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華
渤海大學(遼寧省錦州市 121013)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土地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農村無疑是區(qū)域經濟的軸心,自然也是文化、教育的熱土。在近代工業(yè)化浪潮的侵襲下,城市地位日漸顯耀。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盡快增強國力,跟上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的步伐,國家采取不均衡的發(fā)展策略,優(yōu)先促進城市發(fā)展,各類社會經濟發(fā)展所急需的資源,如資金、人才、技術等都首先滿足城市的需要,農村則長期游離于其邊緣?!盵1]在幾十年的發(fā)展中,農村教育逐漸被城市教育邊緣化,農村學校人才流失、生源缺失,在教育資源方面,城鄉(xiāng)差距也越拉越大,農村教育在這種尷尬的境況下艱難生存。
隨著時間的推移,黨和國家也察覺到了農村學校發(fā)展的困境,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助推鄉(xiāng)村教育。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這個術語,就是要“推動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發(fā)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農村基礎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yè)、農村、農民未來發(fā)展的情況,也將深刻影響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然而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城鄉(xiāng)教育關系的“城市中心論”觀點已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統計局在2021 年5 月發(fā)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中提出,“全國人口中居住在城鎮(zhèn)的人口為901991162 人,占63.89%(2020 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為45.4%);居住在鄉(xiāng)村的人口為509787562 人,占36.11%。與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zhèn)人口增加236415856 人,鄉(xiāng)村人口減少164361984 人,城鎮(zhèn)人口比重上升14.21 個百分點?!盵2]根據鄔志輝教授在2021 年9 月東北師范大學教師發(fā)展論壇報告中所提供的數據,2020 年小學教育的城鎮(zhèn)化率為77.15%,百分比遠遠高于同年45.4%的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另外盡管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 年全國農民工總量仍達28560 萬人,平均年齡41.4 歲,40 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49.4%。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為4549 元,是留守農民人均月收入的2.8 倍。(數據來源于統計局網站2020 年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在外務工的年輕父母,只要條件允許,便會把孩子送進工作地的城市學校就讀,這也就使得大部分的農村學校生源在流失,學生涌進城市,導致農村學??粘不?;而城市學校則過分飽和,也難以兼顧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農村教育直接關系到我國6 億農村常住人口和近2.8 億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同時也是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環(huán)節(jié)?!盵3]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當前城市化的背景下,仍然就讀于農村小學的這批學生所接受的教育現狀及所面臨的教育問題,希望能引發(fā)處于同一種境況下家庭、學生群體的共鳴,為解決種種問題提出相應的一些措施。
個案研究就是對典型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而具體研究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本文選擇該個案的原因如下:
1.我與小強生長在同一片土地,見證了小強從出生到入學的全過程,人物相對熟悉,我對他而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便于調查的進行。
2.小強目前就讀的小學是其父母以及我曾經就讀的農村小學,環(huán)境相對熟悉。
3.小強目前的家庭狀態(tài)是典型的農村半留守家庭,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
本文搜集材料的方式主要是訪談以及日常觀察,主要來自于我和小強及其媽媽的對話,對話時間、地點以及時長不固定,主要記錄被訪談者使用的字眼、語氣等內容;來自學校及學校教師群體的內容較少,主要是因為部分教師對我持有懷疑態(tài)度,以后如果有機會繼續(xù)這個課題,希望可以深入挖掘。
