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南希
(福建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精神之源”。[1]偉大的建黨精神恢弘大氣,內涵豐富,意境高遠,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課程,建黨精神與高校思政課育人目標一致,融合相得益彰,將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拓充教學理論資源,提升教書育人實效,踐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時代要義。
建黨精神是百年篳路藍縷的精神榮光,在新時代趕考路上,青年人才是中國奔赴興榮和中華民族光明復興的新興主力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青年思政教育的“金鑰匙”,將偉大的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當前豐富教學資源、穩(wěn)固理論實效、精準提升內化的思政要點。
將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符合課程緊跟時事、緊扣熱點、緊貼黨性的教育原則。首先,青年將更深入地掌握黨的科學理論體系。建黨精神包含了建黨以來的困頓艱險以及奉獻初衷,要推進理論學習的入腦入心,前提是青年學生的價值認可、制度自信以及教學理論的與時俱進。其次,青年將更好地樹立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對于青年學生來說,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跨越歷史長河,胸懷風雨變遷,體現(xiàn)了中國不同時期的精神譜系,有利于青年學生樹立與國家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引導青年學生進行理想體系的自我鞏固、自我完善以及自我調適,必須在思政課中建立對黨的信任、對國家的信心以及對復興的信念,以此推動學生理想信念的確立、升華和踐行。
建黨精神表達了“知、意、行、義”的價值理念,誕生于開天辟地、內憂外患、飽受苦難的迷茫時代,繼承于翻天覆地、大刀闊斧、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時代,凝結于波瀾壯觀、高速進步、大國崛起的新時代,其中蘊含的真知灼見和行動引領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百年光輝勝利的深沉積淀,與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旨一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建黨精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濃厚的家國情懷,鮮活豐滿的為民大義,同向同行的愛國之志,有利于增強青年學生的憂患意識、弘揚斗爭精神、提升國之自信,是引領他們形成正面的、理性的價值觀念的必經(jīng)途徑。
偉大的建黨精神凝聚的是一場感天動地的血淚觀照,是一場愛國、報國、效國的鮮活實踐。
首先,建黨精神為青年學生構筑斗爭精神提供實踐指引。建黨精神中蘊含了深刻的斗爭底蘊,有著磅礴的革命精神與澎湃的英勇斗志,將源源不斷的精神之力融入高校思政課中讓青年學生求知有樣,前進有路,步伐有力,為構筑斗爭精神家園提供實踐指引。
其次,建黨精神為青年學生成就為民情懷提供實踐確證。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信息爆炸式增長,青年的政治觀、道德觀、價值觀受到了巨大挑戰(zhàn),對思政領域搭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擊。建黨精神中飽含著國家對人民的深切關懷,明確地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人民為先、為人民服務的黨性宗旨,將建黨精神融入思政教學,引導青年學生遠離功利自私、拒絕虛假盲目,警惕分化西化,以“大我”為先,“小我”為次,為民愛國,提高他們國家主人翁的自覺自信。
最后,建黨精神為青年學生堅定制度自信提供實踐保障。精神財富鑄就偉大實踐,實踐成就涵養(yǎng)制度自信。面對新冠疫情,黨中央集中全國各地力量支援武漢,使得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大國之力早已勢如破竹,制度之好絕非紙上談兵,黨的領導值得擁護信賴,人民的團結力、凝聚力、向心力更加明確、強大。依托建黨精神的融入,將思政素材變得“親和易懂”“感人真實”“豐富多元”,為青年學生弘揚制度自信提供學習的實際資源、精神的總結主旨、鉆研的動力方向。
建黨精神意義高遠,四個維度內涵重點不同,課程章節(jié)特點不同,融入方式不同,過程要求分層精準精細,教育實效內化性較難把控?!爸\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為了實現(xiàn)教學效果由“外”而“內”、由“虛”轉“實”,課前的背景預設、知識儲備、素材收集以及細分歸納就顯得不可或缺。
傳統(tǒng)教學有著講知識全面性的優(yōu)勢,新式教學則因互動性、啟發(fā)性、參與性更符合學情特性。課堂教學之前,要精心篩選符合建黨精神主題的相關故事案例資料,預留相關章節(jié)的課前討論問題,在課堂啟動之前燃起學生對于建黨精神的興趣以及對黨員先烈的敬佩之感。在推薦影音與多媒體資源的同時,提供相關的理論文獻以及宣傳報道,增強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對應知識的儲備,有利于學生課堂中對建黨精神的理解深入,促進感性情感向理性知識的理論轉化。
