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琪,楊弋杰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1)
傣族是一個有深厚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傣族文化獨具特色,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傣族文化一直受其民族宗教信仰的影響。傣族人民從日常生活到婚喪嫁娶,無處不有宗教的印跡。傣族的信仰從原始宗教到小乘佛教,與我國各民族宗教大相徑庭,而在歷史上民族宗教不僅推動了傣族的民族復興,也給傣族文化的多樣性創(chuàng)造適宜的土壤發(fā)展。使得傣族的風土人情十分豐富多彩,本論文分別對《潑水節(jié)的傳說》《兩只小孔雀》《圣域魔火——傣族潑水節(jié)的傳說》三部動畫片蘊含的文化元素進行分析,進而對動畫影片中傣族文化及服飾的藝術運用進行總結。
傣族的服裝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動畫短片《潑水節(jié)的傳說》反映了傣族服裝的設計思維,而在現(xiàn)實中傣族婦女習慣穿寬肩帶背心、緊身上衣和長至腳背的裙子。在《潑水節(jié)的傳說》中玉香的服裝就是白色上衣,下身搭配紅色長至腳的筒裙。傣族女性喜歡穿著輕盈、美麗、優(yōu)雅的衣服,衣服顏色相配強調融入自然,不會有許多雜色。傣族女性傳統(tǒng)服裝可分為上身和下身,她們上身內穿優(yōu)雅的無領無袖的緊身胸衣,外穿無領短袖,下身外穿裙子、裙子有棕、藍、墨綠底色,上面織有紅、黃、白三色條紋。內穿短褲。長裙要包裹腰身。有時長到拖地。長裙要折起來,再用銀帶往腰上系。如果長裙束很緊,腿部圍起來時,腰和腿部會明顯變修長[1]。這些設計既體現(xiàn)出女子的身材和不同的年齡及地位,體現(xiàn)出傣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傣族服飾的歷史由來以久,自唐、宋、元、明以來便有許多記載,其基本式樣就是褲、婆羅、籠或筒裙,基本上顏色為青(黑)、緋、白等。在現(xiàn)代,大多數(shù)傣族服裝的款式和顏色都是一樣的,但男人不再穿長裙。男子的服飾與漢族相似。他們穿無領的短袖上衣等服裝,天冷時穿棉質的上衣。上衣上會蓋著白布、藍布或猩紅布用來保暖,有的戴毛線帽。婦女則基本上都穿簡裙。西雙版納地區(qū)傣族女性上著白色或緋色的緊身無袖內衣,外著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因此她們的腰又瘦又窄,且下擺又寬大,她們的下身穿棕色或玄色筒裙,與她們的腳一樣長,裙上經(jīng)??椨卸嗌幕ǘ浼y理。通常用梳子、花或頭帶插在頭發(fā)上形成結。配飾包括耳環(huán)、手鏈等。勐定、瑞麗等地“水傣”婦女的服飾基本與西雙版納相同,只是上衣下擺不大,筒裙式樣更為美觀艷麗。而德宏許多地區(qū)年輕女性穿白色或淺藍色開襟的外套,著黑色長褲,束青色小圍腰,用紅頭繩結成發(fā)辮盤于頭上,亦常戴篾質小草帽,顯得非常大方、利索。結婚后,婦女穿短上衣,穿膝蓋以下的玄色短褲,中年婦女及老婦戴用黑布包裹的高長帽,并以青布自腳至膝下包裹住,以綁腿,便于勞動。內地婦女的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也有特點。新平一帶婦女裙的側面覆蓋著五顏六色的花布非常好看,婦女裙還飾有耀眼奪目的銀片和圖案,腰部更加鮮麗,故名花腰傣。
中國有許多非常有特色的節(jié)日風俗,但是在動畫中很少展現(xiàn)節(jié)日風俗的特點,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在民俗文化上的節(jié)日氣氛消失了。另一方面是中國現(xiàn)今的節(jié)日所有的主題都比較相似,比如重陽、中秋、春節(jié),都是以家族團圓為目的的節(jié)日,并且其中的慶?;顒硬皇呛芏?,缺少一些娛樂的活動,而少數(shù)民族的節(jié)日則更加具有樂趣。在中國動畫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作為一種新的題材。
