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目的在于準確、具體、客觀地介紹事物或闡明事理,讓讀者清楚地認識事物或了解事理。寫作時,要緊緊抓住事物的客觀特征,采用一定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qū)⑹挛锘蚴吕碚f清楚、寫明白。通俗易懂、客觀具體、嚴謹準確是說明文的基本要求,若能在說明中兼顧趣味性,讓理趣與情趣在字里行間共舞,作文定會增色不少。
左讀經(jīng)典
1.時至六月的第一個星期,堅持不懈的觀察工作開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見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動不動,產(chǎn)卵管垂直地插在土里。對我有失禮貌的偷看行為,它毫不介意,依然長時間定在一個點上不動。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點播種子的小鏟,草草扒拉幾下,抹掉鉆眼的痕跡。它稍微喘口氣,又溜達到另一個地點,再度開始往土里插產(chǎn)卵器。它這兒插一下,那兒插一下,所有可以利用的地皮都點播到了。
兩天過后,我開始搜索土層。卵粒呈稻草黃色,都是有兩個終端的小圓柱體,長約三毫米。它們彼此不接觸,豎埋在土里,點播的距離很近。種子數(shù)量多少,取決于一個連續(xù)產(chǎn)卵過程中的產(chǎn)卵次數(shù)。整個土層下都發(fā)現(xiàn)了卵粒,它們離土表層大約兩厘米。用放大鏡觀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根據(jù)這樣所能觀察到的結果估計,每只母蟋蟀的一個產(chǎn)卵過程大約能產(chǎn)出五六百粒卵。這等規(guī)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大幅度裁員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絕妙的小小機械系統(tǒng)。幼蟲完成卵孵化時,卵殼就像一個白色的遮光套,頂部有一個很規(guī)則的圓孔;沿圓孔周邊扣著一個拱形頂帽,成為一個封蓋。封蓋不是在新生兒盲目推頂或割劃下被劃開的,而是沿一道特意準備的、質(zhì)地極其脆弱的線紋自動開啟。這奇妙的孵化過程,也應該了解一下。
產(chǎn)卵后十五天左右,卵殼前端隱約看得見一對黑里透紅的視覺器官的大圓點。從視覺點稍稍向上,恰好在圓柱體頂端,此刻顯現(xiàn)出一個微型環(huán)狀墊圈。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斷裂線。
不久,透過半透明的卵殼,可以看見里面那小動物身體的細小分節(jié)。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覺,頻頻察看了,尤其是在上午。
好運氣所偏愛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來報答我所付出的艱辛勞動。經(jīng)過一種精妙絕倫的加工,微型墊圈已經(jīng)變成一道強度甚低的條紋;就在這個時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額頭一碰,卵蓋便沿著自己的周邊分離開去,被頂起來,隨后落在一旁,其情狀與注射劑細頸薄玻璃瓶的頂帽斷落一樣。蟋蟀從卵殼里出來,猶如從玩偶盒里彈出了個小怪物。
(節(jié)選自法布爾《蟋蟀出世記》)
2.鞘翅隨即張開,斜拖在兩側;雙翼整個兒展開來,似兩張平行的船帆立著,宛如脊背上豎起闊大的雞冠;腹端蜷成曲棍狀,先翹起來,然后放下,再突然一抖,放松下來,隨即發(fā)出噗噗的聲響,宛如火雞展屏時發(fā)出的聲音一般,也像是突然受驚的游蛇吐芯兒時的聲響。
身子傲岸地支在四條后腿上,上身幾乎呈垂直狀。原先收縮相互貼在胸前的劫持爪,現(xiàn)在完全張開,呈十字形挺出,露出裝點著排排珍珠粒的腋窩,中間還露出一個白心黑圓點。這黑的圓點恍如孔雀尾羽上的斑點,再加上那些象牙質(zhì)的纖細凸紋,是它戰(zhàn)斗時的法寶,平時是密藏著的,只是在打斗時為了顯得兇惡可怕,盛氣凌人,才展露出來。
螳螂以這種奇特姿態(tài)一動不動地待著,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蟲,對方移動,它的腦袋也跟著稍稍轉(zhuǎn)動。這種架勢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螳螂是想震懾、嚇癱強壯的獵物。
它成功了嗎?誰也搞不清楚螽斯那光亮的腦袋里或蝗蟲那長臉后面在想些什么。它們那麻木的面罩上沒有任何驚恐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但是,可以肯定被威脅者是知道危險的存在的。它看見自己面前挺立著一個怪物,高舉著雙鉤,準備撲下來;它感到自己面對著死亡,但它卻并沒有逃走。它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還慢慢地向?qū)Ψ娇拷?/p>
