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紫君
宋玉辭賦劍意象研究
唐紫君
(信陽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宋玉《大言賦》“操是太阿戮一世”中之“太阿”,“長劍耿耿,倚天之外”中之“倚天”“長劍”皆可視為文學意象。從這一意象我們可以看到楚王的霸氣和宋玉的氣魄與襟懷,也可以將其視為楚國雄霸天下幻想之象征。宋玉《大言賦》的劍意象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宋玉《大言賦》的“長劍”意象既有學習繼承,也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新。
宋玉;《大言賦》;倚天劍;意象
屈原辭賦中多次提到“長劍”。實際上,與秦劍相比,楚劍并不算長。屈原辭賦中的“長劍”,只能說是一種文學化的或觀念化的意象。宋玉繼承了屈原辭賦中的“長劍”意象,其筆下的“長劍”之巨大,并非世間實有,而是作者以浪漫的想象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形象,借以象征自己的才能,展現(xiàn)自己的氣度與胸襟,甚至視為楚國雄霸天下幻想的象征。但對宋玉辭賦中的這一意象,學界尚無專論。故本文以此為研究對象,對這一意象的思想情感內(nèi)蘊、意象的建構以及在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繼承與流變做一管窺。
宋玉《大言賦》有“長劍耿耿”與“長劍耿介”兩種文本。按照吳廣平的校注,上海書店1989年影印《四部叢刊初編》本《古文苑》[1]前言19原作“長劍耿耿”,吳廣平據(jù)章樵《古文苑注》引“一本”改為“長劍耿介”[1]376。但這里筆者以為仍當以作“耿耿”為佳,理由有二。其一,“介”字是對古人重文符號的誤識。因為古今人書寫時常以類似于“々”的符號代替連續(xù)重出的文字,這一符號實際上是古人重文符號“:”或者“、、”的連筆書寫之演變。而且這一符號末筆很可能被某些書寫者與左下行之筆斷開,形成類似于“久”字的形狀,上部之撇折連筆被誤認為“介”上部一撇一捺畫之連筆,下一撇一點(或者捺)被誤認為“介”字下部一豎撇和一豎筆,而漢語中亦確有“耿介”一詞,遂導致被誤認為“耿介”。其二,“耿介”一詞通常形容人的道德性格之光明磊落,正直不撓。如《離騷》有“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王逸《楚辭章句》注曰:“堯舜,所以有光大圣明之稱者,以循用天地之道,舉賢任能,使得萬事之正也?!盵2]8《九辯》有“獨耿介而不隨兮,愿慕先圣之遺教”,王逸《楚辭章句》注曰:“執(zhí)節(jié)守度,不枉傾也。”[2]191吳廣平譯“耿介”為“光明正大”:“我光明正大,不隨波逐流,愿遵從前代圣賢的遺教”[1]276。又《九辯》有“既驕美而伐武兮,負左右之耿介”[1]278,吳廣平譯:“君王你夸耀美貌和武力,依賴佞臣,自認為正派?!盵1]281東方朔《七諫·自悲》有“惡耿介之直行兮,世溷濁而不知”,王逸《楚辭章句》注曰:“言眾人惡明正之直士,以君暗昧,不知用之故也。”[2]251亦以“耿介”形容人的道德人格。而“耿耿”一詞亦見于《詩·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泵秱鳌罚骸肮⒐?,猶儆儆也。隱,痛也。”孔《疏》:“仁人既與小人并列,恐其害于己,故夜儆儆然不能寐,如人有痛疾之憂,言憂之甚也?!盵3]114朱熹《詩集傳》:“耿耿,小明,憂之貌也?!盵4]15認為“耿耿”同“儆儆”,形容憂愁或者憂慮的心理狀態(tài)。屈原《遠游》有“夜耿耿而不寐兮”[1]218,曹植《洛神賦》有“夜耿耿而不寐”[5],顯然是學習繼承了《詩·邶風·柏舟》的用法。而宋玉此處描述長劍之狀態(tài),很可能是描述長劍寒光凜凜的樣子,與《詩經(jīng)》之“耿耿”義仍有關聯(lián)。實際上《詩·邶風·柏舟》之“耿耿”固然有可能是“儆儆”亦即憂慮之義,但古人言睡不著覺時往往聯(lián)系星月而言,如司馬相如《長門賦》:“眾雞鳴而愁予兮,起視月之精光。觀眾星之行列兮,畢昴出于東方?!盵6]寫漢武帝皇后陳阿嬌因為思念漢武帝并期盼他到來以至于形之于夢,夢醒后嘆息不能寐,遂起而出房,徘徊于庭,仰觀星月。阮籍《詠懷詩》(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薄芭腔矊⒑我姡繎n思獨傷心。”