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武張忠武 黃 琳 康 杰孫信成楊連勇 段贊贊蔣 萬
(1.湖南省石門縣農業(yè)農村局 湖南常德 415300;2.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 湖南常德 415000;3.常德市農業(yè)農村局 湖南常德 415000)
近幾年來,石門縣設施蔬菜發(fā)展較快,其中茄子是設施蔬菜的主流作物。茄子(SolanummelongenaL.)為茄科茄屬植物,果實具有清熱、活血、消腫之功效,可用于治療皮膚潰瘍、熱毒瘡癰等疾病。茄子也是我國廣為栽培的蔬菜種類之一[1],在春夏秋蔬菜中占有較大比重。紅薯[Ipomoeabatatas(L.)Lam.]屬旋花科牽?;▽俚馁橘胄月嗄晟荼局参?,以收獲地下塊根為主,也是我國糧食作物之一[2]。紅薯葉又稱地瓜葉、番薯葉、葉用紅薯,常將紅薯莖蔓上的嫩葉及蔓頂的嫩梢作為蔬菜。紅薯葉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大量的鈣、鉀、維生素B及多種礦物質,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糖、預防血管硬化、保護視力等保健功能[3],生產上因紅薯病蟲害少,農藥殘留少,安全性高,近年來已逐漸發(fā)展為我國城市居民喜愛的夏季葉類蔬菜[4]。本文作者通過試驗調查與研究,總結出設施茄子、紅薯葉高效套作技術,提高了設施蔬菜生產水平,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一般茄子產量52.5 t/hm2、產值15萬元/hm2,紅薯葉產量22.5 t/hm2、產值9萬元/hm2,兩項合計產值可達24萬元/hm2?,F將該套作技術介紹如下。
茄子與紅薯葉套作應在設施大棚中進行,利用季節(jié)差異和立體空間的不同來合理布局,一般為2行茄子套種1行紅薯葉,即在畦面兩邊栽植茄子,畦面中部栽植1行紅薯葉。種植密度茄子為2.7萬~3.0萬株/hm2、紅薯葉為1.4萬~1.7萬株/hm2。
茄子于12月至次年1月中旬播種育苗,3月下旬移栽,5月下旬至7月下旬收獲。紅薯葉于4月中旬土床育苗,6月中旬扦插,7月下旬至10月下旬分批采收上市。茄子的掛果期與紅薯葉的生長前期共生,其時長約為50 d。
栽培大棚應建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可以選擇連棟大棚或者單體大棚。大棚的兩邊應安裝裙膜和防蟲網,便于栽培中起到避雨防蟲作用。
在大棚翻耕土壤的同時施入優(yōu)質腐熟有機用肥45~50 t/hm2,移栽前再施入三元素復合肥450~600 kg/hm2,耙勻,開廂。廂寬(包溝)1.4~1.5 m,溝深20~25 cm,上面覆蓋銀黑雙面地膜或無色地膜。
5.1.1 品種選擇 選擇抗病、豐產、生長勢強,且符合當地消費習慣的茄子品種,相似氣候區(qū)可選擇早紅茄1號、早紅茄2號、國茄紅秀等茄子品種。
5.1.2 浸種催芽 由于茄子病害多是通過種子傳播至大田的,易給種植戶造成經濟損失,因此在播種前需對種子進行消毒和殺菌。常見方法有以下3種,①溫湯浸種:將茄子種子用自來水浸泡10 min,再按種子體積5倍的用量加入55℃左右溫水,邊倒邊攪拌,使其受熱均勻,待水溫降至30℃左右時停止攪拌[5],繼續(xù)自然浸泡12~16 h后轉入恒溫發(fā)芽箱中催芽,②藥液浸種:將種子先用1%硫酸銅溶液或0.1%高錳酸鉀溶液浸種5 min,再用清水沖洗藥液2 min后浸泡12~16 h,置入催芽箱;③藥劑拌種:將茄子的種子表面浸濕,再按種子重量的0.3%左右趁濕拌入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拌勻,使其表面粘滿藥粉,此法可防治猝倒病或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消毒后的種子置于28~32℃的恒溫箱中催芽,經5~6 d待種子露出“白芽”后即可播種。
