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婉琳 張德文* 張 偉 杜玉林
(1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銅陵普濟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銅陵 244071)
兩優(yōu)224是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兩系不育系瑞豐95S與自育的恢復系R24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秈新組合,2018年8月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為皖審稻2018006。該組合生育期適中,株高適宜,株葉形態(tài)較好,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抗病性好,米質(zhì)好。
兩優(yōu)224屬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倒雜交中秈新組合,適宜在安徽一季稻區(qū)作一季中稻種植。正常年份全生育期143.4 d,比Ⅱ優(yōu)838長4.8 d。株高128.4 cm,有效穗數(shù)220.5萬穗/hm2,平均每穗總粒數(shù)224.3粒,結實率79.4%,千粒重28.8 g左右。根系發(fā)達,株型緊湊,劍葉挺直,葉色淡綠,葉鞘和穎尖無色,穗層較整齊,大穗型,著粒均勻。谷粒長形,稃尖無色,有短頂芒。后期熟相較好。
2015—2016年參加安徽省水稻品種中秈組區(qū)試,其中2015年產(chǎn)量為9.80 t/hm2,比對照品種Ⅱ優(yōu)838增產(chǎn)6.33%,差異達極顯著水平;2016年續(xù)試,產(chǎn)量為9.59 t/hm2,比對照品種增產(chǎn)8.54%,差異達極顯著水平。2年平均產(chǎn)量為9.695 t/hm2,比對照品種Ⅱ優(yōu)838增產(chǎn)7.42%。2017年參加安徽省中秈生產(chǎn)試驗,產(chǎn)量為8.67 t/hm2,比對照品種增產(chǎn)1.07%。
兩優(yōu)224稻米品質(zhì)符合部頒三等稻品質(zhì)標準《食用稻品種品質(zhì)》(NY/T 593—2013),口味品質(zhì)較好,米飯柔軟,晶瑩透亮。2015年參加安徽省中稻品種區(qū)域試驗,由安徽省種子管理站統(tǒng)一取樣,米質(zhì)經(jīng)農(nóng)業(yè)部食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糙米率80.8%,整精米率58.9%,堊白度4.4%,透明度1級,堿消值5.0,膠稠度82 mm,直鏈淀粉含量15.4%,堊白粒率17%,長寬比3.1。
兩優(yōu)224抗病性較好,對水稻主要的幾種病害均有一定的抗性。2015—2016年經(jīng)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研究所抗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shù)5.75,中抗稻瘟?。坏厩〔∏橹笖?shù)2.9,抗稻曲?。患y枯病病情指數(shù)32,中抗紋枯??;白葉枯病病情指數(shù)42,中抗白葉枯?。粭l紋葉枯病發(fā)病率0,高抗條紋葉枯病。
適宜的播期選擇對提高品種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具有一定的影響[1]。就適宜安徽地區(qū)種植的品種而言,播種早,不但可能遭受早春“倒春寒”影響,而且抽穗揚花期恰逢7月底至8月初的連續(xù)高溫天氣,從而影響結實率,造成損失[1-2];播種太遲,可能會受到8月下旬及后期的低溫影響,不利于抽穗、灌漿、結實。因此,要合理安排播種期,做到適時播種,充分發(fā)揮溫、光、水氣候資源優(yōu)勢,趨利避害。根據(jù)兩優(yōu)224生育期情況,安徽省內(nèi)作為一季中稻種植時,播期應安排在4月底至5月初。
選擇人工栽插方式時,應培育適齡多蘗壯秧,可采用肥床旱育秧方式育秧。秧田可施腐熟有機肥5~7 t/hm2或配方復合肥(15-15-15)262.5 kg/hm2、尿素15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作基肥。控制播種密度,大田用種量15 kg/hm2,秧田播種量 225 kg/hm2。培育根系發(fā)達的秧苗,應在秧苗2葉1心時施斷奶肥尿素150 kg/hm2,同時用15%多效唑兌水525 kg/hm2噴施,以延長秧齡[3]。后期根據(jù)苗情可在四葉期追施尿素112.5 kg/hm2,以增加分蘗。育秧期間根據(jù)苗情適時噴施吡蟲啉60 g/hm2防治稻薊馬。移栽前5~7 d施尿素75 kg/hm2作為起身肥,促進秧苗產(chǎn)生新根,同時噴施送嫁藥劑吡蟲啉60 g/hm2+3.2%阿維菌素乳油12 mL/hm2,或480 g/L毒死蜱乳油80 mL/hm2等,使秧苗帶肥藥移栽到大田。播種后至移栽前以干為主,移栽前2~3 d灌水,以便拔秧[4]。
合理安排栽插時間,過早栽插,容易在抽穗期遇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溫危害而造成減產(chǎn);過遲栽插,會導致后期分蘗不整齊或早穗現(xiàn)象。因此,人工栽插的秧齡期以30 d左右為宜,最遲不能超過45 d。栽插密度是決定后期穗數(shù)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證足夠的基本苗是實現(xiàn)該品種高產(chǎn)的必要基礎。在土壤較為貧瘠的地區(qū),栽插密度以27萬穴/hm2為宜,栽插規(guī)格為13.3 cm×26.7 cm;肥力較好的田塊可適當擴大行距,栽插密度22.5萬穴/hm2,每穴可栽插1~2粒谷苗,栽插方式采取寬行窄株,采取寬廂窄行移栽模式(26.6 cm×16.6 cm)。栽插過程中應留出適合寬度的走道,以利于后期施肥、打藥、曬田等田間工作,同時也有利于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為豐產(chǎn)打好基礎[5]。