幫助青年學生理解建黨精神的起源、內涵、意義,需細致分類教材各章節(jié)主題,明確建黨精神各個側重意涵,積極融合不同主題的教學素材,能更精準更高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守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崇高信仰。課程中重點融入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來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不渝意志,著重闡述百年來恪守真理的中國共產(chǎn)黨締造的救國、建國、興國、強國的復興奇跡,強調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歸根到底就在于我們黨始終高舉著馬克思主義這一光輝旗幟。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指為人民謀幸福的最初心意,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毅然決心。課程中重點融入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堅守本心、勇于擔當、踐行發(fā)展的為民情懷,以及艱苦卓絕、力挽狂瀾、關關險阻的奮斗征程,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初心使命不局限于口號,而是落腳于中華大地發(fā)展復興的豐碑偉績中。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指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激情高昂、視死如歸、奮勇拼搏、堅決斗爭的頑強熱血。課程中重點融入不同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永不言敗、不懼生死的典型事例,可根據(jù)課程內容分時期貫通穿插,如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數(shù)以萬計的年輕共產(chǎn)黨人無畏犧牲、披荊斬棘,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前赴后繼、改革創(chuàng)新、嘔心瀝血,再到今天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在抗疫中站在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心系人民,奔赴奉獻,英勇逆行。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指擺正旗幟,依靠人民,以民為先的鮮明情意。對黨忠誠,永不叛黨,是入黨時牢記于心的莊嚴誓詞,是黨百年來永不言棄的前進指引,課程中重點融入百年征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黨忠誠的莊重事跡,著重闡明忠誠與為民主旨一致,內涵統(tǒng)一,方向并行,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首位,不辜負人民,對黨的忠誠就是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本質立場,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承諾,是建黨精神的情感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2]新時代思政課必須要突出學生主體原則,以教學實際效果為檢驗教學的標準,擺脫形式主義,融合多種教學手段,推進理論向實踐的價值轉化。
真實展現(xiàn)是思政課程的首要原則,這就要求在課程內容融入建黨精神的過程中,要將意識形態(tài)與實際范例相結合,用建黨以來的黨史故事為載體,保證全面客觀講解以及真實數(shù)據(jù)分析。堅持事實本位,核心點就是引入的例子故事并非虛構,也并非偏激主觀的判斷,而是在擺好事實的基礎上,不加入教師的個人意見,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與分析辨別,最終形成自我能動的對建黨精神的思想認可、政治認同、情感認知。
一節(jié)優(yōu)質課堂不僅要生動形象,更要理論深刻,還要契合心理,做到傳遞思想,術法多樣,巧妙多變。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3]這就要求教師在融入過程中要把握學生規(guī)律,生動話語模式,貫通反饋原則,既要通過不同的黨史故事展開教學,也要注重展開過程中語言模式與價值指向的精準匹配,更要關注呈現(xiàn)方式與融入手段。比如,當課堂中引入歷史性故事,可選取時間跨越較長且有數(shù)據(jù)支撐的事例,采取互動式辨析講授,搭配時間流程脈絡,增強學生信服力。引入人物事性故事時,可在課堂中穿插主題一致的感人故事細節(jié)與鮮活的人物形象,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語言親和力,多采用互動設問反問的語言烘托,突破青年學生的心理攻防,注重打開精神缺口,從而引發(fā)心靈共鳴,提升思政教育的溫度。
有情感共鳴才能引發(fā)人的感觸,能聚合認同情感的案例故事就是最有效的教學資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在課堂中引用蘊含建黨精神的,且易產(chǎn)生情感共鳴當?shù)靥厣h史故事,通過地方故事的精彩講述,故事情節(jié)的生動推演,帶動情感的互動活動,促進學生形成思想情感與行動執(zhí)行的統(tǒng)一。例如:在講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的問題時,可以列舉當?shù)氐募t色文化故事案例,并且鼓勵學生前往紅色文化紀念館與博物館進行現(xiàn)場學習,通過實地考察加深對建黨精神的共情感知。
總之,建黨精神體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品質,體現(xiàn)著中國革命的英勇探索,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奧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注重發(fā)揮建黨精神的融合作用,貫穿始終,深入探究,找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