5.1.3 整理苗床 茄子育苗應在塑料大棚或溫室中進行,最好采用容器育苗,也可采用傳統(tǒng)的土床撒播育苗。苗床的選址要求:通風透光,地勢高燥,排灌順暢,交流便利,而且近2年內未栽培過辣椒、茄子、番茄等茄科蔬菜的大棚。采用容器育苗的,一般采用9 cm×9 cm的營養(yǎng)缽育苗或者72孔的塑料穴盤育苗。采用土床育苗的,苗床長度5~30 m,寬度1.2~1.3 m,苗床肥料應以腐熟有機肥與園土混和配制而成,可以加入少量氮磷鉀復合肥。一般每100 m2苗床需腐殖土400~500 kg、復合肥2.0~2.5 kg與菜園土均勻混和后作為苗床土。菜園土最好選用30 cm以內的耕層土,因其透氣性、保水性好、養(yǎng)分含量高、團粒性能好,利于幼苗生長。為減少病害的發(fā)生與蔓延,要對苗床土進行消毒殺菌,消毒時一般按每1 m2苗床撒入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5~20 g,或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5~20 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25 g,耙勻后播種。
5.1.4 播種方法 采用容器播種的,每缽(穴)播入1粒種子。土床育苗的,在播種前1 d將苗床土澆透水,濕層深度為15~18 cm,待水下滲后于次日將種子分次播完,使種子分布均勻。播種量為10~15 g/m2,蓋土厚度0.5~1.0 cm,播種后澆灑清水。如果有種子露出,要隨即補土覆蓋。苗床上面覆蓋一層無色透明薄膜,緊貼床面,四周用細土壓嚴。
5.1.5 苗期管理 播種至出苗階段需要較高的環(huán)境溫度,白天28~32℃,夜間20~22℃;幼苗出土后要降低溫度,白天25~28℃,夜間15~18℃;出土50%左右時要及時將薄膜拱起;齊苗后要加強通風降溫,敞開小拱棚兩端以利空氣流通,注意要將通風口由小到大分階段進行,不能陡揭陡蓋,以防造成閃苗;齊苗至抽生真葉前,苗床要保持濕潤狀態(tài),視情補水,以便生長整齊;第一片真葉完全展開后,苗床土壤要適度降濕,防止苗期病害發(fā)生。在整個育苗期,苗床應保持溫度適宜、水分合理、光照充足及水肥平衡,從而實現茄子根系發(fā)達、莖稈粗壯、葉片寬大、植株生長迅速。晴天可根據床溫的變化,適時進行全部或部分揭開小拱膜,以保證幼苗接受更多陽光,減少各種病害的滋生與蔓延。移栽前5~7 d進行低溫煉苗,白天溫度盡量控制在28℃以下,夜間16~18℃,苗床濕度保持在75%~80%。當茄子苗長到高度15~18 cm、有3~4片真葉后,即可選在晴天進行移栽。
5.2.1 品種選擇 紅薯葉以食用嫩葉為主,在品種選擇上主要選擇生長快、側蔓多、莖蔓細、葉片大、葉面及葉柄柔嫩、表面光滑無毛、有甜味、不苦澀、抗病能力強、莖葉產量高的紅薯品種,主要有湘菜薯一號、百薯一號、福薯7-6、莆薯53號、臺灣香薯葉等紅薯葉品種。
5.2.2 苗床準備 紅薯的育苗床應選擇背風向陽、土質肥沃、保肥保水、排灌便利、坐北朝南的沙壤田,并且3年內未種植過大蒜、生姜、香蔥等作物。床土面積按苗床與栽植大田1∶(15~20)的比例進行備地。首先要進行床土消毒,噴施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撒施生石灰粉于床面上,播種前翻耕后按每1 m2施入有機肥2.0~2.5 kg及45%氮磷鉀復合肥40~50 g翻入土壤,整成廂高20 cm、寬120 cm(包溝)的廂面,四周開好排水溝。
5.2.3 排種育苗 首先在苗床上挖出3條縱向淺槽,在播種前1 d向槽中澆透水。選擇大小一致、均勻整齊、無傷口、無病蟲、無凍害的健康薯塊,均勻地并排擺放于淺槽中,用種量為2.2~2.5 kg/m2。放種薯時要首尾方向保持一致,薯蒂朝上,保持頂端位于同一個水平面,斜度45°,畦面兩邊保留空隙6 cm左右,再覆蓋細土,蓋土厚度以薯蒂略微露出土面為宜。蓋土后覆蓋一層薄膜,四周壓緊,并除去薄膜上的余土,便于透光和提高溫度。
5.2.4 苗期管理 播種后要保持床土呈濕潤狀態(tài),經過15 d左右,苗高達到1~2 cm時應及時破孔引苗,破口直徑為4~5 cm,輕輕將幼苗引出膜孔,用土壓好苗孔四周的薄膜。對于出苗太密的苗床要進行人工疏苗,拔去弱苗,保留壯苗。對于葉色偏黃的苗床可以適當追肥,葉面噴施500倍液左右的尿素水。6月中旬待蔓長達到25~50 cm時即可割蔓移栽。
