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秋菊李晨陽施 雯張暉宏蔣卓衡胡劭驥 易傳輝
(1.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生物多樣性保護學(xué)院,云南昆明 650233;2.云南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云南昆明 650500;3.西湖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浙江杭州 310024;4.云南大學(xué)國際河流與生態(tài)安全研究院,云南省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tài)安全重點實驗室,云南昆明 650500)
云南省是蝶類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qū),特別是其南部熱帶邊緣,因地形復(fù)雜、植被豐茂,屬熱帶季雨林氣候,具有很高的蝶類物種多樣性,近年來有不少的蝴蝶新種及新記錄種被描述并發(fā)表[1-6]。
2017—2021年對云南省各地進行了2次調(diào)查(2020年10月2—6日,紅河州金平縣;2021年3月1—2日,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發(fā)現(xiàn)了3種3亞種未載入中國蝴蝶專著[7-14]及近年發(fā)表論文[5-6,15-25]的中國蝴蝶新記錄,上述新記錄均屬于蛺蝶科。
本文報道了中國蛺蝶科新記錄3種3亞種,并詳細描述。3個新記錄種包括琥珀盛蛺蝶(Symbrenthiahypatia)、褐黃方環(huán)蝶(Discophora deo)和辛戈矍眼蝶(Ypthima singorensis);3個新記錄亞種是阿環(huán)蛺蝶中南亞種(Neptisananta learmondi)、基環(huán)蛺蝶北越亞種(Neptis nashona kishii)和連紋黛眼蝶北越亞種(Lethe syrcisdiunaga)。本文中的物種中文名均采用《世界蝴蝶分類名錄》[26]。本文中的引證標本均標明采集人全名,保藏機構(gòu)(者)名稱的首字母大寫標注于采集人之后的括號內(nèi)。
縮寫詞:
JZH:蔣卓衡私人收藏;
SFU: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館藏;
ZHH:張暉宏私人收藏;
ZX:張鑫私人收藏。
LaogonahypatiaWallace,1869;Trans.ent.Soc.Lond.1869(4):345;Type locality:Java
Synonyms:LaogonahypatiaWallace,1869;Symbrenthiahypatiavar.chersonesiaFruhstorfer,1894;Symbrenthiahyptiavar.hippocreneStaudinger,[1897]
描述:頭大,胸部強壯,腹部細而短。下唇須正面棕黑色,反面黃白色;胸部及腹部正面被深棕色絨毛,反面被黃白色絨毛。
雄性:本研究中未見雄性標本。雄性翅形較闊,前翅頂角較銳,斑紋色較深,其他同雌性,文獻中無本種雄性生殖器特征描述[27-28,30]。
雌性:前翅長24 mm。前翅闊,頂角圓潤,外緣向外拱曲,后緣平直;正面棕黑色,各斑均為淺黃色,中室具1條細長棒紋,上邊緣具數(shù)個缺刻,前緣至M2室具1列條形斑,近頂角具2枚圓點,M3室基部具1枚方形大斑,CuA1室至后緣于外中區(qū)具1列斑帶;反面淺黃色,密布蛛網(wǎng)狀深棕色條紋,亞外緣具1條深棕色條紋,外中區(qū)具1列淺黃色圓斑,其中M3室的圓斑最大且內(nèi)部覆蓋藍黑色鱗片。后翅近方形,M3脈末端突出成角,外緣鋸齒狀;正面棕黑色,可透見腹面部分斑紋,各斑均為淺黃色,中帶寬而平直,止于前緣,外中帶較細且彎曲,止于R5脈,臀區(qū)灰黃色;反面淺黃色,密布蛛網(wǎng)狀深棕色條紋,亞外緣具1條深棕色條紋,外中區(qū)除M3室和CuA1室外各室具1枚淺棕色圓斑,M3室和CuA1室自外中區(qū)至亞外緣布有藍灰色鱗片。