潑水節(jié)就是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至于節(jié)日緣由,民間流傳著幾個動人的傳說。其中有一個傳說是在很多年以前,世界的氣象變化被一個神明掌管,神明讓另一位神捧麻點達拉乍代替他掌管天氣。但是,捧麻點達拉乍自認為神通廣大,他無視世間法則,隨心而為。使風和水冷暖異常,最終雨旱反常,不分寒天與暑天,使植物大量枯萎,人類和動物痛苦重重。捧麻點達拉乍7 個美麗、善良的女兒知道了父親的暴行,既惋惜又痛恨。女孩們的正義之心讓她們決定大義滅親,以拯救世界,在她們竭盡全力揭開父親不死秘密后,趁父親睡著的時候果斷地砍下了他的頭。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頭落在地上,突然開始燃燒,頭很快完全被火焰吞沒,火卻還不熄滅。又燒到女兒們身上。女孩們不得不交替抱住父親的頭。用清水潑洗彼此的火焰,保護自己,直到父親的頭完全燒光。據(jù)說,這就是在每年第一天休息日的時候,傣族人交替潑水的原因。在潑水節(jié)到來之際。少女們會穿上修長的類似老撾的裙子,面料上有絲綢與綿羊毛混紡。使衣服不會太受水影響淋透。除此之外還要盤頭發(fā),不讓頭發(fā)放下和帶上披肩。這些都是為模仿在神話中的七少女形象。
潑水節(jié)已經(jīng)成為體現(xiàn)傣族人民社會生活和傳統(tǒng)生活的活化石。為此人們還發(fā)明出了多種多樣的節(jié)日服裝,通過對西雙版納的自然、歷史發(fā)展進程和宗教進行眾多的考證和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西雙版納各民族的節(jié)日多起源于兩漢時代,定型于唐宋時期,并在其后的歷史歲月中不斷演變和發(fā)展。潑水節(jié)(西雙版納)在2006 年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足以體現(xiàn)其歷史悠久。傣泰民族的節(jié)日還具有宗教上的共通性,比如傣民族的新年就是佛教的新年,在中國傣族被稱為潑水節(jié),在東南亞一帶稱為“宋干節(jié)”。與佛教相關的還有其他如“開門節(jié)”“門關節(jié)”等節(jié)日。不同的節(jié)日會誕生不同的服裝,節(jié)日服裝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民俗特色體現(xiàn)。在動畫中可以體現(xiàn)出多種形態(tài)的節(jié)日服裝設計。
“泡沫跟著波浪漂,傣家跟著流水走。”西雙版納傣族,是一個與水有關的民族?!边@里的傣家人不僅把水視為生命之源,而且對水懷有極高的尊重。他們認為水是眾神給予的恩惠,是歡樂、陽光與神圣在人間的美好體現(xiàn)。他們對于水的熱愛與執(zhí)著體現(xiàn)在整個的文化中。她們的服裝也如水一樣充滿流線的造型,體現(xiàn)女子如水一樣的線條,展現(xiàn)出傣族在服裝上的喜好,及他們因對水信仰的刻骨銘心,使傣族服裝設計上有水一樣的柔美。
傣族的女子像水一樣靈動、柔美。水和傣家女有不解之緣。不論從日常生活還是從舞蹈場面上,傣家女沐浴、嬉水所表現(xiàn)出的美感和陶醉總是讓人神往。水造就了傣家人溫婉如水,傣族善良聰明如水,傣家女嫻靜如水,傣族鄉(xiāng)寨幽雅如水,傣族舞蹈秀美優(yōu)美如水。水勾勒出傣家姑娘窈窕婀娜的身材,也蕩滌出傣家人淳樸、勤勞的性格?!稘娝?jié)的傳說》中的村民也愛水,所以當聯(lián)系著他們生命和信仰的水源被強占后,少女要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去換回水源[2]。
故事雖然講述了一個跨二十多年的故事,但是傣家人的生活習俗和服飾卻并沒有很大的變化??梢钥闯龃黾胰松畹墓潭ㄐ?,其中《兩只小孔雀》中尤其突出的小哥倆,和老爺爺?shù)拿褡宸楋L格在于解放軍叔叔的軍服對比之下顯得更加有特色。故事中出現(xiàn)的角色非常之多,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傣族男性的傳統(tǒng)服裝特色。和傣族對于孔雀的喜愛和深厚的信仰。以及現(xiàn)代的潑水節(jié)慶祝期間有怎樣的活動。這一點比更重視講述神話傳說故事的《潑水節(jié)的傳說》和《圣域魔火——傣族潑水節(jié)》不同,因為《兩只小孔雀》更加重視描寫現(xiàn)實。
傣族男裝上身為無領襯衣或短袖襯衣,外穿寬腰大衣和無袋長褲,經(jīng)常頭戴白色和藍色的尖頭帽。男人通常穿有領的上衣或小袖的襯衫。下裝一般是長褲,樣式類似女式筒裙,但略短,不足三尺,顏色素色。圖案不多,多為方格或線親。常用白色或藍色的布蓋住男青年的頭,有些還戴一頂羊毛帽子。男子以前是赤腳的,但現(xiàn)在常穿著皮鞋或皮靴。在《兩只小孔雀》許多參加潑水節(jié)的男子與小哥倆都是這種類型的穿著。