茄子于3月下旬定植,膜上打穴栽苗,每壟栽2行,株距45~50 cm,總株數2.7萬~3.0萬株/hm2,栽苗后將定植孔四周的薄膜壓土,以防晴天時土壤中的熱空氣燙傷幼苗。栽苗后盡快淋一次清水,用量為100~300 mL/株,促使根系與土壤貼合,提高移栽成活率。
待茄子開始坐果后移栽紅薯苗。紅薯采用扦插法移栽,栽于兩行茄子的中間,即2行茄子1行紅薯葉,株距40~50 cm。移栽時,將藤蔓剪成小段,每段3節(jié)左右,長度18~20 cm,再按45°的斜角插入土中,入土深度8~10 cm,露出土表1~2節(jié),再澆入清水,促進形成不定根。
7.1.1 追肥 大棚茄子對各種養(yǎng)分的需求量大,所以除了在栽苗前施足基肥外,還應在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進行追肥,以滿足其養(yǎng)分供應。追肥的總原則是前輕后重,即輕施苗肥、重施果肥、巧施葉肥。追肥以氮磷鉀全營養(yǎng)素的復合肥為主,并適當添加沼液、人畜糞水或尿素等,不能偏施氮肥。移栽后7~10 d追施提苗肥1次,以促進緩苗和發(fā)根,待葉片轉青后每隔7 d左右澆灌1次20%~30%的人糞尿或復合肥液,用量為75~150 kg/hm2。注意在每次施肥中盡量平衡施肥,不要偏施氮肥,以免造成過度陡長而降低抗病力。開花掛果后,施肥量要加大,以追施復合肥為主,用量為220~250 kg/hm2,以后每采收1次就追肥1次。進入采收盛期后,可用0.5%尿素水與0.2%~0.3%磷酸二氫鉀混合噴施葉面,以防止早衰,提高結實率和產品的品質。
7.1.2 灌溉 茄子需水量較大,要始終保持田間呈濕潤狀態(tài),同時也要做好開溝排漬工作。茄子定植后要及時淋定根水,提高移栽成活率,以后根據土壤墑情進行灌溉;開花前要控制土壤含水量,以防陡長,開花坐果后加大灌水量,促進果實膨大。灌溉要盡量選在晴天上午或者下午5:00后進行,不要在中午高溫時灌溉,以防引起落花落葉。陰雨天灌溉也易引起各種病害。灌水可采用穴灌或溝灌,但溝灌以“跑馬水”為主,速灌速排,首次澆水只需濕溝底,第2次水深至半溝,第3次濕至廂肩,水面距廂面不超過3~4 cm。也可采用滴灌。此外,若遇暴雨或連續(xù)陰雨天氣,需及時排除田間漬水,以防發(fā)生澇漬災害。
7.1.3 整枝 茄子的每個葉腋都能夠抽生側枝,若任其自然生長,就會造成枝葉叢生,加上茄子的葉片肥大,造成通風透光性差,不僅引起植株徒長和病害多發(fā),而且果實著色不良。所以搞好調整打杈,是節(jié)本增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操作時,一是在門茄(即主稈上的第一朵花)以下保留一個側枝后,將其余側枝抹去;二是把植株的老葉、黃葉、病葉及過密的枝葉剪去;三是當“對茄”開始膨大后把正在開花結實的“滿天星”枝條抹去,待該果采收后,再在距分枝約10 cm處把該枝去除,讓其側芽繼續(xù)成長并開花掛果。注意整枝應在晴天進行,且動作要輕,減少傷口。整枝完成后,噴施1次1∶1∶200的波爾多液,防止各種病害發(fā)生。7.1.4 除草 茄子生長過程中,要及時清除植株周圍的各種雜草,動作要輕以減少根系損傷,田間水溝的雜草也要鋤除。除草最好在晴天進行,因為陰雨天除草時造成的傷口易感染病害。由于茄子植株高大,坐果后容易倒伏,所以要插立支柱扶持,木樁長度40~60 cm,每株插一根,用細繩綁扎,起到穩(wěn)固與支撐作用。
7.1.5 病蟲害防治 茄子常見病害有病毒病、綿疫病、黃萎病、褐紋病等,常見蟲害有蚜蟲、茶黃螨、棉鈴蟲等。管理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防治方針,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必要時采用化學防治。農業(yè)防治包括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培育無病蟲種苗、科學輪作套種、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等;生物防治主要有培養(yǎng)和保護天敵、生物拮抗等;物理防治有誘蛾燈、粘蟲板、網室隔離等;化學防治主要是在病蟲害發(fā)生初期及時施藥,每隔7~10 d噴1次。