雌性生殖器:囊突狹長;前陰片大,近梯形;后陰片小,近梯形。交配孔狹長,近菱形。交配囊橢圓形,膜質(zhì),近基部兩側(cè)具細密的囊突;囊導(dǎo)管細長,基部骨化。
已知分布:中國(云南);老撾,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27-30]。
檢視標本:1♀,勐臘縣勐侖,2021-IV-27,760 m,蔣卓衡,[JZH];。
本研究中的標本應(yīng)為老泰亞種(Symbrenthia hypatiachersonesia)[30-31]。本種與散紋盛蛺蝶(S.lilaea)近似,但后翅尾突更長,翅腹面顏色更顯黃白色調(diào),且密布蛛網(wǎng)狀細紋。本研究所檢視的標本系較為老舊個體,故整體翅色較淺,新鮮標本翅背面各斑紋為橘黃色[30]。
NeptisanantalearmondiTytler,1940.J.Bombay nat.Hist.Sco.42:118;Type locality:oi Mwe,South Shan States.(NHML)
描述:頭大,胸部纖細,腹部細長。下唇須灰白色;胸部及腹部正面被深棕色短毛,并具金屬光澤,反面被灰白色絨毛。
雄性:前翅長29~30 mm。前翅狹長,頂角圓潤,外緣中部內(nèi)凹,后緣亦內(nèi)凹;正面黑色,各斑均為橘黃色,中室內(nèi)具1枚細長條形斑,末端尖銳,近中室端部背側(cè)具1個三角形缺刻,近頂角具4枚三角形斑,CuA1室外緣具1枚橢圓形斑,后緣中部具1枚短棍形斑;反面棕紅色,后緣黑色,近基部布有大量灰色鱗片,斑紋似背面,但頂角及后緣的斑為白色,外緣具紫色波曲細紋;緣毛短,棕黑色。后翅闊,外緣波狀;正面棕褐色,各斑均為橘黃色,中帶細而平直,止于R5脈,外中帶較細,末端尖銳,止于R5室中部;反面棕紅色,肩部淡紫色,斑紋似正面,但中帶為黃白色,外中帶為淺棕色,中帶及外中帶間及亞外緣各具1條波曲紫色細紋;緣毛短,棕黑色。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短而膨大,三角形。鉤形突細長且拱曲,末端尖銳而內(nèi)彎。顎形突細長。囊形突粗短?;椘?,三角形。抱器細長,背側(cè)近端部具粗短齒突,末端圓潤,具1枚粗短的齒突,齒突末端具3枚尖銳的齒。陽莖粗短,側(cè)視中部向外側(cè)彎曲,末端腹側(cè)尖銳,近端部背側(cè)具1枚短棍狀突起,表面具細密齒突,頂視粗短,末端尖銳。
本研究中未見雌性標本。雌性翅形較闊,色較淺,斑紋似雄性。文獻中無雌性生殖器描述[28,30]。
已知分布:中國(云南);緬甸,老撾,泰國,越南[27-32]。
檢視標本: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大魚塘,2013-VIII-14,1504 m,曾全,[SFU];2♂♂,金平馬鞍底鄉(xiāng)阿得博奎河,2013-VIII-15,1500 m,趙健,[SFU]。
本亞種近似娜巴環(huán)蛺蝶指名亞種(N.namba namba),且兩者在中南半島北部同域分布,但本亞種無明顯的白色緣毛,前翅腹面CuA2室基部具明顯的灰色鱗片[30,32-33]。
Neptis nashona kishiiSaito&Inayoshi,2014;Butterflies(Teinopalpus)65: 8-9;Type locality:Tamdao,Vinh Phuc, N.Vietnam
描述:頭大,胸部纖細,腹部細長。下唇須灰白色;胸部及腹部正面被深棕色短毛,并具金屬光澤,反面被灰白色絨毛。