傣族男子的穿搭雖然樸素,但是男子紋身的習俗還比較普遍和豐富,傣族紋身是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是否有紋身關系到末來婚姻能否成功,因為一個男人沒文身容易被羞辱,也被認為不夠有男子氣概。就不容易有女人喜愛,紋身有時候是以一種動物為主,尤其是老虎、大象、獅子、龍、蛇等肉食類動物,有時也有帶毛的鳥類,紋身主要在胸、腹、腿,上紋有牛、馬、雞、豬的花紋,也要有通常由曲線、圓形、圓形、字紋、三角形和方形花紋構成的花紋,作點綴。還有那些帶有傣字母、緬甸語和連體字母的佛教文本。不過在《兩只小孔雀》大概是出于當時思想觀念的影響,劇中的傣族男性并沒有畫出紋身。
由于環(huán)境影響、習俗和宗教傳統(tǒng),在歷史變遷過程之后,傣族人為適應環(huán)境變化,造就了優(yōu)美的傣族服裝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傣族傳統(tǒng)服裝搭配或多或少會改變。但傣族服飾中不變的是實用性[3]。
《兩只小孔雀》的劇情中孔雀占有極大篇幅,動畫中用老少兩輩的孔雀故事反映出傣族人民生活的變化?,F(xiàn)實中傣族人民對于孔雀的運用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比如在男子盛行的文身中孔雀就是一種常見的動物圖案,傣族人民身上背的“筒帕”(挎包),屋里用的窗簾、被面、墊單等,都常帶有栩栩如生的孔雀圖案,此外,刻版漏印而成的裝飾繪畫:金水漏印圖案,紙扎祭祀用品,佛寺屋脊和屋頂斜坡椽口的陶制用品,木雕制品,都具有寫實或變形的孔雀形狀,這些孔雀圖案和物品的多彩搭配,不僅給人帶來美的視覺享受,也有其實用性,比如在花門簾上織孔雀樣式,就象征著吉祥如意,還可以給房間透風降溫。這些色彩斑斕的圖案由傣族人精心制作,巧奪天工,充分體現(xiàn)傣族人的匠心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民間歌舞方孔雀歌舞(嘎洛擁、嘎朗洛或煩喃諾)十分有象征意義和通俗性。展現(xiàn)出傣族舞蹈的獨特格調,又包括了傣族舞蹈的基礎舞蹈動作。在廣大傣族分布地區(qū)最受歡迎。由此可見孔雀是傣族人十分重要的敬畏吉祥的動物,孔雀在傣文化上的重要程度是其他民族所不能相比。在描寫傣族文化的動畫和設計傣族服裝時可以加入孔雀元素。
動畫片中主要展示的是傣族的古代裝飾服裝搭配,從中可以看出傣族文化的淵源深厚。和宗教神話上的豐富內涵。
《圣域魔火——傣族潑水節(jié)》是由德宏師范設計、構想并創(chuàng)作的傣族剪紙動畫片。中國的剪紙動畫由來已久,早在1958 年中國就融合傳統(tǒng)剪紙文化創(chuàng)作了屬于自己民族的剪紙動畫,然而在21 世紀的中國,剪紙動畫的運用卻消失不見。在世界上的剪紙動畫也變得寥寥無幾,而傣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和漢民族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傣族剪紙藝術。借鑒傣族的剪紙風格,有助于使中國的民族文化藝術進行新的變革?!妒ビ蚰Щ稹鲎鍧娝?jié)》運用了傣族的傳統(tǒng)剪紙藝術風格。在服裝上運用了許多形式的條紋圖案,在用作地面裝飾的地毯也表現(xiàn)出剪紙圖案的多樣。在動畫中女子都身穿緊身上衣和長至腳背的裙子。在色彩上雖然在會運動的物品和人物上以黑白為主,背景卻充滿色彩鮮艷。有助于整體突出人物的服裝形象設計。
故事的主要內容與《潑水節(jié)的傳說》差不多,在此就不再說明。這也說明雖然中國的民族眾多,但是選擇的題材還是不夠豐富。這說明傣民族文化遺產還是非常豐富,具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間。
通過對三部動畫的分析,對于這個地處我國南方,好舞好水的少數(shù)民族—傣族,在節(jié)日風俗、民族服裝、神話信仰上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動畫作為一種新興產業(yè),和在網(wǎng)絡時代的重新歸來的媒體藝術,定能帶動早已遠離大眾視野的傣族文化,使傣家文化再次重新進入世人的眼光中。而傣族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特色傳統(tǒng),也必定能使充滿現(xiàn)代色彩的中國動畫產業(yè),再次充滿如長春電影制片廠,和上海電影制片廠給以往的中國動畫帶來的曙光。尤其可以借鑒《圣域魔火——傣族潑水節(jié)》在剪紙藝術的創(chuàng)意性表達。可以帶給當代動畫人對于動畫中如何融入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