本文主要使用白描的手法,以第一人稱通過敘事的方式將小強的教育經歷進行講述,描寫其在受教育過程中遇見的問題。
“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將研究結果推廣到有關人群,而是使有類似經歷的人通過認同而達到推廣?!盵4]雖然對小強調查只是一個個案,其真實性只限制于他一人,可是對他教育經歷情況的深入剖析可以使很多處于類似情形的人得到一種認同,希望他們在讀到這個文章的時候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迪和共鳴。
小強是一個八歲的男孩,家住山東省W 縣H 村,是當地村小學的一名二年級學生。W 縣地處華北平原,以農業(yè)為主,整個縣區(qū)人口有近80 萬,面積889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890/km2,之前是有名的貧困縣,務農是當地主要的收入來源。H 村是縣域北部的一個小村落,經濟狀況更加落后,雖然自脫貧攻堅以來村民的生活有所好轉,但和W 縣其他地方相比,也仍屬中下等。
小強就讀的小學就在村子的西面,離家很近,走路也不過十分鐘。學校的主體建筑是一棟三層教學樓,是在2002 年開始啟用辦學的。小強家里有六口人,祖孫三代。小強的爸爸是一名中職畢業(yè)的技術工,常年在Z 省工作,只有長假期或者過年會回家看看,是家里主要的經濟來源。小強的媽媽是初中畢業(yè),沒有固定的工作,在家照看小強和妹妹,偶爾會出去打零工。小強的爺爺奶奶文化水平也不高,不會熟練操作智能手機,奶奶是上世紀50、60 年代典型的農村婦女,大字不識一個。小強的妹妹目前在讀幼兒園小班,小強讀二年級,兩個人在同一所學校。小強的功課以及表現都相 對平常,是學校中的一名普通的孩子。小強的媽媽想過送自己的孩子去縣城里的小學就讀,但是想在縣城讀書就要在學校附近買房子,同時為了方便照顧孩子,還需要全家都搬到縣城居住,礙于家里公公婆婆文化水平有限,也舍不得家里種的地等各種原因,最終還是選擇在本地的村小念書。
和妹妹一樣,小強的幼兒園也是在這所學校讀的,讀完三年幼兒園之后,升入該學校的小學。在開學之前,學校照例會給新生家長以及教師建立微信群,方便教師任務的下發(fā)和家長問題的解決。當時小強的媽媽在群里發(fā)現小強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是她當年在讀小學時,風評很不好的一位老師,據說有脾氣暴躁、喜歡罵人、教學水平不好等缺點,但她也沒有辦法,每個年級就一個班,沒有換班的選擇,小強媽媽這種對教師配置的不滿情緒逐漸蔓延到了小強身上,小學之旅還未正式開始,小強就對這位老師充滿了畏懼與不滿。為了彌補學校教師教學質量上的不足,于是乎小強媽媽便“隨大流”的給小強報名了語文、數學學科的網課,每年的花費大概在6000 元左右。平常有時間的話,小強媽媽也會盡自己所能輔導小強的功課。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下發(fā),小強媽媽變得更加焦慮了,國家限制了課后補習,但有錢的人都在找私教,與當年新課改推行時,教師“戴著鐐銬跳舞”類似,現在小強媽媽也是在雙減政策與教育內卷之間的夾縫里艱難生存。小強爸爸對小強媽媽的做法不以為然,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是學習的那塊料,在哪里都能學,在哪里也都能學好;你不是那塊料,學了也白學。”
小強今年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了,現在是從早上七點半開始至下午五點半,除去周末以外,每天十個小時的時間都在學校里度過。周一到周五,每天八節(jié)課,去掉每周一節(jié)體育課、一節(jié)音樂課和兩節(jié)美術課之外,其他的全是語文和數學課。我詢問他在學校里最喜歡的課程是什么?他告訴我,“我喜歡畫畫,最喜歡的是美術課,在美術課中,老師也沒有教過什么畫畫的方法技巧,就是給一個題目,讓我們隨意發(fā)揮,但我也覺得非常開心。”小強對于其他學科老師的評價不算高,他說,“學校老師每天講的都是書本上的東西,這些網課的老師們早就講過了,還比學校老師講的好。”我詢問小強,“那你是喜歡學校老師還是網課的老師?”他回答說:“網課老師,因為那些老師很溫柔,從來不罵人。”我又追問他說,“那學校的老師罵過你嗎?”他回答說,“也算有也算沒有,老師經常會在班里說,‘能學學,不能學就滾出去’之類的話,雖然沒有指名道姓,誰知道他是不是在說我啊?!毙娺€和我講了有一次他和班級中的一位女同學發(fā)生了矛盾,那個小女孩把小強的胳膊咬了,但老師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小強批評了一頓,還把小強媽媽教育了一番,因為那個小女孩是老師的外孫女。由于以上種種事情的存在,小強對學校老師的看法愈發(fā)低下,在學校學習的激情不高,任何時候看到老師就只想著躲起來。一般而言,家長們很關心教師是否“喜歡”他們自己的孩子,“因為家長們覺得積極的情感關系對孩子的學校生活和學習的成功可能更為有利?!盵5]可學校老師對小強的態(tài)度讓小強媽媽比較寒心,這也堅定了她把網課一直續(xù)費下去的念頭,哪怕是國家提倡雙減。
小強目前就讀于某農村小學的二年級,他的受教育經歷及表達能力有限,所搜集到的材料有限。綜合以上資料,小強在受教育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是學校方面課程單調、教師隊伍素質水平低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導致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來自媽媽的影響,因為媽媽對學校和老師的評價不高,潛移默化的讓小強對學校也不滿意;二是學校的原因,教師隊伍素質水平及教學水平都不高,學校的課程安排也比較乏味,無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很難產生學習的興趣。這兩個原因都有著需要深入挖掘的一些內容。