雄性:前翅長35 mm。前翅狹長,頂角尖銳,后緣中部內(nèi)凹;正面棕黑色,各斑均為灰白色,中室內(nèi)具1枚細長條形斑,末端尖銳,近中室端部背側(cè)具1個小的三角形缺刻,頂角具3枚狹長的三角形斑,CuA1室亞外緣具1枚圓形斑,CuA2室中部及2A室中部各具1枚條形斑;反面深棕紅色,后緣灰色,具1條細而波曲的亞外緣線,其他斑紋似背面。后翅闊,外緣波狀;正面棕黑色,中帶細而平直,止于前緣,外中帶較細,色較深,止于前緣;反面深棕紅色,肩部及近基部具2條灰白色細紋,外中帶內(nèi)側(cè)具深色區(qū),其他斑紋似背面。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短而膨大,三角形。鉤形突細長,末端尖銳而內(nèi)彎。顎形突細長。囊形突粗短?;椘?,狹三角形。抱器細長,末端分叉,腹側(cè)圓潤,背側(cè)具1枚向內(nèi)彎曲的細短而尖銳的齒突。陽莖粗短,側(cè)視中部向外側(cè)彎曲,末端腹側(cè)尖銳,近端部背側(cè)具1枚短棍狀突起,表面具細密齒突,頂視粗短,末端尖銳。
本研究中未見雌性標本。雌性翅形較闊,色較淺,斑紋似雄性。文獻中無雌性生殖器描述
已知分布:中國(云南);越南北部[30-32]。
檢視標本: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高橋,2013-XI-4,684 m,曾全,[SFU]。
本亞種與斷環(huán)蛺蝶(Neptissankara)近似,但本亞種前翅背腹面M2和M3室外緣均無白斑,各帶紋均較細且布有灰色鱗片,后翅中帶與外中帶具顯著色差[30,3,34]。
Discophoradeode Nicéville,1898,J.Bombay nat.Hist.Soc.12(1):137;Type locality: N.Shan States,Upper Burma.
描述:頭大,胸部粗壯,腹部粗短。下唇須深棕色;胸部及腹部正面被棕黑色絨毛,反面被棕色絨毛。
雄性:前翅長40~42 mm。前翅闊,頂角尖銳但不突出,外緣及后緣平直;正面棕黑色,中域具黑紫色光澤,外斜帶橘黃色,闊而輕微拱曲,于外緣嵌入棕黑色曲紋;反面棕色,散布黑色細紋。后翅闊而長,外緣輕微鋸齒狀;正面棕黑色,中室端部具1枚大的圓形黑色性標;反面棕色,散布黑色細紋,CuA1室和R5室內(nèi)各有1枚模糊的圓形眼斑。緣毛短,棕黑色。旱季個體前翅背面的外斜帶較雨季個體的闊,顏色較淺。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短,近方形。上鉤突短且向下彎曲,末端尖銳,基部向上具1個小的分叉。顎形突粗短,縱向延長,末端尖銳。基軛片近方形,端部具1枚短而尖銳的齒。囊形突闊而長。抱器基部闊,后段指狀延長,末端膨大且密布細小的齒。陽莖側(cè)視細長且平直,末端背側(cè)具1個向內(nèi)彎曲的短鉤。
雌性:前翅長53 mm。前翅闊,頂角尖銳且突出,前翅正面具1條闊而連續(xù)的橘黃色外斜帶,后翅闊,略呈方形,外緣具模糊的黃色點,其他斑紋似雄蝶。
雌性生殖器:由于本研究中的雌性標本腹部被真菌感染,未獲得雌性生殖器標本。文獻中亦無本種雌性生殖器的記載。
已知分布:中國(云南);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27-30]。
檢視標本:1♀,勐臘縣補蚌,2019-XI-26,600 m,蔣卓衡,[JZH];1♂,河口縣馬格,2020-X-21,160 m,張鑫,[ZX];1♂,勐臘縣勐捧鎮(zhèn),2021-III-1,580 m,陳鏡文,[ZHH]。
本研究中產(chǎn)于勐臘縣的標本應(yīng)為指名亞種(Discophoradeodeo),產(chǎn)于河口縣的標本應(yīng)為北越亞種(D.deo fruhstorferi)[30]。本種與驚恐方環(huán)蝶(D.timora)近似,但后者雄性前翅背面外斜帶為黃白色且分離,雌性前翅頂角較尖銳且突出,背面CuA1室內(nèi)無黃色點,后翅外緣黃色點較明顯[30,35]。
Ypthimacerealis singorensisAoki&Uémura,1984,Tokurana (6/7):79;Type locality:P.Thailand.