[7]274陶淵明《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中夜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盵8]342作者在不眠之夜,也寫到了天上明亮的月亮,甚至要邀月同飲。白居易《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盵9]203寫唐玄宗因思念貴妃而徹夜難眠,也寫到天上星光明亮的“星河”,這種聯(lián)系星月以表現(xiàn)無眠之愁緒的寫法當有一定的文化心理基礎。即《詩經(jīng)》與屈原所言“耿耿”有可能是描寫天空明亮的星星,只是詩人思維跳躍,表達精簡,故使后世學者錯誤地將其解釋為形容隱痛或隱憂的心理狀態(tài)、或人睡不著覺狀態(tài)的描述。倚在天邊的寒光凜凜的長劍與高掛天上的燦爛明亮的星月在光耀閃閃這個方面是有一定相似之處的。相對之下,既然寫長劍明亮的凜凜寒光,“耿耿”比“耿介”要生動恰切得多。所以,當以“長劍耿耿”為是。
《大言賦》開頭說:“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陽云之臺。王曰: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笨雌饋碇皇且粓鲫P系座次的大言比賽——即比賽吹牛,誰最能吹,誰就坐上座。故有學者認為《大言賦》只是一場文字游戲的記錄,甚至據(jù)此認為宋玉的身份是楚王的文學侍臣。但筆者以為此說有待商榷。即使是游戲文字,當我們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它真實的一面。況且,細讀這篇文章,還是可以體會出一些深刻寓意的。
“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這段文字寫的是楚王揮動太阿劍砍殺敵人,血流噴涌,直沖蒼天,以致連高大的馬車都無法越過,極言殺戮之慘烈,實則是以殺戮之慘烈襯托寶劍的無比威力?!安偈翘⒙疽皇馈敝髡Z是“楚王”,楚王是動作的發(fā)出者,是主動者,這里的太阿劍應該是楚王雄心壯志的生動寫照??贾援敃r的秦楚形勢,有的學者認為“一世”雖說是指天下人,但所指主要是秦人,亦有一定道理。當時楚國雖沒有所向披靡的實力,但寶劍卻寄寓了楚王的理想和雄心,充滿霸氣。本來在吳楚傳說中,寶劍就被賦予了神奇的強大力量,如《越絕書》卷11載楚王派風胡子請歐冶子、干將為其鑄劍,得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寶劍。后來晉、鄭兩國為了奪取寶劍興師圍楚,三年不解圍。楚王親自登城,揮舞泰阿寶劍,晉鄭聯(lián)軍被打得“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10]81。這段描寫與宋玉《大言賦》中“王因唏曰:‘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1]375所描寫的殺戮效果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楚王在高興之余向風胡子發(fā)問:“夫劍,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風胡子肯定地說:確實存在所謂“鐵兵之神”,而且它與“大王(指楚王)之神”是相通的[10]81。這種對劍的極大威力的夸張與渲染,既是楚人劍崇拜觀念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楚王雄心與理想的集中表現(xiàn)。楚王渴望擁有像泰阿寶劍那樣神奇而偉大的力量,屠戮天下,統(tǒng)一全國。
第一,宋玉劍意象的建構首先植根于當時楚人的劍崇拜觀念?!霸谠妓季S中,由于對自然力的恐懼和力圖征服的愿望,人們設想用威力巨大的超自然力的神物,來抵御并戰(zhàn)勝自然的威脅和挑戰(zhàn)。將某些原始工具夸張幻想為神物,就是這種神物幻想中的一類……這種神物事實上是將普通器物功能放大了無數(shù)倍的結果”[11]6。在宋玉《大言賦》中,那把殺得“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的太阿劍,那柄由于太長而只能“倚天之外”的倚天劍,實際上既無人能夠造得出來,也不可能達到那樣的效果,其實都是基于楚人的劍崇拜觀念而幻想出來的。正如王立所言:“從劍的直觀與實用角度進行的夸張性描繪,根源在于劍的神物崇拜?!盵11]6
