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為“理想生活”列了三個條件:真誠的朋友,美好的書籍,沉睡的良心。
前兩個好理解,最后一個值得討論。
為何在令人向往的幸福日子里,良心最好“沉睡”呢?如此說來,良心作為私人品德的守護者,公序良俗的看門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永不下崗,全天候地執(zhí)行任務。
如果遇到以下狀況,它會猛地驚醒,走上哨位:遭遇抉擇。比如,路上遇到一個老人倒在地上,車站發(fā)現(xiàn)扒手把手伸進別人的口袋,馬路旁邊一個沒了手腳的人在乞討。
如果你認為第一個案例是碰瓷;第二個案例太復雜,高聲呼喊雖可引起注意,但會把禍水引向自己,遭扒手的同伙報復;第三個案例,你認定乞討者是偽裝的,于是,你掉頭不顧,“良心”按兵不動。
或者,你什么也沒想,就見義勇為,良心成為可貴的本能,以上二者,都不會制造內(nèi)心的不安。
問題是我們未能免俗,老在“兩可”“兩難”之間舉棋不定,怕上當,又怕受警醒著的良心譴責,天人交戰(zhàn),難免吃苦頭。
不能不省悟,良心如果“沉睡”,實在是福氣,這一狀況意味著,內(nèi)心擁有至為難得的平靜,平衡。沒有戰(zhàn)爭,坦克的履帶干凈,火箭的發(fā)射架沉默。沒有輾轉(zhuǎn)反側(cè),安眠藥瓶的蓋子沒動。沒有犯罪,牢獄冷冷清清。
所謂“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心”就是因自信而酣眠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