描述:頭大,胸部纖弱,腹部細而短。下唇須棕黑色,腹側(cè)具灰黃色長毛;胸部及腹部正面被棕黑色絨毛,反面被灰棕色絨毛。
雄性:前翅長16~17 mm。前翅狹長,頂角圓潤,外緣向外拱曲,后緣平直;正面深棕色,中域具黑色絨毛狀性標并進入中室,頂區(qū)具1枚大而圓的黑色眼斑,具明顯的淺黃色環(huán)紋,瞳點藍色且模糊,外緣色較深;反面灰棕色密布深棕色細紋,中域具2條平行的深棕色線紋,近基部1條較模糊,其他斑紋似背面。后翅闊,外緣平滑且向外拱曲;正面深棕色,CuA1室及M3室內(nèi)各有1枚黑色圓形眼斑,具明顯的淺黃色環(huán)紋及藍色瞳點,外緣色較深;反面灰棕色,密布深棕色細紋,中域具2條平行且向外拱曲的深棕色線紋,外緣除M2室外,各室內(nèi)各具1枚黑色圓形眼斑,其中CuA2室內(nèi)的眼斑明顯較小。緣毛短,深棕色。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細長,三角形。上鉤突細長,向下彎曲,末端尖銳。無顎形突。囊形突粗短。抱器闊且長,端部分叉形成1枚向內(nèi)彎曲的齒,末端圓潤。陽莖細長且呈拱形,基部細,端部漸粗,末端圓潤。
雌性:前翅長16~17 mm。顏色較淺,翅形較圓,斑紋似雄蝶。
雌性生殖器:肛突長,末端圓潤;前陰片大且明顯骨化,近梯形,兩側(cè)各具1枚向內(nèi)彎曲的短齒;后陰片大,三角形,具細密的縱向突起。交配孔闊而圓。交配囊球形,膜質(zhì),無囊突;囊導(dǎo)管細長。
已知分布:中國(云南);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30,36]。
檢視標本:2♂♂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瓦窯電站,2013-XI-2,990 m,曾全,[SFU];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大坪,2014-V-15,1250 m,曾全,[SFU];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大坪,2014-VI-19,1250 m,曾全,[SFU];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大坪,2014-VI-28,1250 m,曾全,[SFU];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高橋,2014-VII-22,684 m,曾全,[SFU];1♂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大坪,2014-VII-26,1250 m,曾全,[SFU];13♂♂4♀♀,金平馬鞍底鄉(xiāng)大坪,2014-VIII-22,1250 m,曾全,[SFU];1♂,屏邊,2016-VII-12,常洲,[ZHH];2♂♂1♀,馬關(guān)縣團結(jié),2020-VII-2,1200 m,陳鏡文,張暉宏,[ZHH];1♂,馬關(guān)縣團結(jié),2020-IX-26,1200 m,蔣卓衡,張暉宏,[ZHH]。
本研究中的標本應(yīng)為中南亞種(Ypthima singorensisindosinica)[30,36]。本種與矍眼蝶(Ypthima baldus)非常近似,可以根據(jù)以下特征予以區(qū)分:本種前翅長小于18 mm可與其區(qū)分(矍眼蝶Y.baldus的前翅長大于18 mm);本種雌蝶前翅的眼斑更圓,且位置更接近翅基部;本種后翅反面底色多棕色色調(diào),中帶較模糊,但矍眼蝶反面底色多灰色色調(diào),中帶明顯[36]。
圖版II 中國蛺蝶科3種3亞種新記錄(鱗翅目:鳳蝶總科)雄性外生殖器及雌性生殖器Plate II The male and female genitalia of 3 species and 3 subspecies new records Nymphalidae of China(Lepidoptera:Papilionoidea)
LethesyrcisdiunagaFruhstorfer,1911,in Seitz,Grossschmett.Erde 9:323;Type locality:Mauson Mts.,Tonkin.