第二,宋玉劍意象的建構立足于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中長劍的廣泛使用,以及經(jīng)過無數(shù)血的教訓所形成的戰(zhàn)陣經(jīng)驗:如自己的兵器比敵人的兵器長則更利于殺敵自保,反之則被殺的危險相應增加。所以,從春秋到戰(zhàn)國,不管南方的楚國,還是北方的中原諸國,隨著戰(zhàn)爭的需要和鑄劍工藝的進步,劍的長度普遍比春秋時期加長了。春秋時期,在實戰(zhàn)中雖然兵器以長為上,但劍作為一種短兵器和輕兵器仍然是重要的近戰(zhàn)兵器,就像屈原《國殤》中所描繪的“操吳戈兮披犀甲”“矢交墜兮士爭先”,反映的車戰(zhàn)中遠距離之目標以弓箭射殺,近距離的目標則以戈相擊刺,而兵卒近戰(zhàn)、步戰(zhàn)則仍需“帶長劍兮挾秦弓”。戰(zhàn)陣中短兵相接之時,古人有兵器“一分短,一分險”的說法,故劍以長而利為上,長劍利劍方有利于殺敵,故屈宋辭賦中的劍皆稱“長劍”。
第三,類似聯(lián)想思維方式的運用。聯(lián)想是溝通外部客觀世界和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表達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之一。這種心理思維模式也是形成文學意象創(chuàng)造過程中“意”與“象”組合和關聯(lián)的重要方式。宋玉辭賦中劍意象的建構主要運用的是類比聯(lián)想。類比聯(lián)想是指通過物體或形象引起的對具有不同質(zhì)物體的某種相同或相似特點的聯(lián)想形式和心理思維方式。在意象的組合和關聯(lián)方式上,不同質(zhì)的象和意之間因為具有特性上的類似而被關聯(lián)到一起,從而形成意象的關聯(lián),即類比關聯(lián)。在《大言賦》的創(chuàng)作中,宋玉巧妙地抓住劍的鋒利(耿耿,描寫劍的寒光閃閃,突出劍的鋒利)、長大(倚天之外)和神奇而強大的威力(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與楚王的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之心的類似而創(chuàng)造出了他筆下的“長劍”意象??梢哉f,宋玉筆下長劍超常的外觀和巨大威力是宋玉也是楚王雄心壯志的外化表現(xiàn)。
第四,比喻、象征、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的綜合使用是文學表達方法和手段成熟的表現(xiàn)。比喻、象征等修辭方法的運用是基于華夏先人類似聯(lián)想與類比聯(lián)想的思維方式的成熟。比喻、象征與原始崇拜觀念有一定聯(lián)系,《尚書》已經(jīng)大量使用比喻,其中《夏書》已用具象事物比喻抽象的情感。《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就是類比思維觀念和表達方式的遺存。在宋玉的時代,文化精英們早已能夠熟練地運用比喻、象征、夸張這些手法。就(楚王)“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而言,主要運用的是比喻夸張。楚王渴望擁有像泰阿寶劍那樣神奇而偉大的力量,屠戮天下,統(tǒng)一全國,故而用夸張的手法來以劍為喻,表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劍也是楚王統(tǒng)一天下理想和雄心壯志的象征。就宋玉“方地為輿,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之外”之言而言,運用的主要手法也是比喻和夸張。在《大言賦》中,宋玉正是運用了比喻、象征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了“倚天之外”的“耿耿”“長劍”形象,并在后世形成了獨特的“倚天劍”意象。
自從宋玉在辭賦中創(chuàng)造了長劍意象,尤其是“倚天劍”意象,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這一意象的形象與意涵多有學習與繼承。從盛唐開始,“倚天劍”開始成為一個專門的名詞。其中李白就是一個現(xiàn)在可知最早使用“倚天劍”這一稱呼和意象的詩人。李白對倚天劍這一意象情有獨鐘,主要跟他俠的氣質(zhì)和行俠仗義的經(jīng)歷有關。他的詩中3次用到倚天劍意象,如《臨江王節(jié)士歌》“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司馬將軍歌·代隴上健兒陳安》“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留別賈舍人至二首》(其一)“拂拭倚天劍,西登岳陽樓”。