螳螂將兩只大彎鉤猛壓下來,爪子一抓,雙鋸合攏,夾緊。不幸的蝗蟲已無還手之力,它的小命休矣。螳螂收起它的戰(zhàn)旗——翅膀,復現(xiàn)常態(tài),開始美餐。
(節(jié)選自法布爾《螳螂捕食》)
◆賞讀
以上兩個片段均出自法布爾的《昆蟲記》。
法布爾的《昆蟲記》被譽為“昆蟲的史詩”,是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范。這得益于法布爾對昆蟲日復一日的細致觀察和充滿慈愛的真情書寫。
片段1用自然樸實的語言,借用打比方、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按照時間順序,將蟋蟀產(chǎn)卵的全過程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片段2則細致描繪了螳螂捕食過程中它的鞘翅、雙翼、腹端、劫持爪等各個部位的姿態(tài),描寫了螳螂捕食時“張開雙翅——垂直上身——挺出劫持爪——緊盯獵物——高舉雙鉤——捕殺獵物——享受美餐”的全過程。作者全面描寫了螳螂捕食時動作、外形、聲音及犀利的目光,并通過描寫蝗蟲面對強敵時的狀態(tài),突出了螳螂捕食時令人驚駭?shù)募軇荨?/p>
◆借鑒
說明文的目的在于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功能,或闡明事理。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毕穹ú紶柕摹独ハx記》、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等都是科普說明文的代表,讀來一點兒也不覺得枯燥,這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表達技巧,讓說明文變得生動形象。
讓說明更有趣,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旁征博引,內(nèi)涵豐富。在說明文中增添有趣的故事、傳說,可豐富文字內(nèi)容,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善用描寫,躍然紙上。為了更好地凸顯說明對象的特征,可從多個角度展開描寫。
動作描寫、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都可更全面地描繪說明對象;正面描寫可直接描寫說明對象,側面描寫也能巧妙地烘托出說明對象的特點。
三、妙用修辭,生動形象。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能讓說明對象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也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語言幽默,妙趣橫生。用幽默的語言行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右寫片段
每年三四月,我都會欣賞到窗外梨樹開花的美景。梨花朵朵,素淡如雪,花瓣圓如微型的芭蕉扇,花蕊的根部為白色,頂端是淡淡的黃色,淡雅之美令人心生愜意。極目遠眺,一團團一簇簇,雪堆云涌,銀波瓊浪。仰頭細看,和著暖暖的春風,一股若有若無的清香撲入你的鼻翼。待到中秋節(jié)時,黃燦燦的梨子便綴滿枝頭,一眼望去,使人頓生愛憐之心。
梨子的外形似一個“8”字,上邊較小,下邊較寬大,外邊一層果皮多呈黃綠色,果實大而美,味甜微酸。
觸摸它的外皮,不是很光滑,將果皮削去,里面瑩白如雪的果肉就登場了,吃梨的好處很多,聽老一輩人講,梨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可保護心臟,緩解疲勞,增強心肌活力,降低血壓;梨中所含的配糖體及鞣酸等成分,還能祛痰止咳,對咽喉有養(yǎng)護作用呢。
中秋時節(jié),大多數(shù)人都會拿梨待客,它可是個“寶貝”。不過要注意:梨是寒性水果,一次不要吃得過多;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吃生梨,可把梨切塊煮水食用;吃梨時喝熱水、食油膩食品會導致腹瀉;更要記住梨千萬不要與螃蟹、鵝肉等同食,否則身體會不舒服。
【河北平山縣外國語學校 杜鈺 《梨》】
◆點評
小作者在介紹梨時,由外觀到內(nèi)部,由觀賞到品嘗再到作用,一一道來,使說明內(nèi)容層次井然。
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生動地勾勒出梨的模樣,彰顯了小作者扎實的寫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