描述:頭大,胸部纖小,腹部細而長。下唇須背側(cè)棕黑色,腹側(cè)黃白色;胸部及腹部正面被棕色毛,反面被黃白色毛。
雄性:前翅長30~33 mm。前翅狹長,頂角圓潤,外緣鋸齒狀,后緣平直;正面深棕色,外中區(qū)具1條模糊的棕黑色直帶,此外無明顯斑紋;反面淺棕色,各斑紋均為棕黑色,內(nèi)中帶細而波曲,外中帶略呈拱形,外緣具1條邊界模糊的寬帶,翅緣淺黃色,并嵌有1條黑色外緣線。后翅闊,外緣齒狀;正面深棕色,亞外緣具4枚具黃色環(huán)紋的黑色圓斑,其中M3室內(nèi)的黑斑顯著較??;反面淺棕黃色,各斑紋均為赭黃色,中室端部具1條細線紋,內(nèi)外中帶于臀角相連,內(nèi)中帶平直,外中帶中部向外強烈突出成角,外緣具1列具黃色環(huán)紋的黑色眼斑,瞳點白色,其中CuA1和Rs室內(nèi)的眼斑顯著較大,M2室內(nèi)無眼斑,翅緣淺黃色,并嵌有1條黑色外緣線。全翅緣毛短,棕黑色。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側(cè)視寬三角形。鉤形突側(cè)視細長,基部背側(cè)拱形突出,腹側(cè)略向內(nèi)側(cè)彎曲,末端尖銳。無顎形突。囊形突粗短。抱器側(cè)視細長,背側(cè)近基部呈角度折曲,末端略膨大,內(nèi)側(cè)具1枚粗短的齒。陽莖側(cè)視細長,自基部向端部漸細,末端尖銳。
雌性:前翅長30 mm。翅形較圓,斑紋似雄性。
雌性生殖器:肛突狹,末端圓潤;前陰片大,近梯形;后陰片大,近梯形。交配孔圓形。交配囊狹橢圓形,膜質(zhì),中部具2列細長具橫向突起的囊突;囊導(dǎo)管細長且彎曲。
已知分布:中國(云南);越南北部,老
撾[27,30,37]。
檢視標本:1♀,金平馬鞍底鄉(xiāng)羅鍋坪,201-XI-5,1505 m,曾全,[SFU];1♂,金平馬鞍底牛場坪,2014-V-11,1361 m,曾全,[SFU];4♂♂,金平馬鞍底鄉(xiāng),2020-X-5,1300 m,張鑫,[ZHH]。
致謝:本文作者對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局和西雙版納補蚌生態(tài)站在野外調(diào)查中提供的支持和幫助表達誠摯的謝意,同時,對以下人員在本文寫作中提供的幫助表達誠摯的謝意:常洲(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動物所)、陳鏡文(福州大學(xué))、陳劉潤玄(云南昆明)、程文達(香港科技大學(xué))、稲好豊(泰國清邁)、胡平(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動物所)、闞永偉(云南昆明)、李建軍(云南昆明)、王宇宸(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吳振軍(福建福州)、許振邦(云南大學(xué))、楊羽楓(云南昆明)、葉輝(云南大學(xué))、應(yīng)昆博(英國南安普頓大學(xué))、張締(香港大學(xué))、中村彰宏(中國科學(xué)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朱建青(上海動物園)。
圖版Ⅰ中國蛺蝶科3種3亞種新記錄(鱗翅目:鳳蝶總科)標本PlateⅠThe color plateof 3 speciesand 3 subspecies new records Nymphalidae of China (Lepidoptera:Papiliono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