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陳寅恪生于1890年7月3日,是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因生于寅年,祖母為他取名為“寅恪”。在陳寅恪出生的時代,維新變法已成潮流。陳寅恪在父親的要求下接受西洋教育、學習西方知識。由于家學淵源,陳寅恪同時還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chǔ)。
1902年春,12歲的陳寅恪跟隨長兄東渡日本,到日本東京弘文學院讀書。最初,他的興趣在理科,想學物理、數(shù)學之類,經(jīng)過幾番權(quán)衡,最終選擇文史,“(父親)后來還是覺得,中國人研究中國人的歷史比外國人更占優(yōu)勢,外國人畢竟要先把中文學好才行”。陳寅恪的女兒陳流求回憶說。
1925年,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迎來了四位導師,前三位學者無一不是文壇翹楚:開創(chuàng)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戊戌變法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啟超;才學過人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而最后一位讓人大跌眼鏡,無學位、無著作、無文憑的陳寅恪。
眾人不禁議論紛紛:“他教得了我們嗎?”梁啟超笑了,一語驚詫旁人:“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沒多久,陳寅恪就成了轟動清華的人物。
陳寅恪上課有“三不講”: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開學后沒多久,他的課就成了“熱門”,后來凡是陳寅恪的課,皆學生云集,甚至許多名教授也來聽。研究院主任吳宓風雨無阻、堂堂必到,每當陳寅恪講《中國哲學史》,在教室角落里總能看到哲學家馮友蘭的身影。正因如此,他被大家稱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后來,傅斯年評價陳寅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據(jù)學生講:“陳先生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陳先生講課時七八種語言信手拈來?!薄瓣愊壬v歷史,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就連文字出處都說得一字不差!”
陳寅恪通曉英、法、俄、日、德等十幾種語言,對史學、文學、宗教學、語言學、人類學、??睂W都有精深研究。他一生涉獵多個學術(shù)領(lǐng)域,在每一個領(lǐng)域都有卓越建樹,桃李滿天下。
1937年,陳寅恪料理父喪后攜家離開北平,隨校南遷,輾轉(zhuǎn)多地,顛沛流離。1938年秋,西南聯(lián)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此時,陳寅恪學術(shù)研究生涯中有一個重要轉(zhuǎn)變:從研究“殊族之文,塞外之史”到“中古以降民族文化史”。
當時中國大片國土淪陷,社會上很多人覺得中國必亡。陳寅恪放棄了研究幾十年的中外語言比較、佛教史和交通史,嘗試從文化和歷史中尋找中國不會亡的依據(jù),為西南聯(lián)大學生和世人樹立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
1940年,陳寅恪完成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在該書中提出了“關(guān)中文化本位說”。他在書中多次提到,經(jīng)濟和武力是否強大固然重要,但是用文化收攏人心更是關(guān)鍵。不難看出陳寅恪的理論很有時代色彩,他想以此說明,雖然中國軍隊在抗戰(zhàn)中處于劣勢,但只要文化精神不滅,即使中國亡國,也能再次復(fù)興。
陳寅恪一生專心治學,從未參與政治,但他絕非脫離現(xiàn)實的人物、象牙塔中的學者。他畢生都在關(guān)心國家民族興亡、關(guān)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繼承了中國自古以來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1926年,36歲的陳寅恪結(jié)束國外游學生涯,到清華大學任教,與梁啟超、王國維等大家齊名,并稱研究院“清華三巨頭”。
在清華大學,陳寅恪與愛國將領(lǐng)唐景嵩的女兒唐筼情投意合,于1928年完婚。他們育有三女:大女兒陳流求、二女兒陳小彭和三女兒陳美延。陳流求生前每次憶及父親,都覺得自己很幸福,“有幸在這樣溫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長”。她感恩于父親對她的言傳身教,“教會我們?nèi)忝靡云匠P暮酮毩⒕裥凶哂谌耸篱g”。
