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彭敏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雖然在蒙特利爾進行,但大會現(xiàn)場中國元素隨處可見。從繪有熊貓、孔雀等中國元素的會標到充滿趣味的甲骨文圖案,從身著中國民族特色服飾的參會人員到“中國角-日常舉行的書法、茶藝展臺,都顯示出中國作為大會主席國給本次國際會議帶來的中國印記。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談判是艱難的,有之前“愛知目標”的經(jīng)藍和教訓,本次大會努力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的平衡“框架”,既需要各國相向而行,也需要主席國發(fā)揮高超的協(xié)調和領導能力。《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期間看到,與會代表為能達成框架付出了很多辛苦,每天上午7時30分開始開會;許多時候會議一直持續(xù)到深夜。12月14日凌晨,因為在資金議題上分歧過大,60多個發(fā)展中國家不滿發(fā)達國家對資金承諾過少和模糊而集體離席退場。中國為此召集各國代表團團長舉行緊急會議,促使技術談判恢復。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秘書處執(zhí)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評價中國不僅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而且在國際社會展現(xiàn)出領導力。
長期跟蹤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的希臘國際律師艾爾莎?丘馬尼認為,中國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方面制定了特別的規(guī)劃,在考慮到國土面積大、保護成本高的情況下,中國對生物多樣性采取了最好的保護措施。與會者關注的還有本次大會中方制作的宣傳片。片子講述了北京雨燕的故事。每年秋天北京雨燕開始遷徙,飛越37個國家,最終到達南非高原。宣傳片有關“在鳥兒眼中,世界是一個整體,飛經(jīng)的國家不分大小,不分強弱,不分貧富,都是家園”的描述引人深思;也許人類作為生物鏈的頂端,百認為是萬物生靈的主宰已經(jīng)太久,忘記了對自然的敬畏,因此無論結果如何,這次大會中傳遞出的信號依然是積極的,那就是人類可以通過對話協(xié)商直面困難與挑戰(zhàn),也能通過智慧尋找到可以解決的方案。
生物多樣性問題和氣候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出版的《地球生命力報告》警告稱,從1970年到2018年,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shù)量平均少了69%Y但是大多數(shù)人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盡管蒙特利爾為舉辦這次大會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蒙特利爾采訪時發(fā)現(xiàn),一開始一些當?shù)厝艘廊徊恢繡OP15是關于什么的會議,也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不甚了解。與會議現(xiàn)場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組織、團體熱火朝天的討論不同,會場之外的關注度如蒙特利爾的天氣I樣冰冷。
在《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結束準備離開蒙特利爾時,一位加拿大老人看到記者佩戴的大會證件對記者說了一聲“謝謝”。記者問他為什么,他說:“因為你們在意?!笨赡芫褪侨祟惖奶辉谝庠斐闪说厍蛉绱硕嗟膯栴},也許在意就是我們改變的第一步,是讓地球變得更好的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