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北
燕子是住在長沙潮宗街的老口子,她曾在豆瓣的長沙小組發(fā)帖說:“沒有人比我更懂潮宗街。”
麻石街、戲臺子、菜市場、筒子樓里的歡聲笑語,陪伴了燕子的整個童年。燕子如今的事業(yè)也在這里,從她家下樓往右拐,三分鐘不到,就能看到一個理發(fā)店,店門外掛著一個中式風格的霓虹燈牌。這家網(wǎng)紅理發(fā)店就是燕子工作的地方,她是一名資深“托尼老師”,擅長“洗剪吹染燙”。顧客也忍不住夸她“潮”得“下不得地”,不愧是潮宗街的“妹陀”。
這時,燕子就會認真科普:“潮宗街的‘潮’不是時尚的‘潮’,而是潮濕的‘潮’咧!”
相傳,潮宗街在舊時本叫“朝宗街”,因是通往湘江碼頭的必經(jīng)之道,這里便成了米業(yè)的集中地,甚至成了長沙城最大的“米街”。那時的長沙人喝的是白沙井水,用的則是湘江水,這條街上總有很多腳夫挑著水來來往往,終日街頭淌滿了水,街名里的“朝”便演化成“潮”了。
回望歷史,我們可以看見潮宗街舊日的模樣:以清代雍正年間鋪設的麻石路為軸,向南是連升街,向北有九如里,間隔著劉權之公館和真耶穌教會堂,再往前是文化書社故址、抗日戰(zhàn)爭防空洞遺跡。潮宗街既曾有清末軍機大臣瞿鴻機、韓國國父金九等人居住,也多的是普通百姓在此生活。麻石路上既有賣米的商鋪,也有不少酒肆茶樓、作坊客棧,繁華光景中,好一股濃濃的人間煙火味。
老街里的日子,就這樣慢慢流淌。文夕大火之后的潮宗街,雖已變了模樣,但煙火氣卻越發(fā)濃厚了。燕子說,她離不開老街,她喜歡商販推著板車叫賣,喜歡嗑臨街炒貨鋪剛剛出鍋的五香瓜子,喜歡聞鄰居家燒辣椒的香氣,更喜歡做菜時,即使豬油下了鍋,還來得及出門買把小菜的便捷。最美的是傍晚,當麻石路與街邊的老房子被落日余暉灑滿,那難以比擬的美與悠長,比起現(xiàn)代都市的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多了不知多少深情。
燕子還說,潮宗街現(xiàn)在越來越“潮”了,就是時尚的那個“潮”。老街里多了一些文藝的咖啡館、小眾的古著店,很多主播會來潮宗街做直播,許多外地人也會慕名來打卡。老糧油店門口趴著的老黃狗成了“合影神汪”,甚至還有人在潮宗街里的某公廁策劃了一個展覽……老街與新鮮血液碰撞出奇妙的化學反應,那些年輕的、躁動的、活潑的事物來到這里,藏在城市的深處,老街也隨著城市的升級而煥然一新。
市肆煙火,即是生活。來長沙,不妨來逛逛潮宗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