陳流求出生時,臺灣已被日本占領(lǐng)多年,陳寅恪認為“臺灣自古屬于中國,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便把臺灣的古稱“流求”當作女兒的名字。1931年,二女兒出生,取名“小彭”,取自澎湖列島。兩個女兒的名字都與《馬關(guān)條約》中割臺條款有關(guān)。
三女兒取名美延,出自《荀子·致士》里的“得眾動天,美意延年”,有積極樂觀、延年益壽之意。
1938年,陳寅恪輾轉(zhuǎn)赴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這期間陳寅恪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日軍占領(lǐng)香港后,陳寅恪立即辭職閑居,甚至靠典衣賣物為生,可以說到了“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境地,只能靠朋友接濟維持生活。
此時,有日本學者給軍部寫信:“不可為難陳寅恪,務(wù)必照顧陳家。”日本司令部便派一個叫松榮的日本人,帶著日本憲兵送面粉給陳寅恪,要陳寅恪為他們修訂歷史教科書。陳寅恪夫婦力拒,寧愿餓死。
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景:日本憲兵一邊往屋里搬面粉,陳寅恪夫婦一邊往外拖,最終他們拒絕了日本人送來的面粉,更沒有為敵人修訂歷史教科書。
不久,日本人有意請陳寅恪到淪陷的上?;驈V州任教,并以40萬日幣強付陳寅恪辦東方文化學院。陳寅恪堅決抵制日本人的威逼利誘,拒受巨款,在民族大義上保持了獨立精神。
1942年5月5日,陳寅恪在友人朱家驊營救下脫離虎口,于6月18日輾轉(zhuǎn)到達桂林。這一段漂泊陳寅恪可謂備嘗艱辛。
1937年北平淪陷,陳寅恪帶著全家南下避難。離開北平時,他的右眼已失明。一家人從北平出發(fā),輾轉(zhuǎn)流離,跋涉了11個省,前前后后搬家十余次。顛沛流離中,自己花費數(shù)年心血收集的書籍和資料,有的毀于戰(zhàn)火,有的被人盜走。
書沒有了,陳寅恪做學術(shù)研究的筆卻沒有停下,靠的全是記憶。
陳流求清楚地記得,當年父親在桂林城外良豐鎮(zhèn)雁山上的一個茅草屋里伏案筆耕的情形。那“書案”其實是一個大木箱子,父親坐在一個小板凳上,雙腿微曲頂著木箱,一寫就是半天?!拔蓓斢袝r漏雨,也不大隔熱。熱天日間,父親的白布內(nèi)衣小褂被汗水浸透貼在背上,可他好像全無知覺”。就這樣,憑著記憶,陳寅恪寫下兩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陳寅恪于1946年10月重返北平,再次進入清華園執(zhí)教。他上課、批改學生論文都由助手幫忙。此后的他再出現(xiàn)在照片里時,多是杵著拐杖,或者坐在沙發(fā)里。
新中國成立后,陳寅恪先后被選任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wù)委員等職。陳寅恪是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公認的博學多才的史學家。
一次,蘇聯(lián)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一塊突厥文碑石,無人能辨識,請教陳寅恪,得到精準破譯。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斯大林很關(guān)心陳寅恪的健康,詢問毛澤東:“陳先生身體如何?”由此可見陳寅恪的學術(shù)成就在國際上的地位是何等非同凡響。
陳寅恪曾對三個女兒說:“我不會以年邁為借口而休息,我要堅持做學問?!?/p>
陳寅恪晚年在家休養(yǎng)時,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lǐng)導小組副組長胡喬木去看望他,關(guān)心他的文集出版一事。陳寅恪說:“蓋棺有期,出版無日?!焙鷨棠拘Υ穑骸俺霭嬗衅冢w棺尚早?!痹谥值膸椭?,陳寅恪把《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最后撰寫《寒柳堂記夢》。《柳如是別傳》是以陳寅恪口述、助手記載的方式完成的。由于擔心自己記憶力不濟忘記重要內(nèi)容,陳寅恪常常為了深夜想到的一個要點而強忍睡意枯坐到天亮。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jīng)之營之,鉤稽沉隱,以成此稿。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保ㄕ浴督窆艂髌妗と宋锇妗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