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瓊,吳義波,黃潔麗
(揭陽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揭陽 522000)
惡性腫瘤已經(jīng)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最新數(shù)據(jù)調(diào)查報告顯示,23.90%的中國居民因惡性腫瘤而死[1-2]。目前化療仍是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鉑類、長春堿類,紫杉醇等化療藥物是臨床上應用較為頻繁的化療藥物,但此類化療藥物均極易導致患者在化療后出現(xiàn)便秘,其發(fā)生率高達80%~90%[3-5]。此外,臨床上常在化療前應用5-HT3受體拮抗劑行預防嘔吐治療,使得便秘的發(fā)生風險明顯升高[6]。目前關(guān)于化療后便秘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仍缺乏理想的治療藥物。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便秘取得可喜的進展,大承氣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具有瀉下、峻下熱結(jié)之功效。現(xiàn)已有大量臨床證據(jù)已證實[7-8],大承氣湯對胃腸功能、免疫功能及消化系統(tǒng)功能有顯著的影響,口服療效確切。基于此,本研究將內(nèi)服改為肚臍貼服外用,并以2020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本院收治的60例實體瘤化療后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0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本院收治的實體瘤化療后便秘者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便秘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自制中藥敷臍貼治療。對照組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13例;年齡區(qū)間在50~80歲,平均年齡為(65.31±8.75)歲;結(jié)腸癌13例,直腸癌6例,肺癌3例,食管5例,胃癌3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5例,年齡區(qū)間在51~81歲,平均年齡為(66.76±8.59)歲;結(jié)腸癌14例,直腸癌8例,胃癌4例,食管癌2例,肺癌2例;統(tǒng)計學分析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同意本研究開展。
1.2 納入標準 (1)符合惡性腫瘤診斷標準;及參照 《羅馬III診斷標準》[8]確診便秘者。(2)ECOG≤1分。(3)符合醫(yī)學倫理要求,患者自愿參加本實驗,并已簽署知情同意。(4)觀察期間未接受放療或生物治療抗腫瘤治療。
1.3 排除標準 (1)臨床資料不全者。(2)化療前已存在便秘或已確診腸梗阻或習慣性便秘者。(3)腹部有嚴重的皮膚感染。(4)預計生存期<6個月者。(5)使用含有“伊立替康”方案化療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化療常規(guī)護理、及預防便秘的飲食、心理輔導及運動指導。指導患者在化療期間多食蔬菜、水果,補充充足的水分;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指導,以緩解其緊張、抑郁及焦慮情緒;患者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化療期間適當下床活動散步盡量減少臥床時間,避免久坐久臥床。
1.4.2 研究組 在常規(guī)便秘護理基礎上給予自制中藥敷臍貼治療。藥物組成:大黃、枳實、芒硝、厚樸,以1∶1∶1∶2比例調(diào)配,每一份共3 g,上述藥物混合用中藥粉碎機粉碎為粉末,用白酒調(diào)成糊狀揉成小藥丸,經(jīng)消毒后將藥丸貼于肚臍上,24 h換1次,7 d為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5.1 癥狀積分評分 包含排便頻率及排便困難程度兩個方面,具體如下:(1)排便頻率評分:每1~2 d排便1次計為0分;每3~4 d排便1次計為1分;每5~6 d排便1次計為2分;≥1周排便1次計為3分;無法自主排便計為4分。(2)排便困難程度評分:可自主排便無需用力計為0分;輕度用力可排便計為1分;重用力方可排便計為2分;需認為輔助方能排便計為3分。
1.5.2 生活質(zhì)量評分 采用SF-36評分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共 36 個條目,8個維度,每個維度為100分,本研究僅對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及總體健康維度進行評價,分值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高。
1.6 療效標準 參照《便秘外科診治指南》[9]制定療效評價標準,具體如下:大便次數(shù)≥1次/2d視為顯效;大便次數(shù)≥2次/周視為有效;排便情況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視為無效。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較對照組70.00%明顯偏高,2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2組治療后排便情況比較 研究組排便困難度評分、排便頻率評分及排便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排便情況比較
2.3 2組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對比 治療前,2組患者各維度生活質(zhì)量評分對比,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及總體健康評分均逐漸升高,研究組增幅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
在祖國醫(yī)學中,將便秘稱為“后不利”、“大便難”、“腸結(jié)”等,并認為其根本致病機理在于中焦氣機不暢,無論虛實寒熱、在腑在臟,總病機在于大腸氣機失常,與肺脾胃肝腎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而臨床常用的化學治療在祛除邪毒、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導致肽類、維生素類及微量元素等谷精微物質(zhì)的大量消耗,使機體正氣受損,致使下元虧損體[10-11]。中醫(yī)認為,化療藥會對機體脾胃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再加上5-HT3拮抗劑,進一步導致脾胃氣虛,脾虛濕盛、血瘀積滯、氣虛陽虛,致使患者氣虛陽衰;氣虛可致大腸無力傳導糟粕,血虛可致腸道失潤、糞質(zhì)干燥,排便困難費力,排不盡,最終導致便秘。
目前關(guān)于患者化療后出現(xiàn)便秘的具體病理機制尚不清晰,尚無理想的治療藥物。我國中藥資源豐富,在治療腫瘤方面有獨特療效。國內(nèi)多項研究表明[12-13],“大承氣湯”能促進腹部術(shù)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也有多項研究顯示大承氣湯在治療功能性便秘的療效顯著,但在中藥外敷治療化療后便秘的研究較少,尤其廣東潮汕地區(qū)無相關(guān)研究,本研究藥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其具有瀉下、峻下熱結(jié)之功效,其口服療效顯著。由于化療后患者胃腸功能普遍較差,故本研究采用肚臍貼服的外治法替代內(nèi)服方法,旨在減少對患者胃腸道的刺激。此外,外敷所用藥物較普遍,價格低廉,且便于普及。高妍等[14]研究顯示,穴位貼敷可對惡性腫瘤化療所致的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為驗證肚臍貼服的外治法對腫瘤患者化療后便秘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前瞻性納入2020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收治的60例實體瘤化療后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探討,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較對照組70.00%明顯偏高,研究組排便困難度和排便頻率等癥狀積分及排便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治療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及總體健康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即研究組患者的預后生活質(zhì)量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中藥敷臍貼治療在腫瘤患者化療后便秘的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可顯著改善患者的便秘情況,促進其排便功能恢復,進而提高其預后生活質(zhì)量,且此法治療成本較小、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