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蘇 軾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糅,屠酤②紛然,歸舍已三鼓③矣。舍中掩關(guān)熟寢,已再鼾④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⑤,更欲遠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
(選自《唐宋八大家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釋】
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
②屠酤:屠戶和賣酒的人,這里泛指各種商販。
③三鼓:三更。
④再鼾:一覺醒來又睡去。
⑤韓退之釣魚無得:韓愈曾寫詩述其釣魚釣不著大魚,埋怨水太淺,要另覓垂釣佳處。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 鑒賞空間 ——
《記承天寺夜游》和《儋耳夜書》兩篇小品文都寫了閑與適,但表達的思想又有所不同。前者閑中有苦,夜游多為排遣,樂觀植于誹怨;后者因為作者發(fā)現(xiàn)了人生的意義之所在,思想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真正的超脫。
在《儋耳夜書》中,作者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輕松閑適的生活畫面:“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可見蘇軾很受百姓愛戴;“民夷雜糅,屠酤紛然”說明人民安居樂業(yè)。出之欣欣歸亦陶陶,可見作者心情安逸、仕途滿足?!胺耪榷?,孰為得失?”八字完成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細節(jié)刻畫,歷來被視為文眼所在。此句既是月夜與友暢游的心得,也是對自己政務(wù)的總結(jié)。文末用韓愈典故意在諷喻官場是非,對照其前“孰為得失”一句,自然引發(fā)讀者對人生意義的更深刻思考。
—— 讀有所思 ——
同是夜游,《儋耳夜書》和《記承天寺夜游》在景物描寫和情感抒發(fā)上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