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在距地球180萬公里處發(fā)現那顆小行星的,飛船上的計算機顯示,它的軌道與地球相交,再過18天,這塊太空巨石就要墜落在墨西哥灣附近了!
地球的監(jiān)視系統(tǒng)應該在一年前就注意到它了,但我們沒有聽到過任何這方面的消息。
我們同地球聯系,在應有的5秒鐘延時后,耳機中仍是一片寂靜,而就在10分鐘前我們還與地球通過話。
這件事比小行星的出現更令我們震驚。
20天前,我和愛瑪租了這艘老式的傳統(tǒng)動力飛船在太空中度蜜月。
就在我們即將返回時,一切突然變得如此詭異。
但那顆小行星就在我們前方50公里處,凸現在太空漆黑的背景上,像放在黑天鵝絨上的展品那樣現實,我確信自己不是在噩夢中。
“我們得做些什么!”我說。
同以前一樣,一旦我做出行動的決定,愛瑪總能想出行動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把飛船上的一臺發(fā)動機向它發(fā)射出去,這樣可以把它炸離軌道。”
計算機的模擬表明這是可行的,但必須在24分鐘內完成,如果小行星再向前運行一段的話就晚了。
我們沒有再猶豫,駕駛飛船與小行星拉開100公里的安全距離,然后向計算機發(fā)出指令。
“變軌成功,小行星將不會撞擊地球表面,它將在58037公里軌道被地球捕獲,成為一顆地球衛(wèi)星。”
帶著救世主的喜悅和自豪,我們用剩下的一臺發(fā)動機向地球飛去。
飛船加速很慢,小行星超過了飛船,很快消失在地球方向。
一直在屏幕上觀察小行星的愛瑪突然驚叫起來:
“天啊,地球!您看地球!”
愛瑪讓我看屏幕上放大的圖像,我掃了一眼后立刻大驚失色:地球上的大陸都變成了我從未見過的形狀。
我們向計算機求助,得到了這樣的回答:“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白堊紀晚期①地球的大陸形狀和分布?!?/p>
“白堊紀距現在有多長時間?”
“約6500萬年。不過您的問題的提法可能有誤,各種跡象表明,現在就是白堊紀了?!?/p>
計算機是對的,我們現在明白了為什么地球方向一片寂靜,因為人類還沒有出現。
在我們的時代,人類利用時空躍遷方式進行恒星際的航行要特別小心時間蛀洞,如果不慎誤入它,則會在瞬間被拋到幾萬光年的遠方,時間也會向前或向后跳躍很漫長的一段。
我們就是誤入了這樣一個時間蛀洞,當時竟絲毫沒有感覺到。
懷著對人類文明進化的自信,我們選擇再次穿過時間蛀洞。
我們用小飛船上僅有的一臺發(fā)動機向地球飛去,兩天后進入近地軌道。
我們降落在靠近澳洲的太平洋上,靠一個小救生筏浮在海面上。
在海上漂了半個小時后,遠遠看到了一艘大船,我們打信號彈呼救,那船便向我們駛來。
“啊,真的還有人類!”愛瑪喊道,眼中涌出激動的淚花。
“我說過人類是萬物之靈,總會登上地球文明之巔的?!蔽艺f。
〔注〕①地質年代名,距今約6500萬年。
(選自《劉慈欣短篇作品集》,有刪改)
技法提煉
1.組合敘事,立體呈現。
我們在收集寫作素材的時候,可以采用“組合法”,將所收集到的同一人物的相關事件,或同一事件的相關片段,或同一主題的不同故事等,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可以全面表現一個人物的不同側面,或同一主題的不同角度。一般來說,有情節(jié)的人和事,可以縱向組合;情節(jié)不是很豐富的人和事,可以橫向組合;有時兩種方式可以交替運用。如選文中就組合了下列故事:“我們”在太空度蜜月,用一臺發(fā)動機改變了隕石的走向,我們來到白堊紀的地球……
2.材料典型,主題鮮明。
采用組合法行文,往往容易出現材料堆砌、中心零散甚至雜亂無章等問題,因此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主題必須要集中,那就需要在選材時關注人、事、物等的典型性,所寫的人和事必須是充實豐滿、意蘊豐富、生動可感的,要有一條有形或無形的“線索”將其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如選文中所選擇的材料,以“我”和愛瑪的蜜月旅行為線索,組合了幾個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因為我們自作聰明的操作,用一臺發(fā)動機將隕石(小行星)炸離軌道,還帶著救世主的喜悅和自豪,結果使我們的飛船也偏離的軌道,穿過了時間蛀洞,來到了白堊紀……這一線索貫串全文,主題鮮明而集中。
3.語言描寫,表現人物。
寫事離不開寫人,寫人離不開具體人物的描寫,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語言描寫,語言往往能表現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性格特點、人物形象,甚至人生態(tài)度等。選文通過“我”和愛瑪的對話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同時也增加了文章的懸念和意外,如來到白堊紀,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總會登上地球文明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