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始于1917年的中國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2卷5號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在此文中,胡適提出“文言合一”,“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標志著中國文學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的同時轉換。陳獨秀稱贊胡適是“首舉義旗的急先鋒”,鄭振鐸評價此文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一個發(fā)難的信號”。
同年2月號《新青年》上,陳獨秀發(fā)表了措辭強烈的《文學革命論》,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文學的面貌,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00年前的1922年,是中國文學從文言文時代向白話文時代轉變的重要一年。在這一年里,文學觀念的變革以及新詩、現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實績都層出不窮。
胡適。
上世紀20年代,新文化運動的激流聲勢浩大,但此時,舊文學的觀念仍根深蒂固。
1922年,發(fā)生了“新青年派”與“學衡派”的論辯。1922年1月,《學衡》雜志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這是南京東南大學一些教授辦的刊物。主編是英語系教授吳宓,“學衡雜志社”那塊白底黑字的招牌,就是掛在他寓所的門前。重要同仁有英文系主任梅光迪和生物系主任胡先骕等人??锏淖谥?,《學衡雜志簡章》上寫明是“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簡章”還聲稱:“本雜志于國學則立以切實之工夫,為精確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條析之,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以見吾國文化,有可與日月爭光之價值?!笨梢娺@是一本以極鮮明的態(tài)度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刊物,“學衡派”也因而得名。
“學衡派”的梅光迪、胡先骕、吳宓都曾留學美國,多受當時帶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義的影響。雖然他們也是留洋派,接受了西風的洗禮,但他們的思想卻表現出和晚清遺老們一樣的保守,也因此,“學衡派”這樣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對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的激進行為甚為反感。于是,梅光迪寫了《評提倡新文化者》,吳宓寫了《論新文化運動》,胡先骕有《評〈嘗試集〉》,對新文化運動與新文學發(fā)表了激烈的批評,目的是要維持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反對包括文學革命在內的一切急劇的社會變革,宣傳復古,否定革命。
“學衡派”的重要成員吳宓。?《學衡》雜志。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的主張當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然不能一概抹殺,但在當時的時代語境中,卻多少有些學究氣,并且站到時代主潮的對立面上去了。
1922年2月4日 《晨報副刊》第三版刊出署名式芬 (即周作人) 的《〈評嘗試集〉匡謬》一文。該文列舉“學衡派”胡先骕攻擊新文化運動的《評〈嘗試集〉》中四個論點,逐個加以批駁。魯迅則撰寫了著名的文章《估〈學衡〉》。魯迅以周作人的文章為著筆點,進一步對“學衡派”的主張加以批判。在魯迅看來,《學衡》自稱為量學的“秤”,而本身的秤星尚且未曾釘好,更何論于他所“衡”的輕重的是非,所以,是值不得與他們較準的,“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因此,魯迅所選擇的批判《學衡》的角度,就不再是式芬式的理論辯駁,而是戳穿其主張與作文實踐之間的深刻矛盾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
《學衡》于1933年7月???,以“學衡派”所代表的復古主義也在新文化的啟蒙浪潮之中落下了帷幕。
1920年,胡適出版《嘗試集》,開中國新詩之先河。
一年之后,郭沫若緊隨其后,出版了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那種狂飆突進的精神激勵了無數詩人開始新詩的創(chuàng)作。
1926年春郭沫若與創(chuàng)造社同仁攝于廣州,左起王獨清、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第一個新詩刊物《詩》月刊。
1922年,葉圣陶、劉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國新詩社”名義創(chuàng)辦第一個新詩刊物《詩》月刊。
1922年成立的淺草社辦有《淺草》季刊,并在上?!睹駠請蟆犯笨谐鲞^《文藝旬刊》,其骨干成員又于1929年秋組成沉鐘社,辦有《沉鐘》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則有馮至的詩歌,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郁的情感,富于感傷的色彩。
人開始新詩的創(chuàng)作?!秾W衡》于1933年7月???,以“學衡派”所代表的復古主義也在新文化的啟蒙浪潮之中落下了帷幕。
此外還有以寫作愛情詩聞名的湖畔詩社,成員有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汪靜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的他們的詩歌合集《湖畔》和后來的一些詩作,很能代表五四所喚起的一代新人的純真與熱情。