茄子病毒病可用20%病毒克星可濕性粉劑450~550倍液噴葉,也可用1.5%植病靈乳劑800~900倍液或50%菌毒清水劑200~3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綿疫病可在發(fā)病初期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進行防治;黃萎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一般在定植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進行灌根,每株灌藥液約200 mL,緩苗后再灌1次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每株用液量約300 mL;褐紋病主要噴施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蚜蟲常吸食葉片汁液,引起心葉卷曲,一般可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進行防治;茶黃螨一般采用10.5%阿維噠螨靈20 mL+桔皮精油(美透)8 mL兌水15 kg噴霧防治;棉鈴蟲往往蛀食果實,影響產量和品質,可葉面噴施25%滅鈴王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4 000~5 000倍液或26%抗鈴凈乳油800~1 000倍液或30%殺蟲威乳油800~1 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等,注意多種農藥輪換施用,以防產生抗藥性。
7.2.1 補苗 一般在扦插后5 d內進行補苗,選擇晴天下午或陰天逐行檢查薯苗,對沒有成活的薯苗進行補栽。如有地下害蟲為害,應及時防治。
7.2.2 整蔓 紅薯葉的藤蔓生長速度較快,蔓莖容易變硬而影響產品品質,因此當主蔓長出5~6片真葉后,盡早掐取蔓尖食用,以促使蔓莖下部繼續(xù)抽生新枝。主莖上的分枝不宜留得太多、太長,要隔一段時間割一次老蔓,一般在主莖上保留3~5個分枝,每枝留樁5 cm左右即可。
7.2.3 追肥 栽培紅薯葉的目的是獲取柔嫩的蔓尖,生產上要及時追施充足的速效肥以持續(xù)供應養(yǎng)分。前期追肥與茄子追肥同步進行,后期一般在連續(xù)收獲2~3次蔓尖后追肥1次,可以澆施或埋施于藤蔓的根周。另外,整個生長期要保持土壤濕潤,根據土壤濕度適度澆水。
7.2.4 除草 紅薯田的雜草要及時清理,以減少土壤養(yǎng)分消耗和增強透光。注意不得使用化學除草劑,應當采用機械或人工除草。如果土壤板結,可用小鋤等工具將田土鋤松,增強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和莖葉生長。
7.2.5 病蟲害防治 合理的輪作、套種,紅薯極少發(fā)生病害,但偶爾也有蟲害發(fā)生[6]。如果有卷葉蟲為害葉片,可在發(fā)生初期噴施4.5%氯氰菊酯乳油750~800倍液或48%樂斯本乳油1 200~1 500倍液進行防治,噴藥時間盡量選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5:00后進行。
茄子是一種多次采收的果菜類蔬菜,一般在花謝18~20 d采收,每隔2~3 d采收1次。本著“少摘勤摘,摘少留多”的原則,合理調節(jié)植株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以提高坐果率和果實產量。首次采收時間應盡早進行,其他時期可視果實成熟度進行。果實的成熟度標準是看萼片與果實連接部的白色環(huán)狀帶的寬度,若環(huán)狀帶較寬,表明果實處于快速生長期,可以繼續(xù)讓其生長;若環(huán)狀帶不明顯,表明果實生長速度轉慢,應盡快采收。6~8月的高溫季節(jié),中午溫度較高,果實容易干癟,因此應盡量在早晨或傍晚采收。
一般在扦插后40~50 d即可采收,當葉片肥大后,選擇在清晨時采摘生長點以下12 cm左右的鮮嫩莖葉上市[7],將其扎成質量500 g左右的小把入市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