner and outer diameters of 1.0 mm and 3.0 mm) divided into the superior,inferior,nasal,and temporal quadrants.ETDRS,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共納入72例(144眼)研究對象,其中XT組25例(50眼)、IXT組22例(44眼)、正常對照組25例(50眼),所有基線資料見表1。XT組的遠距和近距斜視度均大于IXT組的遠距和近距斜視度,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2、0.034)。此外,3組間年齡、性別、SE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XT 組研究眼總SCP 血流密度低于對側眼(t=-2.10,P=0.047),在旁中心凹上方區(qū)域SCP血流密度低于對側眼(t=-2.28,P=0.032);研究眼DCP血流密度在旁中心凹上方及下方區(qū)域均低于對側眼(t=-2.26,P=0.033;t=-2.43,P=0.023)。IXT組研究眼與對側眼間SCP和DCP血流密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3 組中的研究眼總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區(qū)域SCP血流密度,以及總DCP和除鼻側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區(qū)域DCP血流密度總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XT組研究眼總SCP和旁中心凹上方區(qū)域SCP血流密度,以及總DCP和除鼻側外的其他旁中心凹區(qū)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對照組(均P<0.05);IXT組研究眼總DCP和旁中心凹上下方區(qū)域DCP血流密度均低于正常對照組(均P<0.05),研究眼SCP血流密度與正常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AZ面積在3組受檢者中組間及組內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3和圖3。
XT組中研究眼的內層視網膜厚度在旁中心凹顳側區(qū)域較對側眼更?。╰=-2.84,P=0.009),在旁中心凹上方區(qū)域厚度較對側眼減少,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62),見表4。3組受檢者中組間及組內全層視網膜厚度和外層視網膜厚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相關性分析顯示,內層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與遠距斜視度(r=-0.36,P=0.012)和近距斜視度(r=-0.37,P=0.010)均呈負相關。遠近斜視度與內層其他象限和外層各象限視網膜厚度、全層視網膜總厚度、深淺層或者各象限血流密度均無明顯相關性(均P>0.05)。視網膜血流密度與視網膜厚度均無明顯相關性(均P>0.05)。見圖4。
OCTA影像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活體測量視網膜血流灌注和結構成為可能,從而為臨床和科研中對疾病的檢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也通過這一檢查技術加深了對許多疾病的認識。既往認為弱視患者眼底結構正常,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弱視患者存在異常的黃斑視網膜血流灌注和視網膜厚度改變[9-11]。在國內外有關弱視眼的視網膜形態(tài)結構改變的研究中常選取斜視性弱視患者為研究對象[12-15],在這類患者中發(fā)現(xiàn)與正常對照眼相比,弱視眼的黃斑區(qū)視網膜血流密度降低,視網膜厚度出現(xiàn)變化,盡管相關研究結果仍存在爭議。
表1.正常對照組、XT組、IXT組基線資料Table 1.Demographics of the control,XT and IXT groups
表2.3組受檢者黃斑區(qū)視網膜淺層毛細血管叢血流密度Table 2.Macular perfusion density of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in three groups
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為視力正常的XT和IXT未成年患者,研究結果提示IXT患者主斜眼黃斑區(qū)DCP血流密度較正常對照組降低,其中以黃斑區(qū)旁中心凹上下方象限最為明顯,而內外層視網膜厚度均無改變。推測可能原因是IXT患者仍能通過融合機制控制眼位正位,眼位偏斜僅在疲勞、生病、遮蓋一眼等破壞融合后出現(xiàn),因此雙眼常能接收相同的光刺激,從而使得其視網膜結構改變較少。而IXT患者中主斜眼黃斑區(qū)血流密度改變發(fā)生在DCP,可能是由于DCP位于視網膜內核層上下,為視網膜淺層血管垂直方向末端吻合的終末毛細血管網,這一特殊的解剖結構使其更易受到缺血、缺氧損傷。
表3.3組受檢者黃斑區(qū)視網膜深層毛細血管叢血流密度Table 3.Macular perfusion density of deep capillary plexus in three groups
圖3.3組受檢者黃斑區(qū)血流密度示意圖Figure 3.The macular perfusion density in three groups
表4.3組受檢者內層視網膜厚度的比較Table 4.Comparison of the inner retinal thickness in three groups
圖4.內層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與遠距、近距斜視度的相關性散點圖Figure 4.Scatter plots show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ner thickness of fovea and the angle of exodeviation at distance (D) and at near (N)
而XT患者表現(xiàn)為恒定性的眼球向外偏斜,注視眼接收的視覺圖像投射至該眼的黃斑中心凹,而主斜眼接收到的視覺刺激投射至視網膜非對應點,從而可能造成抑制或異常視網膜對應[16-17]。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在異常雙眼視功能的斜視患者中,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存在上下方和鼻顳側差異,顳上方視網膜厚度更薄[2]。盡管其研究納入的研究對象數(shù)量少,但其結果推測斜視患者的異常視網膜對應可使其視覺傳出神經退化,從而造成顳側視網膜神經節(jié)細胞數(shù)量減少,而鼻側視網膜主導的視覺投射未受到影響。本研究中在XT的主斜眼中得到了相似的發(fā)現(xiàn),我們發(fā)現(xiàn)黃斑區(qū)顳側旁中心凹區(qū)域內層視網膜厚度與對側眼相比更薄。同時,主斜眼與對側眼和正常對照眼相比,均出現(xiàn)SCP和DCP血流密度減少,其中SCP以上方減少為主,DCP以上下方和顳側減少為主。在正常人群中黃斑旁中心凹血流密度與內層視網膜厚度呈正相關,與全層視網膜厚度無相關[5]。理論上視網膜厚度增加可能導致供氧和營養(yǎng)需求增加,從而增加視網膜血流灌注,反過來,血管體積增加也會造成視網膜厚度增加。而在本研究中雖然發(fā)現(xiàn)主斜眼黃斑區(qū)血流密度和內層顳側視網膜厚度的變化,但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后顯示結果并無相關性。然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內層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改變與斜視度數(shù)有相關性。斜視度數(shù)只是斜視疾病評價的一個維度,斜視的評價同時還包括控制力、立體視功能,以及視覺中樞尤其是融合中樞在疾病形成及進展中的影響[18-21]。但是本研究僅納入了斜視度數(shù)這一參數(shù),并且選擇了斜視角度相對較大的研究對象,所以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是否適用于外隱斜或者小角度斜視患者,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OCTA在XT和IXT患者中發(fā)現(xiàn)了黃斑區(qū)視網膜血流密度和視網膜厚度改變,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這類患者的病理生理機制。但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斜視參數(shù)評價指標單一,未來還需要進行大樣本的多維度的深入縱向研究。
利益沖突申明本研究無任何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翟晶:收集數(shù)據(jù);參與選題、設計、資料的分析和解釋;撰寫論文;根據(jù)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俞雪婷、方偉、陳佳燕:參與收集數(shù)據(jù)及資料整理分析。侯立杰:參與選題、設計;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結果、結論;根據(jù)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