這3首詩與其《俠客行》中“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都表現(xiàn)出了對于劍的鐘愛,這跟李白身上濃厚的俠義思想是具有共性的。應該說,李白詩歌中的“倚天劍”意象顯然都象征著神奇的巨大力量,是李白對巨大神奇力量的渴望,對自身強大力量自信的展現(xiàn),與宋玉《大言賦》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很多相通之處。唐代陸龜蒙《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見蒙和復示榮唱至于千字提獎之重蔑有稱實再抒鄙懷用伸酬謝》詩曰“雖非倚天劍,亦是囊中錐”,既以“非倚天劍”而自謙,又用“囊中錐”脫穎而出的典故表現(xiàn)自己的自信,其自謙是虛話,自信才是要表達的真實意思,陸龜蒙對“倚天劍”之典的運用以及其自信高才的情懷,皆與宋玉《大言賦》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宋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專門為倚天劍作賦者,如田錫《倚天劍賦》,其極力夸張倚天劍之巨大威力與雖斷天柱而劍鋒不缺,雖日馭沉而劍光不滅,顯然不僅僅是詠劍,而是有寄托之作,作者雖不明言,據(jù)其賦而言,當亦為類似于宋玉以倚天劍自喻,以寄托自己的高超才能與遠大理想。當然,作者創(chuàng)作此賦,也可能是基于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元無倚天劍,可斷扶桑枝”與杜甫“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有一定相通之處,表達的是不被賞識或者被人詆毀的悲憤,但其以倚天劍比喻高才,亦為對宋玉倚天劍意象內(nèi)涵之繼承。
除了自喻,后世文人還以“倚天劍”贊他人之才能。如晁說之《宋任城晁公墓表》中的“嘆君豪甚倚天劍”,以倚天劍比喻晁仲詢之氣概才能,亦有繼承宋玉倚天劍意象內(nèi)涵之處。史堯弼《次友生杜應求韻送中巖印老往成都正法》:“只今誰健者,公亦師子迅。倚天劍氣寒,掣電目光瞬。平生縛虎手,肯擊死蛇陣。”作為贈詩,以“倚天劍”比喻“公”之勇猛與武功,亦為以劍贊他人才能之意。這種用法應該是對宋玉以“倚天劍”自比其才手法的拓展。
另外,“倚天劍”作為一個典故在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被繼承和使用。如元代馬臻《歌風臺懷古》:“西郊蛇斷此登臺,千古風云入壯懷。海闊波濤吞楚越,秋高鷹隼掠江淮。倚天劍化人何在,揭日碑殘土半埋??蘸抻⑿哿舨坏?,咸原煙草正枯荄?!痹撛娨詴x張華識得二劍,后張華遇害,二劍相繼入水化為龍的典故。但雷煥的《豫章記》并未載是何劍,《太平御覽》引《雷煥別傳》稱二劍為干將、莫耶,而這里將二劍化龍入水之典與宋玉《大言賦》“倚天劍”之典融合為一,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古幽懷與英雄遲暮的悲情。
同時,后代文學家不但繼承宋玉倚天劍意象所寄寓的內(nèi)涵,更把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上的劍所具有的斬妖伏魔的巨大功能與當朝的政治斗爭結合起來,賦予了“倚天劍”“走奸慝”的政治意義,塑造出具有新內(nèi)涵的“倚天劍”形象。如宋代韓琦《甲午中秋夜不見月》:“吾欲獨仗倚天劍,上決重陰走奸慝?!痹婋m然表達中秋夜不見月亮的遺憾,但從“走奸慝”三字來看,顯然又是繼承了宋玉《九辯》以日月比喻君王、以遮蔽日月的“浮云”和“重陰”比喻奸佞的手法,作者借“倚天劍”意象表達的是誅除奸佞的決心與志向。宋代楊冠卿《塞上與鄭將夜飲》:“幾年京洛暗飛塵,老上龍庭恨未焚。安得君王倚天劍,提攜直上決浮云?!薄案≡啤北扔骱敚姼璞磉_衛(wèi)國殺敵、永靖邊患的決心。宋代戴復古《歸后遣書問訊李敷文》(其二):“身退謀家易,時危致主難。才能今管樂,人物舊張韓。吾國日以小,邊疆風正寒。平生倚天劍,終待斬樓蘭?!痹姼枰啾磉_了相同的思想情感,顯然是對宋玉“倚天劍”意象意涵的繼承,同時賦予了宋代民族矛盾斗爭的內(nèi)涵。