首先來自媽媽的影響屬于家庭教育方面,在小強這種半留守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要方面,也更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媽媽對一些人或事的評價不高,孩子會很容易受到影響。其次是學校方面師資以及課程開發(fā)的問題,農村學校因為地理位置及經濟狀況的劣勢,目前學校的教師隊伍還是當年建校時分配過來的一批教師,年齡普遍較大,教學方式及理念相對固定,缺乏主動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隊伍質量水平不高,學校對這方面其實也比較無奈。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農村家長普遍認為城市教育是先進的,農村教育是落后的。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有能力的家庭就會想盡辦法將孩子送進城區(qū)小學,導致農村小學的生源難以保障。在小強的班級中就只有18 個學生,其中包括6 個女生,12 個男生。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農村小學的師生比是1:23,這就意味著若一所農村小學有500 名學生,那么專任教師就可以達到22-24 人左右;若一所農村小學不足100 人,那么專任教師最多可達到5-6 人,在本文研究的農村小學中,師生配比率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學校里的學生不多,暫時不需要有新的教師進行補充。
基于以上原因,為了改善小強目前所遇到的困境,我們可以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家庭教育方面,要做好小強媽媽的思想工作,不要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做好自己帶頭作用。成績重要,學習也重要,但人生不是只有考試這一條路可走,不要一味看重成績這一個指標,育人不只是育分,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培養(yǎng)以及做人的教育,幫助孩子走好屬于自己的人生答卷。其次就是學校,師資隊伍的短板通過更換老師的方法進行提升不大現實,但學??梢越M織現有的教師進行觀摩學習,“2015 年頒布的《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 年)》和2018 年頒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2.0 的意見》都明確提出,要根據鄉(xiāng)村教育實際需求,采取多種方式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本土化鄉(xiāng)村教師,發(fā)展教師身上的“鄉(xiāng)村屬性”教學能力,”[6]這是彌補我們農村孩子面向未來和現代化的時候知識結構上不足的有效措施,不要讓農村教師成為身在農村的“城市人”;在課程開設方面,農村小學雖然能力有限,但也要開足國家課程,先將國家規(guī)定課程做好,再進一步考慮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問題。我國目前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學校有很大一部分的自主權可以利用,學校管理層及教師隊伍要有所作為、勤于實踐,總結適合自己學校發(fā)展的路徑。
筆者在中國知網中以“農村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在總庫中共檢索出35868 條相關結果,其中期刊文獻有18955 條,大家好像都在談論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給出自己的建議,期待農村教育能往一個好的方向改進,那么一個理想的農村教育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
北京師范大學的桑國元教授在2018 年第二屆鄉(xiāng)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中提到過,“理想的鄉(xiāng)村學校應該是兒童心向往之的地方,是村落中書聲瑯瑯的地方,是教師愿意傾情奉獻的地方……”,那么我認為理想的農村教育首先是能夠發(fā)現學生的天賦,“教育根基于人的發(fā)現,特別是人的天賦的發(fā)現,因為好的教育本乎人的天賦。教育要發(fā)展人,首先應該正確認知人的天賦。”[7]葉圣陶說過,“教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學生不是像流水線上的產品,有著相同的規(guī)格;學生更像是一粒種子,經過老師的悉心培育成長為不同的棟梁。其次農村教育應該扎根農村,需要在鄉(xiāng)土之中孕育生長,而不是簡單地復制移植城市教育經驗。農村教育的真正改變必須立足于鄉(xiāng)村教師,依靠鄉(xiāng)村教育家。
通過我對小強的個案分析以及提出的些許建議,我希望農村教育培養(yǎng)的是要了解家鄉(xiāng)、接受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人;是對萬物充滿好奇、敬畏自然與生命的人;是具有相當自主學習及判斷能力的人,能夠有著走出家鄉(xiāng)的意氣,回歸家鄉(xiāng)的勇氣。
綜上所述,我對小強這個案例的研究可能沒有挖掘到特別深入的內容,同時缺乏對學校教師的訪談內容,使得本文的信效度不如量化研究那樣具有說服力,雖然對小強的調查只是一個個案,其真實性只限于他一人,但我仍希望本文中對小強受教育經歷的剖析可以使處于類似情形的人產生一種共鳴,這就是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