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1922年初版,在全國掀起巨大反響。魯迅很賞識他的詩作,并對其作品給予較高的評價,曾親自為他修改作品,多次給他教誨和鼓勵。
湖畔詩社中最著名的,得說是魯迅的摯友馮雪峰。1931年,馮雪峰任“左聯”黨團書記,與魯迅關系密切。之后他主要以文藝理論家、批評家的身份出現,很多人不記得了,他首先是個詩人。
1921年,他開始寫作新詩,加入晨光社。發(fā)表作品《到省議會旁聽》《小詩》。1922年他與應修人、潘漠華、汪靜之以“湖畔詩社”的名義合集出版詩集《湖畔》,內收雪峰的詩17首,并加入明天社。1923年,他的詩集《春的歌集》出版,內收馮雪峰所作新詩11首。
湖畔詩社成員(左起)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1922年攝于杭州。
1976年1月31日,馮雪峰去世,終年73歲。在此之前,1933年5月14日,應修人到虹口昆山花園路丁玲寓所聯系工作,這時丁玲已因叛徒出賣而被捕,應修人被把守在樓梯口的特務發(fā)覺,他英勇地徒手與特務們展開激烈搏斗,不幸墜樓犧牲,時年34歲。而潘漠華1933年12月被捕(時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1934年12月在獄中的絕食斗爭中犧牲,年僅32歲。四人中活得最久的是汪靜之,1996年去世,終年94歲。
創(chuàng)造社與中國現代文學第一部長篇小說《沖擊期化石》
1921年7月,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等留日學生在日本東京發(fā)起成立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目的是在“打破社會因襲,主張藝術獨立,愿與天下之無名作家,共興起而造成中國未來之國民文學”。經郭沫若、郁達夫回國籌辦,1921年九十月間出版創(chuàng)造社叢書,包括郭沫若的《女神》、朱謙之的《革命哲學》和郁達夫的《沉淪》,深受青年讀者歡迎。
創(chuàng)造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后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后,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tài)勢,并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fā)展而為后期創(chuàng)造社。后期創(chuàng)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在早期創(chuàng)造社,張資平是主要撰稿者,郭沫若說:“這些文章中以張資平的為最好?!睆堎Y平擅寫小說,人物生動,故事曲折,是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紅極一時的作家之一,他特別喜歡寫愛情故事,當時中國社會剛經歷五四,新風襲來,但傳統(tǒng)壓力仍在,青年人渴望自由戀愛,張資平的小說滿足了市井階層的趣味。
張資平的小說《飛絮》“人手一冊,行銷巨萬”,非常暢銷,此后《苔莉》《最后的幸?!贰掇⒗蟆返染鶗充N,成了創(chuàng)造社的搖錢樹,但創(chuàng)造社運營不暢,長期拖欠其版稅,多至三千元。
張資平是創(chuàng)造社中最多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有眾多的讀者,在文壇上影響深遠。著名作家張愛玲自己就曾明確說過,她曾迷戀于張資平的小說并深受其影響。在當時上海灘,貴婦人在閑聊時以手捧張資平的戀愛小說和張愛玲反映市民生活的散文為時髦。
五四時期的文化啟蒙運動使小說這個古老的文學樣式在華夏大地上從“稗官野史”升級到與詩文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
張資平生于1893年,廣東梅縣人,幼年家境貧寒,11歲時進了只收3元書費的教會學堂,15歲時通過官費留日生考試。當時僅收20人,報名者逾千,每個考生需交2元報名費,令張資平倍感躊躇,在友人鼓勵下,居然一試成功。
到日本后,張資平與郭沫若、郁達夫先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學習,張資平說那時候郭沫若“頭發(fā)剃得光光,臉色蒼白,態(tài)度有幾分高慢而又常作豪笑”,故兩人極少往來,后張資平與同學爭論諾貝爾獎話題,相執(zhí)不下,郭沫若幾句話,令雙方心悅誠服,從此兩人成為好友。張資平學習刻苦,從未在晚12點前睡覺,后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地質專業(yè)。
1918年,張資平為抗議段祺瑞政府與日本簽訂辱國條約,與一批留日生返滬,見無反響,只好又回日本,郭沫若找他打聽國內情況,張資平說“中國真沒有一部可讀的雜志”,郭深以為然,提議不如自己辦個雜志,所以創(chuàng)造社辦雜志,張資平、郭沫若是最早謀劃者。不久郁達夫、成仿吾亦加入進來,成為創(chuàng)造社的“四大金剛”。
張資平的《沖擊期化石》,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1922年2月,張資平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沖擊期化石》。
五四時期的文化啟蒙運動使小說這個古老的文學樣式在華夏大地上從“稗官野史”升級到與詩文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從茶余飯后的消遣娛樂變?yōu)樽骷液妥x者表現人生、看取社會的重要手段,在語言與形式上也經歷了由文言章回體到現代形態(tài)的蛻變。
自20世紀20年代始,在白話短篇小說發(fā)展興盛的基礎上,長篇小說也孕育萌芽。自張資平的這本《沖擊期化石》之后,30年代達到創(chuàng)作的高峰,出現了巴金、老舍、茅盾、張恨水、李劼人等重要作家和以《家》《駱駝祥子》《子夜》《金粉世家》《死水微瀾》為代表的重要作品,立體深刻地反映了中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國民的生存狀態(tài),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篇章。
而張資平的這本《沖擊期化石》也因為開風氣之先,而被人們所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