除了社會上的奸佞,自然界不如意的事物,也是詩人幻想以“倚天劍”掃蕩的對象,這顯然是詩人筆下倚天劍懲奸除惡功能的延伸。如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安得禹復生,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劍,重來親指畫?!泵鎸ο那锒嘤暄蜎]農(nóng)田的巨大災害,詩人展開想象,渴望大禹復生,重提倚天劍,導山疏水,對宋玉的浪漫想象有所繼承。元代朱?;蕖抖陣@》:“癸卯冬十月,海陬氣候偏。風南忽風北,寒燠非常年……安得倚天劍,一掃開青天。金烏任騰翥,出自扶桑顛。陽光照六合,比屋俱歡然?!泵鎸Χ律星疫B綿不止的淫雨,作者夢想有一把倚天劍,能夠掃開云霧,現(xiàn)出蕩蕩青天,使百姓“比屋俱歡然”。毛澤東《念奴嬌·昆侖》中也用到“倚天劍”意象:“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庇靡刑靹Π牙錾讲脼槿?,以寄寓詩人“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理想。
上述詩人包括宋玉筆下的倚天劍都是出于幻想的,并非實際的劍。但后世詩人中卻有以“倚天劍”稱呼生活中實際的劍的,如明代謝肅《門有車馬客行送倪季芳》:“門有車馬客,意氣何桓桓。既持倚天劍,復戴切云冠。自云報恩子,不畏行路難。有能遇國士,一語披肺肝。而我不解事,抱瑟齊門彈。知己諒難得,盛年嗟易闌。拓落走吳楚,與子聊游盤。懷才既無補,竊祿非所歡。念彼古豪俊,豈必卑小官。逢時展經(jīng)濟,乃使蒼生安。之子素倜儻,此道期相敦。明當別我去,贈以琴瑯玕。”從標題來看,這位手“持倚天劍”的“車馬客”當是生活中實際的人物,則其手中所持的劍就應該是生活中的劍,既不可能像宋玉《大言賦》筆下的那樣長大,也不可能像后世詩人想象的那樣鋒利,那樣威力無窮。作者顯然是用夸張的手法,稱贊“車馬客”所持寶劍的精良。
另外,后世文人在創(chuàng)作中對宋玉“倚天劍”意象所喻指的事物和所寄寓的情感也有所突破和發(fā)展。詩人還將其他事物比喻為倚天劍,如元稹《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中的“詞鋒倚天劍,學海駕云濤”,以倚天劍比喻詞鋒之犀利,表達對友人文筆詞鋒的贊賞。宋代晁說之《外甥三郎刪定和予冠字韻詩極可喜再用其韻作二首韋蘇州有外甥趙伉獻詩合雅音》中的“趙妹生兒身七尺,倚天劍稱切云冠”,則把日常生活用物的衣飾類物品切云冠喻為倚天劍,表達對外甥的喜愛之情。孫應時《鄭倅是歲七月同游和余韻復和酬之》中的“輝輝倚天劍,凜凜寒水玉”,則以倚天劍比喻飛瀑在太陽照耀下白光閃閃、飛天直下的壯觀情景,表達對喜看瀑布水飛流直下所引起的想象和喜愛贊嘆之情,與宋玉《大言賦》借倚天劍所比喻的事物和抒發(fā)的感情都截然不同了。
可知,在后世文人的筆下,“倚天劍”意象一方面繼承了宋玉浪漫的想象和宏大的氣魄,以及借“倚天劍”自比高超才能、寄寓崇高理想的寫法,進一步深化和升華了“倚天劍”意象的思想感情內(nèi)涵;另一方面又在宋玉“倚天劍”意象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chuàng)造出了比喻力更為豐富的喻義和多樣化的情感,豐富了“倚天劍”的內(nèi)涵。
[1] 屈原,等.楚辭[M].吳廣平,譯注.長沙:岳麓書社,2011.
[2] 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李學勤.毛詩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 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15.
[5] 王?。苤布W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213.
[6] 龔克昌,等.全漢賦評注[M].石家莊:華山文藝出版社,2003:189.
[7]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274.
[8]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342.
[9]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203.
[10] 袁康.越絕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0–81.
[11] 王立.中國文學主題學:江湖俠蹤與俠文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I206
A
1006–5261(2022)06–0053–06
2022-07-29
唐紫君(1996―),女,山東棲霞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劉小兵〕