根據(jù)兩優(yōu)224的目標產(chǎn)量,結合不同生長期秧苗的生長狀況和對營養(yǎng)元素的要求動態(tài),施肥的基本原則是平衡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施氮要平穩(wěn),施磷要適當,鉀肥宜增施,微肥可酌施[6],合理利用秸稈還田所產(chǎn)生的肥力,增施有機肥。翻耕前可用配方復合肥(15-15-15)262.5 kg/hm2、尿素 30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作基肥深施。移栽后7 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返青肥,以促進分蘗。重視穗肥的施用,施尿素75 kg/hm2,以延長后期功能葉壽命,增加光合產(chǎn)物積累,提高成穗率、結實率和千粒重。施用時間為幼穗分化期(一般在抽穗前16~18 d),以該品種在合肥地區(qū)5月初播種的生育進程來說,一般在7月25日左右;以表征來看,則在其劍葉剛露尖時。
全生育期推行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促進生根及莖稈粗壯,提高根系活力,延長劍葉功能期,確保穗大、粒多、粒重。淺水3 cm左右插秧,返青后淺水,至分蘗前期淺水濕潤交替,從而促進分蘗。秧苗分蘗達到預期穗數(shù)的90%(移栽后30 d左右)時開始曬田,一般曬至田間開小裂、腳踩不下陷、泥面露白、葉片直立、葉色褪淡為止,曬田可以促進根系向下生長,增強其抗倒性,同時可以控制無效分蘗消耗養(yǎng)分。拔節(jié)期開始覆水,保持3 cm左右水層,孕穗至灌漿期為水稻需水臨界期,應保持干濕交替[7],以利于增加土壤中的氧氣,便于根系對水分和氧氣的吸收,從而增加根系活力,保證功能葉不早衰,促進光合作用,保障后期正常生理代謝。同時,應配合施用穗肥,以增加干物質(zhì)積累,提高千粒重和結實率,從而形成高產(chǎn)。收割前7 d斷水,切記不宜斷水過早,以免影響籽粒千粒重。
2.6.1 雜草防治??刂齐s草稻的主要方法是在水稻播種前通過耕作和灌溉促使雜草稻種子萌發(fā)出苗,再采用耕作和除草劑滅殺,或采用移栽方法減少雜草稻發(fā)生。
秧田期以防治稗草為主,可在播種前或出苗前3 d內(nèi)用30%掃氟特乳劑1 350 mL/hm2等芽前除草劑兌水750 kg/hm2噴霧土壤除草;也可在秧苗一葉一心期至三葉期,選用36%二氯·芐可濕性粉劑525 g/hm2兌水600 kg/hm2噴霧,用藥前1 d排干田水,用藥后1~2 d復水,但水不要淹過秧苗心葉[8]。秧田土壤除草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所播的谷種催芽后必須有根有芽,否則不能用藥;二是播種后待廂面無漬水方可施藥;三是施藥后應保持田間濕潤3~5 d,以提高防效[9]。
水稻移栽田化學除草一般采用3種方式,即“一封”(插秧前后進行土壤封閉處理)、“二殺”(插秧緩苗后莖葉處理)、“三補”(分蘗期補除)。①“一封”。插秧前土壤封閉,主要是在插秧前1~3 d整地拉板耬平后進行,但不要在耙地時施藥,以免將藥劑耙入過深泥層影響藥效。插秧后封閉可在追施返青肥的同時,將除草劑制成藥肥,采用撒施法進行封閉,可選用的藥劑有10%芐嘧磺隆·乙草胺100 g/hm2或9%芐·異丙甲草胺1 200 g/hm2等。“一封”處理能夠?qū)μ镩g雜草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②“二殺”。當插秧緩苗、目標雜草出苗后,對于以稗草為主的田塊,可采用50%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600~750 g/hm2,于雜草三至四葉期噴霧防治;對于以稗草、闊葉雜草及莎草科雜草混生的田塊,可采用50%二氯喹啉酸可濕性粉劑675 g/hm2+25%滅草松水劑3 750 mL/hm2對雜草莖葉噴施防治?;瘜W除草時間應盡量選擇在草齡3葉及以前,施藥前2 d須排干田水,以保證藥液與雜草莖葉充分接觸[10]。③“三補”。分蘗期補除,一般指在前期封閉和莖葉處理不太理想的情況下,人工去除田間剩余大草。
2.6.2 病蟲害防治。在兩優(yōu)224生產(chǎn)過程中應注意稻瘟病的防治,可在分蘗期及始穗期施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葉瘟和穗頸瘟各1次,如有需要,在破口期前5 d再防治1次。稻曲病受氣候影響顯著,若抽穗揚花期遇連日陰雨、田間濕度較大、日照偏少時發(fā)病較重。稻曲病防治時期的選擇很關鍵,一般在水稻破口前7 d施用克勝得惠戊唑醇480 g/hm2進行防治[11]。
根據(jù)當?shù)刂脖2块T提供的田間蟲害預測預報,盡量采用生物或物理方式,在必要情況下使用化學防治手段。藥劑選擇應以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路農(nóng)藥為主。提倡交替使用農(nóng)藥,以減少害蟲的抗藥性。例如,稻縱卷葉螟防治,可選用2%阿維菌素1 200~1 500 mL/hm2,或 40%毒死蜱 1 800~2 250 mL/hm2;稻飛虱根據(jù)田間生長表現(xiàn),可混合施用毒死蜱與阿維甲維鹽1 500 mL/hm2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