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嘉文
真的,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身邊沒有一個香港朋友能喝的。玩游戲喝酒,男的玩了沒兩局就退下火線趴一邊沙發(fā)暈倒睡去,一下午沒再動彈;去酒吧耍耍,女的跟人家老外喝了一杯雞尾酒,就雙手摟著人家脖子發(fā)嗲,沒過一刻紅唇就送上去了——當(dāng)然也許人家是故意的。
因此在我的印象中,香港人普遍酒力不濟,而且找不到喝白酒的年輕人——超市里那些價格特別實誠的看起來晶瑩剔透的杯裝二鍋頭,不是給oldschool(守舊)的第一代移民老頭,就是給非洲人或印度人準(zhǔn)備的。而洋酒,尤其是本地高端品牌或外國超市如Mar-ket Place、TASTE,各類洋酒如伏特加、威士忌、Gill、蘭姆、龍舌蘭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在超市清亮的燈光照耀下發(fā)著款款幽光——但最終拿著一籮筐洋酒買單的更常見的依然是老外。
畢竟,香港現(xiàn)在的酒文化大部分來源于西方發(fā)達(dá)國家,就像蘭桂坊的通用社交語言是英語一樣。香港年輕人努力模仿外國年輕人瘋狂喝酒的盛況,但人家是natural(自然)的,自然而然從周五晚八點喝到周六早五點,東歪西倒不省人事栽在路邊親吻燈柱再過一天后依然生龍活虎不知道昨天發(fā)生過什么。你香港人不行啊!試過一次就發(fā)誓再也不這樣干了。我看過太多喝栽過的香港年輕人跟朋友痛哭懺悔悔不當(dāng)初,香港人的體質(zhì)畢竟還是弱了點,口味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喝洋酒必須兌點冰紅茶菊花茶什么的,“干飲”(不加其他飲料)是極少數(shù),這也是為什么“酒精啫喱”這兩年暗暗流行起來。
這些“酒精啫喱”外表跟一般啫喱杯無異,有各種顏色,每種顏色代表不同果汁味,如白色是荔枝味、藍(lán)色是藍(lán)莓味等,但每顆啫喱含有百分之十二至三十的酒精濃度,香港媒體稱“足以讓人一啖即醉”,呵呵。這些啫喱非常好賣,經(jīng)常賣到斷貨,有的網(wǎng)站更推薦“將啫喱搗碎,然后加入其他酒精飲用”,作為“派對潮物”使用。
好入口自然受年輕人歡迎,而且它屬于非液態(tài)酒精,不受規(guī)管,屬于法律漏洞。然而這些畢竟是小眾需求,香港人對酒的最大頭消費其實是更健康更有品位的紅酒和更市井低酒精度的啤酒。據(jù)調(diào)查顯示,香港人年均葡萄酒消費額可能超過5000 港幣,香港的葡萄酒吧(WINEBAR)總能在街頭巷尾出現(xiàn),裝修還頗有格調(diào),各類品酒課也是層出不窮。當(dāng)然就我本人而言,喜歡啤酒就跟喜歡大排檔一樣,夠輕松無壓力——這才是能跟香港人“喝完這杯還有三杯”的唯一酒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